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花灯耀盛世 祥瑞满剑门——剑阁白龙花灯‖孙榕
纵横捭阖804 发表于:2023-3-7 12:03: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11


花灯耀盛世 祥瑞满剑门

——剑阁白龙花灯

孙 榕

四川省剑阁县东邻苍溪县、广元市昭化区,西接梓潼县、江油市、南连阆中市、南部县,北接广元市利州区、青川县。秦汉时境内有著名的金牛道,是四川到中原的必经之路。剑门关、翠云廊、古蜀道驰名中外。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农耕文化积淀深厚。白龙花灯便是广泛流传于剑阁民间的一颗文化艺术明珠。



每年春节,剑阁县白龙镇及周边乡镇的百姓都会通过耍花灯舞龙狮来祈福禳灾,故称为“白龙花灯”。剑阁白龙花灯由内场和外场两部分组成,包含花灯、龙灯、狮舞、曲艺、歌舞等众多艺术门类。

白龙花灯的韵味在于“耍”,以花灯为主要道具,以“灯阵”为表演形式,以综合大型的广场群舞为手段,以民众自娱自乐为目的,演出过程中“灯不离手”,演出时长可达数小时。

剑阁白龙花灯是川北花灯的代表,四川省四大花灯之一,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历史渊源

剑阁白龙花灯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是《晋书》卷二十二记载:汉高祖自蜀汉定三秦,阆中范固率人以从帝,为前锋。及定秦中,封固为阆中侯,复人七姓。其俗喜舞,高祖乐其猛锐,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阆中有渝水,固其所居,故名巴渝舞。剑阁与阆中接壤,花灯自然有巴渝舞的印迹。

二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在剑阁期间由宫娥彩女表演使剑阁人民学会了这门艺术。

三是明朝末年“湖广填四川”,由众多移民将各地的民间艺术带来并在剑阁当地的文化逐渐融合形成。

《汉书》《晋书》《隋唐史》《宋书》也曾记载:花灯经宫廷收集“造为诗赋,略编律吕,以合八音之调后再交给童男童女习而演唱歌舞”,由此可见,花灯由民间走入宫廷,再由宫廷返回民间。

日常的生活用品,逐渐变成了艺术表演的道具,花灯表演成为了剑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活化石。音乐优雅,唱词精练,表演艺术成熟,是研究民间音乐、舞蹈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是研究剑门山区历史变迁和社会更替的重要物证。



内容和形式

白龙花灯演出注重阵形变换,仅步伐就有转步、跳步等10多种阵形,有200多套变幻多样的阵式表演,参与人数众多,表演时长可长达5小时,是一种大型综合性群舞。



白龙花灯由狮舞扫荡、内场(白天)、外场(夜晚)3部分组成。

狮舞是由十张左右的方桌重叠至两丈余高,在最高点放一个高一丈的晒席筒,双狮在锣鼓的伴奏下盘旋至最高点,再由席筒内钻出,在高达三丈的席筒上翻滚倒立,十分惊险刺激。



外场是晚上由龙灯、狮灯、凤凰灯、鱼灯、马灯、排灯、花灯、闹子、花子、和尚表演。各种字阵、花阵、图阵,加之各色烟火,神奇缥缈,美不胜收。阵势有二龙戏水、龙凤呈祥、百灯朝阳等几十个。唱完一曲“闹元宵”后进入内场。

内场由优雅欢快的“天女散花、春宫说春、谷父蚕女、花灯闹更、西山种茶、仙女采茶”等20余个节目组成,有抒情演唱,也有诙谐喜剧,精彩绝伦。



非遗传承

剑阁白龙花灯流传上百年,在繁盛时期有近百个灯棚,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30多个灯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剑阁白龙花灯表演艺术团队急剧减少。

2008年,剑阁县启动白龙花灯抢救措施,聘请县内老专家、老文化人、非遗传承人等,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历时4年,投入200多万元,对全县近百类民间文艺、非遗项目进行梳理、规范,并于2012年编辑出版了《剑阁民间文艺丛书》共10卷。其中《歌是心语舞是魂》为白龙花灯专辑。



2018年,以“白龙花灯”为艺术创作源泉,进行全新的作词、作曲和配器,重新提炼了白龙花灯的艺术精髓,创作出大型精品舞台剧《灯舞剑门》,赋予了白龙花灯新的生命力。该剧常年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剑门关演出,每年演出200多场次,惠民10多万人次。



截至目前,剑阁县的白龙、鹤龄、金仙、公兴、香沉、圈龙、长岭、普安、闻溪等20多个乡镇都组建了花灯表演团队,团队成员大多是当地民间文艺爱好者,年演出300余场次。

剑阁县通过设立白龙花灯传习所,修建花灯广场、百姓大舞台,举办大型“民间文艺调演”“非遗过大年·花灯迎盛世”等活动,每逢节日、庆典都在社区、乡镇、庙会、景区内开展活动,并多次组织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民间文艺调演,以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宣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

文/图:孙 榕

供稿: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阆中, #南部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