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元帅们虽是革命者,名字却都取自中国古典籍,满满文化自信
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领导者》一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领导者》一书中曾经对周恩来总理的名字做过解读,他说:
"恩来"译成英文是"恩惠降临"之意。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风度和气质。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Vyky
《领导者》
很有意思。
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对于上世纪全世界各大政治家的见解却是不凡的,也是准确的。毕竟他和他们都打过交道,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为了他的工作便利,他都去下大功夫研究过他们。
他又说:
(周恩来) 这个名字赋予他“恩泽大地”的使命,提醒他随时随地都要和人民在一起,体察民情,共商国事。
看得出来,尼克松总统对于研究中国人他是深谙其味,也深得其法的,懂得从名字去着手研究中国人。
同样也是在《领导者》一书中,他解读蒋介石名字时写到:
蒋介石为自己取了"介石"这个名字,译成英文就是"搬不动的石头"之意。从他的个性来看,这个名字是取得再好也没有了......蒋介石的性格很顽强(笔者注:其实是顽固。又注:蒋介石名字来自于《易经》,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确实!
中国人对于“名字”自古以来就很郑重其事。
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在中国,姓名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符号。还一定会带有这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特征,还一定凝聚了这个人的父母对于这个人的深情厚意和期望,还会透露出这个人他父母的文化观念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
中国人,尤其上层的中国人成年后进入社会,或者下层人混入上层社会后,一定都会自己再给自己另外起一个名字,以示新生!
以前的名字就归亲人和乡亲专用了。
这个新名字要表达的一般就是这个人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或者目标追求了。
所以,看一个人的名字,真的能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但也不绝对,也有烂人有个好名字。
比如杜月笙,本名“杜月生”,月半而生之意。是他父亲因为杜月笙出生在月半之夜,随便给他取的。
月生者,和乡野中、胡同巷子里那些根生、石生、树生、春生、冬生、夏生、秋生一样,没啥意义,触景生情随便取的一个符号而已。
杜月笙称霸上海滩之后,章太炎搬出古书《周礼·大司乐》,大谈什么“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杜月笙才有了杜月笙这个好名字。
他这名字体现的是章太炎的格局,不是杜月笙的格局。
有人说杜月笙的格局也很大,这个笔者不同意,他只是会做人而已。他的格局连上海都出不了,更遑论全国全民族全世界了。
论格局之大,本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人人都比他大,大很多。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0sdJ
杜月笙
周恩来的家庭是一个“封建根子很深的家庭”,也就是“书香世家”。这种家庭给孩子起个乳名特别讲究,掉书袋是肯定的,追远思源可以一杆子到民族之初的“神话时代”。
就是这么牛!
周恩来的乳名叫“大鸾”。
“鸾”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一种凤凰一类的神鸟,古人常用“鸾凤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好。
据说,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之间还常常各以“鸾”和“凤”自称,两个人倒是真的互懂互爱了一辈子。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liSe
周恩来和邓颖超
“恩来”这个名字是其父亲周贻能给起的,“恩”字引用的是《诗经》中“恩斯勤斯”四个字,“来”是《论语》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十个字。
名如其人,周总理一辈子确实有情有义,恩泽天下。同时他又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不计较恩和怨,一直向前看,掌握着革命的大舵,国家的方向。
真是一个好名字。
周恩来一生用过很多化名,他从来也没有改过他的本名“恩来”。
春秋稷下学派的尹文说得好:
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名正则言顺。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
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而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成败得失,又可以验其名。
这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
尼克松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他在他的《领导者》书中也有评价曰:
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
尼克松说对了。
在中国,不说那些出身上层的读书人,只要读过几本书的“贫家子”给自己起名字的时候也都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动辄就要用名字去期许自己去做大人物,去为天下人服务。
朱德元帅:三改其名
朱德元帅要算是“贫家子”,他父母是佃农,文化不高,给孩子起名和周恩来那种书香世家大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于孩子名字寄予的深情厚谊和期许是相同的。
以前的生活条件差,特别是医学水平不高,儿童的出生成活率极低。
可是人们观察到猪牛狗等动物的生命力却是很强,成活率极高,就形成了一种“迷信”说:
人有三魂六魄,小孩出生后要经过阎王关、撞命关、玉吊关、四季关、和尚关、落井关等关煞。如果给小孩取个“贱名、坏名”,比如狗蛋、黑蛋、石头等,可以骗过阎王爷。让阎王爷一听小孩的名字,会认为这个小孩不是一个人,从而放过这个小孩。
所以,咱们的朱德元帅乳名被叫做“狗儿”,为啥不叫个“石头”“砖头”呢?起码好听一点。
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阿牛”,一个叫“阿马”,牛、马、狗这都是农耕生活的好帮手和重要财产。
“狗儿”这名字虽贱,也是重要的“家庭一员”,也是要按照大小排序来的。
朱家是四川仪陇人,属于川北地区,按照当地风俗,亲戚乡人称呼兄弟三人都喊“牛娃子”、“马娃子”和“狗娃子”。亲切得很。
到了朱德四岁,民间说法,“这孩子已经长成了”,闯过了阎王爷的诸多关卡,讲究点的人家应该给孩子起个正式名字了,或者说是“学名”。
过去的人都按照家谱上的“字辈”起名字,朱德在朱家的辈分是“代”字辈,他父亲又找了一个珍宝的“珍”字,给朱德起名叫“朱代珍”。
朱家的珍宝是也。
朱德元帅家穷自穷,他有个好母亲,明事达理。在乡村社会中,在缺少教育的社会中,有一个明事达理的母亲很重要,可以使家庭和睦,也容易使孩子成才。
朱家是个幸福的大家庭。一家人很是团结和睦,十几口人人人劳作不停,衣食倒是可以周全,只是没有读书人。
朱德元帅从小就很聪明,被挑去读书了。
读的私塾。
在私塾里,私塾先生慧眼识人,认为“朱代珍”本性情操高尚,小小年纪待人接物一副圣人做派,前途不可限量。只是名字偏有一个珍宝的“珍”字,有点俗气,也不符合他的本性,只怕会妨碍前程。
于是,私塾先生给他改了一个名字“朱玉阶”。“玉”字是说朱德元帅的性格就和玉石一样,既温润如玉,又坚如宝石。同时“玉”这个字又没有失掉原来名字中的“珍宝”之意。怕妨碍前途才改的名字嘛!“阶”字取的是希望“朱玉阶”能沿着玉石铺就的阶梯步步高登。
好名字,这个先生很厉害。
朱德元帅的一生作为可不真的如玉石一样吗?既温润如玉,又坚如宝石。
这个先生叫做席聘三,是个好先生。后来也是他托同学关系把朱德送去了“顺庆府中学”读书,等于给朱德提供了一个走出闭塞山区、步入城市接受现代新知识的机会。
朱德元帅一辈子对席老先生念念不忘。1960年,他回乡探亲,还特意去看望了席聘三先生的后人。
接受了现代教育,见识了世面的朱德决定投考军校,学好本事为国家铲除军阀。
四川离云南很近,他去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
到了报名处,才发现讲武堂是云南人办的,因此只收云南省人,不招外省人。他求学心切,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还没人报考。那时候也没有身份证,于是他假称自己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并改名为“朱德”。
凡国人都知道,“德”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bn8U
朱德元帅
不久,冒籍报考的事还是被教官们察觉了,有几个云南籍的教官立刻把这件事向讲武堂总办李根源报告了,一帮子人吵吵着一定要把朱德除名。
李根源不是普通人,他是辛亥元老,“云南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老革命家了。立即召见朱德,一番交谈,叹为奇才,“此子乃国家栋梁。”立刻打消了开除朱德的念头,还大大鼓励了朱德一番。
这个随便改的名字“朱德”冥冥中更是神奇。
多年后 ,也是一个美国人埃德加·斯诺,他对于中国人也很有研究 ,非常懂中国文化,他写到:
(朱德)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
岂不是天意乎?
彭德怀元帅自改自名
咱们的彭德怀元帅出身更苦,家庭更穷。六岁读书,八岁上母亡父病,随之失学。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在《彭德怀自述》中写到:
“家中床板门户,一概卖光。几间茅草屋亦作抵押,留下两间栖身,晴天可遮太阳,下雨是室内外一样。铁锅漏水,用棉絮扎紧,才能烧水。衣服破烂不堪,严冬时节人着棉衣鞋袜,我们兄弟还是赤足草鞋,身披蓑衣,和原始人同。”
但是,穷困如此,彭德怀的邻居们、乡亲们提起彭德怀来还是都会挑起大拇指说一句赞美的话,“扁豆无虚花,真伢子冒(没)假话。”
彭德怀的乳名叫做“真伢子”。
人如其名,彭元帅一生可不就是一个认准了一个“真”字,一辈子追求真理的人吗!
乳名之外,他还有一个本名叫做彭得华。“华”是他的家族字辈,“得”是名字。他是老大,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
很明显,“彭得华”这名字是彭德怀父母的意思,这名字寄托的是希望彭家三兄弟能得到荣华和金银。虽然格调不高且俗气,也是父母为子女乞求幸福。
很好!
可是,咱们的彭得华失学之后四处做工,不要说荣华金银了,连温饱也顾不上,不得已去了湖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军阀陈复初部队里当了兵。
真的是不得已,因为那时候有“好男不当兵”之说,有办法生活的人都不会去选择当兵。因为在当时老百姓和官府的眼里,当兵的人完全等于坏人,“丘八”一定会学坏。
凡事都有例外。
当时的军阀部队内斗严重,很多下级军官爱支持士兵们闹饷兵变,以驱逐上级,他们好取而代之。
因为“真伢子”做人做事一贯真实,从不说假话,很多士兵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在二师三旅旅长陈嘉佑和六团团长鲁涤平的暗中支持下,彭得华被士兵们公推为士兵代表搞了一次兵变,赶走了陈复初。
事后,彭得华也等于是部队中的重要一员了,开始参与机密,手中也有了“办公经费”可以支用,薪资待遇也随之提高。
能挣大钱了,自然也可以去“学坏”,吃喝嫖赌,娶姨太太盖大房子,做一个小军阀欺压百姓。
彭得华是例外。
他有了钱反而开始去读书学习文化和军事了,学的如饥似渴。还组织了一个“救贫会”,意图救济穷人。
彭得华是一个好人。
越学越觉得自己见识短浅,也意识到了“救贫会”做不得大事,也就制裁个恶霸,制裁不了军阀。干脆去报考了军校“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立志学会打仗铲除军阀。
从彭得华当兵开始,到他考入讲武堂,大概是六年多的时间。
六年后的彭得华早已不是六年前的彭得华了,尽管性格上他还是那个“真伢子”,知识水平上早就不是彭得华了。
其实这个时候,彭得华虽然还没入党,他也已经是一个革命者了,从组织救贫会开始就应该算了。
虽然是一个革命者,但他更是一个中国人 。
为此,他翻了中国古书,翻到了《论语·里仁》里面有一句话说: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思考的是德行,小人思考的是私利;君子行事考虑的是规则,小人行事考虑的是怎么占便宜。
“真伢子”嘛!当然要做坦荡荡的君子。
彭得华遂改名为“彭德怀”。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I61j
彭德怀
人如其名。
中国“君子文化”的践行者,彭德怀元帅一辈子都是一个真君子。
林彪的名字由来
林彪的原名也不叫林彪,他一开始叫林育蓉,有时候也写作林毓蓉,有时候也写作林育容。
无论怎么写,都女里女气的。
看得出来,“育”是林家的辈分字,他还有两个有名的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
现在我们不知道林彪父亲为啥给他起了这么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我们能知道的是林彪对自己的名字很不满意。
1923年至1925年,林彪元帅在武昌“武进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风云人物了,一直担任着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一职(1925年入党),还当过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同时主办着一个刊物“共进月刊”。
他曾经找过他的父亲,要求把名字改为“林彪”,一看就虎虎生威的,男子汉气息十足,多好啊!
林彪父亲当即拒绝了,说道:“‘彪’的字义还可以,但这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绝对不能改用此名。”
遂作罢。
后来,1925年年底,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联署毛泽东向全国党员发了一个“第62号通告”。通告要求全国各地党员迅速多选工作不多的学生党员以及左派学生星夜赶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以免军校为反动派占据人数优势。
林彪的堂哥林育南是1922年的老党员,当时在上海负责全国总工会的宣传工作。他特意通知了林彪,“速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咱们的林彪元帅终于脱离了父亲的掌控,到了广州。
他没有直接去黄埔军校,他直接去了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所在地杨家祠堂求见了恽代英。
恽代英是他的老校长。
五年前,挥代英和林育南在他的家乡办过一个小学“俊新学校”,13岁的林彪在里面读书。
当时的区委机关还是旧派作风,门口有门房,找人需要填写会客单,门房给往里送。林育蓉挥笔写下了“林彪,18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
他还是不管父亲的叮嘱,把名字改成了林彪。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838f
林彪元帅
林育南的弟弟不是外人,恽代英、肖楚女亲自派然把18岁的林彪送去了黄埔岛。
有点可惜,林彪这个名字的结局不幸被林彪父亲所言中。
中国文字的力量有点神奇。
刘伯承,刘明昭,昭昭之明
刘伯承的出生有点“不同凡响”,用民间的话去说,“命硬”!
一开始,他母亲去屋后井中打水,一个眼花,竟然在井水中看见了一条金龙,说于家人听,也没谁当回事。
但不久刘伯承母亲就怀孕了,一家人高兴起来,尤其刘伯承的爷爷刘正富更是高兴。
因为刘家这时候虽然不是大富之家,却也衣食不缺,有余钱去读书。刘伯承元帅父亲刘文炳就是一个读书人,十年寒窗,满腹学问,却没能考上秀才,是当地有名的“泥脚文人”。
如今见金龙而受孕,“莫非家运在此子身上?”刘伯承爷爷刘正富暗自寻思。
刘正富是一个手艺人,“吹鼓手”,并不种地。
手艺人不少挣钱,刘家也有房,也有地,只是社会地位不高,属于下九流。所以他拿出不少钱栽培刘文炳去读书进学,多少年了,也未见成效。
可惜刘正富未能等到孩子十月分娩,就和老伴7天内先后去世了。
刘伯承元帅是在刘家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为此,刘伯承乳名被取了一个“孝生”,倒是贴景。
一家子伤悲之中,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是一种安慰。
刘文炳是读书人,刘家虽然社会身份是下九流,家里并不算穷,也就不愿意给孩子起个贱名字。
中国文化里,给孩子起名乃是大事,自然还是要去翻古书。
刘文炳翻到了《荀子·劝学》篇中的一段: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子的意思是说,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专心一志,苦干一番,也不会有显著的功绩。
正好刘家的家谱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刘文炳是“文”字辈,刘伯承是“明”字辈。
要论志向,刘家当然有,父子两代了,只希望把家庭社会地位提高一下。
刘文炳遂给儿子“孝生”起了一个“刘明昭”,盼望刘伯承能按照荀子的教导做一个勤勤恳恳有志向的人,最后做出大事业,振兴刘家。
刘文炳后来又遵照中国读书人的习惯儿子给取了一个“字”,“伯承”。
“伯”是长子之意,“承”自然是老调再谈,还是希望刘伯承继承他父子两代的事业,读书读出成绩来,使家族摆脱下九流身份。
天可怜见,刘伯承自小读书就很厉害,过目不忘,日日有得。
到了刘伯承12岁上,1904年 ,大清朝其实已经日暮西山了。刘文炳决定再努力一次,带着儿子刘伯承进入了科举考场。
第一轮考试,父子双双中榜。
可惜大清朝依然顽固不灵,有人举报刘正富是吹鼓手。
然后,父子双双被逐出考场。
两年后,连气带恼的刘文炳病故了。
14岁的刘伯承元帅只好辍学务农,挑起了养家重担。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GApY
刘伯承元帅
到了1911年,辛亥炮响,大清倒闭。
不用想也知道,刘伯承慨然剪掉了鞭子加入了革命军行列。
毕竟是读书种子啊!第二年考入了重庆军政府的“将校学堂”,开始学习现代军事课程。
人如其名,刘伯承元帅从来也没有改过名字。无论他身在北洋军中、还是北伐军中、还是在红军中、还是在八路军中、还是解放军中,从来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缀志向,没有走错过一步路。
真的从来都是一个明辨是非的智者。
名字真能影响人的性格吗?
贺龙元帅
贺龙元帅的家庭是江湖家庭,自小过的是打打杀杀的日子。
家风熏陶 ,幼儿的贺龙(可能也就四五岁)爱玩的游戏也是打仗。有一次,为了争当“指挥官”表演勇敢,贺龙一个猛子跳下了急流的河水中。
年纪太小,水流喘急,他没能爬上岸,被冲走了几里远。
所有人都认为他完蛋了,谁知道他本事大,智谋足,懂得在水中随波逐流,等待机会。
然后被人救起。
围观的人纷纷感叹,“这小子命真长。”
贺龙之父贺仕道,江湖儿女。寻思道:“既然命长,那就叫“长长”吧!”按照他们湖南人叫孩子的亲昵叫法,贺龙被人叫为“长伢”。
贺家读书人少,有时候“长”“常”不分,也被叫做“常常”,“常伢”。
贺龙在贺家是“文”字辈,顺理成章本名也就成了“贺文长”,或者“贺文常”。
贺仕道江湖好汉无啥定性,贺龙5岁入私塾读书 ,他给了贺龙一个名字“平轩”,不知道啥意思,也许“轩”是他的某个仇人吧!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stOU
贺龙
到了贺龙11岁,贺仕道感于贺家虽然威风是有,但是太穷,又给儿子起了个名字“振家”。
贺龙18岁加入了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再没有个正儿八经的好名字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又去翻中国古代典籍,没办法,那时候的中国人古风尚存,起名文化就是如此,江湖人也信“文化重典”。
一翻翻到了《尚书大传》的《卿云歌》:
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明明天上。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真是美轮美奂,贺龙很是喜欢,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叫做“云卿”。
那时候有身份的人,既要有“字”,也要有“名”,接下来就应该想出一个“名”了。
贺龙元帅一个叔叔贺仕奎是个文化人,教书先生,他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
众人皆咸服。
但加什么字呢?一帮子人想了又想,想不出所以然。
还是咱们的贺龙元帅干脆,大将风度,“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我以后就叫贺龙好了。”
贺龙元帅一生,两把菜刀拉起一支队伍,官居国民革命军军长,俨然一方诸侯。
然而,南昌起义,老本几乎赔光。
随之发动湘西起义,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根据地。在国民党十万大军“围剿下”,根据地越打越大,最后变成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然后,转战陕北,归建党中央。
马不停蹄率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向日军发起进攻,开创了晋西北根据地。再转战冀中平原,打出了“平原歼灭日军”的战斗范例。
解放后,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真让他叔叔说对了,“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陈毅的自我期许
陈毅家族的族谱排序很是拉风,起头四个大字“尧舜禹汤”,接下来是“文武荣昌、世德延远、福寿绵长”。
一看就是历史深厚的家族,文德昌盛。
陈毅的祖父叫陈荣盛,父亲叫陈昌礼,父子二人皆学识渊博,喜爱琴棋书画,也能作诗填词。
陈家算是文人家庭。
当然不会像贫家子一样取贱名养活孩子了。但也没有取很大的乳名,毕竟那时候的中国“贱养孩子”的传统深重,无人敢起一个威风凛凛寓意深刻的乳名,对孩子不好。
陈毅元帅的乳名是“世俊”。“世”字是族谱排序字,“俊”也就是说陈毅长得“俊”了,无啥其他意义。
陈毅的少年时代是幸福的,他喜欢诗词和下棋。诗词上面尤其喜欢他的老乡,北宋文学家苏洵。
苏洵字明允,陈毅为了向偶像致敬,一度称自己为“陈允明”。
这名字也是没啥重大意义,追星而已。
到了18岁,陈毅的思想才有了大改变。这一年他考上了赴法勤工俭学。
当时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这批人,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出国留学”。
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前途“出国打工挣大钱”。
这些人远赴万里之外,路途之上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惊涛骇浪,为的是寻求救国良策。
按照当时习惯,是要起一个新名字的,以示新生为人。
陈毅元帅去翻了古书,翻到了曾子的一句话: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正贴合远赴海外的陈毅元帅啊!
遂改名字为“陈毅”。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aeK4
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的一生也是个坦荡荡的君子,品质坚韧。
红军长征走后,他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斗争很严酷,环境很艰苦,坚持了三年,可谓坚韧了,为党保存了力量,后来编成了新四军。
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元帅家在湖南衡山县是个富足的大家族,也是个耕读家庭。教育孩子从来的要求都是老成稳重,正正方方。
为此,罗荣桓的父亲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
这是盼望罗荣桓做人做事保持慎重态度,古字中“雅”通“正”,雅怀,也是希望他做人正气,宗人大意是希望他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wIwZ
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元帅一生做到了方方正正,老成稳重,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他的生活缺乏“戏剧性”,没啥可讲的故事。
其实不。
罗荣桓元帅是个读书种子,他是少有的以大学生身份考入黄埔军校的人之一。
黄埔毕业之后不久,就以连长身份跟了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失败,然后“三湾改编”,上井冈山。
毛主席身后有过不少“忠心部下”,“得力助手”。其实说起来,最忠心的应该是罗荣桓,跟得最紧的也是他。只是他为人方正 ,不争权,无私敌,故事性少了一点,人们常常谈论不到他。
其实他功劳很大,能力也不小,最听领导毛主席的话。
他之所以选择从军这一条路,也是听的老师的话。
罗荣桓从来都是一个好学生。
当年他去读小学的时候,小学校长嫌他的名字“罗宗人”不好听,又看到罗荣桓元帅长得高大魁梧,对罗荣桓父亲说道:“《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
遂改名为罗荣桓。
徐向前:象谦改为向前,继续向前
徐向前元帅的乳名是他奶奶取的,叫做“银存”,有点俗气,但是倒也好听。是依着他两个哥哥叫下来的,一个哥哥叫“银仓”,一个哥哥叫“银福”。
意思很明白:老太太希望他们三兄弟前程似锦,发财享福,并且把银钱多多积存起来,泽被子孙。
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
还是翻古书,翻到了《易经》,一看,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的卦是“谦”卦。
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
“谦”卦卦辞说:
享,君子有终。
有时候细想一下,名字也许真的能影响人的行为。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队伍里出现三种人:
第一种人变节投降了,把同志的头颅献给敌人作见面礼。
第二种人动摇退却了,脱离革命队伍开小差跑掉了。
第三种人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迎着风浪,继续向前进。
徐象谦的名字体现的就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人,他决定做第三种人,继续向前前进。
遂把徐象谦改为徐向前,改字不改音。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Etl6
徐向前元帅
聂荣臻,一生未改名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聂荣臻元帅是一名学霸,考试从来也没有输过,一直考到了国外留学,在欧洲入了党。
他的中学教师评价说“(聂荣臻)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
他要算是党内最早的军事人才,是在苏联受过正式现代军事教育的专门人才。年纪轻轻二十几岁就在党中央做领导工作,一辈子没犯过大错误。
聂家祖上还是比较富有的。但是到了他的父亲聂仕先就败落了,田地被出卖干净,靠着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
不是聂仕先不正干,因为大清晚期社会黑暗,勤快人越干越穷而已,再加上没有社会福利,家中遇到了病人天灾啥的,很容易就败落了。
聂仕先非常勤快也很聪明,后来想方设法开了一个小染坊谋生,算是手工业从业者。
是本分人家。
聂荣臻出生的时候,聂仕先很是发愁。
败落之家少亲戚,聂仕先夫妻二人给孩子起名字连个商量人也没有。毕竟祖上阔过,夫妻二人也都断文识字,让他们学习真正的赤贫之家,随便给孩子起一个“贱名”,他们心有不甘。
可是家中也缺少图书典籍参考,只有一本《三字经》,翻来翻去,也没有翻到理想的名字。
经历过富贵,煎熬过贫穷的人,心田早就宁静,对于孩子的期望也就恢复本真了。孩子健康成长,懂事明理就好。
聂荣臻的母亲对丈夫说道:“你明天去我父亲家借书,顺便征求他老人家的意见。今儿就算了吧!”
到了第二天,聂仕先到了岳父家。他岳父也是一个老成持重的老人家,家中正好有一本《随身宝》,于是拿了出来。
《随身宝》又叫《当家书》,它和《三字经》教人识字不同。顾名思义,《当家宝》是教人如何当家经营家庭的,开篇第一句就是:
闲来无事谈古今,士农工商总要勤,天下耕读最为本,嫖赌洋烟是误人,当家们门要发很,银钱顺意事事能。
是大白话来的。
书中事无巨细,从读书到耕田,到夫妻相处,到亲戚相交,到邻居相处,到衣食住行、农具修理、契约书写、养猪积肥、做酒腌酱、扎扫把、买掀盆、买蒲扇、称糕饼、请石匠、请铁匠、做棺材 、打石板、磨镰刀、种皂角、栽篱笆,如何去做,莫不完备,交代的一清二楚。
聂仕先一直很喜欢这本书,他能从富家破败之后再雄起开了个染坊小生意,得此书力量不少。
天下做父亲的总是希望儿子像自己的。
聂仕先看到《当家宝》最后一句:
这就是当家书,莫嫌俗浅与疏粗。愿世人听我言,百福骈臻得双全。
心中瞬间有了主意,兴冲冲回了家,拿着书指着最后一行,对妻子说道:“百福骈臻得双全’,这句话吉利。按家谱排列我儿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你看要得不?”
聂荣臻父母和旧社会的多数夫妻不同,他们是琴瑟和鸣的夫妻 ,是有商有量的。
聂荣臻母亲当即同意,想了一想,又补充道:“我看娃儿的小名也照这书上取吧,就叫他‘双全’。”
我们观察聂帅一生所做的工作吧。
他虽然也学了一身打仗的本事。但从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开始,他就是一个掌管细碎革命工作的革命者。
土地革命之前城市斗争阶段,他在周恩来手下做的是宣传和传达政策等工作,北伐中做的筹备物资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做的是善后工作。
在中央特科从事的是艰险而又复杂的地下工作。同时积极向各革命根据地提供军事情报。还要及时了解敌情,保卫上海党中央和地下党同志的安全,营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
1931年,聂荣臻又被调到中央军委任参谋长,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
到了中央苏区,他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培养军事技术人才。没办法,泥腿子太多,教学任很有必要,也任务繁重。
一句话
聂荣臻元帅没有做过军事主官,做的从来是繁琐细碎的“当家理事”的繁琐工作。
事无巨细,什么也管。无战功,有大功!
他是一名革命的合格当家人。
岂非命乎?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RcUw
聂荣臻元帅
叶剑英:民之利剑
叶剑英的原名叫叶宜伟,没有查到他的名字来历,“宜”是叶家族谱排序,“伟”大概是希望他伟岸坚强吧!
叶剑英元帅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们广东梅县的商人惯走南洋。
叶剑英中学毕业之后 ,也曾经被父亲带去南洋学做生意。但是当时国家形势,有抱负的男儿怎么会甘于做小生意度日呢?
南洋的革命氛围也很浓,孙中山的影响力巨大。
叶剑英在南洋只待了一年,就回国去了云南讲武堂读书。
中国的文化环境里,一直有一个现象,但凡一个人忽然顿悟了,思想忽然起了大变化,第一个动作就是改名字。
那时候没有身份证一说,自己想改就可以改。
叶剑英元帅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了“剑英”。
“剑”的意思是利剑,为国为民,刺向敌人。
“英”既有英豪英杰之意,也是顺着他的两个姐姐“稚英”、“顺英”排下来的。
叶剑英元帅一生英豪,很厉害的。革命的资历非常老,比蒋介石都老。
每遇到了革命的关键时刻,叶剑英元帅都能刺出最关键性的一剑。毛主席对他评价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6wnQ7bI0
叶剑英元帅
1920年叶剑英元帅就跟随在孙中山身边负责军事了,做的是贴身护卫。
1922年陈炯明叛变,4000余人围攻总统府,炮击孙中山住所观音山粤秀楼。
孙中山命在旦夕,叶剑英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率部救出了孙中山,护送孙中山上了“永丰舰”。
蒋介石上“永丰舰”已经是后来的事了。
蒋介石叛变,叶剑英当即通电全国反蒋,影响力很大,因为当时他是北伐军第一军总预备队参谋长。当时北伐军也就八个军而已。
长征中从张国焘手中救出党中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