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物联网定位终端农机、北斗作业终端等智能设备
南充日报
在顺庆区渔溪镇菜粮现代农业园区,农机手操作农机开展土地耕整作业。南充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梁洪源 摄
在南充的广袤沃野上,一场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正随着春耕的号角悄然展开。智慧农机的广泛应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绘就出一幅令人瞩目的农业新画卷。
2月20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推广物联网定位终端农机、北斗作业终端等智能设备,已完成机械化耕整地80余万亩;建成29个规模化、智能化工厂育秧中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超50万亩。
智能耕整 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日前,在位于西充县仁和镇莲花台村的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很多只“小蜜蜂”,西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小蜜蜂”都是安装有北斗导航智能终端的农业机具,并纳入平台管理,可以在大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
该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农机手们驾驭的不再是传统的农机,而是搭载了先进物联网定位终端和北斗作业终端的智能农机。可以沿着规划好的路线稳步前行,深浅一致、行距均匀。
据了解,北斗定位终端能够实时获取农机的位置,通过精确的算法控制农机的行驶轨迹和耕作深度。而物联网作业终端则将作业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的管理平台,农户和农业部门可以随时查看作业进度、面积、质量等信息。
“以前人工耕整,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很难保证,深浅不一,行距也不整齐。现在有了这些智能农机,工作轻松多了,效率至少提高了两倍,而且耕整质量非常好。”一位农机手感慨地说。
据了解,今年南充市聚焦农机领域持续发力,像这样的智能农机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截至目前,已完成机械化耕整地80余万亩,这些智能农机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耕整效率,还为后续的播种、施肥等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智能育秧 科技赋能新希望
育秧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南充市在这方面同样走出了一条智能化的道路。
近日,在西充县义青观粮油园区育秧工厂,工人正忙着对农机开展检修维护,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堆叠整齐,备耕备种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据悉,该县已召开水稻集中育秧生产订单会,工厂化集中育秧订单达25万盘,全面掀起春耕备耕热潮。
西充县义青观粮油园区育秧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育秧车间里有自动播种流水线,稻种经过筛选、消毒等预处理后,会被精准地播撒在育秧盘上,随后育秧盘被传送到智能温室中。智能温室里,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都由计算机系统进行精确控制。根据秧苗不同的生长阶段,系统会自动调节各项参数,为秧苗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育秧工厂还配备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系统能够精准地为秧苗提供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实现了精准灌溉和精准施肥。
“传统育秧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秧苗质量不稳定。现在有了智能化育秧中心,我们可以全年不间断地育秧,而且秧苗的成活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该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南充市已建成29个规模化、智能化工厂育秧中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超50万亩。这些智能育秧中心就像一个个“绿色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南充的农田输送着优质的秧苗,为新一年的粮食丰收孕育着新的希望。
从智能耕整到智能育秧,南充市在智慧农机的应用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农机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智慧农机的助力下,南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将越走越宽广,农业新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