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遇害真相:领导苏区工作未长征,国民党劝降失败后被处决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69Lo明代于谦曾有诗云:“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表达的是一颗抗拒奸邪、坚持理想信念的赤子之心,在我党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革命烈士,其中瞿秋白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在长征前夕,中共领导人瞿秋白不顾个人安危,留守苏区,坚持抗,到后来长汀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最终从容就义。
试想一下,瞿秋白如果跟随党中央参加长征,或许就不会被残暴的敌人杀害,那么作为中共领导人的瞿秋白为何未能随军长征?留守苏区又缘何被捕遇害?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vQ2L
一:危急存亡,留守苏区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人率领红四军主力部队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地区挺进,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游击战争,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到1930年夏,赣南地区的红军部队已经发展到10万人。
迅速壮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恰好当时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随即腾出手调集重兵围剿赣南红军部队。在前四次的反围剿战争当中,中国工农红军运用正确的战术方针,一次次挫败蒋介石的阴谋,中央苏区也逐步地壮大起来,在此背景之下党中央也从上海迁往瑞金。
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卷土重来,纠结了一百万国民、党军队,两百余架飞机,多路出击,进攻各根据地。
在此背景之下,接管指挥权的王明、博古等人,深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对毛泽东的正确建议充耳不闻,坚持采用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阵地战,用所谓“正规”的战争代特游击战争,简直就是以己之短击他人之长。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gyl6
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初,中国工农红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苏区日益缩小,人员伤亡惨重。面对此情形,王明等人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采取军事保守主义,非但没能挽救局势,反而置党中央于险境当中。
1934年夏,尽管中央苏区的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但由于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太过巨大,施行战略转移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但也绝不能轻易的放弃中央苏区,留下革命的火种,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伺机配合野战军进行反攻,重建苏区。
与此同时蒋介石绝不会轻易的放中共中央离去,此时的党中央可以说几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突出重围,寻找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yjAN
留守苏区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甚至还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同时身上的担子也是沉重的,为此留守苏区的人员必须是要具有突出才能和丰富斗争经验的党员,根据党中央的讨论,决定留下瞿秋白、项英、陈毅等一批最有才能的中国共产党员。
党中央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当时的形势决定的,长征一开始并没有想去陕北如此遥远的地方,而是要去湘鄂西与贺龙等人会合,开辟新的根据地,之后再伺机反攻,重建苏区。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才会选让瞿秋白等一众中共领导人留守苏区,但为何当时偏偏选择了瞿秋白留守苏区,其背后的真相何在?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72rF
二:留守苏区
当时党中央已经做出了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但并不是大张旗鼓的转移,而是需要严格保密,不能让国民党反动派察觉到党中央的转移的意图。当时瞿秋白担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兼分局宣传部长、《红色中华报》编委会主任等重要职务,而为了蒙蔽敌人,就必然要营造出一种党中央还在苏区的假象。
因此当时中共中央除了部署中央政府办事处一如既往地开展工作之时,还要求《红色中华报》像往常一样以中央政府机关报的名义出版发行。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外当时面临人员极度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而能够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承担起掩护党中央转移重任的非瞿秋白莫属,因为瞿秋白长期主管我党的宣传工作,对这些工作了如指掌,而且瞿秋白的留下更能迷惑国民党。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d0Uz
事实也证明党中央决定的正确性,在瞿秋白的运作之下,国民党反动派直到党中央转移出中央苏区一个月之后才敢靠近,“收复”中央苏区。
再有就是瞿秋白有能力应对苏区复杂的斗争形势,能够领导苏区的工作。瞿秋白在中共一大后不久就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先后指挥多次工人起义运动,南昌起义之后,更是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在实践当中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主义倾向,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停止工作,几经辗转,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从瞿秋白的经历来看,瞿秋白无疑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N0wB
此外瞿秋白长期在我党担任领导职务,对苏区的各项工作都了如指掌,能够在党中央撤离苏区之后,维持苏区工作的稳定运行,因此从当时党中央的目标以及瞿秋白能力经验来看,无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瞿秋白留守苏区,不仅仅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瞿秋白当时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身体状况极差,其实瞿秋白曾经和党中央提出要求跟随大部队长征,但党中央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拒绝了瞿秋白的请求。
原因是瞿秋白的身体状况难以承受长途跋涉的艰难险阻,加之当中医疗困难,在路途当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极大。除此之外,党中央将瞿秋白留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苏区停留一段时间之后,派遣瞿秋白前往上海工作和治疗,因此瞿秋白留守苏区也有其个人身体原因。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Ofr7
三:慷慨悲歌,最终遇害之真相
瞿秋白留守中央苏区之后,不负党中央的信任和期望,不仅仅出色地完成了为党中央撤离争取时间的任务,而且还坚持苏区的游击战争,保存革命的火种。
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下,瞿秋白常常带病进行宣传工作,以至于在1935年2月的时候,病情突然加重,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在苏区的“围剿活动”日益频繁,大搞白色恐怖,经过党组织的研究决定,为了保存干部,前往上海等地坚持地下斗争,决定派人护送瞿秋白等人前往上海。
瞿秋白从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所在地会昌县小密村出发,向福建永定县方向转移,瞿秋白等人昼伏夜出,小心谨慎的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稽查,有惊无险的到达了水口乡。
由于当时天气恶劣,瞿秋白等一行人决定在当地百姓家中作短暂停留,休息过后,出于安全的考虑,决定夜宿营山之上。不幸的却是被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发现,经过一番激战后,瞿秋白等人被打散,最终被国民党抓获。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ptEB
一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认出瞿秋白等人的真实身份,瞿秋白用假身份暂时的骗过了国民党的审讯者,但由于瞿秋白等人随身携带苏币、黄金、港钞等,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轻易的放过瞿秋白等人,而是将瞿秋白转移到上杭监狱当中羁押看管。
最终瞿秋白的身份被叛徒供出,国民党反动派大喜过望,将瞿秋白转移到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严加看管。
三十六师的师长宋希濂是瞿秋白的故识,而且蒋介石也希望能劝降瞿秋白这样有分量的中国共产党员,因此宋希濂并没有对瞿秋白施加严刑,而且还特别派遣军医为瞿秋白治病,尽可能的满足瞿秋白的要求。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9t0udC8D
图 宋希濂
宋希濂希望通过软化的手段来打动瞿秋白,但多次和瞿秋白的交谈都是无功而返。蒋介石得知宋希濂没有完成任务之后,仍然派遣中统训练科长王杰夫等人代替蒋介石劝降瞿秋白,但均没有取得任何效果,而且瞿秋白还在国民党内部大肆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不安。
蒋介石得知数劝降失败之后,给蒋鼎文发了一道密令,秘密处决瞿秋白。蒋鼎文等人的催促下,宋希濂不得已决定于1935年6月18日处决瞿秋白。宋希濂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特意派人告知瞿秋白,瞿秋白不为所动,身穿对襟黑褂白裤的瞿秋白,被国民党押送前往长汀中山公园。
神态自若的瞿秋白信步来到亭中,自斟自酌,随着走出亭子,来到公园中央,高唱国际歌,盘足而坐,慷慨就义,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斗争史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当被后人永远铭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