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2017 发表于 2021-12-8 08:22:27

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的演变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YPrrAqO7A

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是四川南充人。去年(2020年),陈寿被认定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笔者长期研读有关《三国志》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几乎不能找到有关陈寿在南充生平事迹的系统化、详细的研究文献资料;南充本地学者对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的演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兰加兴先生作为南充本地人有感于尝试理清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的演变过程,尝试把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做一个系统化的梳理来缅怀先贤陈寿,期待在如今这个号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南充人民遵循古代先民参加祭祀陈寿活动的传统,举行“陈寿祭祀大典”,恢复祭祀陈寿活动,以此来缅怀先贤陈寿,弘扬传统文化。

笔者尝试从有关记载陈寿生平事迹以及与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出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的演变过程的脉络。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的演变过程。

陈寿生平及在南充的事迹简介

晋书记载陈寿出生于安汉县,而“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汉为南充县”。因此陈寿是四川南充人士。陈寿出生于南充都尉坝,“都尉坝荒陈寿宅”,已明确告诉陈寿旧居位于都尉坝。该地区地势河床略高,自古稻田万倾,农作物丰富为古代安汉第一粮仓。陈氏家族自汉兴以来,历代仕宦均有名人载录史册。陈寿幼承庭训,身负父辈希望,少年入太学谯周门下,才识过人,抱负宏伟。公元254年其22岁入仕应命为卫将军姜维主簿,典领文书,办理日常事务。公元257年其25岁为东观阁秘书郎(存疑:东观阁可能是姜维升任大将军而开府,陈寿应是任军委秘书长,典理文案,管理军务,非蜀汉中央图书馆)。公元258年26岁陈寿升任散骑(骑都尉)、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散骑或亦称骑都尉即散骑为官职称,骑都尉则是军衔,黄门侍郎传达皇帝诏命)。任职期间因他洁身自好,拒绝曲意奉迎权宦,不同流合污而被忌恨,常遭贬责。

公元259年陈寿因父丧,于是从蜀汉朝庭辞官回乡葬父果山,为父居丧尽孝。陈寿在为父居丧期间操劳过度,又兼其间青年丧妻,南充本地民间传说:“陈寿在外作官,吴姑娘在家得病死了,埋葬在凤丫山(今嘉陵区的凤桠山),因陈寿曾为骑都尉,俗称都尉娘娘墓,称山麓为都尉坝。”双重打击因之病倒。因陈寿熟读典籍,兼明医理,便命婢女调制丸药服用而被“清议”,致使三年守孝期满本该官复原职,重归仕途,却因“清议”备受贬责不被起用。丸药应为古人修道养生常用保健品,其制作法是:选上等龙衔(黄精,南充叫老虎姜)九蒸九曝调制为药丸,一日服一二丸可强身健体,辟谷不饥,陈寿守墓于果山距其家都尉坝数里,用丸药抗饥不失上选。陈寿壮怀悲愤潜心读书,隐居果山勤勉治学,他将其父葬于果山并守墓尽孝,是为寄托人文古贤情怀,持守远大抱负:果山与充国的远古渊源,是与原始社会末期,上古“有果国”盛名有关联。南充(安汉)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有果氏”之国的土著人,数千年一直种植黄柑仙果(广柑,历代奉为贡品,1950年至1965年为外贸出口水果)丰硕而享誉华夏,因此山产黄柑仙果丰硕称为果堆山,简称果山。上古“少康复国中兴”史实纪载:“有果国首领巴尔猛,率三千铁骑,杀死寒浇。帮助姒少康登上王位,恢复了夏朝,少康亲书‘天下雄邦’四大字,赠给有果氏首领巴尔猛,以示嘉奖。”有果国以黄柑仙果贡献少康(公元前1972-公元前1912在位21年),故果堆山因黄柑仙果朝贡而历史厚重,亦是远古人文胜迹。

陈寿父亲出自巴西安汉显族大户,家族富有阡陌田原,“陈姓标立各族之首”“安汉县号出人士,大姓陈范阎赵”,其父少年从军是怀有青史博名之理想,征战博杀升到参军职务,因街亭战败而受牵连被髡刑,开除军籍,实属含冤大辱。陈寿葬父于果山是因此地风水绝佳,宜兴后人“西山:治西门外排嶂之总称也。北自栖乐岬起,连峰迤南曰火凤山、石材山、石柱山、二廊庙山、插旗山,皆高五百余尺,长约十里为西郭天然屏障。石柱山位置最中亦最高,为西山正顶,其与石材山间曰蒙子岬,与二廊庙山间曰二廊庙岬,并当入城大道,为附郭重险,山侧名胜栉比。石柱山右侧为果堆山,层峰秀起上多黄柑,晋著作郎陈寿归隐于此。"

陈寿葬父于果山,陈父后人确也兴旺发达,“陈寿的侄子陈符继承了陈寿任箸作佐郎, 陈符的弟弟陈莅任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掾吏, 陈莅的堂弟陈阶担任州主簿,任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等,这些后人都善于写作,辞章华丽, 在当世非常有名。陈寿所记述,撰写的文章有两百多篇,陈符、陈莅、陈阶各有几十篇。益州、梁州的贤达和全国的文人给陈寿和他的后人做传记”。 陈寿青年入仕为大将军姜维幕僚迁为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散骑或亦称骑都尉即散骑为官职称,骑都尉则是军衔;黄门侍郎传达皇帝诏命),正是可一雪父辱,大展身手之良机,却被奸邪贬议仕途受挫,陈寿遂以果山远古英躅为寄托,自励不坠青云之志;果山被西河环绕风景秀美,风水绝佳,跨西河兼有湖泊田园,村庄错落炊烟袅袅,嘉陵江在群山中蜿蜒奔流,可远眺安汉城廓(今清泉坝五里店,距果山八里)和谯周观星台,以铭记恩师教导自强不息,江山如画让人壮怀激烈;陈寿因蜀汉灭亡由军事谋略建功立业的理想幻灭,思想转变为以文博立世,造福百姓,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果山亦近有参天松萝,怪石流泉,山岘叠翠,猛兽出没,虫蛇盘道,故陈寿乃在果山僻境,高崖上架楼守墓尽孝,并研读著述(储书丰盛,山民樵夫过往行人称为万卷搂)。原由:一是此处有山泉,水流充沛,便于生活日用;二是古代隐士标配,归隐林泉,地处西来(成都)入城(安汉)必经大道,信息交流方便;三是便于守墓观察,临轩著述,日常生活起居亦可防备虎豹野兽与害虫毒蛇等意外伤害。

南充果山万卷楼是陈寿守墓尽孝隐居读书之地,“果山以郡得名,陈寿隐居于此。有祠。而果山出名是因陈寿隐居于此山而闻名于天下的。“都尉坝荒陈寿宅”,已明确告诉陈寿旧居位于都尉坝。汉代仕族大姓均以家产耕地多少排序,安汉最肥沃耕地是“江陵坝(南充国故城)清泉坝(安汉县故城)都尉坝(陈寿故里为最好耕地)”,陈寿所处蜀汉“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可见蜀汉全境人口稀少,安汉县城外果山十分原始,距果山八里几乎是荒丘原野,仅“是鱼池”经西河之间有少量山梁耕地,余皆为嘉陵江与西河的沙滩江涂(洪汛泛淹) ,不可能作为大姓陈氏家族的祖居世袭居地。

陈寿在果山崖岩结庐僻境,枕肱蔬食,一边读书柝理,一边整理所搜集的史书、地志、档案、名人文章等资料,分门别类,以著述为娱,在家乡很有文名,在果山四周山峦岬溪留下了许多遗迹。其读书访问奔波采风,特别是因蜀汉不置史官,则需陈寿要更百倍付出心力捜集整理,其间著述了安汉侯《王平传》,千古英士《张嶷传》,弘雅智将《黄权传》等桑梓蜀汉英烈,为他以后的撰述《三国志》奠定了基础。陈寿在果山隐居十年(公元259年至公元268年)由胸怀建功立业的都尉,转变为“文质辨洽”的隐士,再出仕“情思叙史”成就史才“并迁双固”。至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陈寿病逝于洛阳后,家族后人(陈寿青年丧妻,钟情著述,没有续弦,故无子嗣,陈寿的侄子陈符继承了陈寿职位任箸作佐郎)鉴于陈寿父亲街亭失守受髡刑之耻辱, 加之陈寿生前“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兼因前车之鉴,《晋书·陈寿传》记载因陈寿母亲临死遗言葬于洛阳,陈寿遵照母命办理,但当时世人认为,陈寿不把母丧归葬蜀土故乡与其父合葬,是不合礼制的,因此陈寿又遭贬议。故陈寿家族后人具有迫切强烈的心理需求,更担心清议节外生枝影响仕途,将陈寿持柩回乡,与其妻合葬同寝(都尉坝凤丫山都尉墓)。立丰碑社祀以雪家族之耻辱,弘扬陈寿“品藻典雅”之风范;因陈寿兼任本郡(巴西)中正二十年,推举而成功入仕的官吏,也有感恩祭祀的需求,兼因陈寿在蜀汉曾任“散骑(骑都尉)黄门侍郎”,入晋后也曾被荐为“散骑侍郎(骑都尉)”,后又再兼“散骑常侍(骑都尉)”近十年,故立丰碑<<晋 都尉陈公墓>>社祀,以此光宗耀祖(两朝散骑),昭示天下。社祀即社祭,谓祭祀土地神。因陈寿曾“兼本郡(巴西郡) 中正”二十年,死后本郡的吏民尊奉陈寿为本土保护神(昭护土主)而虔诚祭祀,香火传承。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春,著名儒道学者、医学家、炼丹家、神仙学理论家,抱朴子葛洪带徒入蜀访学,在“太古藏书洞”听樵夫讲述了陈寿曾在果山隐居十年,所服丸药乃是龙衔(黄精)所制,闻言葛洪举手额庆,便即游安汉县果山,在金泉山北结庐“抱朴庵”,在此云游各山峦岘溪,采药炼丹数月,体验龙衔(黄精)功效记录备份,后回罗浮山著述将其写入《抱朴子.内篇.仙药》。

唐宋时期祭祀陈寿活动的兴起

唐初,道士药王孙思邈二十岁决心行医天下,约公元602年因仰慕追寻抱朴子仙踪来到南充县果山金泉山,采药行医,伏虎济民,发现了以果山远古野果,黄柑作药饵可治病救人,遂使黄柑名气大增,官府推广改良号称仙果,以进贡朝庭,贸易流播天下名都,“顺庆紫梨,南充黄柑”留下许多香艳美传,一到秋天“果山仙果秀天香,处处园金树树芳”,称为名胜风景“果山秋色”,至今果山万卷楼遗迹旁金泉山“财神庙宇”内,存设的“药王殿”供奉的塑像仍为药王骑虎状。

唐高宗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割隆州之南充、相如二县置果州,因果山为名”。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9年),风水大师袁天罡,天文学家李淳风二人奉命入蜀测布王气,袁天罡因拜访凭吊抱朴子葛洪在果山,陈寿万卷楼旁北结庐的“抱朴庵”求悟仙道,便在果山陈寿万卷楼跨蒙子岬溪的对面乌龟山石洞(隐仙洞)居住下来,白天给路人看相算命,晚上静坐炼气。李淳风闻之袁天罡住处,便去拜访,为测袁天罡道行深浅,月夜路经果山陈寿万卷楼时,便取下头上金钗埋于路旁,见面,袁天罡便说“子有金气,已化为水矣。”为验证,两人一起到埋钗地,发现果不其然,遂为金泉。

陈寿<<三国志>>因大唐开国宰相,魏征选有“<魏志>治要上下,<蜀志>治要,<吴志>治要上下”等<<三国志>>重要篇章,入选<<群书治要>>而传播更广,影响更大,又因陈寿被大唐皇帝敕封为“昭德文惠候”,将<<三国志>>“定为士子必读精读的书之一,也就是策试内容之一。”郡县官府在果山之首修建了陈寿祠和万卷楼,“万卷楼倚岩而建,是一座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殿宇宏敞的三重木石结构的三层楼房。第一层为游人憩息之所,壁上全是游人的题咏;笫二层为藏书所在;第三层是祀陈寿塑像之地。”自此果山万卷楼便成为祭祀陈寿,仕人缅怀励志的精神道场。将果山旁“埋钗化水”之山地名为金泉山,“金泉夜月”遂成为南充名胜景观,并在果山陈寿祠和万卷楼下傍金泉山修建了甘露寺。引万卷楼泉水入甘露寺,出为龙口吐泉,“甘洌冠于全境”寓意为万卷楼人文精神如甘露清泉益人励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遂成为南充名胜。后又在乌龟山隐仙洞旁建“天罡庙”,在乌龟山旁宝台山建“揽秀亭”,以供游人怀古抒情,眺揽蒙子溪对岸果山万卷楼金泉山风景。因“万卷楼,陈寿祠,甘露寺”是官府修建,以祭祀陈寿为主体,藏书丰富,儒道名胜,故很吸引天下好学之士,奔此祭祀祈福,聚此研习修炼,遂以万卷楼为标志,沿蒙子岬溪两岸,与二廊庙岬诸山呈U字型夹岸泉眼溪流,遍布蕊宫真宇。

<<唐书>>记载:“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目所共睹焉”。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的记载,文献资料广泛,既有官修史书,又有野史笔记,既有地方图志,又有经典典籍。有关谢自然飞升的诗词,更是多达30多首,在谢自然飞升的金泉山上,原有三通有关飞升的唐代石碑。其一为唐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韦肃撰写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敕果州刺史手书》;其三是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如今虽然三碑俱毁,但却有两通碑文《敕果州刺史手书》《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尚存于地方志中。虽然类似这种修行者羽化成仙的例子,历史传记中记载的也不少,但真实正史野史都有明确记载的,还真只有谢自然一人。谢真人曾拜天台山司马承祯为师,潜心修炼,深得道家真传。回故乡在果州南充县果山万卷楼旁,金泉山朝阳洞修炼,唐德宗(李适)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果州刺史李坚到任,闻谢自然盛名,曾去谒见她。次年(794年)三月三日,女道士谢自然移居金泉观修炼,冬月二十日晨,天放五彩云,空中仙乐飘扬,响拂西山,并异香扑鼻散漫群峦岬溪,人们惊诧中但见谢自然从金泉观出,在步虚台足踏祥云,冉冉升天,飘若轻烟修倏忽不见,一时惊动蒙子岬环溪群峦的寺观僧道,众人皆焚香顶礼膜拜;四周山民数千人咸共瞻仰,惊喜若狂,奔走相告,而空中仙乐却弥留西山数日(后遂改西山为栖乐山,遂有“栖乐灵池”名胜)。果州刺史李坚闻讯赶来(果州郡五里店距果山金泉观八里),入金泉寺(原名紫极宫或金泉观),只见谢真人的衣帽鞋袜散乱,在云床上结系如旧,宛若蝉蜕之状。堂内东壁上有她亲书五+二字,墨迹未干,文曰:“寄语主人及诸眷属,但当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并诸善心,修立福田,清斋念道。百劫之后,冀有善缘,早会清原之乡,即与相见。”

李坚便速将谢女修道成仙,白日飞升之事上奏朝庭,唐德宗亲书《敕果州刺史手书》:“敕李坚正亮守官:公诚奉国,典兹郡邑,政洽人心,所部之中,灵仙表异,元风益振,治道弥彰。斯盖圣祖垂光,教传不朽,归美于朕,良所兢怀,省览上陈,载深喜叹。冬寒,卿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唐德宗亲书《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敕果州僧道耆老将士人等:卿等咸蕴正纯,并资忠义,禀温良之性,钦道德之风,志尚纯和,俗登清净。女道士超然高举,抗击烟霞。斯实圣祖光昭,垂宣至教,表兹灵异,流庆邦家。钦仰之怀,无忘鉴寐。卿等义均乡党,喜慰当深,特为宣慰,想悉朕怀。卿等各平安好,州县官吏并存问之,遣书指不多及。”

因谢真人在世时曾“云:某山神姓陈名寿,魏晋时人。并说真人位高,仙人位卑,言己将授东极真人之任。”由于谢自然在人间亲口说:山神陈寿说她将授东极真人之任,唐德宗乃封谢自然为东极真人,下诏嘉奖李坚刺史,晋升李坚为司农少卿。飞仙之事亦真亦幻,引得天下士人议论纷纷,但谢自然的恩师司马承祯箸的<<天隐子>>曰:“人生时禀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宅神于心,遗照于外,自然异于俗人,则渭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灵气,勿为世俗所沦污;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仅此神仙定义就明确了神仙,是异于俗人的圣明读书人,做学问的大家而已。得道成仙自古虚妄,难以嵇证,而人类抨击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千古以降从未停歇。多少积善成德修道成仙的传说,无不激励世人穷一生之力服务芸芸众生,以坦荡建构心之海天,以真诚铸造人间美丽,至于是否成佛成仙,本在度外。神仙之所以为神仙,无非其为人之时为后人留下精神之遗产,行为之高标,后人则化人为神了。神仙即人文精神之嵩高境界而已,因谢自然在人间时亲口说“山神姓陈名寿,魏晋时人。并说真人位高,仙人位卑,言己将授东极真人之任。”并且皇帝唐德宗就封了谢自然为东极真人,所以就此更奠定了陈寿在民间信仰中的神圣地位。因神仙学说的融入成为了古代人文精神食粮,社交善行的行为准则,故以果山万卷楼为标志,沿金泉山甘露寺,乌龟山天罡庙及蒙子溪两岸,呈U型遍布的蕊宫真宇蔚为大观,成为骚客流连,士女游燕之胜地,陈寿学术影响在道教修真成仙学说中具有可研讨的重要历史地位。

唐宪宗(李纯)元和二年春(公元807年),宰相韦贯之被贬为果州刺史。上任不久即游果山,拜谒陈寿祠和万卷楼,祭祀陈寿后,遂作<<万卷楼记>>其文曰:“果州之万卷楼,为晋箸作郎陈寿公藏书之所也。陈公生平好学,古之经史,汉魏遗文,无不嵬集。始贮于室,室则盈,贮于堂,堂则溢,乃作楼藏之。楼既成,尽以卷帙置其上,而为之笫,别而为九。<<六经>>则居上上,尊经也;传注则居上中,后传也;诸子则居上下,经之余也。历代史居中上,亚<<六经>>也;杂传记居中中,次史也;诸儒史论居中下,史之余也。先正文集及诸著述居下上,经史之余地;百家众流,阴阳图籍,山经地志,方伎术数则居下中,皆书之支流余裔也;其法书名画则居下下,艺成而下也。栉比鳞次,高切星汉,人文荟萃,与天文际。私家之藏,几逾秘监;贮书之丰,逾甲天下,虽孔氏之壁,天阁之楼,不是过也。彼富贵者之楼,管弦樽俎,肴核几席,登览燕乐之具充焉;此陈寿公之楼,古圣今贤,大经格言,修身治世之典积焉。藏书于楼,贮之于腹,以圣人之道,布于方策;读书万卷,下笔若神,著三国之志,并迁双固。凡读其藏书,漓光揭耀,用之于世,以济斯民,方不负陈公盛意;若怠忽自弃,业不能勤,卒无有成,负人负,复何以立于世哉!爰作斯记,彰公盛德,且以自警,永志不忘。”因韦贯之后又任宰相,他描绘万卷楼“栉比鳞次,高切星汉,人文荟萃,与天文际。私家之藏,几逾秘监;贮书之丰,逾甲天下,虽孔氏之壁,天阁之楼,不是过也。”让天下仕人口耳相传:万卷楼真是理想的读学修真之地,自此万卷楼为华夏历代仕人所仰慕。

公元1084年苏轼在流放中曾读<<天隐子>>作<<水龙呤>>咏谢自然事件以寄托神仙境界:“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余。将终,谓弟子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君所召。”乃蝉脱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颜清澈,如二三十许人,然人亦有自少见之者。善吹铁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翥。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宋徽宗(赵佶)即位(公元1100年)建中靖国初年(公元1101年)传说苏轼遇赦北还后,相约黄庭坚同游南充果州,公元1101年正月二人到果州,被果州知州李修儒盛情款待,苏轼表示自贬琼州后,心有余悸,不敢写诗著文,喜与僧道田夫为伍,借遨游山水消愁。知州李修儒盛次日便陪同苏黄二人游果山,拜谒万卷楼、祭祀陈寿,游览金泉山周围蕊宫真宇,后数日知州李修儒又陪同苏黄二人游朱凤山。黄庭坚留有诗文书法:“危石缠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流来人间。”道士便镌刻于天罡庙崖上,因苏黄二人在朱凤山住留半载,与朱凤山住持怀善相处甚洽黄庭坚即写了<<准捉神咒>>,镌碑留念二人欲前往蓬州,闻朱凤山住持怀善的师兄怀慈居蓬州普城山寺(今蓬安银汉乡回龙山中),遂邀三人同往。蓬州普城山寺住持怀慈精通三藏,尤好作诗,怀慈款待甚周,出诗上联咏山寺前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初知出处高”苏轼下联对:“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众人大喜,住持怀慈再三恳请苏轼留下墨宝,为寺增辉,苏轼欣然挥毫,写了<<书论>>。怀慈将此文镌碑寺内,称“苏轼笔法碑”,建“洗砚池”,将普城山寺改为:“来苏寺”。

宋钦宗(公元1126年)御史中丞吕好问,曾游南光果山拜谒万卷楼,祭祀陈寿,游览金泉山周围蕊宫庙宇,为在蒙子溪金泉山果山万卷楼对岸上宝台山的“览秀亭”写记:“思史窦之遗风,吊谯陈之旧迹,想程谢之仙踪,慕张阎之英躅。”将史谦恕、窦泌、谯周、陈寿、程太虚、谢自然、张嶷、阎缵等史实人物彰显出来,寄托游人思古追远,触景抒情自强励志。

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春,陆游投身军旅,至果州探望同僚至交王觉民(翰林院检讨官,力主抗金,被主和派排挤去职)。二人久别重逢,同游果山拜谒万卷楼,祭祀陈寿,游览周围蕊宫庙宇,尔后到西溪园柳林酒家小憩。遂后在安汉留下了<<柳林酒家小楼>><<嘉陵江浮桥>><<长相思>><<临江仙.别果州>>等诗词。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老家写诗回味他美好的果州之行:“一别南充十四年,时时清梦绕金泉。山阴道上秋风早,却见神仙小自然。”

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改果州为顺庆府,为抵抗蒙古军于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清泉坝五里店)徙治所青居山(今高坪青居镇),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11年)南充县从五里店迁至今南充市区,新建城廓百废待新,百姓安居乐俗,继续在果山万卷楼陈寿庙祭祀祈福,娱神宴友。<<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八:“陈寿庙。在南充县西三里,寿,晋著作郎。”“南充县西三里”即出西城门过西河到果山为三里路程。传说著名道士张三丰因慕果山金泉仙踪,云游来此,在金泉山总真山之间采药,路经果山万卷楼下跨蒙子溪小桥,见八个乞丐在溪边洗砂锅磁碗,其中有人可用拳头将锅底内面顶冲为外面,事后张三丰猛然悟道,经一年等候,终得吕洞宾点化成仙。后人便把蒙子溪小桥叫做“会仙桥”。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YPrrAGjiy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YPrrAhHOv

明清时期因祭祀陈寿活动所引发的其他相关民间祭祀活动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南充哲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陈以勤致仕归养,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南充果山(认祖归宗,“陈姓标立各族之首"“安汉县号出人士,大姓陈")甘露寺旁创办了金泉书院,建文昌殿,其夫人也捐出嫁妆私房钱修筑了观音阁。“猴泉在观音阁下崖穴间,古人琢石为猴体,泉(引果山万卷楼泉水入甘露寺出)自(石猴)尻下出,崖侧石刻如鳞,郡守(明隆庆年)王嘉猷镌<<蒙泉>>二字”。因观音阁系佛教寺院,填补了明代以前均此地是儒道圣地的民间信仰缺憾,更加丰富了顺庆南充民间信仰内容。陈以勤之子陈于陛自幼读书金泉书院,而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而万卷楼、甘露寺、文昌殿、观音阁都位于果山上,便于南充百姓游山祭祀,所以此地蔚然成为南充百姓民间信仰祈祷祭祀胜地。仕人以拜谒万卷楼,祭祀陈寿“人为千古文学之宗,地为-郡冠裳所萃”;百姓小民怀揣祈福求嗣心愿,争饮“蒙泉”之水,期望喝了从陈寿万卷楼引来,经过甘露寺文昌殿观音阁过滤的智慧泉水,能开启蒙昧,怀孕贵子,读书万卷,封侯入相。

春三月上巳前后,艳阳灿烂,惠风畅怀,官吏富绅携家出城,与上万市井庶人合流踏青登高,与民同乐。沿自栖乐岬起,游览栖乐山霞父任瀚(明“嘉靖八才子”,“蜀中四大家”之一)的读易洞(飞仙洞)等,再走火凤山 石材山,沿途人们沐风赏景,闻芳菲花香,腑瞰南充古城,指点评说古城楼中九宫十八庙奇闻异事,逗趣打诮,山歌唱答,前呼后应,俗称走山(驱邪)。人们来到石柱山旁的果山金泉山,先拜祭山神陈寿,再按心愿去各自信奉的庙宇拜神祈祷。仕人官吏呼邀同仁,选坐蒙子岬溪水边岩石上,叫随从侍候,坐席布菜,浮杯效“曲水流觞”,拈题分韵饮酒吟诗,酣畅胸怀秉烛夜游;乡绅庶人就呼朋唤友,团坐新芽草坪,摆坝坝宴喝跟斗酒,其摆盘布菜,由长者行令,传杯而饮,猜拳竞胜,罚酒争俏,开怀朗笑,扶醉而归;深闺仕宦佳人,茅屋村姑民妇则在虔诚拜神许愿后,入座各寺观庙宇素宴把盏,认识结交金兰闺密,分享人生苦乐悲欢,以求互勉互励世事称心顺意。从此约定俗成“三月三,玩西山”物候节庆兴盛不衰。

清顺治二年乙酉(公元1645年4月)张献忠率兵攻打顺庆府“城陷,焚杀几无孑遗......虎豹入市食人”,因张献忠率兵厉兵秣马,驻营蒙子岬“插旗山”地区,万卷楼也被圈马驻兵对此地各名胜文物造成大量破坏,清嘉庆丁卯(公元1806年)顺庆府组织仕绅捐款,对万卷楼甘露寺进行了培修。增“<<龙泉>>,引猴泉水于文昌阁(文昌殿)右,自石龙口流出,方石池承之”,直至1970年代,南充几次“打神水,治百病”风潮,均是民间市民争饮<<龙泉>>之水。

民国时期因祭祀陈寿活动所兴起的其他民间信仰活动的兴衰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邑绅拟创建为南充第二公园,自“金泉山下至西溪岸种植桃栁,因驻军荒废”。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嘉陵道尹公暑规划,复推广范围至栖乐山、蒙子岬、二郎庙、马尿溪等处,更名西山公园。中包金泉、果堆、元宝、乌龟 宝台、天池诸山,及会仙溪、桂花坪、栖乐岬等处,山水环合,风景幽奇,为附郭第一胜地。汉唐宋明名人遗迹尤多,现由署拨款,次笫建筑道路,培修古迹,补植森林”。新增和培修了康乐亭、会仙桥、喜雨亭、陨石殿、施茶亭、朝阳洞、会仙庵、睡佛殿、钗泉观、去思亭、新天罡庙、金泉井、菩提路、公道碑、禁早婚碑、赛云台、留云阁、汉篆崖刻、卧云崖刻、万家生佛崖刻、回头是佛崖刻、德洽果州崖刻、忠义之邦崖刻、四节孝牌坊、隐士茅庐等等诸多景观。

自西晋陈寿万卷楼儒学始,继唐宋道学而明清佛学,形成了三教合一,万法归宗,成为南充民间信仰,民俗展示的主要活动场所。自此由陈寿“人为千古文学之宗”而为古代果州南充民间文脉之源;因祭祀陈寿为标志而兴起的儒道释文化及清官、忠义、节孝等民间崇拜,而使万卷楼蒙子岬群峰溪泉“地为-郡冠裳所萃”成为古代果州南充民间信仰之根。

后因倡兴新学,民办实业,南充地方人士为创办学校或工场,全城兴起“提庙产,打菩萨,逐和尚,拆寺庙”,波及到甘露寺等这“附郭第一胜地”,再因经历抗战,内战近半世纪时代变化,无法管理,村民佔用,大部分庙宇古迹被改造为实业厂场和学校或民宅。1966年夏,红卫兵“破四旧”,摧毁了蒙子岬两岸所遗留文物古迹,所幸万卷楼在蚕丝校内没被拆毁。1972年8月初秋的一天丽日高照,上午10点果城南充房管二所的工匠十几个人,拉着人力板车,来到西桥集中,奉命将去果山拆除陈寿万卷楼。却被数十个手舞锄头、扁担、方扦杆的村民,堵住去蒙子岬路口不敢上山;同时另一群村民男女老少,在一个时任南充建设局何姓干部的鼓动下,砍伐锯拉将果山陈寿万卷楼,这座巍峨华丽、古色古香的千古木楼拆毁哄抢,继而波及楼侧的甘露寺等古迹景点,连贞洁石雕牌坊和古道旁的石雕瑞兽,都被村民毁了做茅厕的化粪池垒壁,许多村民销毁崖刻书画,倚岩建房佔居古道,千古官道文物古迹丧失贻尽。

恢复祭祀陈寿活动的现实意义

为纪念先贤陈寿“人为千古文学之宗”,1983年3月8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万卷楼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原样修复。

1992年,财政并不富裕的南充市政府拨款一千多万元,择址玉屏山重新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万卷楼,万卷楼分三大展馆,保存了汉晋以来大量的珍贵史料、文物,景区内的浮雕、壁画以三国的历史和故事为背景,栩栩如生地再现史学家南充人陈寿所著《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

1993年11月,在南充召开的“纪念陈寿诞辰1760年暨三国文化国际学学士研讨会”上,研究三国文化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定南充为“三国文化发祥地”。

去年(2020年),《三国志》作者、南充人陈寿被认定为四川第二批历史名人。在如今这个号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南充人民遵循古代先民参加祭祀陈寿活动的传统,举行陈寿祭祀大典,恢复祭祀陈寿活动,以此来缅怀先贤陈寿,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期待南充人民通过恢复历经千年的祭祀活动去宣传南充当地史学家陈寿,宣传南充当地三国文化,在全世界研究三国文化的热潮中,借“陈寿祭祀大典”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简而易行、具有很强广告效应的方式来宣传陈寿,宣传《三国志》,宣传南充,丰富南充作为“三国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内涵。由此在南充当地形成一种浓厚的“三国文化”活泼氛围,进而打造与南充作为“三国文化发祥地”相关的、具有南充当地地方特色优势的“三国文化”品牌,推动南充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并带动和促进南充当地与“三国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4年

晋·常璩原著,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译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蒲国霞、青维鹄编辑,<<清嘉庆癸酉.南充县志>>(重印)。成都:成都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

李良俊撰 <<新修南充县志>>民国十八年刻印<<南充地区地方志资料丛书之一.建置沿革自然环境>>南充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出版发行,1991年。

李纯蛟,<<三国志研究>>,成部:巴蜀书社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李建民主编<<顺庆民间传统文化丛书.药王孙思邈与果山>>南充市顺庆区人大编印。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二十五史.旧唐书.地理志.果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李肪等编 <<太平广记66卷11女仙.谢自然>>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5次印刷。

潘小玲箸<<大家精要.陈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1月。

南充地区文化局编印 <<南充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介绍>>,1985年9月。

<<百子全书.天隐子.神仙>>湖南.岳麓书社,1994年2次印刷。

南充政协编<<文苑钩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1版。

南充顺庆区志办编<<顺庆掌故>>北京,台海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南充顺庆人大编<<顺庆民间传统文化丛书>>, 南顺新出内(2015)098号。

李荣普、李果著,<<锦绣高坪>>,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南充政协嘉陵委编<<七宝流芳.何淦侯先生纪念碑记>>成都,川师大电子出版社,2021年1月笫1版。

南充政协编<<记忆中的南充茧丝绸>>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hr>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YPrrAuIj4
本文作者拍于果山万卷楼遗址2021.10.4.


作者简介

兰加兴,笔名蓝蛱,南充顺庆人。南充市辞赋学会理事,四川省陈寿研究会个人会员。草根学者诗人。喜好研读国学经典,购存《二十五史》《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新资治通鉴》《百子全书》《诸子集成》《蒙学要义》《蒙学须知》《文心雕龙》等数百类典籍,日诵手抄,慎思析辨,悟有所得,有感即记。

专注本土民俗民间野稗文史收集研读记述,作品《果城的来历》《三官庙的前世今生》《凤丫山谢家幺妹嫁城隍》《陈阁老修桥得仙助》《陈寿魂归都尉坝》《顺庆公主情断朱凤山》《陈寿茔墓考寻》等发表于各报刊杂志学术专刊。

长诗《千古英士张嶷赞》、民歌《抗战出征壮行歌·十杯茶》被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永久收藏。与专家合著汉英日文丝绸珍藏版《三国志箴言》。《果山思贤赋》获“舜日尧天章百裔,唐声汉韵赋南充”全国诗词征集活动终评入围作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南充祭祀陈寿活动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