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精神·四川印记②|88年光阴 四代守墓人的传承接力
四川在线记者 蒲南溪在南充市南部县长坪山上,有一座埋葬着1080名红军英灵的墓园。墓园前立着一块特殊的墓碑——红军刘连长。更特殊的是,墓园不远有一户人家,他们守着这块只有姓没有名的墓碑,一守就是88年。
马全民给学生们讲红军故事
从陈韩氏夫妇到他们从冯氏家族抱养的儿子陈忠民,再到陈忠民的女儿、女婿,到现在的冯炼,祖孙四代每日为英烈们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向前来凭吊的人们讲曾经的革命故事。
他们说,“我们守护的不是1080块冰冷的墓碑,而是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过去:
88年的军民情谊 是从“刘连长”和村民朝夕相处结下的
故事要从1933年说起。当年8月,红四方面军一举攻下长坪山,并在此建立了政治部和前沿战斗指挥所。
“那些年南部县的老百姓被地方军阀折磨得苦不堪言,一年要交几十种苛捐杂税,连起码的吃穿都保证不了。”红军驻扎后,与军阀作战,并且常常帮助居住在这里的穷苦百姓。这些历史,在冯炼的家中,一代代口口相传。
战士们常常利用空闲时间教村民读书认字,有一位连长常去山脚下陈韩氏家背水背柴,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凡是体力活都抢着干。就这样和老百姓熟络起来,无儿无女的陈韩氏更是把他视作亲生儿子一般。但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全名,只唤他作“刘连长”。
但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平静生活只是插曲。不久红军战略转移,长坪山是红军阻击敌人重要关隘。刘连长主动请缨留守长坪山掩护大部队转移,带领一个班共六人留守,开展武装斗争。
刘连长和战士们被军阀部队发现,300多人对长坪山进行了围攻。激战3天3夜后,刘连长弹尽被俘,并被敌人用大刀杀死在前寨门,那一年,他只有25岁。刘连长牺牲后,军阀部队扬言,谁若敢去收尸,处死全家。陈韩氏却不顾这些警告,在第三天夜里,她和丈夫、亲戚们一起,偷偷地把刘连长的遗体背回家并葬在家族墓地内。
陈韩氏去世时,给后辈立下家训:刘连长为保护百姓而死,要世世代代为他守墓。
现在:
四代人传承 把今天的幸福讲给英烈听
在冯炼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艰苦,通往村里的路是悬崖边泥泞的小道,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通信,全村吃水都靠自家门口的一口古井。要修房子,一砖一瓦都是靠人背,外公卖水果要挑着担子走10公里的山路……
即便条件艰苦,但一家人守墓的决心却从没动摇。那时,紧挨着她家的只有刘连长墓,刘连长的身边,不仅埋葬着她的曾祖母,还有家族里的另外几位成员。除了日常打扫之外,每逢过年过节一家人都会聚在墓前缅怀祭奠,父亲马全民会给年幼的冯炼介绍家族成员,还会讲当年刘连长的故事。
时光飞逝,红军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南部县人,墓园里的英灵也见证了老区的变迁。特别是2014年以来,南部县累计减贫10.3万人,成为全国首批脱贫摘帽县。
如今,马全民家里的土屋早已变成宽敞亮堂的二层小楼,冯炼在家门口举行了婚礼。而南部县作为四川首批退出贫困序列的百万人口大县,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成火峰山—长坪山晚熟柑橘产业园,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奔康。
同时,南部县打造以长坪山为龙头的红色旅游景区,修缮“红军街”、新建长坪山红军纪念馆。“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烈士们如今不只有我们守护。”马全民和冯炼为到长坪山祭奠红军烈士的人们担任义务讲解员,“对于别人来说,这些历史太遥远,对我来说,它就是我们家族的记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