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师母校(11):四川省蓬安师范学校,1958年建校
【按】2021年2月,《中师生》公众号启动“我与中师学校”征文活动(原“我为母校代言”),活动得到众多中师生朋友的支持。我们成立了实名的“全国中师学校一校一人群”,以推动征文活动的持续开展。此次活动,我们意在要把全国1000多所中师学校通过中师生的视角,逐个呈现出来,是介绍,更是回忆。内容要求:以【我与中师母校】为主题,在文章中,必须涵盖 xx师范,创建于xxxx年月,及500字以上历史简介(包含历经xxxx年,共计培养了具体xxxxx名师资)。文章可以自拟标题,文体(除诗歌外任选,篇幅不限)。如果方便,提供多张作者图片或者搜集到学校、生活照片。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bde553f27ab467ea7cf98fdee556522
原题:笔架山下忆蓬师
作者:四川省蓬安师范学校87级2班 董志平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c349fd55a7d4d389e448db9b7dd68c9
“龙角山下,嘉陵江滨,美丽的蓬师校园,汇聚着一群未来的园丁,青春似火,热血沸腾。为中华的振兴,为中华的振兴,要担负起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今日在校园,把火一样的青春,化作思考,化作汗水,化作攀登!明日在乡村,把金色的年华,化作彩虹,化作朝霞,化作甘霖!啊,我们的选择崇高而光荣,我们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4a92d43a4464db1aa0cf0e61c24c665
三十多年光阴飞逝,激情飞扬、催人奋进的蓬安师范校歌穿越时光的隧道,萦绕在我的耳畔,耳熟能详的歌词,唤起我对母校的回忆。
蓬安师范学校,坐落在司马相如故里的原周口镇笔架山下,上世纪八十年代,那里尚为城乡结合部的位置,校门左侧是当时颇为兴盛的蓬安丝绸厂,右侧是农田,蓬安至南充的公路从校门前穿过,校园背靠的笔架山上有一大片桔园。学校成立于1958年,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1994年10月,国家标准化建设验收达标,成为南充市首所“国家级标准中等师范学校”。2002年,停招师范新生,2003年11月,蓬安师范学校停办,由南充市教育局批准转制为普通完全中学,更名为蓬安县第二中学。2004年,最后一届英语专业班毕业46人。建校至此,共培养师范毕业生8698人,其中含民办教师200人,委培生87人,为县域学校乃至川东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小学师资力量。
2017年9月,蓬安二中与蓬安县实验中学合并为新的“四川省蓬安县第二中学”,新学校校区位于城东新区铧厂路,师范校原址迁入蓬安职业中学,为蓬安的职业教育继续做出着贡献。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ebf926738084a7386066ead5d0375c5
1987年,通过预选和正考,我有幸被蓬安师范学校录取,丹桂飘香之际,步入蓬师校园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师范校园生活,通过严格的学习,我与众多蓬师学子一样,由山村泥娃娃嬗变成了中国教育最基础、最基层的“孩子王”,毕业后扎根在乡村,传道授业解惑成了职业的选择。
三年笔架山下的校园生活,至今留有很多难忘的记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6bdc7a45c0a486ab7e7bf7e1261c26b
“江妈妈”们的慈爱早已烙进脑际。
入校后,我们听到了关于学校江朝英老校长的传说。那年代,农村孩子刚刚洗脚入城求学,往往还带有山村孩子的野性和顽劣,有部分男同学贪图凉快,在校园里习惯性地不穿背心,穿衬衣却不扣纽扣,走起路来衣服随风翻飞,坦胸露乳,美其名曰“挂空档”。
据说干练的江校长一旦看到这样的学生,她会轻轻地走到学生身边,亲自动手把纽扣帮扣上,“看哇,这么扣起多帅气!”搞得该同学面红耳赤,怪不好意思,再也不会再在校园里“挂空档”了。
经历这种“关爱”的同学多了,同学们在校内校外,只要老远看到了江校长,都会不自觉地整理整理衣服。
我们入校时,江校长已退居二线,但在校园里还能时常见到她,大家见到她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摸摸衣扣。正因为蓬师校园里有了这样一批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校长、好老师,给我们初入蓬师的农家孩子扣好了作为准教师的第一颗扣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我们一生!邓国民、杨延蓉校长们的威严,杨顺友主任、彭春林书记的风趣,各位科任教师的博学多才,班主任们的关爱奉献……犹如雨露,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8f2d779af564a87ac3671198ac8e9a0
“多能一专”、“能歌善舞”是当年师范学校的办学特色。
中师三年,学习虽没有高中生的深度,但有高中生远远不及的广度。我们那时要学的文化科目很多,语文、数学、语基、数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体育,科科要学,门门要考,项项要过关。
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小学各学科的教材教法,学习怎样备课授课,学习怎样带班当班主任。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7786e16186bc48e394dd6b483aec69a1
求学时小学初中的豆芽课--音体美,摇身一变成主课、专业课,很多同学还兼学了一种或几种乐器,参加了一个或几个兴趣小组,这样的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如同当今的“全科医生”,参加工作后,小学各科教学通通能担任,一旦学校学科缺师资,“万金油”们都能够及时顶上岗位;部分校友走上了大学讲台。当年蓬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子,据我所知,如今走得最远的是中央党校教授,离开教育转行其他各部门、各系统工作的不乏很多优秀的领导者、管理者;坚守的相当一部分成长为各中学绝对的教学骨干,当然众多地成了乡村教育的领头羊与中坚力量;他们凭着当年学优生认真做事的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踏实的上进精神,凭着在师范校练就的综合能力,一边工作,一边成长,终有所成。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ebb2165c4f94b54867303a100e42e77
常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每到课余,学校操场边竹林掩映下的琴房,里面挤满练琴的同学,随着双脚有节奏的踩动,十指在琴键上的跳跃,一曲曲歌不时从琴房里飘出;朝气蓬勃的操场上,球类对抗赛,如火如荼;翠绿树荫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有声有色;阅览室,鸦鹊无声,只能听到沙沙的翻书声;美术室,笔头飞舞,几笔勾勒,雏形初现;五四国庆元旦,师生联欢的舞台,掌声阵阵,不绝于耳的歌声、笑声,回荡校园上空……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ab124a94a742400f9c363ed19e8090ff
难忘期末临考前的紧张气氛。
作为教师的摇篮,师范学校特别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平时的学习还比较轻松,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各种能力的训练上,但每到期末文化课考试,那时谁也不敢掉以轻心,考试不过关,要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将会影响毕业分配。
虽然是学校自主命题,但是考纪严明,若考试发现有舞弊者,就面临该科成绩记零分的风险。考前大家严阵以待,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全身心投入到复习迎考中。考前一两周,每天下午放学后或周末时,同学们三五成群,校园操场边、树荫下、笔架山桔园旁、静校后的路灯下,都会看到拿着资料刻苦默记的身影,那时是校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至今都还记得,清晨考前的厕所里,因人多蹲位少,大家候轮次的时候都还手拿精心准备的考试资料在速记着;曾闻有一位眼镜师妹,在去上厕所的路上速记得过于专注,走近了厕所门边都还浑然不知,一头撞在了厕所墙壁上,发出了“哎哟”的一声,惹得众人侧目惊诧。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658ff8b2497431f8cdf87ee9c70bc16
难忘晨曦中校园操场的喧嚣。
学校大操场外边是丝绸厂,里边就是我们的男生寝室。每夜伴眠着我们的是隆隆的缫丝机器声。每当晨曦初露时,校园里哨声、齐刷刷的跑步声、充满朝气的“一二三四”的口号声与隔壁灯火通明厂区里轰鸣的机器声交相呼应。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10b226e96a442a9918c3802944f8d2a
高大简洁的校门,简约古朴的教室,挺拔叶茂的榕树,宽敞整洁的食堂……如同作为时代产物的中等师范学校,早就淡出人们的视野已成过去,三十多年的建设,难觅它们的踪影,在校园里现在唯一可见的是当年教职工那栋四层住宿楼。
中师,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段永恒的回忆,作为那个时代最幸运,而又多不幸的我们,大部分人如今仍然艰辛地跋涉耕耘在教育的最前沿,支撑着家乡农村最基层的教育事业,将那一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髓在师范学子平凡人生中延展、闪耀。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52212b0511594420a36a549e52b14d20
附:
蓬安师范学校办学历程
(资料来自《蓬安县志(1986-2006)》、1992年定稿的《南充地区教育志》、蓬师76级4班校友宋学东老师的回忆)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适应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1956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的通知,南充地区各县开办速成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程度的学员,学习半年至一年,充当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师。同年春,蓬安县在县城文昌宫开办速成师范学校,招收50人;同年秋,续招2班,学生100名。
1957年在“反冒进”时,蓬安速成师范学校随全区其他速成学校一起被撤销,未毕业的学生,全部回家。
1958年至1960年,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中等师范学校又盲目发展。
1958年,建立蓬安师范学校,招收了100名来自营、蓬、仪三县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因当时选址于笔架山下的学校尚未建好,招收来的学生暂时安置在原锦屏中学(注:老三中,原县文庙即原新华中学校)就读。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直到1959年9月,学校修建竣工,才正式迁回。
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根据上级指示,对中师进行调整。南充地区停办了7所中师、1所速师,蓬安师范学校与其他4所(南充、广安、岳池、阆中)中师校得以保留。
特殊十年,中师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蓬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达5年之久。
1971年蓬安师范学校恢复招生,当年主要是招收营山、仪陇、蓬安三个县修建襄渝铁路的民工知青,共招750人,7个班,毕业回原籍学校任教。当时采用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招收新生,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习期短,文化要求低,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即分配工作。
1974年,蓬安师范学校在营山县招收110名工农兵学员,在蓬安本地招生90名,编成4个班。
1975年9月,又从南充县、营山县、蓬安县招收了300名上山下乡知青和毕业满两年的未婚回乡知青,组成6个班,学制两年,毕业回原籍任教。
1976年10月底,第一次招收了高中74级毕业生。这批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毕业分配后大都担任了初中各校各科教学工作。
1986年,蓬安师范学校已有教职工82人、在校学生520人。
历年除正常招生以外,1987年招收民师100人, 1988年招中师委培生87人,1989年招收民师100人。
1990年1月,四川省中师电教工作研讨会在蓬安师范学校召开,并成功举行文艺演出。
1992年,开始创建国家级标准中等师范学校。
1994年10月,蓬安师范标准化建设验收达标,成为南充市首所“国家级标准中等师范学校”。
2001年,为最后一届招生,招收英语专业46人。
2002年,停招师范新生。
2003年11月,蓬安师范学校停办,由南充市教育局批准转制为普通完全中学,更名为蓬安县第二中学。
2004年,最后一届英语专业班毕业46人。建校至此,共培养师范毕业生8698人,其中,民办教师200人,委培生87人。
2017年9月,蓬安二中与蓬安县实验中学合并为新的“四川省蓬安县第二中学”,新学校校区位于城东新区铧厂路,师范校原址迁入蓬安职业中学。
(说明:本文得到蓬师76级宋学东、86级陈亚春和88级陈玉琼三位校友大力支持,在此致谢。)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2eff3c26756f4f1a95e08e9cb88ce2d8
作者简介:
董志平,四川蓬安人,乡村教师,闲暇时光,喜欢旅游和读书。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不时拾笔涂鸦,记录走过悠悠岁月的点点滴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