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嫁礼俗与新说
敢想敢做敢拼 发表于:2022-5-23 16:14:0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67
#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的婚礼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了,婚礼氛围温馨欢快,婚礼形式的多样性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有西式、中式、简约、复古、奢华等多种形式展现于眼前,婚礼流程删繁就简,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奇的元素,多元化的婚礼形式让人眼花缭乱,更受年轻人的青睐。想必最初大家只是想一切从简而进行创新,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婚礼形式以及流程大多已然忽略甚至遗忘。我觉得,虽说有些习俗不适合当代社会,但是老祖宗当初建立这种婚礼流程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想当然的就这样做了,而是结合中国古代礼仪制度,阴阳学说,甚至是玄学易理等切入点,设立了古时的婚礼。每一个流程点都有相应的学说包含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婚礼这种当下耳熟能详的礼仪方式,去渗透了解古时最初的人情礼仪,也不失是一种从点入面的学习方式。但至少该了解大致内容,而且如今也有很多人选择中式的婚礼,但如今的中式婚礼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婚嫁也有着些许的不同,如:婚前流程、婚嫁当天习俗、忌讳等。那么中国传统的婚嫁过程又是如何的呢,有没有一个案例可以拿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模范呢——其实是有的,《礼记》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从这句话看,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存在的实质性意义就是宗庙的延续。传说周文王卜吉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即传统汉族婚俗延续的“六礼”制度。

1.纳彩——传统婚聘第一礼

纳彩即男方父母托媒人向中意的女方表达求婚之意。旧时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人找女家,如果相中哪家姑娘,就托媒人去提亲。

        有时纳彩并不止是去女家一次。像达斡尔族就有一种习俗,忌讳男方一次两次求婚女方就答应了。他们认为,多次求婚才答应,说明女儿家主贵;如果少次求婚就答应,则显出卑贱。达斡尔俗语说:"好女百人求。"所以媒人提亲是要多跑几趟的。

        《礼仪·士昏礼》云:“昏礼下达,纳彩用雁”。古代纳彩所带的礼物多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洋北徂”顺乎阴阳往来。再者大雁失去配偶后,终身不再成双,人们取其忠贞之意,用大雁作为礼以表达对婚姻缔结忠贞不二的思想愿望。

        《礼记·曲礼》云:"凡挚。天子鬯(chuang 古代祭祀用的酒)。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可见当时天子用香酒,诸侯用玉器,公卿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平民百姓只能用布帛。又因为对婚礼的重视,所以一般士民也假借大夫之礼而用之,所以统称为雁礼。

        如今的纳彩不用雁作为礼物了,一般改用鸡或者鹅来代替,但必须是活的,但也有不用禽类作为礼物的,那就用酒、点心、水果、布匹等礼品代替,重要的是表现出想求亲的诚意即可。

2.问名——批生辰八字定婚嫁

问名是六礼中的第二礼,即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后,卜吉合八字,查其是否相生相克,此为合八字,一个人的出生年 月 日配以天干地支,两字一组,四组共八个字,根据五行之说,相生相克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还有的地区还根据双方的属相合八字,有“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的说法。这种书法只是一种民间的传说,也是结合了五行,天干地支概率汇编的顺口溜,但不是绝对的。

        问名在宋时还叫"系臂"。《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乙集四》中说:"婚礼,古有六礼,文公家礼务从简便。自议婚而下,首日纳采,问名附焉;次日纳币,请期附焉;次日亲迎。问名即今之系臂,纳征即今之定聘,请期即今之催妆,到亲迎则婚礼成矣。"从"问名即今系臂"一语中可知,宋时订婚是以纱系臂,以示双方已系成姻好,俗语说“千里姻缘一线牵”也由此而来。

        也有种说法是,问名可能源于周朝媒官将未婚男女的出生年月日及姓名登记成册的制度。本来是用来分别男女年龄大小的,后来被一些算命的术士故弄玄虚地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因而引出许多忌讳。

        如今文明也依旧存留,亦有在属相或者五行不合者取消婚事的,但也有不在乎这些的。

         3.纳吉——婚约达成

        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到了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吉在如今也叫“换帖”也叫“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方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在古代,男方备礼用雁作为吉祥物,到了近现代演变成用耳坠、戒指、银帽等饰品。纳吉之后,双方就算定下了婚事,也就是女孩子“有了人家”了。

4. 纳征——下聘礼

《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晋书·志十一》:"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

宋代所用礼物不再遵循周志,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

明代聘礼提倡节俭。《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吉仪,加玄纁,束帛,函书,不用雁。"

1920年《英山县志》:"婚礼古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今止用纳采,纳币。"

        在古代行聘时是这样的,男方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则协助将礼品摆开,供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彩礼,婚约正式成立。无奈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如今在每个地方纳征叫法不同,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等,也就是在婚前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彩礼的数量各地也均有不同,主要视当地的风俗和南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具体决定。下彩礼既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上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单与女方家商议,双方如存在争议亦可协商解决。

5. 请期——选择良辰吉日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鴈。"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二刻拍案惊奇》卷九:"这里金员外晓得外甥归来快了,定了成婚吉日,先到冯家下那袍段钗环请期的大礼。"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礼一》:"古昏礼有六礼,今《朱子家礼》略去问名、纳吉、请期,止用纳采、纳币、亲迎。"

        在古代,男方首先要向女方要年命,用一只红木拜匣,里面放一张红纸,用黄色包袱包好,如女家同意迎娶,便在盒内红纸上写上女方的年龄、生辰,放人匣内,将原扎两头的红带子合在一起,捆在匣子中间,表示同意男方迎娶。女方如不同意,则叫媒人将原匣背回。女方的年命要来后,男方要请阴阳或算命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属相、生辰进行推算,决定迎娶吉日。

        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举行,礼品数量不限,但一定是双数。必备礼品一般有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如大枣、栗子、花生、桂圆取“早生贵子”之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如今请期叫看日子、送娶牌、下婆贴,男方查定迎娶的日期,同女方商议,其程序就是先请算命先生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注意事项一并写下,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很多地方为图吉利,会在双月双日送 至女方家中。

6. 亲迎——迎娶新人成婚

亲迎是迎娶新娘的仪式,现在叫“娶媳妇”,这是婚嫁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在我们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成为“备嫁”。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都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早晨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乐队去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花轿到达时,鼓乐队要吹三遍,女方家才肯开门,故意把新郎拒之门外,意为“憋性”在现在也叫“叫门”,新郎进门后首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长,新娘出嫁的礼服不管是什么季节都是一袭红,若是在夏天出嫁新娘还需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意为“儿女厚实”,新娘离屋上轿时一般是由家中兄长背出或抱上花轿,在现在是由新郎抱上轿,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同时起轿,一前一后,前往新郎家中,娶亲的队伍开始返回男方家中,起轿后。走在最前边的人要撒青龙贴或者喜字贴,遇到桥、井、庙宇或者拐弯处都要贴青龙贴,中途不能落轿。

等到娶亲队伍返回到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毯,掀开轿帘,新娘在喜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开始拜天地仪式,一般天地供桌摆放在堂屋门口,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喀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入洞房,开喜宴。在这一步,传统意义上的“六礼”婚嫁圆满结束。

        这就是传统婚嫁礼俗“六礼”的大致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都有删减或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的精神意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存留下来的保存至今的,才是如今我们真正该学习的,传统婚俩民俗也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有着特别的魅力所在。我们有义务了解和传承,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敢想敢做敢拼 发表于 2022-5-23 16:14:29 | 阅读全部
转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