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历史中,还原百年前青春的“后浪”
从1919年的春天到1921年的1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的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核物理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一个世纪之后,《留法岁月》剧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去追寻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足迹,“留法岁月”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鄂璠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UtLn
全景式讲述 《 留法岁月》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尝试全景式讲述这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远离祖国的法兰西土地上的奋斗故事。供图/《留法岁月》剧组
“我父亲叫汪泽楷,他是1919年10月份(编者注,实际应为12月9日)第9批(编者注,实际应为第11批)到法国去的。”79岁的汪力文介绍道,当时与父亲同去法国的有150多人,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便是其中之一。
时隔5年之后,汪力文再一次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随着年岁增长,每年回乡给自己的父亲扫墓,成为一件愈发困难的事情。汪泽楷的墓碑上,清晰地印刻着11个大字: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是立墓的20周年整,当年汪泽楷他们那代人对如何救国的探究与追寻,仍能深深地触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我父亲过去说过,他善于走山路。”直到这次回来,坐了汽车以后,何峻才体会到父亲所谓的“善于走山路”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这条路真是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的。而此时已生出华发的何峻还感觉到,这一趟是必须要回来的,不回来的话,“这一生总是欠了一些什么事情”。
这位善于走山路的父亲,名叫何以端。100年前,他从自己的家乡四川营山出发,漂洋过海去了法国,2018年10月,在他去世40年后,他的儿子何峻第一次回到了这里——父亲当年出发的地方。
25岁的汪泽楷、20岁的何以端,一个在1919年12月9日从湖南出发,一个在1920年11月7日从四川启程,他们都登上了驶往法国的邮轮。
从1919年的春天到1921年的1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他们之中,出发时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54岁。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的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核物理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
出发:“法兰西,我们来了!”
汪力文,第11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汪泽楷之女;何峻,第18批留法勤工俭学生何以端之子。两位勤工俭学生后代回老家祭祖的故事,被陶涛捕捉到镜头中,安放在了重大主题主线纪录片《留法岁月》第二集的开场中。
陶涛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电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留法岁月》总导演,很早就对一个多世纪前的几次留学浪潮充满了好奇。“1895年至1915年左右,民间兴起留日浪潮,我曾祖父、三位外曾祖叔父都是留日学生,我对于他们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走出国门的经历充满好奇;在随后出现的留法潮中,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近400位湖南人,为什么一个内陆省份会出现那么多渴望留洋的青年,也让我这个湖南人感到非常惊讶,我希望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开拓精神的源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追寻革命先驱们伟大的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中心于3月初在纪录频道推出了《留法岁月》,通过对追寻理想一代的勾勒,对中国共产党建立者的记录,对新中国创建者和建设者的致敬,为建党百年献礼。
但拍摄这样一部历史纪录片,将庞杂的史料以正确的历史观,纳入一个融贯论的整体解释框架,来“准确如是”地讲述过去,是非常难的。陶涛还是决定接受挑战,最关键的是,他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师支部书记。“留法勤工俭学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写有非常浓烈的一笔,我也很想通过参与制作这部纪录影片,对党史有更深入细致的学习与理解。”
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尝试全景式讲述这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远离祖国的法兰西土地上的奋斗故事。
20世纪初的法国,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深深吸引着苦寻救国出路的中国青年。
事实上,早在清王朝覆灭之前,法兰西就曾迎来一批最早的留法先行者。李石曾,晚清重臣李鸿藻的幼子,后来又成为同盟会成员,一生颇为传奇。1902年,在父亲李鸿藻同僚的安排下,22岁的李石曾从日薄西山的清王朝,跨海来到气象万千的法兰西,成为中国留学史上留法第一人。
5年后,在巴黎巴斯德学院完成生物化学的学业之后,李石曾用法文撰写了《大豆研究》。1908年,他在巴黎郊区开创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为解决劳工需求,他将老家河北的42名农村青年带到了法国。这些来自河北蠡县布里村的农家子弟从未出过远门,绝大多数甚至连中文都不认识,但李石曾坚持让他们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仅用了两年时间,他们就验证了李石曾“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想法。不仅有了一些积蓄,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
20世纪初的中国,平民子弟无需支付高昂费用的留法大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李石曾也在这一年学成回国,在北京成立了“留法俭学会”,蔡元培对此大力支持。长达7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筹备工作开始了。
1919年3月17日,上海汇山码头,日本邮轮“因幡丸”即将起航,89名学生意气风发,他们乘坐驳船登上了这艘大轮。在登船的学生中,数湖南人最多,有43名。负责组织湖南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毛泽东特地从北京赶到上海为他们送行。
汽笛长鸣,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法兰西,我们来了!”穿着泛白的灰布长衫的毛泽东向学生们挥手告别。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出发相当轰动,当时的《申报》《晨报》和《时报》均做了详细报道。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cn42
百年前的“后浪” 100年前,何以端从自己的家乡四川营山出发,漂洋过海去了法国,他是第18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图为何以端证件照。供图/《留法岁月》剧组
追寻:照片中的年轻人青涩、热切,还留下了伟大足迹
一个世纪之后,追寻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足迹,《留法岁月》剧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他们行程10万公里,寻找、采访、拍摄国内外130多家和留法勤工俭学相关的工作遗迹、纪念馆以及研究机构,翻看了3000多本档案、采访了30余位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后代。
作为1800多名留法学生的缩影,登船时的汪泽楷和何以端,除了手中的一张船票,未来的一切都模糊不清。
“节饮食,慎起居,戒酒色,择交游,惜费用,勤学业。”这短短18个字,写在了一张半个手掌大小的卡片上。1918年,何以端离开家乡,他的父亲亲手写就了这篇游学家训。家,成为了所有勤工俭学生最初的信念。
从家到国,这是一条苦苦追寻的道路。几年之后,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汪泽楷成了邓小平的入团介绍人,而何以端则是周恩来在隐蔽战线上的得力助手。他们和另外几百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一起,在法国选择了一条红色道路,迎来自己的新生。
《留法岁月》的镜头从历史拉回了今天。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内,一批特殊的客人情绪激动、热泪盈眶。
“这是我父亲。”
“这是蔡和森。”
“对!这个是蔡和森!”
2018年10月,为筹备一场纪念活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迎来了这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后代。
“这是爸爸,真年轻,像小孩。看不出来了。”
“真的真的。”
“这个是爸爸!对!”
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第一次看见父辈们当年在法国的样子。照片中的年轻人,站在法兰西的土地上,青涩、热切。100年前,在这些闪耀青春的目光中,法国就是希望和梦幻之地。
“地下电车经过塞纳河的时候,都是走河底,只有一段是走河的上空,我们经过这里的时候,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好像是孙悟空翻筋斗,一下由水晶宫翻到南天门。”何长工,这个从湖南华容县走出的农家青年,生平第一次见到地铁,他和他的同学们仿佛站在了新世界的入口。这位1920年12月15日出发的第20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在《勤工俭学生活回忆》中记下了诸多观察、思考与体悟。
马赛,是绝大多数留法勤工俭学生抵达法国的第一站。“我们注意到,在20世纪初,1919年、1920年左右,来了一些载着中国留学生的船只。”马赛港务局外联事务负责人安妮·海伦在《留法岁月》中告诉大家,百年间,绿水长流,这个码头仍然屹立在这里。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yI5E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56f6
足迹与初心 献礼建党百年,追寻伟大足迹,一直是《留法岁月》剧组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心。剧组前后两次前往法国和比利时,在国内,先后前往湖南、上海、河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等十几个省市。上图为2019年5月,剧组在法国蒙达尔纪杜吉公园采访中国留学史上留法第一人李石曾的外孙女朱敏达。下图为2018年10月,剧组在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内拍摄到的法国工厂工人做工塑像。供图/《留法岁月》剧组
献礼建党百年,追寻伟大足迹,一直是《留法岁月》剧组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心。剧组前后两次前往法国和比利时,在60天的境外拍摄时间里,先后抵达法国最北部的下诺曼底、里尔、首都巴黎及周边的蒙达尔纪,中南部的里昂及周边的圣厦门钢铁厂、克鲁梭钢铁厂、施耐德工厂,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比亚里茨、马赛,以及比利时的沙洛罗瓦等11个城市与地区,行程5000多公里,寻访了6个档案馆、6所大学、5个博物馆及纪念馆、40多处遗址遗迹,采访了30多位外籍嘉宾,基本上涵盖了境外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勤工俭学生相关的一手文献材料,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王若飞、聂荣臻等革命家的工卡、学生名录、生活记录等档案之外,还找到了勤工俭学生中大批科学家、艺术家的档案,在剧组拍摄并首次公开的素材中,就包括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朱洗,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郑大章的学生档案、实验室照片等等。
在国内,剧组先后前往湖南、上海、河北、四川、重庆、广东、湖北等十几个省市。在河北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剧组找到了一批上世纪80年代勤工俭学生的采访珍贵录音。其中,新民学会成员在蒙达尔纪求学经历的重要当事人萧三的采访录音在片中被大量使用。这也是第一次公开这些原始的口述历史材料,保证了影片在使用文献证据上的真实、严谨、独家与完整。
承载:是人性之善,还是家国情怀?
从1919年开始,每过两个月,华法教育会都会安排人在马赛港接待刚刚下船的学生,并为他们安排去处。1920年2月,蔡和森和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等留法勤工俭学生乘坐“盎特莱蓬”号来到法国,与他们同船的还有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这同船的6人,后来有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最终有4人为共产主义献出了生命。
“现在此间的勤工情形,大略还好,做苦工的每日可得20多法郎,做机械工的每日可得十几法郎,以至二三十法郎。”到达法国3个月后,蔡和森给国内的亲人写下了第一封家书,“除伙食外,每日可剩十一二法郎,一年可余4000法郎,等到以后法郎值价时,也是很有钱了”。蔡和森用明快的笔调勾勒了一幅留法勤工俭学的美好图景。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在战争期间,乡村突然没有什么劳动力,因为大部分农民成为了士兵,法国在战争中有100多万人阵亡。”法籍中国近代史专家王枫初介绍道。战后的法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缺口,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蔡和森到来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已经有近千名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涌入这个国家。
法国,巴黎西郊,诺尔·德鲁女士像往常一样照看邻居的房屋。“我在这里住了40年了,我很了解这个地方。据我所知,100多年前,有一群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来到了巴黎学习。”100年前,这里正是蔡元培、李石曾等创办的华法教育会所在地。
经过三四十天的海上漂泊,每一个留法勤工俭学生,都会在华法教育会小楼中接受“做工、求学,抑或补习法文”这样的询问。根据所带资金数量,钱多者被派遣至巴黎等大城市求学做工,钱少者则被派往蒙达尔纪等小城。
位于巴黎以南100多公里的蒙达尔纪,是当时接收留法学生最多的城市,大约先后有3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来到这里,其中以湖南人居多。1920年2月,到达法国的蔡和森,被华法教育会分配到这座总人口不到2万的法国小城。然而,蔡和森并没有在这所学校上过几天课,他也没有做过一天工,勤工俭学并不是他来法国的唯一目的。
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馆长王培文带着《留法岁月》剧组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杜吉公园,这里离男子公学、女子公学都很近。“蔡和森呢,他到这儿来,拿了字典,就在公园里头一边读书一边看报。”
初到法国,正值隆冬,蔡和森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自修学习上。当年,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人道报》《共产党月刊》等,都曾在蒙达尔纪公开发行。蔡和森每天都会买一份报纸,仅凭一本《法华字典》,他就在杜吉公园开始了一天的阅读与学习。一开始,蔡和森只能看懂一张报纸上的一两段消息;4个月后,他就能读懂两张报纸的整版内容,了解各国社会运动的消息了;仅仅半年时间,《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法文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章节被他翻译成中文,他越来越坚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拯救中国。
在陶涛看来,《留法岁月》最大的戏剧内核,就是在大历史中,还原这些百年前青春的“后浪”,还原他们真实的成长历程。“他们承载着家族的期望,承载着改变个人命运的强大愿望,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开始留法,从最初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美育救国,到其中有一部分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革命救国、其中约有400人先后加入中共党团组织,这个思想转变的历程非常值得关注。《留法岁月》就是想通过重温这些青春的面孔、‘关注历史中的人性’,去还原这批追寻者的集体群像。”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A5HS
献礼 《留法岁月》通过对追寻理想一代的勾勒,对中国共产党建立者的记录,对新中国创建者和建设者的致敬,为建党百年献礼。供图/《留法岁月》剧组
抉择:成为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样是在杜吉公园,百年前的“后浪”们还留下了一张格外珍贵的集体照。照片上的人,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最特别的是,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着不同的方向。照片中的他们个个神情坚定,事实上,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辨明方向的重大讨论。
这也是《留法岁月》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的合影,将历史定格在了古老而美丽的蒙达尔纪,定格在了百年前的法国。
照片拍摄于1920年7月10日。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召集了在法新民学会会员及部分勤工俭学励进会成员,在蒙达尔纪召开会议。蒙达尔纪会议争论的焦点,是通过温和的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还是激烈的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革命。8月13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重申蒙达尔纪会议的主旨,建立共产党,并在一个月以后又再次写信给毛泽东,表明自己的观点。毛泽东回信说,你的这封信的内容,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同样是在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成立,陈独秀被选为书记。
到达法国之后,为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李富春还和李维汉一起成立了勤工俭学励进会。蒙达尔纪会议后,根据会议精神,为方便在勤工俭学生中组织开展工作,李维汉、李富春等人将勤工俭学励进会改名为工学世界社。
“工学世界社从一开始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特别是随后召开会议的时候,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纪亚光介绍道。
转眼到了1921年的春天,何长工,那个最爱巴黎地铁的青年,此时却在不断目睹同伴的死亡。他在《勤工俭学生活回忆》中记下:人死了,我们就开追悼会,我最怕参加这样的追悼会,一进会场,就禁不住流眼泪,同时也想下一回是不是会轮到自己。
1921年,仅巴黎地区的勤工俭学生就有80多人入院,各种原因死亡人数达十数人。
1921年1月16日,华法教育会发出声明,宣布自3月1日开始不再对勤工俭学生发放每天5法郎的生活费,这更是将留法勤工俭学生逼入生死绝境。2月底,蔡和森、向警予向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发布了《告留法同学宣言》,400多名学子迅速从法国各地集结,准备用集会抗议的形式,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陈箓争取生存和求学的权利。
在涉及到留法勤工俭学生利益的时候,工学世界社也站了出来,李富春和李维汉明确地提出来要争生存、争求学权。1921年2月28日上午,在蔡和森的带领下,4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聚集在乐蓬马歇广场前,高呼着“为了生存和学习的权利而斗争”的口号,要求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陈箓出面与学生代表商谈。第9批留法勤工俭学生贺培真在他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各处同学于上午陆续到巴,由各招待员率领直向公使馆进发,到赛佛尔公园,有警察拒阻,不许入公使馆。仅十代表得入。”“各同学即随着欲入使馆,被警察阻住,后竟被武力解散。”
王枫初介绍说:“首先来的是步行巡逻的警察,在那个年代,他们会把穿在身上的斗篷卷起来打人,因为见人群没有疏散的意思,他们掏出了警棍。由于当时没有实行交通管制,在人群推搡中,一位名叫王木的学生,不幸被卷入电车下,被送到医院后不久去世。”
这场持续了几个小时的抗议请愿活动,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中匆匆结束。勤工俭学生们也集体面临着历史命运的抉择。
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抗争,最终迫使华法教育会同意继续支付他们每天5法郎的生活费,但大家无工无学的困境却没有丝毫改变。
“二二八”之前,是先勤工还是先求学,这个分歧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普遍存在。蔡和森主张到法国来勤工俭学,主要是学习科学理论,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而赵世炎、李立三主张工读互助,首先通过工作来改变命运。直到“二二八”这一天,同学的鲜血、北洋政府的冷漠,撼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这一年的4月,赵世炎专程来到蒙达尔纪,他和蔡和森在郊区的一个树林里深谈了3天。他们都认识到,个人无论是勤工还是俭学,依靠别人救济来走出困境是不可能的,必须组织起来,自己救自己。
就在这年春天,已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张申府、觉悟社成员刘清扬,同船到达法国,他们同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一起成立了留法共产党早期组织,周恩来、赵世炎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17oC
让我们一起寻找留法同学吧! 2021年3月1日,纪录片《留法岁月》点映会暨全球寻访1800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生平事迹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寻找留法同学活动,找到的也许是百年前的留法生们的一件遗物、一张照片、一封信件,最后,活动发起方将通过这些物件、资料还原出他们一生的故事。供图/《留法岁月》剧组
还原:继续全球寻访,“留法岁月”的故事未完待续
10月的四川营山,有着260年历史的何家老宅,神清气爽。4棵移栽而来的桂花树是何峻献给父亲的礼物。1978年,父亲何以端去世时,祖宅前那棵桂花老树,也随故人而去。何峻对此念念不忘。
“我们曾经多次问过他,你去法国,是一个什么状态?他笑着对我说,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哦,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哦,说的是非常遥远,所以他赴法的道路也是漫长的、一步一步完成的。”
1921年的春天,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于所有勤工俭学生来说,所遭遇的迷茫与困境,逐日加剧。他们人生的转变,也正一步一步真正开始。
汪力文和何峻两位勤工俭学生后代回老家祭祖的故事,是陶涛尤为喜欢的一个故事段落,他觉得其中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长江大河,奔腾千里,无论激起怎样壮阔的历史波澜,回到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他们,这些百年前的后浪,真是从家到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留法岁月,青春绚烂,唯家与国,不负韶华。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应被永远铭记;1800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名字,也应被永远记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zU12
铭记 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应被永远铭记;1800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名字,也应被永远记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留法岁月》剧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与书写这段历史的百年前的后浪们。图为剧组与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陈公培的外甥女曾晓庄及家人合影。供图/《留法岁月》剧组
第一次全景式讲述这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远离祖国的法兰西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尤其是第一次将勤工俭学生中大量不为人知的科学家、艺术家在法国的求学经历予以展现的纪录片《留法岁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制作。
作为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制作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先后制作了《手术两百年》《稻米之路》《生命之盐》《登峰》等一系列优秀纪录片。《留法岁月》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又一部精心力作。
2021年3月1日,纪录片《留法岁月》点映会暨全球寻访1800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生平事迹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央新影集团举行。在艺术总监张力看来,这部纪录片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纪实拍摄,更多关注到了今天年轻人的收视,无论对于全党的党史学习,还是对于全民了解中国的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发展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制片人、总撰稿池建新透露了完成该片后的最大心愿:“还原1800多个勤工俭学生的历史群像,还原他们的青春岁月,也就是还原百年前后浪青年的时代精神,我们永远都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在未来一年的时间,《留法岁月》剧组联合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以及全国数十家和留法勤工俭学相关的纪念馆和研究机构,开展‘全球寻访1800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生平事迹’的公益活动,试图寻找1800余名留法生的后人,讲述他们留法岁月的故事,挖掘他们回国后的事迹。”
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生出发的时候,全国轰动,当时的全国性报纸《时事新报》《申报》《晨报》《民国日报》等都刊登有学生的名单,其中部分还提及具体到县级的籍贯,有些甚至还有确切的留学地址。在纪录片《留法岁月》播出之际,同时启动“全球寻访1800余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生平事迹”的活动,无疑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寻找留法同学活动,找到的也许是百年前的留法生们的一件遗物、也许是一张照片、也许是一封信件,最后,活动发起方将通过这些物件、资料还原出他们一生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活动,兴许能弥补一些拍摄过程中的遗憾。2018年7月,剧组在前期寻访勤工俭学后代的调研过程中,联系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陈公培的外甥女曾晓庄,在采访过程中,听说陈公培的太太倪静文依旧在世,并且思路还很清晰、身体也比较健康的消息,大家非常高兴,在一周之内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和她们约定在一个周末去家中拍摄。当时,倪静文已经117岁了,这也是剧组所知道的年龄最大的一位留法勤工俭学历史的间接见证者。但到那周四的时候,曾晓庄说,她舅妈突然感冒了,身体有点不太舒服,剧组又等了一周,一天,曾晓庄突然打电话告诉剧组,舅妈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了。
“当我去医院参加她的告别仪式时,送别的人也就是曾晓庄姐妹几个,都是快80的老人。后来,我问曾晓庄女士,舅妈跟您讲过舅舅什么故事没有,她说,一问起陈公培的情况,舅妈总是笑眯眯地说:‘很好啊,你问这些干什么?’可以看出,她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感觉就是‘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也许,她希望将所有的历史秘密都留在心里吧。”陶涛说,这应该是影片最大的遗憾,也是创作任何一部历史纪录片可能发生的遗憾,“历史书写的遗憾,其实是教会你对历史充满敬畏与谦逊”。
相关链接: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tzHp
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总经理,《留法岁月》制片人、总撰稿
著名纪录片导演、制片人、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总经理池建新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纪录片“老兵”。从《百科探秘》到《创新无限》,从《文明密码》到《中国手作》,记录这个时代、记录美好生活,是他不变的初心。2019年夏天,历时五年、辗转13国拍摄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爆红,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级国产纪录片,豆瓣评分9.4,微博热搜刷屏4亿,并获得了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系列纪录片”、第25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年度作品和最佳编导双奖等奖项。作为《手术两百年》总制片人,池建新及其团队用故事化讲述、国际化表达,填补了国内医学纪录片的制作空白,唤醒了公众的科学意识。这一年,池建新获得“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殊荣。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Ta7383bRz
陶涛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电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留法岁月》总导演
陶涛是湖南长沙人,现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央戏剧学院学术委员。
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绿色空间》创作主编、系列纪录片《故宫100》策划,创办江苏卫视大型电影文化类演播室节目《一票难求》,策划纪录电影《HELLO北京》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担任IP纪录电影《人间世》监制、导演。导演纪录片作品《西藏班的新学生》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一等奖,纪录片《曾经是神童》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科技教育节目文化类一等奖,纪录片《破译曹操密码》获国际科教影视中国龙奖金奖,纪录片《发现肯尼亚》获四川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比人文类“亚洲制作奖”。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4月上旬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