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新的一年,郑州将着力抓好十一项重点工作
宇宙无限 发表于:2022-5-8 07:05:5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3
  加快灾损房屋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扩大有效投资……4月27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代市长何雄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郑州市将着力抓好十一项重点工作。
  1
  灾后恢复重建
  加快灾损房屋建设:45个“新村模式”、39个“社区模式”、68处“拆除类”建设任务10月前全部完成,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构建“上拦、中滞、下排”防洪体系,尽快将主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全面实施143座中小型水库“一库一案”治理工程;“一点一策”整治城区道路46处易涝点、198处积水点。
  修复提升受灾基础设施:开展城市体检和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分类改造位于地下的备用供电、排水泵站等关键设施。
  完善应急体系:建立“131631”气象预报等十项机制。
  2
  稳定经济运行
  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抓好年度投资5839.9亿元的2020个重大项目。加快观音寺调蓄等重大水利工程、重大交通工程、重大能源工程建设进度。谋划实施总投资3954.4亿元的新基建项目。
  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新消费经济,吸引知名电商在郑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推动本地电商规模化发展。建设新国际会展中心,积极引进世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
  提升流通能力:加快空陆网海“四位一体”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推动东西向“一”字形大通道、“几”字形综合运输走廊、南北向客货运大通道加快形成。
  服务市场主体: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中小微企业全覆盖。全面落实纾困帮扶中小企业政策措施,支持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3
  增强创新动能
  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高起点规划260平方公里的中原科技城,全域布局基础研究、产业研究、未来研究和实验室、中试基地、大科学装置等,联动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新高峰。
  引进培育一流创新平台:支持嵩山、黄河、龙湖现代免疫等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转,争创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家。
  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力争引进全球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500名,博士以上优秀青年人才1500名,引进培育市级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以上。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力争来郑留郑大学生20万人。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5%、研发投入增长17%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500家。
  4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大力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突出“芯、屏、网、端、器、用”,推进50个重点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区域性药品药械供应基地。
  开展产业项目会战:力争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0个。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新增超百亿元企业2家、入规工业企业310家、“三高”企业1000家。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区加快推进调规扩区,县(市)区盘活闲置用地,调优调增产业发展空间。
  强化产业要素配置: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努力做到熟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大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覆盖。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完善“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和政府、社会、经济三条数字化转型主线”的“数字郑州”体系。在地铁智能化、无人驾驶、交通枢纽、智慧化学校、智慧化医院等领域加密5G基站布局,累计建成3万个以上。
  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推进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新增上市公司5家。
  5
  扩大对外开放
  强化枢纽开放平台:郑州南站、郑济高铁郑濮段建成运营,机场三期加快建设。力争郑州机场客货吞吐量达2400万人次、75万吨。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力争我市中欧班列(中豫号)班次增长30%。
  完善提升开放体系: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高标准建设自贸区2.0版,加快形成“临空+自贸+保税”叠加优势。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建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企业四个利用外资专班和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深化驻外办事处(联络处)改革,选派一批有经验的年轻干部常态化驻地招商。
  6
  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力争6号线一期首通段、3号线二期等项目建成通车,通车里程达294.5公里,争取小李庄客运站(郑州南站)上半年开工,S2线贾鲁河至登封段年内开工。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50条。加快建设第二绕城高速、中心城区至航空港区路网。
  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四环内主次干道、主要支路空中管线入廊入地、道路箱柜应减尽减。实现停车系统“一网通管”,积极缓解停车难问题。
  高水平建设“1+8”郑州都市圈: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做强国家中心城市内核,带动都市圈发展“强起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实施郑开快速路改造等重大工程,持续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
  7
  推进乡村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4.57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突出产业振兴: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新建、认定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家。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8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实施新能源提质、煤电转型升级等工程。统筹推进地热供热、屋顶光伏、再生水综合智慧清洁能源等项目。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30%以上。
  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体系:积极创建“无废城市”,16座区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成投用,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8%以上;加快推进侯寨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10、PM2.5平均浓度完成省定目标。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总干渠保护区和城市黑臭水体环保专项行动。
  加快打造绿色屏障: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让绿色成为母亲河的鲜明底色。全面推行“林长+检察长”制,启动邙岭生态修复,恢复重建廊道绿道13.4公里、林木2.32万亩、森林抚育2.97万亩。
  9
  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实现1000个政务服务事项“即来即办”、500个事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提升“掌上办”覆盖面,“郑好办”APP新开发上线惠企利民事项200项以上,“零材料”办理事项300项,“免证办”事项100项。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畅通企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大力建设信用城市,“零”容忍打击恶意逃废债。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收官战”。
  10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
  不断巩固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水平:把疫情防控摆在各项工作首位。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生产物资、社区群众生活物资、重点防疫物资保供保通,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3年行动收官战。加强疫苗药品质量监管,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全力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
  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持续开展问题楼盘攻坚化解,扎实开展欠薪治理专项行动。坚决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11
  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质量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新增技能人才39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新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0个。建成托育指导中心17家、乡镇(街道)普惠托育中心150家。打通“断头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治理提升建成区公共区域窨井盖5万个。免费为符合条件的新生儿、孕妇、适龄妇女、重点人群开展疾病早筛早诊工作;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发放通信信息消费补贴。分配人才公寓1000套、基本建成及分配公租房3000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30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部。新建绿地500万平方米、建成公园游园60个,全市农村新增“美丽庭院”达标户3.5万户以上。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演出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30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300条、建设智能健身驿站40个,更新、新建社区健身活动中心20个。保障农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建成一级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对已建成的105家标准化农贸市场进行智慧提升改造,建成“五化”农贸市场20家、布局“微菜场”200家。改造既有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80万户;加快推进居民用电户表改造。每个开发区、县(市)区至少建成Ⅰ类和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各2处、街面警务工作服务站1个。
  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力争10所市属高中、25所中小学校、76所公办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万个、中小学学位4万个,再开工22所中小学校和10所高中。
  全力打造健康郑州: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及处置中心、市传染病医院改建等项目,市八院迁建项目建成投用。高质量推进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医疗圈”。
  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持续实施居家社区养老“百千万”温暖工程,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新增家庭养老床位4000张以上。
  实施文化惠民: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开放,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一体化建设。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深化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强力推进安置房建设,新增回迁安置房2500万平方米、安置群众15万人;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3.2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红 董艳竹



扫码看报告的 民生实事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