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籍 守望文明 四川古籍保护 让“冷资源”热起来
便宜老鼠药沼 发表于:2022-3-18 07:55: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72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载体。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和活用,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近年来,四川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卓有成效。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8家、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9家、四川省古籍保护单位23家,在古籍保护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古籍保护工作加速推进,构建了以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为龙头,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大学图书馆、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为修复分中心,以崇州图书馆、阆中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筹建的小微修复室为重要补充的修复力量,初步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古籍修复体系。

在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看来,古籍保护任重道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让更多的文化珍品存活起来,需要更多的敬畏与苦心孤诣。唯其如此,巴蜀文明的薪火方能传之久远。”

□胡蓓蓓

守护 护航文献典籍 传承巴蜀文明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丰富的典籍也构成这片沃土独有的文化景观。据统计,四川省古籍藏量丰富,现存汉文古籍23万余部187万余册,位列西部第一。古籍资源版本类型丰富,覆盖写本、刻本、活字本、稿抄本、套印本、石印本等,呈现出资源分布广、品种众多、内容丰富的特点。这些典籍光芒闪耀,诉说着巴蜀文明的华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抢救性修复珍贵古籍近4万册(件),包括宋刻本《茶经》、明刻本《陈伯玉文集》、明抄本《诸症辨疑》等,让众多濒临消亡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

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杜桂英介绍,2010年,随着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速。其中,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高校图书馆三者创新联动,成功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有力推动了我省古籍保护水平。

如今,在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全省共计13家单位的246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3种古籍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通过珍贵古籍名录的实施,建立古籍分级保护机制,为珍贵古籍精准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活用 让古籍文脉薪火相传

修复后的古籍如何“活起来”?王龙介绍,在修复基础上,我省完成再造善本30余种,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一批内容丰富有趣的古籍也因此走近大众,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如今,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整理,完成再造宋刻本《茶经》、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明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清手绘(绢)本《四川全图》等国家珍贵古籍,整理出版《李一氓旧藏花间集汇刊》、宋育仁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刘咸炘著述手稿汇编》等特色古籍,对完整保护巴蜀优秀历史文献,传承中华文脉作出积极贡献。

在古籍的传承推广上,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各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在古籍展览展示与宣传推广中实现创新,比如,打造“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常设展、举办“册府千华——四川省藏国家珍贵古籍暨四川古籍保护十周年成果展”、“浮光跃金——中国古代典籍简史展”、“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展览等。

同时,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动各古籍保护单位广泛开展晒书、修复体验等宣传推广活动,在图书馆、中小学校、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相关文化展会精彩亮相。这些活动不仅让公众感受巴蜀历史典籍的文化魅力,还增强了保护与传承文化宝藏的使命感。

人才 老中青梯级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在四川省古籍修复界,袁东珏被誉为“常青树”。四川省图书馆镇馆之宝《洪武南藏》、宋代雕版印刷的《茶经》、清康熙年间磁版印本《周易说略》等珍本、孤本的修复都经由她手。这些曾受岁月侵蚀的古书,经过袁东珏精心修复后,呈现出一种古朴沧桑的美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袁东珏在古籍修复领域摸索了近40年,修复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355种4088册,总量超55000余叶,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5种190册7350叶。在去年发布的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袁东珏名列其中,一起入选的还有鲁萌等4位古籍修复师。

而这是四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首次出现古籍修复师的身影。

从独自守护古籍,到如今团体协作发展,四川古籍修复人才队伍正不断壮大。仅袁东珏就以“师带徒”形式,培养传承弟子14人,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据了解,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加强对基层图书馆古籍整理与编目人才、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建立古籍保护人才培训机制,通过老带新、小班制培训、选派基层古籍编目人员来实习等方式,培养古籍整理与编目初级人才;通过组织选派业务骨干前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参加培训、学习,培养古籍保护高级人才;通过全省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和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分别培养古籍修复初高级人才,初步扭转全省古籍保护人才匮乏的局面,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共同发力的人才梯队。

科学 古籍保护迈入“数字化”时代

四川是文化大省,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蕴藏着四川人的文明智慧。通过古籍,人们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要让这些智慧飞入千家万户,除了善本再造,科学保护尤为重要。在古籍数字化方面,我省率先建立四川古籍数字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文献和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促进资源共享。目前,已完成数字古籍273种1585册142386拍,其中包含国家珍贵古籍44种298册18488拍。及时发布古籍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建成“四川科技古籍数字资源库(第一期)”“四川省图书馆古籍平台”,全力延续古籍生命,发挥古籍资源的价值,为大众所共享。

王龙透露,未来,全省将通过全面推进“深入普查、存藏条件改善、普查成果保护、整理出版与数字化、人才培育、开发利用”6个重点项目,紧紧依托“组织保障、经费投入、监督评价”三大保障,坚持“远近结合、软硬结合”两大原则,破解影响古籍保护的机制性问题和古籍利用的深层次难题,确保到2024年基本建立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体系,确保全省古籍得到及时抢救、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

此外,四川省图书馆正在申请建立四川省典籍博物馆,举办“寻根家源——巴蜀家谱古籍展”、“学习用典”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巡展,通过展览展示,诠释经典古籍元素,推动古籍融入当代生活。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成都, #阆中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