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千叠885 发表于 2021-6-26 09:20:01

你写过或者见过最经典的对子或者对联有哪些?

一年好景随春到,亿万苍生盼日升;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提起对联,这里怎么能不提一代词坛大家毛泽东?

毛泽东学识渊博,是堪称近代第一词人,诗词楹联,信手拈来,精品无数。

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给许多仁人志士、战士亲友写下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对联。

这些对联,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浩气凛然,掷地有声,虽寥寥数语,却丝毫不逊于鸿篇巨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社会历史价值。

食堂不才,节选毛泽东部分对联,带大家领会中华文学之美,毛泽东对联之妙。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不幸病逝,享年52岁。

毛泽东和父亲关系不好,和母亲的感情却很好很好,母亲的突然病逝,让他悲痛欲绝。

更让他悲痛的是,因为忙于革命工作,并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直到母亲逝世十多天后,他才回到韶山老家,祭奠母亲。

10月18日,毛泽东怀着万份悲痛,用泪和墨于

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第一首是:


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首是: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1920年1月17日,毛泽东的恩师、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在北京病逝,年仅49岁。

当时,在杨昌济的默许下,毛泽东和杨开慧已经确立恋爱关系。

杨昌济病重期间,毛泽东正在北京领导驱张运动,工作之余,他经常看望恩师。

杨昌济临终前,将自己的怀表送给毛泽东,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随后,毛泽东以准女婿的身份与杨开慧、杨开智一起守灵。

1月22日,在毛泽东、蔡元培、章士钊等组织下,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出启事,为恩师葬礼筹款。

毛泽东亲笔撰写挽联:


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

恨吴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3、易白沙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院有一个文史老师叫易白沙,是一个爱国的革命志士,是辛亥革命元勋,也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旗手。

1915年《新青年》创刊后,易白沙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等文章,宣传民主与科学,最早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新文化运动中反孔檄文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尊孔读经的第一人。

易白沙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两人相交甚笃。

1921年4月底,易白沙只身一人潜赴北京,谋刺北洋军阀,未能得手。

此后南下广州,面见孙中山,要求“组队赴北方杀贼”。

可惜,当时局势混乱,孙中山势单力薄,婉拒易白沙北伐建议,易白沙十分绝望。

1921年6月10日端午节,易白沙决心效仿屈原,警醒国人。

于是,他跳海自杀,以死报国,年仅35岁。

《觉醒年代》易白沙剧照

毛泽东得知易白沙跳海后,十分敬佩恩师的悲壮之举,怀着敬佩和痛惜之情撰写挽联: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39年7月3日,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在四川乐山老家去世,享年86岁。

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与王明、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八人以世侄的名义联名送了一副挽联: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岭,明德通玄趋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1943年3 月16 日,葛健豪病逝于湖南双峰石板冲,享年78 岁。

葛健豪是一个传奇的巾帼英雄,和秋瑾有过交往,48岁的她还到长沙求学,54岁那年还去法国留学,她的勤奋求学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等有志青年的由衷敬佩。

葛健豪被誉为“革命的母亲”,她的女儿叫蔡畅,她的儿子蔡和森与毛泽东并称湘江三友,儿媳向警予,都是著名的革命英雄。

毛泽东非常敬佩葛健豪,两家关系非常好。

1919年春,毛泽东的母亲患病,在长沙医治期间,就寄住在她家里。

毛泽东在延安得知葛健豪逝世的消息后,深感惋惜,提笔撰写挽联:


老妇人新妇道;

儿英烈女英雄。


1944年2月15日,朱德母亲钟老夫人在老家四川仪陇病逝,享年86岁。

噩耗传到到延安,在延安各界了举行了各种各样的追悼会和纪念会。

毛泽东和朱德感情之深,不用多说,自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以来,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毛泽东视朱德为兄,钟老夫人病逝,毛泽东同感悲戚。

4 月10日,毛泽东出席了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的追悼大会,并题写两首挽联。

第一首: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第二首: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二、给同学1、廖廷璇和皮述莲
1915年春,毛泽东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结婚,毛泽东为他们的婚礼撰写了一副贺联。

二月梅香清友;

春风桃灼佳人。

“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桃灼”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泽东巧妙地联语表达了对学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

1915年5月1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永畦病逝,刚入学不到一年就英年早逝,年仅22岁。

尽管,易永畦入学不久,但毛泽东和他感情非常深厚。

易永畦病逝后,毛泽东写了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5月23日,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老师杨昌济等人和师范学生发起为他举行追悼会,师生共送挽诗挽联256幅,并编印成册,题为《易君永畦追悼录》。

毛泽东写了一首悼亡诗,这这首诗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写得感人至深。

毛泽东和同学合影

1916年4月,毛泽东另一个同学吴竹圃在家中病逝,年仅20岁

吴竹圃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勤奋读书,成绩优异,关心国家大事,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

两人感情深厚,毛泽东为失去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而深深悲痛。

5月,毛泽东写了一副挽联:


吴夫子英气可穿虹,天阕早知胡不向边场战死;

贾长沙胜俦堪慰梦,永生何乐须思道大数方生。

4、王熙
1917年夏天,毛泽东邀请同为湘江三友之一的萧子升(湘江三友指的是萧子升、蔡和森、毛泽东)徒步旅行。

两人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毛泽东留赠了一副清闲新颖流畅的对联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


爱君东阁能延客;

别后西湖赋予谁。


1926年10月8日,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同窗四年的好友、杨昌济的得意门生罗宗翰在私人诊所治病,由于被国民党反革命派及土豪劣绅收买医生田秋明在药中下毒而暴卒,年仅30岁。

罗宗翰不仅是毛泽东的同窗,更是他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学生时代,罗宗翰就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积极参加了湖南反袁驱汤的斗争。

1917年11月,北洋军阀傅良佐第八师王汝贤部约3000余溃兵侵扰长沙,毛泽东立即组织一师同学护校,罗宗翰积极拥护毛泽东。

第二年,罗宗翰参加了学校当局组织的学生自愿军,与毛泽东、周世钊、张国基、罗驭雄等同学组成“警备队”,保卫学校,学校得以照常上课。

当毛泽东在湖南发展党组织时,罗宗翰光荣入党。

罗宗翰遇害后,1926年冬,湖南各界在第一师范学校大礼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

毛泽东特意撰写挽联:


羡哲嗣政教长才竟成千古;

叹吾党革命先锋又弱一个。


1927年,在湖南湘阴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时,毛泽东住在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刘能诗家中,并为刘能诗家题写了这三副春联。

第一: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二:


一年好景随春到;

三亿苍生盼日升。


第三: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

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这三副对联联不仅切时,切景,切情,而且像日月星辰一样珠联璧合,均自然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心目中的伟大理想抱负。

1922年1月16日晚,黄爱、庞人铨在领导湖南第一纱厂工人的罢工运动时,被湖南警察厅厅长张辉瓒带人逮捕,第二天凌晨被秘密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

毛泽东得知后,于1月19日从板仓(杨开慧家)赶回长沙,主持黄爱、庞人铨追悼会,毛泽东作挽联哀悼黄爱、庞人铨:


奋斗为众生,千古伤心是工运;

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2、王尔琢
1928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部队改编为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陈毅为政治部主任。

第四军下辖三个师,朱德、毛泽东、陈毅分任第10、第11、第12师师长,王尔琢任参谋长兼第10师28团团长。

这年6月,上级命令朱德率红四军向湘南发展。

尽管毛泽东再三反对,但是最终朱德、陈毅还是带领部队去打了湖南彬州。

这一仗,红四军损失惨重,王尔琢在劝说叛变的29团全团2营营长袁崇全回归建制时,不幸中弹身亡,年仅25岁。

王尔琢

1928年10月中旬的一天,红四军军部在江西宁冈砻市草洲上为王尔琢举行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自拟就一副挽联: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31年9月15日,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黄公略率部开赴瑞金,行至江西吉安县东固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黄公略曾与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是彭德怀的同学。

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三期生。

同年,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光荣入党。

1928年7月,黄公略与彭德怀、滕代远等人领导平江起义,任红五军13师4团党代表,后任红五军2大队大队长、第2纵队纵队长。

平江起义部队与红四军在井冈山会师后,黄公略任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支队长。

1929年9月,红五军整编,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1930年1月,黄公略调任红六军长,后改任红三军军长。

在井冈山时期,黄公略与伍中豪、林彪、彭德怀并称毛泽东“四骁将”,是毛泽东左膀右臂。

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主持了追悼会并为黄公略撰写了一幅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黄公略

1939年6月12日, 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奉蒋介石秘令,派兵包围新四军驻湖南平江县嘉义镇的通讯处,残杀新四军上校参议涂正坤、八路军少校副官罗梓铭、司令部少校秘书曾金声、通讯处秘书吴渊及赵禄莹等人,制造了轰动全国的“平江惨案”。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以个人名义送牺牲烈士挽联:


日寇凭陵,困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

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新四军军长叶挺、邓发、进步教育家黄齐生、黄齐生之孙黄晓庄,十八集团军参谋李绍华、彭踊左,随员魏万吉、赵登俊,叶挺夫人李秀文及其子女、女工高琼等人乘飞机返回延安,遭遇国民党特务暗害,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机上人员不幸全部殉难,史称“四八空难”

1946年4月18日,“四八”烈士的遗体由晋绥边区的兴县运到延安。

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一副挽联:


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

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痛,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1938年春,在台儿庄战役中,著名川军爱国将领、41军代军长、122师师长王铭章率122师、124师,守卫滕县。

当时滕县,兵力不足3000人。

3月14日拂晓,战斗打响,王铭章率部与日寇血战四天四夜。

3月17日,滕县陷落,王铭章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45岁。

同时殉难的还有参谋长赵渭滨及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等20余人。

整个滕县保卫战,中国军队只有二三百人突出重围,其余全部壮烈殉国,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基础。

王铭章

1938年5月9日,国民政府为王铭章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和追悼会。

全国各战区、各军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均致送了挽联和挽词。

蒋介石为王铭章写的挽联:


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

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毛泽东写的挽联是: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9 年7 月21 日,威震冀东平原的抗日名将杨十三,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溘然长逝于山西省屯留县。

杨十三是近代民国传奇人物,堪称民国第一大侠,原名杨彦伦,后改名杨裕民,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

他参加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他开始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提倡“振兴实业,挽救中华”,埋头致力于造纸专业。

抗战爆发后,杨十三毁家纾难,积极投身抗日事业,二女、一子、一侄全部抗日。

1938年3月,杨十三满怀爱国激情,毅然投笔从戎,担任冀东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三路军政治部主任。

他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他只是一个抗日英雄。

杨十三病逝后,毛泽东特为杨十三撰写了一幅挽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3、挽戴安澜
1942年5月26日,著名抗日名将、200师师长戴安澜随远征军征战缅甸时,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8岁。

戴安澜将军与日寇鏖战多年,功勋赫赫。

戴安澜将军殉国后,举国悲痛。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国葬。

戴安澜

毛泽东专门从延安拍去电报,电报在“海鸥将军千古”六字的后面,题写了这副诗一般的挽联。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城;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毛泽东热情讴歌了戴安澜将军誓驱日寇的豪情壮志,对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的结局表示了深切的惋惜。

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在攻打盘踞在夏邑八里庄的顽军李光明部队,被流弹击中,不幸牺牲,年仅37岁。

彭雪枫牺牲后,毛泽东悲痛欲绝。

1945年2月7日,延安各界为彭雪枫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饱含悲情挥笔写下两副长联:

第一首:


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

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第二首: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彭雪枫

第二首挽联洋洋洒洒70字,是毛泽东一生所撰对联中最长的一副。

全联字字如千钧之重,对仗工整,平仄自如,是一副难得的长联。

毛泽东称颂了彭雪枫的功绩,同时为这位能征善战、大智大勇、文武兼备的良将的牺牲扼腕痛惜。

全联弥散着惋惜、不忍、悲痛的心绪,令人潸然泪下。

1940年9月26日,国民党元老徐谦在香港病逝,享年69岁。

徐谦是近代著名法学家、政治家,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竭心尽力,做出突出贡献颇大。

抗战期间,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回到内地,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在他弥留之际,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念,留言:


“国难非团结一致不能成就。政治非根本澄清,国家永无清明一日。”


毛泽东听到消息后,为徐谦写了挽联:


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段;

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


1941年8月11日, 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兼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顾问事务处处长的张冲在重庆病逝。

张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实权人物,是中统二号首脑,但他对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做出过突出贡献,1935年就开始和毛泽东、周恩来进行谈判。

抗战爆发后,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主任秘书、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

是维系国共合作的桥梁。

8月13日,毛泽东致电吊唁:


“惊闻淮南先生逝世,至深哀悼,特电致唁。”


并题写挽联: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1947年9月12日,著名抗战将领续范亭病逝,享年54岁。

续范亭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是国民党元老。

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

1937年9月,续范亭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与我党合作创建山西新军。

1939年,他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1940年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10月18日,中央为续范亭举行葬礼,毛泽东敬献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续范亭

除以上对联外,毛泽东还写了很多警句对联,激励自己,勉励同志。

1、给自己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在床头写下一副自勉的对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副对联是毛泽东化用明代学者胡胥仁的对联。

原联是: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联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给毛泽建
1915年春,为鼓励养妹毛泽建苦学成才,毛泽东为她题赠一副成语联: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这副对联出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930年12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计划。

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他题写一副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4、给学生
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主事期间,曾亲自书写了一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1950年,毛泽东回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为了勉励师生,题写了一副对联:


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


这两副对联不仅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富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以上34副对联,只是毛泽东题写过的部分对联,实际上他还题写了很多很多对联,无一不是精品。

篇幅有限,仅列举这些,大家可以补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写过或者见过最经典的对子或者对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