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971 发表于 2021-11-18 08:07:25

南充民俗民间野稗文史专家兰加兴先生浅谈陈寿茔墓到底在哪里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qSLl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Peck

陈寿所著《三国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至今深远影响中国以至海外。1993年11月,在南充召开的“纪念陈寿诞辰1760年暨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研究三国文化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定南充为三国文化源头。南充被誉为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遗留有为数众多的三国文化史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重要的遗产当属陈寿所撰修的《三国志》。然而对作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人茔墓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并没有与其相关的详细研究和论述。鉴于此,南充专注本土民俗民间野稗文史的兰加兴老师,作了一系列有关陈寿茔墓具体位置的考寻研究,希望尝试从与陈寿茔墓位置相关的古代文献资料记载中,抽丝剥茧考寻陈寿茔墓的位置。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pP8h

从都尉娘传说考寻女都尉真伪

1975年,笔者当‘知青’插队落户于向阳公社(今嘉陵文峰乡)。笔者寒冬在凤丫山山麓间劈石垒梯田、修机耕道,一个老农手指一大堆黄土显露出参差错落的篆文长方砖说:"知道不?这是都尉娘墓。上千年,百十辈人在都尉娘娘的庙上百求百灵,可惜庙子在大跃进时拆毁了。"(其地点在嘉陵区过阳辉桥公路旁,左侧支路进文峰乡处)此后基于对都尉娘墓来源的兴趣,笔者查阅了《蜀中名胜记》与其相关的记载,其作者曹学佺(明朝万历大学士、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大藏书家)记述:“顺庆府有都尉坝。《嘉陵志》:郡南五十里有都尉墓。俗云都尉娘,西充女子也。代父戌,以功授都尉,归为嫂氏所嘲,乃刲腹见肝肾而死,葬凤丫山。有丰碑社祀,今废,其年代姓氏无考,墓前翁仲犹存。或云即陈寿妻,寿尝为骑都尉,故人以称其妻。”【出自曹学佺,《蜀中名胜记》,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98页。】

乡野老农对传说中都尉娘墓的解说和曹雪佺对都尉娘墓的考证,引发笔者的深入思考:在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男尊女卑普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从古时民族风俗、民间禁忌、乡规民约、社会环境来分析,古代女子以军功当上都尉,统帅兵卒无疑比登天还难,不可置信。<<魏略>>:“其嫁娶之法,女年十岁, 已相设许。婿家迎之, 长养为妇。”【出自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注引《魏略》,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5年,第799页。】即汉代女子在13-16岁之间婚嫁,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张嫣就是九岁册封皇后, 十二岁做皇太后;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六岁册封皇后,民间因皇后“母仪天下” 的影响而风尚早婚习以为俗。而在南北朝时期平均出嫁为13岁,其中陈宣帝的柳皇后,11岁就出嫁。更不说川北本土(西充更甚,民国时还存遗风)更还流行早婚, 盛行低龄童养媳风俗,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废除。如阆中“在农村女儿至7至12岁父母就开始考虑其择配之事。有的3至5岁就开始说亲。【<<阆中民间传统文化集成民间风俗>>55页】,况且,处身于战乱时代,再荒唐的西充父亲也不会送弱女代戍。此外,古代战争避免让女性直接参与其中,诗圣杜甫就有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的名句。古代民俗禁忌中就有一些事件中接触女性会触霉头的观念普遍存在,例如川北有在某些场合女人不能踩踏男子人影和跨过扁担抬杠等陋俗。古代虽有随军女子,但都是官长杂役倡伎之附属,不会编入行伍参战建功。口头文学《木兰辞》中所记叙的主角花木兰是少数民族女子。其风俗传统异于汉人与儒学正统,与西充民俗文化更是截然不同。据此分析,民间传说中都尉娘这一古代女子替父从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秦汉时期兵役制度从根本上就杜绝了女子代戍的可能:各级政府对男丁20岁开始登记,23岁至56岁期间服役一年。正卒即正式兵役主要在本郡充当步兵骑兵或水军一年;更卒即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要在郡县服一个月劳役;戍卒即男丁一生中要到边疆屯戍一年或到京城服役一年称卫士;三国两晋时期实行世兵制(父子依附部曲) 唐宋时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所谓西充女子代父戍的可能性,按照古代民俗人伦常识和律法制度是不可行的,更不敢有人愿冒欺君之罪去尝试,因为男子20岁登记从23岁起才正式服役,而20岁前女子都出嫁当妈了。从汉律女子15岁不嫁要罚款,到唐代也是女子15岁不嫁要罚款(古代法律政治),因此,古代西充一弱女子不是在13岁(婚龄)左右自然依从民俗择偶婚配,而是违俗不嫁,去触犯法律代父戍(当戍卒),古代戍卒(平时垦田,战时打仗)因军功授官制几乎不可能,军衔的授与主要依据,是仕族官宦子弟有武略识断,能带兵打仗。现今文章更还演衍出数个都尉娘,纪敏“25岁顶替入伍,26岁提拔为副师级干部,29岁辞官还乡,不久后就剖腹自杀。”【晏春主编,《传说嘉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年,第88页。】(汉代人均寿命为22岁, 女子15岁必须婚配。)“相传女都尉叫纪敏,父亲曾是朝廷武官,因病辞归故里,育有一儿一女,儿子生性愚笨身体羸弱,女儿行事果断武艺高强。适逢汉武帝征战王莽抵御匈奴,朝廷征召旧将广募兵丁。由于父亲卧病,兄长懦弱,纪敏便毅然女扮男装,代替父兄投军。一晃十余年,她凭一身武功,屡立战功。战争结朿,朝廷封她为骑都尉。”【南充市嘉陵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孝弘嘉陵 德洽果州 纪敏:代父兄从军,归葬凤桠山的女都尉>>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第30页。】这更是令人质疑:“适逢汉武帝征战王莽”,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而王莾生于公元前45年,死于公元前23年,绝不可能汉武帝死后数十年而去征战活着的王莽。

又传汉末三国初,纪兰英女扮男装独自骑马去投奔刘焉,带领数百骑兵平“黄巾”升校尉,平叛升骑都尉,归家遭嫂嘲,“愤然拔刀破腹,现出肝肾而死,葬在凤垭山,朝廷嘉奖纪兰英平贼靖乱之功,在凤桠山修建了一座壮丽的都尉墓,直至明末,墓前翁仲与丰碑犹存。”【李荣普编著<<纪信故里·女都尉死葬凤桠山>>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3页。】这于三国史实无据,处战乱世间所谓朝廷朝秦暮楚,不可能会嘉奖-个自杀的女人,而花巨资(战乱期间军资最重,百姓生计艰难)修建一座壮丽的都尉墓。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cWKc

还有西汉时期杜嘉陵之女“杜飞燕18岁化名杜功成,替父从军,立下战功,辞官解甲,证清白而剖腹。”【萧红涛主编,《嘉陵记忆·民间文学》,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年,第9页。】这一记叙令笔者怀疑其真实可靠性。其理由如下:古代一弱女子编入行伍,训练作战,天长日久,体形上,生理上都很难长期伪装。军旅生活都是集体一致,古代为防士卒逃跑,甲伍连坐共进退,吃喝拉撒互监督;寒夜宿营挤大铺抱团取暖;大热天洗澡一同赤裸沐浴,训练打斗赤膊上阵等。天长日久,与男性将士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杜飞燕,历经数年的军旅生涯,男性将士不可能发觉不了其作为女性的性别特征。此外,女子不长胡须几乎不可能冒充孔武须眉而因功授都尉。退一步讲,即使古代女性从军的假说成立,而经历了数年浴血搏杀,数立军功任都尉的人,生死不惧,百炼成钢, 辞官不久, 很难让人相信此人会因嘲讽而证明其自己的贞洁操守,去自杀见肝肾而死。根据以上分析,西充女子以军功授都尉,或杜飞燕或纪敏或纪兰英等等女子以军功授都尉的记载在笔者看来只能是“俗云”,即口头文学而已!

西充女子代父从征一事在清《坚瓠余集》之《碧梧杂录》有记载:“四川西充女子,代父从征。以功授都尉,历官数载而归。嫂见其腰躯肥大,疑而嘲之。女乃置酒,邀亲里会饮。刲腹以示无他。人皆敬而哀之。葬凤丫山。翁仲犹存,名都尉塜”。但此记载来源于《坚瓠余集》,此书只是清代褚人获的笔记传奇小说集,也就是典型的“俗云”戏说,民间文学而已,并不是古代史书,其中所记载的内容缺乏真实可靠性。因此,并不能以此书的记载来确定女都尉茔墓存在的真实性。

“俗云都尉娘……即陈寿妻,寿尝为骑都尉,故人以称其妻”【曹雪佺,第398页。】是曹学佺(明朝万历大学士,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 大藏书家其学识,操守,德信,修为非一般县吏可比)对都尉娘真实身份的甄别、考证、结论。笔者认为他得出“寿尝为骑都尉”、都尉娘是陈寿妻的结论更切近真相让人可信。因为仅以曹学佺是明代大藏书家的才学、人品、操守而得出的考证结论“寿尝为骑都尉”、都尉娘是陈寿妻而言,必定语出有据,不是空穴来风。

清乾隆时期,学使吴省钦曾亲自到都尉坝拜访陈寿墓。清嘉庆前的郡府县志均记有“晋都尉陈寿墓”。《府志》:“寿(陈寿)官都尉”【蒲国霞、青维鹄编辑,《南充县志》(重印),成都:成都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年,第56页】。《大清-统志》卷六00:“晋陈寿墓。在南充县南五里。”【李纯蛟,<<三国志研究>>,成部:巴蜀书社出版社,2002年,笫3页。】“南充县南五里”即过环子河拉拉渡到都尉坝的距离。《郡志》:“谓其(陈寿)墓在治南。或衣冠碧葬,亦未可知。”【蒲国霞、青维鹄编辑,第89页。】清顺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年4月)张献忠率兵攻打顺庆府“城陷,焚杀几无孑遗......虎豹入市食人”【李良俊撰 <<新修南充县志卷十六,流离传>> :43页,民国十八年刻印】府藏典籍被焚,“乾隆间学史吴省钦录明旧志(明代府志),称陈寿都尉,遂以为寿墓,曾至都尉坝访之,后人遂以为陈寿墓。”

清嘉庆癸酉修《南充县志》时,知县袁凤荪“查<<晋书>>寿为著作郎,并未授都尉职”,只因清嘉庆癸酉修《南充县志》,主编知县袁凤荪因明末兵灾焚毁衙署旧志不存,他“查<<晋书>>寿为著作郎,并未授都尉职”。【蒲国霞、青维鹄编辑,第240页。】便以民间小说《碧梧杂录》代替史实记述,采用了西充女子代父从征的“俗云”戏说民间文学,而载入嘉庆南充县志,才以假乱真将都尉墓变为女都尉墓。然而,晋书虽未记载陈寿担任过都尉职,但并不能因文献记录的缺失,以点代面否定其他史料对陈寿担任过都尉的记载。因《晋书·陈寿传》作者“好采稗野,随手掇拾,聊助谈资”,写陈寿“索米立传”可能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明确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廛并其男口。”丁家全部男口早在曹丕即王位的建安末年就被诛杀了,怎么西晋时又冒出二丁之子被陈寿“索米立传”?【杨耀坤、伍野春著,<<陈寿 裴松之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5页。】由此可见,《晋书·陈寿传》没有记载陈寿担任过都尉职,可能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新修南充县志卷五·舆地志·墓》明确记载:“都尉墓,在治南凤丫山,距城八九里……乾隆间学史吴省钦录明旧志(明代府志),称陈寿都尉,遂以为寿墓,曾至都尉坝访之,后人遂以为陈寿墓”。【李良俊撰 <<新修南充县志卷五·舆地志·墓>>67页】所以,以-个清嘉庆时知县(举人,七品衙门)的学养素质,依据笔记传奇小说“俗云”戏说,去否定清乾隆间学使(进士笫一名,入翰林院,可随时查阅朝庭典籍秘藏,学政与巡抚巡按平行,三品衙门)吴省钦的学术修为,亲身考证,确定恢复,重新载入的明旧志(明代府志)记载,其事件本就荒唐滑稽。通阅二十五史,无一例女子因军功授职事例,理应无可能因民间俗云,捕风捉影, 违背常识、伦理、风俗杜撰的西充女子纪敏、纪兰英、 赵飞燕等(时代地点人物不专一,本身就矛盾,不足为信)因功授都尉而称墓地为都尉娘娘墓。

以《府志》:“寿(陈寿)官都尉”【蒲国霞、青维鹄编辑,第56页。】《大清-统志》卷六00:“晋陈寿墓。在南充县南五里。”【李纯蛟,<<三国志研究>>,成部:巴蜀书社出版社,2002年,笫3页。】和《郡志》:“谓其(陈寿)墓在治南。”【蒲国霞、青维鹄编辑,第89页。】《康熙顺庆府志》:“晋,都尉陈公寿墓,府治南五里。”的史实记载与曹学佺特别对此的考证,及清乾隆间学使(进士笫一名入翰林院,学政与巡抚巡按平行,三品衙门)吴省钦亲身考证,确定恢复的明旧志(明代府志)记载可知;即顺庆府(南充县附郭)《嘉陵志》记载有都尉坝有都尉墓:“郡南五十里,有都尉墓”【曹学佺,第398页。】的相关记载对比,可推论出“寿(陈寿)官都尉 ”“其(陈寿)墓在治南”, 即都尉陈寿葬于南充嘉陵都尉坝凤丫山。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iJ0u

从都尉名号考寻陈寿茔墓位置

陈寿父亲曾是蜀汉将领参军,因街亭失守(公元228年)受髡刑处分而解甲归田。陈寿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癸丑(公元233年),从小受其父(参军即军事参谋)耳听面命,熟悉军事典籍战阵成败得失,少年受业于蜀中孔子,史学,星相学家谯周“聪警敏识,属文富艳”。陈寿22岁(254年)应命为卫将军主簿,两年后(257年)因姜维升为大将军而开府,陈寿为蜀汉东观秘书郎(存疑:东观阁应是大将军开府,以懂军务的卫将军主簿职务升为军委秘书长),258年迁“散骑,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散骑或亦称骑都尉,即散骑为官职称,骑都尉则是军衔, 黄门侍郎传达皇帝诏命)。曹学佺考证认为陈寿曾经担任过骑都尉,即“寿尝为骑都尉”。【曹学佺,第398页。】南充本地民间传说:“陈寿在外作官,吴姑娘在家得病死了,埋葬在风桠山,因陈寿曾为骑都尉,俗称都尉娘娘墓,称山麓为都尉坝。”【李荣普 李果著,<<锦绣高坪·陈寿秃头娶淑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303页。】

公元259年,陈寿因不曲附权贵被贬,又因父丧,于是从蜀汉朝庭辞官回乡,为父居丧隐居治学,他将其父葬于果山并守墓尽孝,又恰逢蜀汉灭亡(263年)隐居果山近十年。果山离其宅居地都尉坝近,便于管理家务课子读书(陈寿青年丧妻,钟情著述没有续弦,故无子嗣,以教侄子为盼望);果山与充国远古渊源有果氏国盛名有关,“少康复国中兴” 有果国首领巴尔猛率三千铁骑,杀死寒浇。帮助少康登上王位,恢复了夏朝,少康亲书“天下雄邦”四大字,赠给有果氏首领巴尔猛,以示嘉奖。果山环绕西河风景秀美,跨西河有阡陌沃野锦绣田园,村庄错落饮烟袅袅,嘉陵江在群山中蜿蜒奔流,环境让人心胸广阔,壮怀激烈。可远眺安汉城廓(今清泉坝五里店距果山约十里)和师尊谯周观星台,时刻铭记师尊教诲,以期自勉自励。

陈寿在果山结庐僻境,枕肱蔬食,一边读书,一边整理自担任蜀汉观阁令史以来所搜集的史书、地志、档案、名人文章等资料,分门别类,以著述为娱,在家乡很有文名,并在果山上留下了许多遗迹。归乡隐居期间读书和著述,为他以后的撰述《三国志》奠定了基础。263年蜀汉灭亡后,不久司马氏代魏称晋。267年陈寿的同学,原蜀汉巴东太守罗宪受晋武帝召入朝,进位“冠军将军、假节”。268年晋武帝又召罗宪到华林园倍宴,宴饮中晋武帝先问罗宪蜀汉大臣子弟的情况,又问蜀土先辈宜举荐叙用的人才。罗宪遂推荐了陈寿,常忌,杜轸等人。(《三国志·霍峻传》)同时,晋朝名士张华十分喜爱陈寿的文才,举荐陈寿为孝廉。陈寿前往洛阳,入晋为官。初入晋朝的陈寿很快就编撰出一部《蜀相诸葛亮文集》,献给朝廷,一朝皆惊,叹服陈寿有良史之材,于是授陈寿著作郎之职,领本郡(巴西郡)中正(监察御史, 发现品评推荐人才)。280年陈寿并未受命而私下开始依据晋朝所藏的丰富史料,撰修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书成之后,陈寿获誉颇多,如“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铨叙可观,事多审正”,“文义典正”,“文质辨洽”,“继明先典”,“昭法立训”等等。镇南大将军杜预荐陈寿为“散骑侍郎”, 因职已满员,朝庭乃命陈寿为治书侍御史。后因母忧去职。后又再兼“散骑常侍”。

三国时都尉名号甚多,陈寿“初应州命,卫将军(姜维)主薄,东观秘书郎(存疑:大将军(姜维)的军委秘书长,职权应有都尉军衔之实)”理应是陈寿年幼时受到严父庭训耳提面命,从其父传承了军事战术谋略等全面训诫,具备了军事才能;从其恩师谯周传承了文史哲等学问,以“文学” 著称被喻为游、夏(两人均为孔子学生,长与文学)。成年以后经朝廷全面考查,被任命为卫将军(姜维)主薄,东观秘书郎(姜维升为大将军而开府东观阁)。陈寿做蜀汉“散骑(骑都尉本监羽林骑),黄门侍郎”,实为以文职(黄门侍郎)可行使都尉(散骑以骑都尉本监羽林骑)职权,故有骑都尉之实而未写入正史传记,是撰史人选材之故,不能因晋书未记陈寿骑都尉而否认其他史料,陈寿任散骑(骑都尉)的事实。陈寿蜀晋两朝“散骑”,是因为其职权与都尉级别待遇一样,故桑梓百姓敬陈寿之妻为都尉娘娘,死后立丰碑社祀(古风一般都实行夫妇死后合葬,陈寿逝世后与其妻合穴而寝,才具有丰碑社祀举措。)只因岁月久远人事变迁,丰碑铭刻不存,才造成后人俗云传说,移花接木变化为花木兰式女都尉之墓。

在古代能立丰碑社祀光宗耀祖,通常需要满足一些诸如有家族荣誉、社会教化意义和足够的财力、人力等条件来支撑维持常态。陈寿在蜀晋两朝任官,“聪警敏识,属文富艳”,《三国志》有益教化。陈寿后人(华阳国志记载其宗族子弟)也有多人出仕为官。史传虽无陈寿子嗣记载,理应是陈寿视其宗族子弟为子嗣(见晋·常璩《华阳国志·陈寿传》)。“ 陈寿的侄子陈符继承了陈寿任箸作佐郎,陈符的弟弟陈莅任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掾吏,陈莅的堂弟陈阶担任州主簿,任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等,这些后人都善于写作,辞章华丽,在当世非常有名。陈寿所记述,撰写的文章有两百多篇,陈符,陈莅,陈阶各有几十篇。益州、梁州的贤达和全国的文人给陈寿和他的后人做传记”【晋·常璩原著,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译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8页】。因此,陈寿后代具有立丰碑社祀的家族荣誉和财力。陈寿卒于洛阳后,家族后人(陈寿青年丧妻,钟情著述没有绪弦,故无子嗣)鉴于陈寿父亲街亭失守受髡刑之耻辱,加之陈寿生前“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兼之前车之鉴, 《晋书·陈寿传》记载因陈寿母亲临死遗言葬于洛阳,陈寿遵照母命办理,但当时世人认为,陈寿不把母丧归葬蜀土故乡与其父合葬,是不合礼制的,因此陈寿又遭贬议。故陈寿家族后人具有迫切强烈的心理需求,担心节外生枝影响仕途,故不辞路途辛苦持柩回乡,与其妻合葬同寝,守民规合礼教,立丰碑社祀,备极哀荣以雪家族之耻辱,弘扬陈寿“品藻典雅”之风范;因陈寿担任本郡中正推举而成功的官吏,也有感恩祭祀的需求,兼因陈寿入晋后也曾被荐为“散骑侍郎(骑都尉)”, 后又再兼“散骑常侍(骑都尉 )” 近十年,故立丰碑《晋 都尉陈公寿墓》以此光宗耀祖(两朝散骑),昭示天下。

社祀即社祭,即祭祀土地神。因陈寿曾“兼本郡(巴西郡) 中正” 死后本郡吏民尊其为神而社祀, 《太平广记·卷六十六·女仙十一》记载:“某山神姓陈名寿,魏晋时人。”《南充县志》也有相同记载【蒲国霞、青维鹄编辑,第236页。】。《方與》载:“陈寿隐居于果山。有祭祀陈寿的祠堂,在果山之麓有陈寿万卷楼。”“谯侯修文于前, 陈君焕死于后。”【曹学佺,第398页。】陈寿因修史有功,在唐代被皇帝敕封为“昭德文惠候”,在治西八里果山之首”(今西山上)修建了陈寿祠,供奉陈寿的神象以兹纪念,宋曰“昭护庙”(西山万卷楼解说词),“陈寿祠在西关外。元至正间建。名昭护,后名土主。”【蒲国霞、青维鹄编辑,第52页。】《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八:“陈寿庙。在南充县西三里,寿,晋著作郎。”【李纯蛟,<<三国志研究>>,成部:巴蜀书社出版社,2002年,笫31页。】陈寿亦即就是安汉(南充)土地神。

而俗云传说中的都尉娘西充女子,纪敏、纪兰英、赵飞燕等均不具备满足家族荣誉和财力支撑、更无朝庭敕封,具备教化意义等立丰碑社祀光宗耀祖的条件。因此,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古代封建社会,怎会有人出资为俗云传说中,因嘲讽乃刲腹见肝肾而死的都尉娘立丰碑社祀?

嘉陵桑梓百姓以求都尉娘娘神灵福佑,蔚成乡风民俗,嘉陵江岸坝被称为都尉坝是民风崇贤(陈寿为山神土主)的结果。

《南充县志》记载清代国子监学士、南充知县王鹤,于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作诗《谯光禄墓》:“光禄封侯九十余,争传仇国劝降书。漆灯明灭秋烟里,石马萧條夜月虚。都尉坝荒陈寿宅,宕渠人忆纪公车。惠陵昭烈如相见,旧日君臣叹索居。”【蒲国霞、青维鹄编辑,第143页。】这句“都尉坝荒陈寿宅”,已明确告诉陈寿旧居位于都尉坝。根据此记载,可以得出陈寿家宅,位于古代南充县境内的结论;并且《顺庆府志·陵墓》明确记载:“晋都尉陈公寿墓”。【何进、于明、李翠编辑,《康熙顺庆府志》(重印),成都:成都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0年,第108页。】<<新修南充县志卷五·舆地志·墓>>明确记载:“都尉墓,在治南凤丫山,距城八九里……乾隆间学史吴省钦录明旧志(明代府志),称陈寿都尉,遂以为寿墓,曾至都尉坝访之,后人遂以为陈寿墓”,根据此记载,可以得出陈寿墓位于古代南充县顺庆府境内治南凤丫山的结论。按照中国古代安葬习俗,通常古人去世会被安葬于其家族的属地。因此,南充嘉陵江两岸桑梓百姓敬崇陈寿而称其茔墓所在位置为嘉陵都尉坝(山野村民崇官职轻文名,故称都尉坝而非箸作郎坝)。

根据以上分析,曹学佺将都尉娘墓考证为陈寿之妻都尉娘娘墓理应是历史事实;清乾隆间学使(进士笫一名入翰林院,学政与巡抚巡按平行,三品衙门)吴省钦亲身考证,确定恢复的明旧志(明代府志)记载真实可靠。丰碑社祀之社祭理应是古人祭祀陈寿的土地庙。笔者联想到当知青时,乡野老农所说的南充嘉陵凤丫山都尉娘娘墓(其地点为过阳辉桥公路旁,左侧支路进文峰乡处,背倚凤丫正中),并且死去的都尉娘娘可以保佑普罗大众的说法。此说法可能源自民间信仰中,土地庙里供奉土地公公和土地娘娘,通常以夫妇二人的形象一起出现在民众眼中,这一现象(现今高坪鹤鸣山东岳寺土地庙供奉土地夫妇)。 因丰碑铭刻已废(陈寿无后,侄子辈外地为官,历数百年香火渐远)山野村民视陈寿妻为土地娘娘而称其都尉娘墓。陈寿兴家于嘉陵都尉坝,因在蜀晋任过骑都尉(散骑)而称其家宅所在地为都尉坝。他出仕于蜀晋,病逝于洛阳,魂归于南充嘉陵都尉坝, 与其妻都尉娘娘墓合葬,享丰碑社祀。也因陈寿父葬于果山,陈寿隐居此地(万卷楼)近十年,“人为千古文学之宗,地为-郡冠裳所萃。”【李良俊撰 <<新修南充县志卷四舆地志·名胜>> :培修甘露寺万卷楼记 28页】因此唐代修建了陈寿祠(万卷楼),宋曰“昭护庙”,元明为“陈寿庙”, 供奉陈寿成为南充山水的昭护神主(某山神姓陈名寿,魏晋时人。)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KgZm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考寻陈寿茔墓位置,笔者研读、分析了与陈寿茔墓位置相关的古代文献资料,并对其作了一系列考寻研究。笔者尝试从两个方面来考寻陈寿茔墓位置:从都尉娘从军传说考寻陈寿茔墓位置;从都尉名号考寻陈寿茔墓位置。经过考寻分析,笔者由此推定认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故宅和茔墓位置,位于今南充嘉陵区都尉坝;都尉坝此地名的由来是南充嘉陵江两岸百姓民风敬崇陈寿而民间约定俗成的结果。陈寿与其妻都尉娘合葬(享丰碑社祀)于南充嘉陵都尉坝凤丫山。后世朝庭(唐宋元明朝代)在陈寿隐居地(果山),唐建万卷楼,修陈寿祠,宋曰“昭护庙”,元明为“陈寿庙”,从此陈寿成为古代南充县昭护神主。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g8rr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yPXx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Z1ANCfymd


作者简介

兰加兴,笔名蓝蛱,南充顺庆人。南充市辞赋学会理事,四川省陈寿研究会个人会员。草根学者诗人。喜好研读国学经典,购存《二十五史》《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新资治通鉴》《百子全书》《诸子集成》《蒙学要义》《蒙学须知》《文心雕龙》等数百类典籍,日诵手抄,慎思析辨,悟有所得,有感即记。

专注本土民俗民间野稗文史收集研读记述,作品《果城的来历》《三官庙的前世今生》《凤丫山谢家幺妹嫁城隍》《陈阁老修桥得仙助》《陈寿魂归都尉坝》《顺庆公主情断朱凤山》《陈寿茔墓考寻》等发表于各报刊杂志学术专刊。

长诗《千古英士张嶷赞》、民歌《抗战出征壮行歌·十杯茶》被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永久收藏。与专家合著汉英日文丝绸珍藏版《三国志箴言》。《果山思贤赋》获“舜日尧天章百裔,唐声汉韵赋南充”全国诗词征集活动终评入围作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充民俗民间野稗文史专家兰加兴先生浅谈陈寿茔墓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