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圆圆272 发表于 2021-9-10 07:28:29

37年朱德拿不出钱赡养母亲,向好友戴与龄借200元:这钱我不能还

古语有云:“自古忠孝难两全。”

我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在家国大义面前却只能大孝为国的人物,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位我们熟知的人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7sSy

图|朱德总司令

不少人认识朱德,应该是从响亮的名号“朱总司令”开始的。

2006年,我接触到了小学语文课本《朱德的扁担》中的朱德,扁担左边的“朱德记”早已是这个时代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最早认识朱德的时候,我内心的朱德形象刚开始还停留在老师口中所传递的:一个勤劳的知识分子,为了粮食问题,步行几十里地,跋山涉水地翻过一座一座山去挑粮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完美地体现出来。

他的名字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为世人所知。

那个时候“榜样”一词在我心中有了深刻的概念,这个人物的气质特征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直影响着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想进一步读懂他。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M5sY

图|《朱德的扁担》

1886年12月1日,在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朱德出生了。

朱德家几辈子都是佃农,由于地主常年打压,使用卑劣的手段向他们收纳地租,一家十几口人只能勉强度日。一旦遇到灾荒之年,更是苦不堪言。

朱德的母亲生了13个孩子,可是家里太穷了根本养不活,只剩下6男2女存活下来。为了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活下去,本来在家里排行老三的朱德,被过继给了伯父。伯父伯母对朱德很好,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待。

朱德被过继给伯父伯母后,一大家子还是住在一块,给贫苦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欢乐。父亲朱世林虽未接受教育,但勤劳能干;母亲钟氏是客家人,集纯朴,勤劳,智慧于一身。她出生于民间流浪艺人家庭,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懂得的道理不比上过学堂的知识分子少。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75FQ

图|朱德

据朱德回忆:自己刚出生,母亲还没歇息一会儿,转身继续劳作,母亲身上好像有花不完的力气,耗费不完的精气神儿。朱德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展现出来对劳动的热爱,启发着朱德开始进行生产劳动。除此之外,在他的认知里,母亲的形象和别人的母亲比起来,虽然没有什么不同,但还是“高大些”。

母亲时常会给他讲很多小故事,那个时候的他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得到教育的母亲,脑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他也很敬佩母亲,敬佩她可以把家里几十口人安排得明明白白,大大小小的事务整理得井井有条。

每天的劳动很多,但在母亲的影响下,劳动变得有意义,也不会感觉累。朱德小小年纪耳濡目染,他把家人的优良习惯都学了去,能力自然也不逊色。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bvvO

图|朱德少年时期

地主经常以收租作为借口来捣乱,暂时也不影响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和谐相处,团结努力。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

1895年1月25号,那一年除夕夜,是一家人本应该欢聚一堂的时刻。那天地主跑上门来闹事,说是因为祖父在他家旁边种了些竹子,丁家人觉得那是自己的地盘,于是把竹子都拔了。父亲很愤怒去告官,结果得罪了丁大地主,丁大地主说要加倍租金,还不再让他们住了。那年大旱欠收,本就不富裕,朱德家根本就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只能退租,被迫分家,朱德随伯母迁到大湾,至此让他与生父生母分隔两地。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eUJk

图|朱德小时候的住处

九岁的朱德第一次产生痛恨的感觉:难道普通劳动人民就应该被这些地主势力打压?那一晚,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人们常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少有人能像九岁的他一样,有这么强大的勇气和决心。

或许是同为底层人民被打压却无力反抗的无奈,又或是同为弱势群体为了几斗粮食而苟活的感同身受,让他觉得底层人理应“翻身农奴把歌唱”,一味的忍气吞声只会纵容压迫者的气焰。

一家人世代为农,因为贫穷没有受过教育,吃过不少文化亏。农民在当时的话语权是极少的,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是有出路的,因为没读书,处处要被打压。吃饱饭活下去都是一种奢侈,于是节衣缩食,一家人勒紧裤腰带也要供朱德去读书。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说:“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逼得母亲和父亲不得不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IeiF

图|朱德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朱德从小学习就很优秀,在1000多人的考试中,他班级排名20。不仅如此,他在有学习天赋的情况下依旧刻苦努力,把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用上了。

后来他身居官位,仍然废寝忘食地读书,因为他觉得,最苦的事情就是没有书读。读书这个爱好,朱德一直都在坚持,就像他对国家的爱一样。

1909年,23岁的朱德选择辞去偏僻小乡村的教师职务,继而选择了一条完全未知的革命道路。我们经常说的:“欲成大事者,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展现在青年时期的朱德身上。

图|戎马一生的朱德

1922年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心想着为国家的发展做一份贡献,游走国内外,不断探寻革命新道路。朱德一生戎马为国,在国家大义和小家的取舍上果断地选择了国家。由此可见,在他心里,国家是高于一切的。从他的生活和革命事业中,可以看出他为国尽忠的大义。

所以,很难把这么伟大的形象,和“欠钱不还”的形象挂钩。这是否与他之前的形象格格不入?不,如果是这么认为 ,说明我们并没有全面地了解过他。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EraW

图|革命时期的朱德

至于他为什么数十年无一钱,还在信中直言不讳:这个钱我不能还你了,你就当作捐助吧。

我们都知道,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封家书抵万金,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一封信可能是冒着生命威胁去传递的。当然,书信的意义延传至今,自然有它的奥妙所在。而现在这些书信也承载了对国与家浓厚的情感,也是一种纪念载体,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了一种特有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朱德的那句话充分地体现了大家与小家的取舍。此时,一个这么鲜活热血的人物跃然纸上。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1BPA

图|参加抗战时期的朱德

1937年初冬,参加十年抗战的朱德总司令第一次写家信。这封家信有些特别——一封借款信。

当时国家正值危亡之际,他常年在外领兵打仗,无意中和战友聊到家乡情况,得知家中八旬母亲在家食不果腹,他非常难过。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fNPq

图|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朱德

更令他痛心的是:身上无余钱寄回家中。于是,他给前妻陈玉珍写了一封信,希望她变卖家中书籍与财产来救济母亲。或许我们都有同样的疑问:一个总司令,身居要职,难道连军饷都没有?赡养母亲还需要借钱?借了还不还?而在这份寄给陈玉珍的家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为了革命没要过一分一毫军饷。

信中写道:

玉珍:
“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望你独立自主,决不宜来前方,亦不应依赖我。”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vfOs

图|朱德写给陈玉珍的信

朱德谈及自己的年龄,虽然已经五十二岁了,但是身体强健,想一心一意去为国家鞠躬尽瘁。另一方面,朱德希望她能够独立自主,家里他已无暇顾及。

最后还希望家里能吃苦的多来几个,至于那些想升官发财的人,他们不适合来。信中原话是:“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

本来将母亲的事情也托付于她,但他转念一想:她恐怕也没有能力去接济。

这位让朱德陷入了如此矛盾境地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让朱德信任的同时又让他过意不去?

陈玉珍是军队里的人介绍来的,她是个受过教育的姑娘,参加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6年的革命活动。她对这场婚姻只有一个条件:婚前见个面,谈一谈。

朱德接受了这个提议,后面发展得都很顺利,双方互生好感,两人组建了家庭。妻子勤劳能干,知书达理 ,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同时支持丈夫的生活和事业,志趣也相投。两人都读过很多书,在一起自由探讨关于学习,远大理想和革命事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家庭令人非常羡慕。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coJf

图|朱德与陈玉珍的结婚照

直到1922年夏天,那一别,很多事情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那年夏天,朱德决心奔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不得不与妻子和孩子分别,谁知这一别,竟难再见。一别经年,这段婚姻实质上已经结束了,但他们那段时间里一直有书信往来。

此时的陈玉珍作为他的前妻,也没有责任来承担他的赡养义务,况且她一女子在这乱世存活已经非常不容易,恐怕也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接济家母。朱德也不好多做要求,但是他对陈玉珍的信任是无疑的。

那该如何是好?此时的朱德思来想去,拿起笔写了一封信给十年未见的挚友。

他突然想起了在四川泸州开药店的挚友,希望能寻得帮助,接济一下家中母亲,于是笔头一转,将这封借款信写给了一位挚友——戴与龄。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pdhz

图|朱德好友戴与龄

说起这位挚友,也是一位有才之士。他们的深厚情谊,令人羡慕,让人感动。让人好奇的是:是什么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联系在了一起,如此交心,竟让朱德对他如此信任?

戴与龄生于1888年,比朱德小两岁,是同窗,是发小,更是革命战友,彼此惺惺相惜。1905年,他们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同时通过了乡试和府试。1920年,朱德保举他担任盐津县知事(县长)。1922年,朱德参与反唐继尧失败从昆明赶往泸州,此时的戴与龄也丢了县长职务。

在这种情况下,朱德选择前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而戴与龄选择在泸州开药房维持生计,并资助朱德2000元出国考察。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WT4f

图|朱德在柏林

朱德在德国和苏联留学考察期间,唯一的生活费来源于戴与龄,他曾多次给朱德寄钱,每次三五百元。1926年,朱德回国后,会见戴与龄。

1927年,戴与龄追随朱德参加南昌起义,因为受伤离开部队,继续回去开他的药房。而朱德继续探索前方光明的革命道路,戴与龄则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这位手足情深的知己。为支持朱德的革命事业多次筹资相助,为在前线战斗的他提供物资,人力,药品,器械等,甚至一同从戎奔赴革命信仰。朱德在外抗战的十年里,戴与龄主动帮助朱德家人躲避敌人的迫害。

现如今,他们十年未见面,这两人的感情是否有所变化,相隔异地的戴与龄是否会给予帮助?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qtFd

图|朱德写给戴与龄的借款信

与龄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收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
信开头便唤“与龄老弟”,说明两人情比山高,比海深。

信的最后,朱德还强调说:“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由此可见朱德对这位好友之信任。

收到信的戴与龄很高兴,这种心情就像许久未见的好友一样,终于通过书信见上一面。看完信的内容后,戴与龄想了想,身居要职的朱德怎么会说自己身无分文?毕竟他那个职位,月薪2000大洋。原来朱德为官清廉,放弃高官厚禄,选择和民众同甘苦,共患难。他的心跟国家,民众紧密地联系着。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40dw

图|朱德生母

想明白后,他更高兴了,心里叹道:不愧是他认识的那个代珍啊!二话不说叫妻子寄去200元接济朱德母亲。十年未见肝胆相照,这样的情谊令人感动。在那个患难见真情的年代,能做到如此程度的能有几人?真的令人感之,叹之......

每次想起这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总让我热泪盈眶,久久不能释怀。

他那份炽热忠诚的爱国心,廉洁奉公的无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心很大,大到能装起一个国家;他的心很小,小到也能装起一个国家。对自己,他很勤俭,对国家,却无私奉献。

再看一个故事。

有一天,严德胜穿着一双磨脚的草鞋,于是将草鞋丢在一旁,直接赤脚在泥地上走。这个画面被朱德看到了,二话不说就把草鞋拿起来缝补缝补。后来,严德胜看到被缝补好了的草鞋,大喜,四处打听是谁帮忙补好的。

得知是朱德总司令补好的,非常感激,同时也为他这种勤俭节约的美德所感动。后来,这件补草鞋的事情在队伍里传开了,大家便把补草鞋当作一件光荣的事情。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u5cJ

图|红军战士穿过的草鞋

朱德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形成的。除此之外,母亲对他的革命事业也非常支持,这让朱德深感欣慰。

1943年,在延安的朱德收到侄子的来信,信中这样说道:“祖母85岁了,她的身体不如往年健康,饮食起居也不如从前,非常想见你一面,聊些这些年的琐事。”遗憾的是,终究没有如愿。1944年2月15日,钟老夫人在期盼中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后来,朱德回忆母亲时说:“我很遗憾没能侍奉母亲。”

正如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说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在家的那些年,朱德的母亲教给了他跟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以至于在他三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从来没有被困难给吓倒,于他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f8Zk

图|朱德母亲钟氏

他把对母亲的爱悉数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他很爱他的母亲,他这种深沉的爱充分体现在祖国和人民身上。对于生活,不能做到事事巨细;对于国家,他把自己的全部,尽己所能,倾其所有。他的伟大贡献,众人有目共睹。

虽然他的兜里是空的,但他的精神是富有的。我依稀能记得他留下的那份“朱德委员长1976年的存款清单”写着一行钢笔字:朱德委员长一九七六年存款清单,编造单位为中办特别会计室,金额总共为20306.16元,开票时间为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九日。那份全部上交给国家的存款,无一分钱留给子孙后代。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KKe9Qz7b

图|朱德委员长的存款清单

他一生廉洁为公,把自己的温柔悉数给了国家,时刻把组织的话放在心中,并且全力践行。他是我们的好榜样。

初心不忘,我始终铭记“心中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心中的信仰支撑着每一个爱国者不断地迎着困难,迎着希望大步迈向前。它也鼓励着这个时代的你我,他的精神和态度也时刻感染着我们。朱代表赤红,而朱德则是红色品德的代表,这种红色精神仍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7年朱德拿不出钱赡养母亲,向好友戴与龄借200元:这钱我不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