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哥 发表于 2021-6-30 09:43:02

1960年朱老总回乡,因衣着朴素被表弟“取笑”:穿得不如县级领导

1960年朱老总在夫人康克清的陪伴下踏上了回乡之旅。

三天旅途中,51年未返乡的朱老总,不仅不认识自己的家门,还因为衣着朴素被表弟说穿得不如县级领导。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XymM

1960年3月,朱老总经过多次辗转,终于坐上了由四川南充市开往仪陇县的汽车,傍晚时分,经过舟车劳顿朱老总一行总算是来到了他的故乡——仪陇县马鞍场。

在当地领导的带路下,朱老总先是回到了自己的旧居。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oZx9

朱老总小的时候家里很苦,住的都是地主家里的偏房,当时已经仅剩几间了,而且破败不堪。

可是人们却把他领到一处比较好的砖瓦房内,说这就是朱老总小时候住过的

他看了连连摇头,“我没住过这房,那时我们家是地主的佃农,地主怎能把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

众人听了都有些惊诧,因为朱老总的旧居在当地非常出名,很多长期生活于此的村民都知道这是他家的老房子,


朱老总这是常年在外奔波,连自己家门都不认识了吗?


其实并非如此,这间房子是他在护国军当旅长的时候,寄钱回家修建的,所以虽然这间房子隶属于他,可他从来都没有入内居住过,所以不认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老总思索了一会儿,也回过神来,想起了这段往事,和大家一起愉悦地笑了起来。

仪陇县陪同的人顺势就提起,已经计划将这栋房子改为朱老总的陈列馆。

因为1959年前后中外访客众多,仪陇县便将朱德父母居住过的这几间房子修葺良好,放入了诸多当年的农具、衣物、学习用具等。

朱老总巡视一周,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物品,有些感怀,但他还是拒绝了这个提议,“我看就不要搞这个了,在这里办所学校,节省开支,让更多的娃娃们念书,现在就改,好不好?”

事后,他又几次给四川省委、南充地委打电话,再三叮嘱:把那个陈列馆办成学校。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i1qE

在参观完故居之后,朱老总决定到年少求学的地方——席家私塾看一看。这里原是席聘三办的私塾学堂,在走出大山之前,他在这里生活了近10年,白天读书,晚上挑灯复习,有空还得帮老师干一些杂活。

在即将行至私塾的路上有一个大陡坡,陪同的廖志高表示,这个路不好走,劝阻朱老总不要去了。

然而朱老总却执意要去,他说,“不要紧,我小时候走惯了,一定要去,我的古文就是在这里学的”。

就这样,70岁的朱老总奋力爬了上去,他定睛一看,席家大院竟然没有什么变化,在袅袅炊烟里还是5间熟悉的草房,周围一片静谧。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OYXh

还没等他开口询问,院子里便走出一个中年男子,开始“推销”起自家书院,称这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地方,在整个南充市只此一处。

朱老总并没有正面回应他,而是急切地问起了自己的老师席百谷先生,一番交谈之后,原来这个中年人就是席老先生的孙儿,席先生自己也还健在。

看着眼前似曾相识的脸庞和熟悉的乡音,主人有点好奇:“您是从哪儿来的,怎么这么熟?”

旁边的人马上低声提醒他这就是朱老总,他顿时脸一红低下头来,又惊又喜地说:“我的天啦,朱老总,来了就莫慌走,多耍几天嘛!”

随后,朱老总和席家老少合了一张影,哈哈笑道:“我们一块儿照了相,就相当于在你家住下了”,离开时,已经走到院坝边的他,还是一步三回头,舍不得这个曾经的学堂。

第三天一早,朱老总又跑到老家村子里逛了起来,而多年未见的堂弟朱代良也迎了上来,还亲切叫他代珍哥。

朱老总原名朱代珍,朱德是他在革命过程中改的名,意在以德服人、明德惟馨。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8Hn4

突然听到亲人呼唤起自己儿时的名字,朱老总也是激动不已。

他看着眼前这个老人,这么多年来的风霜雨雪、跌宕起伏一下子涌上心头,眼眶里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朱代良看到堂哥也颇为感动,不过他的注意力反而放在了朱老总在衣着上还不如县上的干部。


但朱老总面对堂弟的“挑剔”,却显得非常平静,他笑了笑表示,话不能这么说,穿衣服只要不冷就可以了嘛,自己也不奢望什么衣锦还乡,只愿国富民强。


这时大家才明白了朱老总的用意,也为他以身作则、贴近群众的行为所触动。

而朱老总的这次行程因为没有提前说明,所以当时县里完全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他自己丝毫不在意。

正当县、乡领导准备给朱老总接风洗尘的时候,他已经跑到学校里去关心孩子们去了,他看了看宿舍、教室,又逛到了食堂,关切地问起了学生的生活情况,成绩好不好,吃得怎么样。

在看了教室和教师的宿舍后,朱老总又详细的询问了师生人数、教师工资收入等等。

校长此时也拿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绸,请朱老总题词,他挥毫写下了9个金色大字:“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

当朱老总得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仪陇县的儿童都能读得起书,再也不用像他当年那样一边干活一边求学时,他顿时喜笑颜开起来,还不忘叮嘱随行的廖志高,要继续改善学校环境,为祖国多培养一些人才。

朱老总结束了对学校的视察后,本来当地政府打算将晚宴准备得丰盛一些,没想到朱老总一口回绝了。


他表示,此次并非是来享受的,一来是为了圆他的回乡梦,二来是考察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情况,吃喝方面一定不能铺张浪费。


随即他提出了三大原则——

首先,不要干涉他的活动,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其次,他的聊天对象自己随便选择,他想跟谁说就跟谁说;最后,一切从简,饭菜住宿都由他自己来决定。
于是,当天的晚餐桌上摆放的全是素食小菜,豆腐、豆芽、豌豆尖,还有朱老总在外惦记已久的仪陇酱瓜、咸菜等家乡美食,甚至还有野菜,就是看不到一点荤菜的影子。

众人都觉得有点怠慢了,但朱老总却吃得津津有味,连声赞叹:“好吃,好吃,好多年没吃到家乡的饭菜了,真香啊!”

有人见他吃红薯不剥皮,连忙提醒说不好消化,没想到朱老总毫不在意地说:“我消化得了,过去哪里舍得扔皮啊,一直是这么吃的,丢了可惜”。

据当时的马鞍公社党委书记石永锡回忆:“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一共在这里吃了三餐饭,他提醒我们正是困难时期,一定要勤俭节约,他三餐里唯一的荤菜就是一碗肉丸子”。

同时石永锡不忘强调:“吃饭的时候,康大姐一直给我们挑丸子吃,还说基层干部辛苦,要多吃点,委员长自己反而没怎么吃”。

虽然吃饭一切从简、非常随意,但是朱老总视察的时候却分外严谨。

当时朱老总在返回县委机关的路上,突然看见一扇大门上挂着印有“县委机关托儿所”的牌子,急忙向陪同的县委负责同志说,不应该取这个名字,应该把“机关托儿所”改成“城关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广大城镇居民的子女都能进来上学。

这一字之差也表达了朱老总始终想着为人民服务的心。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9JuF

而之后在同仪陇县委负责人谈话时他也表示,通过这几天的视察,发现仪陇这个地方,还是要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比如可以发展蚕桑、油桐,还可以种植果树,这里的生产潜力是很大的,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来进行经济建设,同时朱老总还一直不停地嘱咐他们,要老老实实办事,深入的关心群众生活,有事多和群众商量。

回乡之旅短短三天,朱老总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参观故居、拜访老师、祭奠母亲以外,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调研上,离开仪陇县后,他与四川省委、南充市委多次交流,在学校建设、农业改革、山区开发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宝贵意见,极大地帮助了家乡发展

不仅如此,回到北京后他还写了一篇详细的调查报告,提交给了毛主席。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pUMh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朱老总一生戎马、命途多舛,在中华大地最混乱的时期,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是功勋卓著。而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也是艰苦朴素,丝毫没有元帅的架子,这种为人情怀,值得我们每个国人称颂和学习。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VQo2Z2R0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60年朱老总回乡,因衣着朴素被表弟“取笑”:穿得不如县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