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明“种”进千家万户 蓬安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四川文明网讯(蓬安县文明办)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南充市蓬安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增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让农村焕发新的活力。截至目前,蓬安县获评文明村镇329个,其中省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61个、县级文明村266个。
文明引领 乡村喜见新气象
行走在沿江而建的油房沟社区,眼前是一排排充满地域特色的两层小楼,房前屋后栽满花草果蔬。干净整洁的入户道路、完善的基础设施,油房沟社区处处透着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油房沟社区因“百牛渡江”而闻名。该村老支书王元国说,社区条件变好了,村里便把工作重点放在“破陋习、树新风”上。通过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让村民逐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油房沟社区每户村民家门口都张贴有“幸福家庭星级评选”表,上面共设有“勤劳致富星”“创业自立星”“忠厚诚信星”“善良感恩星”“庭院洁净星”等“五星”。王元国介绍,评选流程包括农户自评、群众互评、审定星级、张榜公示、表彰授牌。自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追星族”,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前村民卫生意识比较差,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物品等现象比较常见。在‘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的带动影响下,大家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积极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力争月月获‘星星’。”“勤劳致富星”王小兵说,他要争取获得更多“星星”。
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要让老百姓住得好、过得好,更要精神足、面子足。近年来,蓬安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实施“村规民约人人遵守、村风村训人人践行、村歌村赋人人传唱、村风文明人人参与”行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制定村规民约并规范遵守;广泛举办以“勤劳致富、创业自立、忠厚诚信、善良感恩、庭院洁美”为标准的新乡贤、创业致富之星、长寿之星、孝老敬亲之星、优秀学生等评比活动,通过晒家风、晒家训、晒家规、晒典型的形式,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持续深化、整体提升,引导人民群众提升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
精神滋养 村民生活更多彩
“村里近年来出了不少大学生,有的还是脱贫户家的孩子……”龙蚕镇鹭鸶田村图书管理员李明辉自豪地说,“这其中也有农家书屋的一份功劳。”目前,蓬安共建成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12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592个农家书屋。
不仅补齐硬件“短板”,更要送去文化“大餐”。
《乡风文明谱新篇》《喜看蓬安新气象》……7月20日,蓬安县“学党史、感党恩,廉政文化进乡村”活动在该县相如文化公园广场启动,来自社会各界的1000余名干部群众现场聆听党史故事、观看廉政文艺演出。
走进油房沟社区,只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乡村振兴新画卷等内容跃然墙上……这样接地气的文化墙在蓬安比比皆是。
“文化墙图文并茂、直观明了,老百姓一看就懂。”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312个行政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现在的蓬安农村,广场舞、秧歌、金钱板、三句半等文化文艺活动丰富,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今年1至7月,蓬安县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28场次,累计参与人数33万人次。“文化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凝心聚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厚植了道德文化、培育了文明乡风。”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思想培养 文明种子“种”进千家万户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县之一,目前,蓬安县已构建起1个中心、21个实践所、312个实践站点、20个特色实践基地、90个应急广播试点村的县、乡、村、组、户五级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要把先进思想变为精神食粮,让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日前,蓬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评价。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蓬安县开发集“新闻+政务+服务+应急”于一体的“赋圣蓬安”App,形成了一个“信息发布调度中心”,实现“群众线上报到+志愿者线下服务”无缝对接,打通了宣传、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蓬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通过出台《蓬安县志愿服务嘉许办法(试行)》,建立“时间银行”“公益积分”“爱心超市”等激励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强起来、活起来。截至目前,该县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13.02万人,实名注册志愿团队951个,形成了以党政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参与的“总队+分队+小队”的志愿服务体系,共同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志愿团队变多了,服务种类变多了、规模扩大了,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生活需求,也让基层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该负责人说,志愿服务活动,将文明的种子“种”进千家万户。
【来源:四川省文明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