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鸡翅 发表于 2020-8-16 00:55:03

“萧氏三杰”出生于阆中古城萧家大院,这堪称阆中史上又一奇迹

萧家大院位于阆中古城白果树街36号东南隅,大院的主人是名噪省内外的儒商萧泽根。

https://p3.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c5d836e9-b617-44f6-b6f2-72574091f4ed

萧泽根(1893-1934年),早年弃学经商。先是在下新街创办了“崇新长”醋房,将城内“索永顺”醋房原配方醋曲创新酿制的保宁醋于民国四年(1915)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bc23f94e5ee40cd9cfe64a46765a254

泽根以醋业为主,兼营多样。他讲求商业道德,尝书“商人以信义为无形之资本,无欺为生财之妙法”以自警。经商赚了钱,他尽力兴办文化公益事业,在县城建立市民图书馆,购置“万有图书文库”等图书,免费供人阅读;又修建房屋创办“德育社”,开辟运动场供青年文化娱乐之用;还在白果树街创办女子学校,倡导女子就学。萧泽根的8子8女,都先后受到良好的教育,终于培育出著名的“萧氏三杰”,故时人有“养儿要学萧泽根”之誉。《阆中县志·人物》有传(1993年版 )。

“萧氏三杰”之一的王揖,本名萧礼重,泽根第五子。1919年生,1937年冬在成都就读高中时,潜赴延安入抗,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新中华报》编辑,主编国际新闻报道。1941年至1944年,任延安《解放日报》国际版编辑、主编。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综合战况报道,受到毛泽东的好评。1949年以后,先后任《东北日报》副主编、总编辑、副社长。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20a2d5e487648778d3974c81aab9460

1952年,王揖调北京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先后领导经济和文化战线的宣传评论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副部长级(行政九级)之一,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及合影留念。1957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78至1982年,任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为新闻战线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他组织创办了《文摘》杂志,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秘书长、书记处第一书记。1983年,当选为全国新闻工作协会副主席,并任专职党委副书记。他当选中共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曾参与筹建亚非拉记者协会,多次代表《人民日报》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率团出访苏联、东欧等国,以及瑞士、联邦德国、印度、泰国、日本等国。1986年病逝于北京,在病危期间,中央领导宋平、姚依林、邓力群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遗体告别仪式上,胡耀邦、陈云、彭真、万里、陆定一等领导送了花圈;胡乔木及新闻口的领导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沉痛致哀。一些驻华使馆和记者、国际友人、记协组织纷纷发来唁电,有这样一幅挽联,算是对王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五十年岁月,耕耘报坛,披肝沥胆效英才,名闻海内;

九万里山河,写入胸怀,豁达坦荡成大器,风范长存!

《阆中县志·人物》有传(1993年版)。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f96bd9db575460990df149b7fbebc21

“萧氏三杰”之二的萧敬若(庄重),系泽根第六子,生于1921年,17周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央军委情报部三室副科长、联防军政治部巡视员等职务。1945年日寇投降后,组织派遣到黑龙江北安,年仅24岁的萧敬若担任爱珲县人民政府的第一任县长,兼任黑河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翌年6月,当地土匪攻打黑河,萧敬若率领县武装力量参与了黑河保卫战,歼灭顽敌,保卫了新生政权。

1947年2月,萧敬若调回北安省委,被派往海伦任县委委员兼中学校长。两年中他以抗大模式办学,培养了一部分学生参加地方工作,一部分参军参战,这批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人被调到中央机关担任领导工作。1948年,他被调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秘书主任。1955年5月,调任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行政十级)。1959年调任中央教育部任督教司、中学司司长。1972年恢复工作,主动要求回教育前线工作。1980年调北京师范大学,任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为学校的拨乱反正,恢复教学秩序,顺利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的建设发展辛劳奔忙。1984年8月,萧敬若离休。1997年3月2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77岁,骨灰安放于八宝山烈士陵园。

“萧氏三杰”之三萧玲(原名萧守璞),女,1918年生。1936年在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学习,同年初参加了北京市妇女救国会并任常委。1937年被派回川参与组织“四川妇女抗敌后援会”(简称“妇抗”),任常委。1938年2月,在中共四川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妇抗”出面发起组织的一支妇女抗日队伍“四川妇女战地服务团”,萧玲任团长。这批青春年少的川妹子走上前线,鼓舞士气,救护伤员。4月8日,战地服务团到达武汉。她拜访了郭沫若、田汉,并参加了台儿庄祝捷大会和火炬游行。在武汉主持妇女运动工作的邓颖超等接见了她,《新华日报》刊登《艰苦奋斗的四川女健儿》给予高度赞扬。在繁忙工作中,萧玲创作的独幕剧《流浪儿》上演,得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是年7月,萧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0月赴延安,先后在“抗大”、“党校”、“女大高级研究班”学习。在延安与中国著名戏剧家吴雪(后任中国青年艺术院院长)结婚,改名吴一铿,成为四川阆中在抗日烽火中为民族而战斗的妇女楷模和先驱。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5939bf1b4df45f181c699e74ddb3cc9

1941年,吴一铿曾担任《解放日报》副刊主编丁玲同志的助手。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合江农民报》主编,合江军区医院副院长等职务。1949年调往北京,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党支部书记兼创作员。1951年2月,调《中国青年报》社,任文艺部主任、主编。她刊发了刘绍棠的处女作《红花》、《青枝绿叶》,为新中国培养出一位知名的乡土作家。后因她编发的小说《部长助理和摄影师》,直指当时一些官僚作风和不民主习气,触怒了某些领导,致使她政治上罹难。1962年病逝于北京,年仅44岁。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给吴一铿送了花圈。

“萧氏三杰”出生于阆中古城萧家大院,他们为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事业相聚于延河畔,为新中国的建设先后离世于北京。他们3姐弟和其伴侣的骨灰分别安放于八宝山烈士陵园和万安公墓,安息在北京古城,这堪称阆中古城现代史上又一奇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萧氏三杰”出生于阆中古城萧家大院,这堪称阆中史上又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