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物怨 发表于 2021-10-26 20:15:39

特别策划|齐心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编者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后,中央统一部署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部署要求,统筹组织选派新一轮驻村干部,并积极探索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如今,脱贫户、新一轮驻村干部们正接续奋斗在新起点上,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产业如何兴?民心如何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怎样激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大家都攒足了劲,脚踏实地加油干,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本报特别选取部分政协帮扶村,与读者分享脱贫户、驻村帮扶干部们的故事——

省政协机关干部、阆中市洪山镇多宝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何元:

助推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今年7月,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和相关文件要求,我主动申请到阆中市洪山镇多宝村进行驻村帮扶,用实际行动投身到乡村振兴这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中来。

之前接触农村工作不多,更没有和村社干部、村民一起工作生活的经历,对于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心里还是“有点虚”。驻村之前,我提前做了功课,详细了解了多宝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多宝村由两个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共有8个村民小组1012户3125人。

刚到阆中,正值雨季。连续遭遇几场特大暴雨,当地的雨灾甚至上了新闻联播。我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到现场察看灾情,拍下受灾照片、询问受灾经过、检查警示标牌、学习测量受灾范围和估算修复费用等。紧接着,我先后4次返回省政协办公厅汇报请示,恳请帮助协调解决多宝村受损道路所需的修复资金。在省政协办公厅的关心协调下,目前,道路抢修项目已经立项。此次参与抗洪抢险工作,不仅拉近了我同当地干部群众的距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组织是我做好驻村工作的坚强后盾。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mwejFiI9uaenP

何元(右二)和同事到村民家中走访。受访者供图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我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先后走访了全村67户脱贫户和2户边缘易致贫户。他们过去普遍是因病因残致贫。走访途中,我还担心他们会不会态度不好,或者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人对我们都十分热情。每到一户,大家都忙着搬凳子、拿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点心分享给我们。一位陈大娘说:“你们都是城里来的年轻人,家里一样有老有小,为了我们的事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工作,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临走时,陈大娘坚持送了很远才回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驻村已有两个多月,我除了重点关注脱贫户的情况外,还深入晚熟柑橘产业带、蚕桑产业园等地,围绕如何发展壮大村里的特色产业进行调研走访,与村里的老党员、村民代表一起开坝坝会,就延长产业链、帮助群众增收等内容进行座谈交流。同时与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镇村相关人员共同完善“十四五”期间多宝村乡村振兴“一线三园五提升”发展规划。

新起点开启新希望,新征程承载新梦想。如今,新一轮驻村工作已经开始。作为省政协机关选派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省政协机关的形象,一定要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用实际行动助推多宝村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王天雨 整理

眉山市政协机关干部、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驻村第一书记赖星忻:

和村民共创美好新生活

8月27日,作为乡村振兴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的其中一员,我从眉山市政协办公室来到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但我仍记得那天晴空万里、阳光热烈,一如我激动的心情。

龙鹄村是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也是眉山市政协的结对帮扶村。此前,单位多次组织去帮扶对接,我都因各种原因错过。没想到,这次会有两年相处的缘分。

经过去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现在的龙鹄村由3个村合并而成。村里有一座龙鹄山,居住在后山的村民要出山,必须绕行40分钟。此前,为了便捷村民出行,更为了下一步可以让山里的优质蔬菜、水果运出来,在市、县政协的共同协调下,出山的龙江路顺利开工。我来龙鹄村报到之前,市政协领导要求我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协调促进龙江路的修建。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mwejGGGq8dnE5

赖星忻(左一)在果园了解爱媛橘橙的收获情况。受访者供图
两个月前,我一到村上,就立即联系财政、发改等部门。在市、县政协的共同助力下,修建龙江路80万元专项资金获批。好消息一传来,镇领导开玩笑地说:“你是带着娘家资金来的。”

市、县政协领导特别支持龙鹄村的工作。市政协主席吴小可、县政协主席杨华多次到施工现场,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这些都被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9月中旬,一位家住龙鹄后山的村民到村委会办事,听说我是政协选派的第一书记,特意对我说:“政协这些年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都晓得,感谢你们!”

听他这么说,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对于修建龙江路一事,一些村民并没有太大信心:“这条路要修不容易哦,不晓得你们干得成不?”我在心里默默给自己加油:国家有那么多好政策,还有那么多部门在关心支持,这条路肯定能修好!我们一定能做到!

目前,龙江路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预计年底通车。这条路修好后,不仅直接惠及龙鹄村600多名群众,还可以辐射临近村社约1000名村民。它不仅是出山路,更是乡村振兴的畅通路、产业路、爱心路。

现在,村里正在打造党建阵地,村史馆也在筹建,水果合作社计划年底分红……村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村“两委”和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龙鹄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农业现代化、美丽新农村建设目标都会一步步实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是丹棱爱媛橘橙成熟的时候,吃起来香甜可口。望着漫山遍野的果园和蜿蜒的乡村公路,这个甜,直抵心头。

□袁丽霞 本报记者 陈冰馨 整理

西充|天兴桥村气象新

10月14日上午,西充县莲池镇天兴桥村村民杨树明一进家门就放下锄头,拿起扫帚开始打扫自家的院坝。“全靠县政协和我们的‘名誉村主任’杜代武委员的帮扶,村里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自家的卫生也得跟上。”杨树明笑呵呵地说。

68岁的杨树明曾是贫困户,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前几年我就没申请低保了,如今脱贫了,身体也还好,有力气干得动,更没想过给政府添麻烦。”杨树明的话语中透着一股自力更生的硬气。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充县政协广泛开展“界别帮点、企业帮村、委员帮户”活动,支持、鼓励委员担任贫困村“名誉村主任”,将“三帮”行动与委员的优势特长相结合,构建起界别联动、合力共促的扶贫格局。2018年,县政协工商联界别按照“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组织选派”原则,明确由县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杜代武负责定点帮扶天兴桥村,走马上任“名誉村主任”。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mwejGvCBRa9am

天兴桥村新貌。曾明辉 摄
“要彻底改变一个村的落后面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展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为促进该村经济发展,杜代武多次进村调研,对贫困原因“验血”,精准扶贫“输血”,依靠产业带动“造血”,累计投入30多万元帮助该村成立专合社、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中药材、粮油等产业,并为村里12名困难残疾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300元。

在杜代武和各方共同帮扶下,天兴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县政协办公室选派到天兴桥村的第一书记胡猎博介绍,为深入开展“有事来协商”工作和“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县政协拟在天兴桥村建立委员工作室,围绕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焦点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开展村居小微协商、院坝协商等活动,发挥政协特色,助推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计划对全村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进行全面了解,并逐一走访全村村民,特别是重点走访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以便协助村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胡猎博说。

今年,返乡投资的村民还在村里成立了天兴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500余亩土地搞观光农业,吸引了一大批周边群众前来休闲“打卡”。

“土地流转收入、就近务工收入都是以后的收入来源。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搞点副业也有可能。”杨树明满怀信心地说,“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如今,走进天兴桥村,开得正艳的格桑花迎风摇曳,民居墙体上的立体画栩栩如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幅景村交融、乡村振兴的画面正在该村徐徐展开。

□曾明辉 本报记者 张聪

安岳|脚踏实地干出好日子

“脚踏实地好好干,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这是安岳县文化镇宝林村脱贫户黄洪福对未来生活的打算。

因小时候曾遭遇一场意外,黄洪福长大后成为弱劳动力。后来,他上有老下有小,父亲还患有重大疾病,全家生活十分困难。2015年,黄洪福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夏天,资阳市政协派驻干部到宝林村任第一书记。

“村里的路全是小路、土路,有些村民家里吃肉还要看日子。”这是时任宝林村第一书记李伟驻村帮扶时的第一印象。

要致富,先修路。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市政协决定先从改善宝林村的基础设施干起。通过到市级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持续两年建设,全村完成了11公里的通村路硬化,实现了社社通、户户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与此同时,驻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家底,因户施策制定脱贫帮扶计划。黄洪福家因病致贫,医疗兜底、产业发展就成为他家的主要帮扶方向。

“说实话,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还是没办法。”黄洪福有些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市政协和村‘两委’对我家的帮助,不然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了摆脱贫困,黄洪福一直在努力。2016年,通过危房改造政策,黄洪福一家终于住进了新房子。2018年,其父亲去世后,他从城里返回村里务农、照看小孩。

由于之前一直在外打工,黄洪福刚回村时对农活一窍不通。他积极请教村里有经验的老人,一步步实践,还参加农民夜校的技术培训,慢慢地,农活能干好了、柠檬也会种了。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mwejIe7zCXhLm

黄洪福负责统一收集转运村里的垃圾。 本报记者 黄岚 摄
说到柠檬,黄洪福的脸上露出笑容。今年,柠檬的价格涨了不少,他的收入至少可以翻一倍。“我只种了1亩多柠檬,比其他家少很多。如果以后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我要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黄洪福干劲十足地说。

除了务农,黄洪福还有两份工作。一份是在离家不远的柠檬厂工作,主要负责柠檬分拣打包,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另一份是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负责将村里的垃圾收集转运到镇上,一年收入4000多元。“能陪在小孩身边是最重要的。”黄洪福每天6点起床,把村里的垃圾收一部分,送孩子去学校后,再收剩下的部分。

宝林村党支部书记刘波说,黄洪福是一个任劳任怨、不喊苦不喊累的人。刚开始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村道设置垃圾桶,要求统一处理垃圾的时候,有的村民不太配合。黄洪福在一线工作时,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道理,村民们的想法慢慢改变,村里的环境逐渐变好。

“接下来,我们主要是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把鱼塘、养猪场、柠檬种植等充分发展起来,准备修建提灌站和冻库,为柠檬提供储存空间,从各方面入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市政协驻宝林村第一书记付海涛说。

□徐庆 本报记者 黄岚

峨边|竹产业让收入翻了好几番

10月22日一大早,峨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峨边县”)杨河乡高湾村5组村民曲别咱林就带着家人上山采笋。县政协一行走访到村里时,曲别咱林一家已经采了不少鲜笋了。眼看霜降来临,天气越来越冷,竹笋也越来越少。曲别咱林说,可得抓紧时间找笋,要不竹子就要过冬了。

高湾村笋子产业能有现在的规模,离不开县政协的帮扶和曲别咱林的努力。这里地处高山地带,距县城近40公里。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因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限制,村民发展啥产业都做不大,村集体经济也是一片空白。虽说曲别咱林是个有想法的人,辣椒、核桃、李子都试过,但“要么种不好,要么卖不出去”。

几年前,通过精准识别,高湾村被确定为贫困村,曲别咱林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县政协牵头负责高湾村的帮扶工作。帮扶工作组的到来,让曲别咱林看到了希望。

竹产业是高湾村的传统产业,县政协将目光聚焦到竹子上。“以前只有‘三月笋’,现在有了‘八月笋’。”曲别咱林高兴地说,县政协干部用了3年时间,手把手地教他们种竹子。以前不懂技术,竹子容易开花,一开花就没有笋采,“我们一家竹笋收入只有2000多元钱,日子过得很困难。自从掌握了种竹技术,一年可以采两季笋子,收入翻了好几番。”

峨边县也大力扶持这一特色产业发展,让笋子的市场销路越来越好。如今,村里的路、通往竹林的产业路全部硬化,收购笋子的老板直接上门收购,省去了外运成本。

曲别咱林通过采笋、卖笋,赚了不少钱。他扩大竹子种植规模,种下12亩竹林,“今年,我家笋子预计每亩可产500斤,按照每斤7元的价格算,今年光竹笋一项,收入就能达到4万多元。”通过种竹子,曲别咱林一家成功脱贫致富。

“明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竹林规模,希望你们帮忙宣传一下。”曲别咱林的妻子司杜贵英乐呵呵地说:“我们争取在县城给儿子买一套房,好送孙子到县城上学。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曲别咱林还透露了他的下一个计划:“争取让收入再翻一番。”同时,他也向县政协一行发出邀请:“欢迎到村里来住民宿、体验竹笋采摘!”

“杨河乡将发挥专合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高湾村再规划种植500亩竹林,通过发展森林康养和森林观光项目,把竹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融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县政协主席余平介绍,县政协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引导和帮扶高湾村做大做强竹产业,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峨边样板。
□刘洪梅 本报记者 刘奕锋
大英|锣鼓敲出来的幸福生活
国庆节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坝坝晚会在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村委会的文化院坝上演。随着一声锣响,斗笠村的“村文艺队”闪亮登场,将节日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
“这可比哪家娶媳妇都闹热哦!”村民陈小芳笑眯眯地坐在前排,看得津津有味。
“村文艺队”的锣鼓队中,敲得最起劲的就是76岁的脱贫户严亮大爷。任谁也看不出,严大爷曾经长期蜗居在家,基本只与老伴王国容交流。
“严大爷的情况在我们村并不少见。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日基本足不出户,还有些年轻点的老人,就长期聚在土地庙打牌。”谈起过去的斗笠村老人“群像”,大英县政协委员、斗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周义双颇为感慨。
斗笠村位于玉峰镇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前些年,村里没有文化活动,老人们在农闲时常常聚在一起打牌消磨时间,几碟小菜、一口小酒、一副扑克,白天的时间就这么耗过去了。一到晚上,村里黑灯瞎火的,更没人愿意出门。
针对这一情况,大英县政协围绕“文化注魂、产业为根,乡旅兴村”的总体思路,以当地村民迫切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扶贫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村民的精气神,不仅帮大伙儿摘掉“穷帽子”,也改变了留守老人的“颓样子”,让大家过上了精神富足的“好日子”。
“起初我们去严大爷家劝他出来和大伙一起搞活动,他是一万个不愿意。”周义双回忆说,一开始,他和驻村第一书记刘昌兵来到严大爷家,邀请老人去村里新建的文化馆看看,但被“秒拒”。
接下来,周义双隔三差五就上门游说。相处久了,严大爷渐渐对这位驻村干部多了些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多番动员鼓励下,严大爷终于走出家门。
“看到戏曲、象棋、秧歌、广场舞等村民兴趣小组,个个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严大爷心动了。”周义双说,因为严大爷年轻时上过战场,对敲锣打鼓吹号这方面特别感兴趣。但因早年受伤,严大爷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无法正常弯曲,手指的灵活度很低。于是,他就带着老人慢慢学习如何握鼓棒、练打击感。
在周义双和王国容的共同帮助下,两个多月后,严大爷打出了一段简单的旋律。
“那天他笑得像个孩子一样。”王国容告诉记者,自那以后,严大爷就像“魔怔”了一样,天天嚷着要去文化馆练鼓,还非得拉上她一起去。“我们虽然没在同一个兴趣小组,但看到老伴走出封闭的世界,愿意和大伙交流了,我也非常开心。”
10月19日,玉峰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到斗笠村为村民做免费健康体检。医生拉着严大爷的手仔细检查后打趣:“严大爷,打鼓还能治伤哈!就是要多活动,这样肌肉才有力。”
听到这话,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严大爷的幸福生活,就在这点点鼓声中显现出来。
□王世坤 本报记者 姜寒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别策划|齐心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