仪陇:山区“背篼派出所” 走向“德乡治理”新天地
"……背篼警察爬山坡,几家等待几家乐。"巴山新民谣,说的就是朱德故里仪陇县公安局三蛟派出所。面对仪(陇)巴(中)两地边界条块分治现状,该所以创建"枫桥式派出所"为发展机遇,对标扬帆,打造"山区卫士110"最强警务,织密"巴山治安共同体"防控网,汇聚"三治融合"最强民力,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亮出一张"德乡治理"名片。一个特色:山区"背篼派出所"
5个民警4个辅警,日夜守护着两镇23个行政村(社区)近5万人民群众的安宁。
平常,民警背上背篼进山入户,办证,补录户口,采集"一标三实"信息,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家长里短。下乡扶贫,给山里群众背去种子和化肥。雨季,背上背篼给校园留守儿童送去雨伞。寒冬,又为山区空巢老人送去一背又一背篼保暖鞋。疫情期间,直接把奶蛋菜蔬背送到大山深处生病困难群众的家门口。
一个小背篼,不仅是三蛟派出"编外警用装备",也是民警服务社会的"小窗口"。有一位退休教师,经常看见民警背着背篼路过自家门口,爬坡上坷,有感而发,即兴编出一首民谣:"巴山的棒棒叫背哥,走街串巷赚吆喝;背篼警察爬山坡,几家等待几家乐……"一传十,十传百。"背篼派出所"就这样叫开了。
一个品牌:山区卫士110
"我们实施六小警务。"三蛟派出所长鲜光俊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地介绍,"也是打造'山区卫士110'品牌的硬件配置。"
三蛟派出所从化解小风险入手,践行"风险加一"理念,以"信息赋能"为主导,推行"网格管控"举措,将辖区风险隐患发现消除在萌芽状态。在接处警现场调解的基础上,着力调解小纠纷,主动对接化解矛盾纠纷联动"五大平台"。首创"家门口干预五法",止纷止争203起;"大禹治水式"工作法,成功化解一起分家析产引起的"一门三代世仇"世纪悬案。该所发挥小型作战单元优势,积极办理小案件。两年来侦办盗窃、诈骗、寻衅滋事等案件36起,辖区内无重特大案件发生。以此拓展"无案示范村(街道)"目标,构建"全域治安响应圈",创新开放型街道社区"治安要素集成化管理"模式。依托农村"雪亮工程","疑人、疑事、疑物"纳入可控视野,建设小平安。通过"三优"服务窗口创建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开通"365警民通"微警务,服务群众"一次办、就地办、键上办"。为了传递公安正能量,该所积极开展"讲好小故事"活动,丰富"以案说法"载体。
一个亮点:巴山治安共同体
仪巴边界治安形态,尤以警情复杂的最大变数,流窜作案的最大挑战,治安盲区的最大隐患为甚。
三蛟派出所主动走出边界,与巴中警方下八庙派出所达成共识,转变"兄弟式协作"为"常态化合作"同盟关系,转变属地治安分治为"治安共同体",建立"跨区域警务战略"机制,筑牢联勤、联调、联防、联治、联管、联控、联打的"七联"工作体系,完善"仪巴边际治安研制联席会议"制度,签订《边际治安防范协议书》,实行双边轮值警长负责制,搭建仪巴边际治安微警务平台,发布警情,服务群众。推倒边际治安乱点最后一堵墙。在联合开展缉枪治爆专项行动中,办理专案3起,抓逃2人,收缴火药枪7支,雷管4发。联动安全拉练3次,排查整治火灾、洪灾、交通、地质性安全隐患6起。先后调解边界民间治安纠纷11起。
一张名片:"德乡治理"版本
要让三蛟人民普遍成为创建枫桥式派出所的受益者。
要让三蛟社会各界身同感受公安或警有温度有服务。
这是三蛟派出所操场两侧醒目的标语,也是全所民警发自肺腑的时代心声。
创建枫桥式派出所活动以来,三蛟派出所把握"党建引领"的方向,深推"所长进同级党政班子,社区民警进村(居)两委,配齐配强村级警务助理"组织驱动,强化"下沉到底,解结化怨,服务民生,厚积民安"结果运用,直接把"双学双创"主题创建活动,延伸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田园课堂"生动实践中,做实硬件,做细软件,致力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路上下功夫,当好先行者,奏响"三治融合"三部曲。以自治为基础,协助全镇建立村(街道)联动联保组织23个,民间调解组织23个,治安巡逻队31个,"红袖标"志愿者达300余人,尝试推动"村民议事"制度;以法治为根本,什么治安问题突出,治理什么。将普法宣传教育纳入日常执勤执法活动中。"打防管控建"一体化机制健全;以德治为导向,首将《德乡有礼12条》,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精神文明,乡村振兴理念,纳入基层社会建设体系中。目前,辖区"平安户"验收合格挂牌率达96%,无案件无矛盾纠纷存量的"自治村",乡风民俗文明"德治村",创建面达90%以上。
走进三蛟派出所,迎面可见的警营文化墙,不仅让人感受到一股来自于泥土的芳香,也让人从中体验出文化育警的浓烈氛围。民警的精气神韵,从不同的视角折射出来,反映出这是一支站得住,叫得响,行稳致远的德乡警队铁军劲旅。
(四川省仪陇县公安局政治处 谭 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