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哉:用“教学活动”代替“课堂串讲”
——观《大自然的声音》课堂教学有感南充市五星小学 彭晓霞
2020年12月24日下午,我在涪江路小学聆听了曹书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曹老师的这堂课,仿佛一道光,让我找到了之前苦苦寻觅如何巧妙地以教学主问题和主活动来统领课堂教学的方法。
回顾我的课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常常是以时间维度来设计。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点,费尽心思用巧妙的导语将这些“点”串联起来,成为一条“链”,看起来“点点相连”、“环环相扣”,然而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以点成线、串讲的线性设计,将课堂的每一分钟塞得满满的,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赶路”,每一个环节都匆匆而过,留不下足够的时间来充分思考与练习,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与时间维度不同的,便是以空间维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即:板块活动。“板块教学”化解了串讲的尴尬,将线性教学整合成块状活动,一节课设置3—5个教学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聚焦一个学习目标,每个板块留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折腾”,也有足够的空间来“升腾”。
今天,曹老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以空间维度来设计的。安排了一个主问题下的一个主活动(主问题: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主活动:让孩子们来一次奇妙的赏音之旅)。围绕主活动,安排了四个板块活动:
(一)读文勾画,寻找声音。将目标定位在读文勾划关键词初步感受声音的美妙,落实文本内容“写什么”。
(二)美读词语,感受声音。把目标锁定在多种形式的美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声音的美妙,落实“怎么写”。
(三)巧记声音,积累美妙。通过指导学生给这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分类并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又积累了典范的语言。
(四)读读写写,共享美妙。旨在利用积累的描写声音的词,仿写一段话,落实了从感知理解到实践运用的迁移。
这四个板块活动化零为整,将常规教学活动中的零散活动碎片,围绕核心目标,整合成一个主问题、四个多维度的活动板块;这四个活动板块拾级而上,体现了板块之间的“递进性”,一步一步往上走,看得到学生的进步,也看得到学生的变化;这四个活动板块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四个基本阶段,遵循了从“习得”到“学得”的言语生长规律,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着。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74a30c35c0d45d79ceec1436e35196a
在曹老师的课堂活动启发下,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一课时,郭老师也指导我以教学活动板块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在回顾课文、整体感知后,设计了三个活动板块:一是美文欣赏,理解内容;二是美图设计,体会情感;三是玩转配音,深化感受。像《白鹭》这样的难课文,如果用常规的线性设计,逐句逐段学习,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费劲,收效必然甚微。相反,三个化零为整的教学板块,很好地落实了目标任务,一个活动主攻一个目标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了难课文难教的“魔咒”。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f4807a4aa634fc1b77a9a1ba41974c8
纵观曹老师这节课,目标达成度是相当高的。由此可见,曹老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有效的。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效,我想大抵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一致性原则,即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将“教、学、评”三者统整起来,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活动的设计思路,将传统的“目标→活动→评价”三段式结构变革为“目标→评价一活动”,先设定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设置评价任务,清晰界定学习的结果表现,最后围绕评价任务设计对应的学习活动。
二是交互性原则,即教与学实现多层面、多层次的交流互动。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传递”,将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层展开教中有学、学中有评、评中有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呈现“多向传递”。
三是层递性原则,即一个教学活动与一个教学活动之间,呈现“台阶式”结构。设计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体验拾阶而上的爬坡感”,改变传统教学的“同一水平重复”。如此才能呈现学生的学习变化过程,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7b6f68b1d254bc3b7d2ae4aef2ed867
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主问题,就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板块,就能让学生在课堂更为积极直观地学习语言、训练思维、形成能力。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7be18689ade840f7a3a6022c048c0193
文稿:彭晓霞
编辑:郑珺珂
审核:郭林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