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阆中的时间与空间 名人大讲堂26日阆中古城开讲
123457000 发表于:2024-1-25 19:10:40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557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1976年至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数个用以储存黍、粟的窖穴(以黍为主),距今近8000年。

1993年、1995年,考古工作者分别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现了约公元前一万年前的古栽培稻与野生稻遗存及相关的人类文化遗物。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上山遗址,发现了十余粒炭化稻米,从形态上观察属于栽培稻。这说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生活在此的先民可能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中国的农业社会特征,不仅决定着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奠定了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点,在建筑方面同样有体现。1月26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将做客名人大讲堂,在阆中古城开讲。王军老师将以《中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为题,细说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对中国城市、建筑营建所产生的影响。

感受阆中的时间与空间 名人大讲堂26日阆中古城开讲-1.jpg

王军(图据受访者)

“大约在一万年前,长江流域驯化了水稻,华北地区则驯化了小米。那个时候的先民,已经知道了时间。”在王军看来,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在古代建筑和城市空间里处处可见。“所以保护我们的老建筑、古城的意义也在于此。”王军在采访中还提到,其实“古城保护季”能讲的内容很多,但是他仍旧选择与观众分享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因为这是“城市最核心的价值”之一。

“中国的古建筑,与先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有关系,这是生产实践带来的影响。”王军介绍,西方对时间的测定方式依靠黄道十二宫,这种测定方式与地平方位脱离了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没有时间与空间合一的观念,这直接导致了东西方建筑营造的根本差异。

这一次来到阆中古城,王军也正是想来感受属于阆中的时间与空间。“希望能够通过一种‘理工科式’的讲述,跟大家分享古人是如何格物的,如何认识时间和空间的。而这种认识,又是如何定义我们的文化和生存环境的。”

感受阆中的时间与空间 名人大讲堂26日阆中古城开讲-2.jpg

阆中古城秋景(摄影:刘可欣)

名人大讲堂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讲座定位为普及性、大众浸入式的知识讲坛,力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活动品牌,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体系。自2022年开始,名人大讲堂首次设置“主题季”,分门别类地围绕四川历史名人和传统文化优势资源,邀请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生动阐释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及当代价值,鲜活展示中华文化巴蜀因子的独特魅力。

感受阆中的时间与空间 名人大讲堂26日阆中古城开讲-3.jpg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阆中,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