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无边际缺 发表于 2021-6-27 08:50:32

湖广填四川以后的客家人分布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ZtzO
客家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客家人是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有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据研究,“客家”一词在客家及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有“客户”之意。客家人世代迁徙。明末清初数十年间,由于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造成四川人口锐减,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在清政府移民政策的鼓励下,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入川。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如今,客家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湖广填川以后的四川客家,在蜀国的腹心地带,一直有一支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俗习惯、至今还讲一口客家方言的客家民系(以前叫土广东)。根据资料显示,四川客家人大约是在1657年至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的。

一、客家人入川的历史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PXal

从元代开始到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几百年。

战乱、瘟疫、饥馑,导致四川人口严重下降,不足10%,万顷田地荒芜四十余年,物产枯竭,整个天府之国呈一片杂草从生,虎豹横行的荒漠景象。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清廷采取强行移民和鼓励外省人自愿移民的两项措施,(这也是历史上闻名的湖广填四川,在我的上一篇文章里面有详细描述),发动了移民垦荒复耕运动。继湖广人迁徙入川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即湖广人)、广(即广东客家人)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VsPy

广东、江西等省入川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陶猗之家,他们不满足于暖身饱腹的安稳生活,义无反顾地赴川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根据广东地方文献和四川地方志以及客属族谱等史料证实,四川客家大多数从嘉应、韶州、南雄、惠州、潮州等地区迁入,这部分客家先祖都由水路辗转到达当时的蜀国。

入川客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徙居落业在川南和川西地区,以内江市隆昌县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以及南充市仪陇县为中心的川北这三大板块构成了今天的四川客家群体,是闻名于巴山蜀水的客家聚居区。

二、四川客家人的分布

客家先祖到达四川后分散居住在四川各地,主要在川西的双流县、新津县、温江区、都江堰、郫县、彭县、新都、金堂县、广汉、什邡市、德阳;川北的江油市、三台县、仪陇县、盐亭县、巴中、通江县;川东的广安、合川市;川南的荣昌、泸县、富顺、宜宾、威远县、隆昌县、资中县、简阳市、仁寿县、彭山县及凉山州所辖的西昌市、会理县等三十八县(市、区),尤其以沱江流域和成都东郊最为集中。根据史料、家族谱牒统计分析,整个四川人口主要由湖广人和粤、闽、赣、桂客家人两大部分构成,湖广人和客家人分别占四川当时总人口的40%和33%。

三、四川客家方言区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naqQ

四川的客家先祖中以湖广人口最多,故四川通行以湖北麻城话为原型的四川话(以成都话为代表),旧称土广东话(即湖广移民所讲的话)。四川话在语言学上称为四川官话,为北方言西南次方言,为四川第一大方言。土广东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客家话)是仅次于四川官话的第二大方言。在四川局部地区,还流行湖南老湘语,在语言学上分类为湘方言。四川汉族地区主要通行这三种方言。

当时的客家语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中原正宗的朝廷官话。

客家人祖先大多是中原的豪门大户,同时恪守“能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宗遗训,要求在客家群体内部必须讲客家语,这是客家语能够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郁而独特的客家风俗习惯。全川客家后裔的人口达500多万人以上,其中还有大部分人会讲客家语,客家语覆盖面达1,200km2。

四、客家人对振兴四川经济文化的贡献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nW4v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ntje

客家人移民入川,带来了励精图治、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百余万客家人同湖北、湖南移民一道,为四川经济的复苏、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在开垦荒地复耕田园的作业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四川各地的客家人聚居区,原来的集镇都极为稀少,由于客家人垦殖创业,在康熙初期先后兴建了以西河场、仁和场为代表的一大批集市贸易场地,并约定成俗,每隔两天赶墟,进行商品交易,从而活跃了经济,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向前发展。在人烟断迹十多年的四川农村和城镇,土广东人和湖广人一起,大力恢复发展丝绸、锦缎的纺织生产,使蜀国成为大西南丝绸纺织中心。尤其是当时的客家人还把岭南的山货、广东地区的纱缎引入,同时还遍地植树种花,造房建肆,商贾纷至踏来,使蜀国一些城市演变成活跃的经济中心。蜀国是被崇山峻岭环绕的盆地,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产业物种很难传入蜀国,外来的物产种类很少。土广东人的移民入川,为蜀国引进优良产业物种带来了机遇。红薯、玉米、南瓜、蕃茄、土豆、洋白菜、四季豆等粮食蔬菜作物从美洲等地传入中国广东、福建后,由闽、粤客家引入蜀国,当时的客家人还把原产于国外的烟草、柠檬和产于福建、广东的广柑、桔子、甘蔗、柚子、桂圆、荔枝、黄麻、木棉等经济作物带入蜀国,改善和优化了蜀国的产业结构。

客家人入川,使原有的巴蜀文化增辉添彩。梅县、五华、兴宁等地客家迁入成都洛带后,带来了嘉应五属每年春季办灯展活动的习俗,不久风行于巴蜀大地。随着斗转星移终于演变成今天扬名大江南北的成都青羊宫灯会和自贡市恐龙灯会。

五、蜀国的客家会馆、宗祠和民宅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hzWZ

外省人移民入川后,因语言的差异、地域的生疏、环境的不适,都自发建立同乡会馆组织,以联络乡谊为内涵的同乡会馆便应运而生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江浙会馆、西秦会馆,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在中国所有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最崇奉团结,以南华宫为冠名的客家会馆纷纷出现在巴蜀大地,客家人为了表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往往把南华宫的大门开向东南方向,时时遥望闽、粤故土。

客家会馆的修建对于继承发扬客家精神,维系四川客家民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客家移垦文化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经过两百多年的战祸浩劫和风雨剥蚀,成都东郊洛带镇、金堂县土桥镇、广汉市、三台县的潼川镇等地的客家会馆(南华宫)至今保存完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近二十所客家会馆。这些会馆中,尤以成都洛带镇的南华宫令人赞叹。

由于客家人源于[西晋]、唐代和宋代三个王朝的士大夫阶层,特别重视维护宗亲家族的团结。入川后仍然不忘弘扬宗情、泽惠家族的传统,各宗氏都要续族谱建祠堂。宗亲祠堂的建造往往有三种模式:一是跨州县联合建祠堂。二是各支系联合建祠。三是单个支系建祠。客家祠堂正厅设有神龛,摆放列祖列宗的神位,还有堂屋、会客厅,以方便族人祭祀团拜,叙情聚餐。

此外,具有中原和岭南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宅建筑到处可见。如果身临蜀地,即可目睹客家建筑风格的民宅有:成都东郊石灵寺碉楼、涪陵市明家乡双石村瞿九畴土楼、仪陇县的朱德故居和丁氏庄园碉楼、广安区龙台寺杨森故居碉楼、巴县木洞镇蔡家碉楼高达七层,颇为壮观。南华宫、客家祠堂、民宅及其聚会活动,构画了客家文化色彩斑斓的画卷,对于维系客家民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Ls3J



在蜀国各地的一些客家民居中,有一种碉楼建筑较为奇特。过去由于东山丘陵地带人烟稀少,土匪袍哥横行,社会治安不好,为了自身的安全,一些有钱的大富人家便在房屋四周或地势险要的地方,用粘土筑墙,建成一个个四墙设有瞭望射击孔的碉楼。这些碉楼一般高二至三层,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解放后大多被拆除。在东山客家重镇龙潭乡,过去境内碉楼多达十余处,现存不过二三。面对行将消失的碉楼,许多有识之士无不为之惋惜,因而把它称之为“最后的孤独”、“寂寞的碉楼”。

六、天府之国地灵人杰,客家乡亲情真意切

闪烁着华夏文明光辉的客家移垦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四川客家儿女,客家开发了蜀国、发展了蜀国,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和杰出人物。

朱德元帅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2gtM

在当今四川最为著名的客家人是四川仪陇籍客家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和祖籍四川广安籍的客家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UQzDJppB4

祖籍在福建宁化清初移民到四川乐山的客家人郭沫若,是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成都东郊义和团首领廖观音,是全川妇孺皆知的反清传奇式客家巾帼英雄。成都东郊洛带镇客家人刘子华,对天文学的贡献及知名度可以同哥白尼、爱因斯坦相提并论。四川钟灵毓秀,客家英才辈出,有不少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广填四川以后的客家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