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忠余部抗清成就远高李自成,除有此两人外,还和李的能力有关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反抗明朝的统治,为推翻明朝做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他们也曾或多或少地为抗清做过贡献,那么他们两位谁为抗清出力比较大呢?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很多人会认为,肯定是李自成。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汉奸吴三桂占据山海关,李自成亲自率大顺军前去讨伐,正是从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和清军发生了第一次正面接触。第一次接触清军的李自成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向正在和吴三桂军队交锋的李自成军队突然发起冲击,猝不及防的大顺军惨败,李自成随后退回北京,从此李自成开始了和清军一年多的纠缠。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AP9tKcBt
李自成
李自成退回北京,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以后便撤退回西安,而清军则不想给李自成以喘息之机,派吴三桂等人率军追击大顺军,大顺军一句溃败。但是,1644年十一月,李自成召集军队,在河南怀庆地区对清军发动了反击,一时间击毙数名清军将领,收复了十几座县城,让清军对其不敢小觑。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AP9t0ZVg
清军
之后,李自成的大顺军又分别在潼关和陕北与清军大战,不过最终不幸战败,李自成只得放弃西安,再次选择流动作战。李自成虽然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但是也和清军互有胜负,消耗了一定的清军实力,为以后的抗清运动做了不小的贡献。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AP9tyroZ
1645年形势图
反观张献忠,大西政权远在四川,远离清军,所以和清军打交道比较少,直到清军进入陕西以后才有了接触,而张献忠很快就败下阵来。据记载,1646年年底,清军赶到张献忠驻扎的西充县凤凰山,张献忠率领少量士兵勘探敌情,被清军弓箭手射杀,一代枭雄就这样殒命。
对比起来,似乎张献忠没在清军那里占到什么便宜,刚刚打了个照面就被射杀,而李自成则和清军厮杀一年多,双方有来有回,似乎李自成在抗清运动中的贡献比较大。然而,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得长一些,我们会得出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还剩余数十万军队,他们在李自成的妻子高氏、李过和高一功等人的率领下,接受了明朝的收编,改编为明军的“忠贞营”,参与抗清运动。但是明朝的保守派官员对于“流寇”出身的忠贞营并不信任,反而处处掣肘,导致忠贞营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李自成的老部下们或被拆散,或被弃用,还有的人则脱离了明军,占山为王,联合地方武装抗击清军。他们虽然勇气可嘉,但是起到的作用却不能与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相提并论。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在其养子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和刘文秀等人的率领下,经由贵州进入云南,并在此经营数年,休养生息,云南经济在明末乱世之中甚至得以恢复,而大西军余部也依靠云南为基地发展壮大。之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带来大西军余部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抗清,可以说此时的永历政权主要依靠孙可望和李定国二人。相比于跋扈、妒忌的孙可望,李定国则是南明永历政权更加可以依赖的支柱。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AP9tEbzh
张献忠
李定国对永历政权忠心耿耿,而且是杰出的将领,在明末清军最为强盛的时期,打败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李定国不仅击败了汉奸孔有德的清军部队,在桂林逼死孔有德而且还击败了纯正的满清八旗军队——敬谨亲王尼堪的军队,并且阵斩尼堪,史称“两厥名王”,在李定国的反攻下,永历政权一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甚至一度有了“中兴”的希望。而李定国也一直为南明鞠躬尽瘁, 1659年永历帝撤退到缅甸之后,李定国仍然坚持在云南和缅甸边境游击抗清,直到1662年在中国和泰国边境病逝。
李定国
如果我们把时间轴从1644年拉长到南明灭亡的1662年,我们会发现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虽然与清军交锋时间长,张献忠亲自率领的大西军与清军接触时间不长,但是在两位农民领袖去世之后,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的抗清贡献就颠倒了。大顺军余部不受南明朝廷和官员的信任,再无用武之地,而大西军余部则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率领下联合南明永历政权长达十余年,如果没有大西军余部,南明绝对没有可能坚持到1662年。
而之所以造成大顺军和大西军如此的差别,李自成应当难辞其咎,在李自成的麾下缺乏孙可望这样能够治理地方的帅才和李定国这样独当一面的将才,这大概也和李、张二人培养人才的能力相关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