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脊鱼鱼si 发表于 2021-10-13 07:16:08

1973年许世友酒喝一半,说一席话,李德生听完回北京向毛主席汇报

1973年5月初,解放军空军一架伊尔-24飞机降落在南京机场。

飞机上坐着的是,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自从几年前,被毛主席亲自从安徽直接调到中央工作后,李德生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此次,他之所以百忙之中抽空到南京,是因为毛主席派给他一项重要任务:见一见许世友将军,劝一劝他。

毛主席之所以会派李德生前来,是很清楚他跟许世友的关系。说起来,这两位将军不管是从出身还是性格上来看,都挺像的。

李德生跟许世友,都是现在的河南新县人,两人是实打实的老乡,而且老家离得很近。两人都生在贫苦农民家庭,李德生幼年丧母,靠给别人家放牛才得以生存下来。许世友比李德生年长10岁,也是因为家穷,8岁时就入了少林寺。

两人后来都不约而同参了军,李德生是从童子团团长干起,放哨、送信这些事他都干过。而

许世友则在1926年加入了青年团,从一个普通兵,一路干到排长、连长、营长。多年后,两位将军都成了河南人民的骄傲。

听说李德生来了,坐镇南京军区多年的许世友,自然要好好招待一番。说起来,他们也是许久未见了。许世友特意交代身边人,一定要把李德生安排在离自己家很近的招待所里。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h0WnWqlZ

招待所很简朴,这是许世友招待老友的习惯,这一点李德生很清楚。他刚安顿好,许世友就来招待所找他了,两人没有过多寒暄,许世友便拍了拍他说:走,吃饭。

都知道许世友将军平日里喜欢喝酒,但事实上他喝酒可不是乱喝,他是有规矩的。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颇为有名的“三不喝”原则:

第一,战前不喝酒,这是怕醉后影响判断。

1933年,许世友率部进攻仪陇等地时,为了备战曾有过一个多月滴酒未进的经历。当时,身边人看他憋得难受,便跟他说起武松“三碗不过岗”的事,觉得许将军酒量大,可以跟武松一样。对此,许世友不同意,他说:“那是打虎,凭的是勇气,战争面对的是人,这不一样!”

第二,战斗进行中不喝酒,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持绝对的清醒。

第三,打了败仗不喝酒。

1935年,因为上级决策上出现失误,许世友在峡口一带吃了大亏。战后,军政委觉得很后悔早前没听许世友的建议,于是带着酒来跟他检讨。结果,许世友表示:“打了败仗喝什么酒?”一句话,说得战友们都攒着一股劲:一定要重新振作打个漂亮的胜仗,到时候大家一起喝庆功酒。

许世友的喝酒原则,在全国各大军区都是出了名的。建国后,许世友跟战友们平时也会喝一些,他不喜欢对方扭扭捏捏,就喜欢边喝酒边跟对方说一说心里话。

李德生酒量不好,但他也早就料到了,此行他必须喝两杯了。果然,许世友把他带到餐厅时,桌子上已经摆了两瓶好酒。

饭菜上桌,李德生自觉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许世友见他这么爽快,高兴得很,马上连饮三杯。

两人你一杯我一杯,喝了好一阵,李德生才说明了来意。他直接问许世友:“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派我来吗?”许世友这才明白此次李德生是奉命前来,是有正事要跟他谈,于是认真地听了起来。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h0WnYz4b

李德生放下酒杯,叮嘱他:“主席是专门要我来劝你的,希望你以后少喝酒……”。

当时毛主席已经是80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许世友也有挺长时间没见到他。此次,能得他老人家惦记,还特意让李德生跑这一趟,就为了自己喝酒这事,许世友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李德生见许世友若有所思的样子,又再三叮嘱了他几句。就这样,酒喝到一半,许世友便说了这样一席话:

你回去报告主席,我许世友感谢他老人家的关心,我以后注意,少喝酒;我也请他老人家放心,我许世友是忠于党的,不会因酒误事!

听许世友这么说完,李德生这才放下心了。此次,李德生因公务太忙,只在南京待了一天,便匆匆赶回北京,他知道毛主席还在等他回话。一到北京,李德生就单独向毛主席汇报了许世友的情况,让主席放心:许将军一切都好。

世人都说,许世友一生最敬重毛主席。因为性格倔强,别人的话他或许听不进去,但毛主席的话在他心里永远是份量最重的。那么,他跟毛主席到底是怎样的交情?

许世友首次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

当时,许世友已由一名普通士兵,蜕变成了一个战功赫赫的军长。不到30岁,就能有此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但他一直没机会见到毛主席。有一天,各军领导们在一起开会,许世友终于完成了心愿。

毛主席早前就听说过许世友能打仗,而且曾经在少林寺学过武,鬼子和汉奸都盛传他有飞檐走壁的功夫,颇为传奇。于是,见到许世友报上大名后,毛主席便感叹:“你的名字我知道,但只闻其名未见其面。”

许世友当时的名字叫“许士友”,这是他自己改的名字,意思是:士兵的朋友!之所以改这个名字,是觉得父母之前给取的名字“许仕友”不够好,会让人觉得参军就是为了当官。

毛主席一听他改名的经历,就对他更是刮目相看,认为改得很好!不过,他转念一想又觉得“许士友”这个名字还不够响亮,便提出现场给他再改一个。

自此,许将军便有了正式的新名:许世友。毛主席觉得,从此他不止要做士兵的朋友,还可以成为世界人民的朋友。

毛主席很少为人改名、取名,这也成了许世友一生的骄傲。晚年时,他经常跟儿女们提起此事。

和毛主席在草地见过一面后,许世友便一直想再找机会跟主席学习。但两年后,他再次认认真真跟毛主席单独学习,却是在大牢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得从1937年处理张国焘开始说起。

1937年3月,中央在延安安顿下来后,终于有时间细细思考张国焘等人早前的错误。这次会议,对我党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很清楚,这次问题如果不坚决处理好,是会影响到部队命运的。

当时,张国焘的错误被确定下来后,毛主席也一再强调:要把张国焘的错误跟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英勇斗争区别开来。他的错要纠正,但他是他,底下将士们和他不一样。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h0WniHJB

但那时候,部分同志没能完全领会主席的意思,还是做了一些伤红四方面军将士们心的事。于是,部分将士有些抱怨。这其中,也就包括了许世友。

当时,许将军正在延安的抗大学习。他以前虽属张国焘部,但一直不赞成张的许多做法。因此,听到有人说自己闲话时,许世友难免说了一些气话。

而这些气话,又被放大处理,很快许世友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围攻。有人说他是“大别山里的土匪”,还有人说他是“军阀做派”。

明明战功赫赫,却被战友们这样误解,许世友直接被气得喷出一口鲜血,被抬进了医院。在医院里,许世友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中。

此时一些老战友带来的消息,让他觉得自己再难在延安立足。于是,他暗暗地定下了一计:到四川去找自己的老部下刘子才,跟着他打游击去!

在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许世友此举虽然违反了规定,却并非叛出红军队伍。这一点,是必须要搞清楚的。毕竟,刘子才的队伍也是我党领导的。

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后,刘子才将军被组织上任命为巴山游击队司令员,一直坚持在川陕一带打游击,他跟许世友是老战友了。后来,刘将军在1940年,牺牲在反动派手上。

因此,对当时一时冲动的许世友来说,他的想法只是去另一处打鬼子,也让误解自己的战友们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堂堂正正的革命者。

当时,许世友已经跟一些老部下,商量好了如何带着自己的枪,离开延安。但这件事,很快就被发现,他也被逮捕了起来。

不久,一份“枪毙许世友”的报告,就被送到了毛主席面前。毛主席毫不犹豫,否决了这一决定。也正是他的否决,救了许世友一命。

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许世友,当时正被关押着。很快,他就见到了两个特殊的人:一位是陈赓,他特意带着一条烟来牢里看许世友;另一位是徐向前,也到牢里来宽慰他。

许世友后来才知道,这都是毛主席安排的。陈赓和徐向前打了“前站”后,毛主席也亲自赶来了。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h0Wn8Jfz

一进牢房,还没等许世友说话,毛主席便先跟他道歉,称:“许军长,让你吃苦啦!”而后,毛主席亲自对许世友的事定性:张国焘犯的错,跟他们这些老部下没有关系。

而后,主席在牢里给许世友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告诉他为何要严肃处理张的错误,不然会对红军有多么恶劣的影响。这些道理,许世友当然很理解,本身他一直都不赞成张国焘的所作所为。

而后,毛主席还亲自给许世友倒了一杯水,让他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一切,都让许世友感动不已。一向刚毅的他,直抹眼泪。在受委屈的时候,能有人真正理解自己,对当时的许世友来说,是无比珍贵的。

毛主席见许世友基本已经想通了,便再说了一句:“你的出身我了解,你的性格我喜欢……我毛泽东是个文人,没有你这武将,一个巴掌拍不响!”

许世友已经不知该说些什么了,激动之下,他“扑通”一下跪在了毛主席面前,立下誓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许世友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除了多次向母亲下跪,他一生都不曾跪过谁。此后,毛主席每次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总是想起点将许世友。

1941年前后,军委有些同志曾对毛主席任命许世友为胶东军分区司令员的决定,有过不解。但毛主席始终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事实也证明,毛主席让他去坐镇胶东是明智的。

任胶东司令员期间,许世友每每都亲上一线。有一次,他率部冲进敌营。本来,日军已经被打得四下逃窜了。但一个军官见到许世友个子不高,完全看不出有传说中飞檐走壁的架式,便拔出一把佩刀,要跟许世友单打。

许世友少林出身,这么多年什么架式没见过,也一样提刀来打。最后,他只用了一个回合,便取了对方的小命。因为在胶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毛主席还特意跟身边人说:“许世友是一员战将,扛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

在抗日战争中,许世友用一次次胜利让以前对他有疑虑的战友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大家都说:毛主席识人的本事,真是不简单。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h0WnmARw

而在解放战争中,许世友也是在关键时候,给毛主席吃下“定心丸”。1948年秋天,毛主席正为解放济南排兵布阵。

济南战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不能败的战役。这一点,毛主席很清楚,粟裕也很清楚。

一来,早前我军坚持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济南是10万以上重兵据守的大城市。是否能打下它,关系到我军能否顺利完成作战转变。

二来,当时反动派已经受挫了,所以对于这个有70万人口的大城市,他们也是准备与咱们拼了。如果在这时候拿下济南,对全国反动派部队,都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一般情况下,对于华东野战军的具体战局安排,毛主席并不太过问细节。但此次,毛主席却特意给粟裕发电,指定一定要让许世友上。就这样,许世友成了济南攻城部队总指挥员。

其实,当时也有人议论,认为许世友是一员猛将,而此次攻城战役更侧重于谋略。但毛主席却认为这场战役的性质是特殊的,应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敌人也明白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因此,一开始许世友打得并不算顺利,部队伤亡不小。大家也都很紧张,但毛主席对许世友从来都很有信心。这么多年了,每每许世友遇到“难啃的骨头”,其他人都会为战局担心,但毛主席却总爱说一句话:有不怕死的将军在!

这一次,也不例外。经过8天8夜的苦战,济南被攻下。此战,许世友直插敌人心脏,也再一次证明:他打仗不仅是凭一个“不怕死”,还懂得谋略。这是毛主席给他的一次,完完全全证明自己的机会。

因为立功无数,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梳理了许世友跟毛主席的相交、相识,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把毛主席当成一生的恩人。

建国后,人们都说,许世友是是毛主席放在南京的“定海神针”。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南京军区的发展,从来都没让毛主席操过什么心。

唯一让毛主席牵挂的,就是他这爱喝酒的事。1973年5月,毛主席在空军的一次会议中见到李德生,马上就想起李将军的河南老乡许世友,便特意交代李德生:“你到南京去一下”。直到李德生回来汇报了许世友的情况,毛主席才放下心来。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Xh0WnibBr

1976年,对许世友来说,是最悲痛的一年。这一年,人民先后失去了朱老总和周总理。9月9日,毛主席也因病逝世。

得到消息后,身在广州军区的许世友,悲痛不已!但在进京送毛主席最后一次前,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马上在广州军区下了三条军令。既强调了部队的调动权,又向关键部门负责人交代清了注意事项,最后还安排好了军区接下来的工作内容。

在任何时候,许世友都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司令员。这3条军令,在当时那样的关键时刻,对稳定广州军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排完广州军区的事,许世友乘飞机匆匆赶到了毛主席灵堂前。但卫兵却把他拦住了,因为他身上还带着手枪。不管去哪里,许世友都是枪不离身的,这是多年打仗形成的习惯。

最后,卫兵无法说服他。就这样,许世友成了唯一一个带枪为毛主席守灵的人。那天70岁的许将军,就像一个忠诚的警卫一样,带着枪为毛主席站好了最后一次岗。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病逝。尊重他土葬在母亲坟前的遗愿,邓小平破例批准了允许他土葬的报告,邓小平在报告上批了8个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生前为国家披荆斩棘,死后为老母亲尽孝。许世友将军,一直是毛主席最为欣赏的将领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73年许世友酒喝一半,说一席话,李德生听完回北京向毛主席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