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911 发表于 2021-3-10 08:27:32

王士祯:乘风偶作西南游(上)

《王士祯放鹇图卷》清禹之鼎

王士祯书法作品。

王士祯画像。

□许永强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谥文简。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39岁的户部福建司郎中王士祯,受康熙选派,从京城赴成都主持四川乡试。对于主持考试这样一件大事,王士祯只有“小住五十日”一笔带过,却对蜀道的风景、蜀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大感兴趣,咏古吟物,并记录了沿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63岁的王士祯奉命祭告西岳、四渎,再次到川陕一带。

两次蜀地漫游,王士祯留下许多诗文日记,他特意将两次入蜀的诗歌,分别编为《蜀道集》和《雍益集》,完成了《蜀道驿程记》和《秦蜀道驿程后记》两部著作,可见作者对入蜀的重视。这在历代诗人中极为罕见。他的蜀地诗是美不胜收的蜀中画卷,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展示了四川独特的个性、魅力与风采、价值。

鞍马众峰头,苍茫万里收




王士祯的一生以其卓越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被誉为清初诗坛领袖、一代诗宗。王士祯的家庭为当时的新城(今山东桓台县)望族。

王士祯有较好的家学渊源,早读《史记》《诗经》等传统典籍,为其文学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3岁游历济南,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王士祯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

顺治七年(1650年),王士祯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中三甲三十六名进士。1659年选授扬州府推官。此间,他因感慨渔洋山的风貌,自号渔洋山人。康熙三年(1644年)内迁京官,历任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作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王士祯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研究。他首倡神韵学,创作神韵诗,从诗歌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欣赏、评论都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神韵说诗歌理论体系,主宰诗坛数十年,在当时的诗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书画家宋荦称之“书法高秀似晋人”。

王士祯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康熙皇帝亦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对其颇为器重。

康熙十一年,农历七月,正是细雨蒙蒙的时节。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王士祯进入了四川境内。此时的四川,正值长期战乱之后,蜀道沿线的一些地区饱经战火,四野凋敝、城池毁坏、房屋寥落、人烟稀少,放眼望去,“荒残凋瘵之状不忍观闻”,不是“豺虎窟穴”,便是“窗外荒山”。给京城来的王士祯以强烈的震撼,他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是清初蜀地社会变迁的“实录”。

王士祯在潼川州,见“女墙崩积雨”“郡郭入荒榛”。早上从潼川府衙出发到建宁驿(原三台县建林乡),一路上满目荒凉,田野里长满荆棘杂草。当地百姓告知,这里老虎很多,行旅最好在天气明朗的午间结伴而行。从建宁驿向中江县进发,沿途皆是浅丘、平坝和河谷之地,土地平整肥沃,但仍荒凉不堪,“弥望百里,田在草间”。抵达中江县城,看上去竟比潼川州城还要荒凉颓败,偌大一个县城内,才30余户人家、百十来人而已。

在中江县城,王士祯一行住在上东街五城驿馆舍,他看到馆舍墙上有山东闺秀姜氏题的诗:清泉石上溜松风,薄受霜华叶乍红。曲路通村知近远,一条竹杖万山中。王士祯触景生情,往事今事,故乡异乡,一股不可名状的情愫涌上心头,有感而作《中江县》一诗:“惨淡黄云暮,行人出草莱。风涛两江合,斜照乱峰开。秋老飞乌县,乡遥戏马台。郫筒何处是,一月罢衔杯。”面对“惨淡黄云”“斜照乱峰”的景色、衰草丛生“行人出草莱”的社会现状,王士祯此时的心境,就像秋风萧瑟中的中江县,令人很不开心。此情此景,酒杯在哪里?只有对月尽饮一杯,才能疏解心中的郁气啊!

次日,王士祯一行冒雨出发,向西开始翻越龙泉山脉。他被沿路阴郁险峻的景色所浸染,又被登顶后雄绝的山势所震撼,诗兴大发,先后写了《天柱山》《天柱山绝顶望见岷山作》。联系到动荡后的中江乃至入川所见的民生凋敝,王士祯心情抑郁,更加向往和期盼“太平无事”“稻熟田家”而国泰民安的生活。因而在《天柱山绝顶望见岷山作》诗后又附录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绝句《枝枝龙爪出林红》:“稻熟田家雨又风,枝枝龙爪出林红。数声清磬不知处,山子晚啼黄叶中。”所经历的险境和困难激起他内心奋起一搏、建功立业的豪情。登上绝顶,“鞍马众峰头,苍茫万里收”,竟然能看见岷山连绵的雪峰。在这天高地阔的地方,怎能不让人雄心万丈、气势如虹,“长啸千仞冈”一抒胸臆呢?

乱水趋嘉陵,波涛势交汇




康熙十一年,农历八月三日,王士祯到达成都,停留了50天。这次到四川,王士祯创作诗歌350余首,结集为《蜀道集》,另有《蜀道驿程记》笔记文二卷。这些诗文详细记载了出入蜀途中的所见所闻,对所经之地的历史和当时现状均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所载资料丰富,对于历史学、地方文化和旅游开发都有重要价值。

四川僻处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交通道路多需翻山越岭,故艰难重重。就王士祯出入蜀交通路线来看,入蜀要翻越秦巴山地的屏障,出蜀则要横渡长江三峡之险,故他对蜀道的曲折颇有体会。在《蜀道驿程记》中,王士祯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了蜀道艰险曲折的真实面貌。如描写画眉关至马道间陡峻的山岭:“自画关而下,至马道百里间,俗谓二十四马鞍岭,险峭特绝。一岭上下,登顿辙数里。上如猱升,下如鳖行,外俯迅流,内倚绝壁,石磴连卷其中。”描写云龙门一带“上龙洞背两山夹峡,一山如狞龙奋脊,横跨两山之间,下有洞似重城,门可通九轨,水流其中,下视烟雾翁郁,不测寻丈,自是盘折而上,骑龙背行,四望诸山,如剑芒牙戟。”可见龙门之险峻。《柴关岭》中描述“门可通九轨,水流其中”;过五丁峡时,“峡水甚壮虽人漾而势足并吞之峡口,左右石壁,狞怪状若鬼神,水流其下,巨石纵横,鳞甲飞动水上,马蹄皆脱,自北栈来惟观音蝙险怪相坪然,行栈上。此行水中艰险。”“乱水趋嘉陵,波涛势交汇”。这些诗文中,可以感受蜀道山水相间而极具奇、峻、险、美的风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士祯:乘风偶作西南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