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须知道:春节的起源和演化(转)
心随674 发表于:2021-2-12 13:56:2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61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重要、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要是探溯春节的形成,那是经过几千年来各个朝代,逐步发展变化积淀而成的。那么它起源于哪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的源头就在山西省夏县禹王城!禹王城就是夏朝大禹建都安邑的地方。夏启开始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由禅让制变成王位世袭制——夏王朝从此诞生。




夏朝时期,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完善制定了历法,因为它创始于夏朝,所以称为夏历,它是由月亮周期变化形成的。夏历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历法。《竹书纪年》载: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意思是大禹发布《夏小正》历法与全国各地。




从夏历《夏小正》得出一个结论:夏朝时期,一年有两个季节,以北斗七星斗柄方位来确定:“正月,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一年有10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每个月有36天。这样,一年是360天,结余的5天是一年之后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灵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保佑天平地安,人寿年丰。既是热闹红火的狂欢节,也是王室宴请犒劳辛苦一年的大臣与劳动者。大禹治水也成功了,为了庆祝胜利以及新的一年的开始,禹命皋陶作《夏籥》,又名《大夏》歌舞进行庆贺。




夏朝把1月称为正月,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当时也称为“岁”。 古时候把“年”字放在禾部,《说文、禾部》载:“年,谷熟也。”预示着风调雨顺,禾苗茁壮,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被引申为岁名了。夏朝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指。夏朝时把春节定在正月初一,商朝叫“祀”,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时十一月初一,秦朝时定在十月初一,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东汉时期,祭祖是是春节的重要活动。《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是: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过头,高声齐祝万年长寿!如今演变成了现在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间社火和红火热闹。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春节。唐朝正月初一这天称元正节。因是岁之元,季之元、月之元,又称三元。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 “岁日”“新正” “新元”等,清朝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督府代表讨论历法问题,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在四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礼、祈祀活动,祭诸神祭先祖;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先祖、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庙会”等娱乐欢庆活动。我国的过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规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经典。2006年5月20日,春节这一民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