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境内的“国保”醴峰观 当年郭沫若为她题过字?
hecgdge4 发表于:2023-5-1 08:41:2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943
南充市西北一隅的大铜锣山上,有一座名为醴峰观的古建筑。从元代的家庙历经700余年风霜雨雪,作为四川境内为数不多的古代建筑,2006年,醴峰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此前的十多年时间里,醴封观山门上悬挂的牌匾,竟然是由郭沫若题写的“里峰观”——

邓成满

2007年3月27日,在明媚的阳光下,一块红绸徐徐落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碑牌,在受到国务院颁布近一年之后,首次出现在元代建筑醴峰观山门前。至此,这座历经风雨整整700年,在十多年前还破败不堪的深山古刹,终于得以华丽转身。



醴峰观山门

瞻仰:一抷黄土 醴峰观的历史积淀

醴峰观坐落在南部县丘垭乡金星村大铜锣山(即皇后山)梁上,为歇山式斗拱建筑,是四川省仅存的七处元代建筑(当年统计数据 作者注)之一,被人们称为元代建筑的标本。同时,她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也非常深厚——



醴峰观文保碑(旧)

大铜锣山有一奇峰名叫醴峰,相传峰上有7口古井,井水清洌甘甜。东晋成汉时,开国君主李特之妻罗氏住在成都,因不服水土,只好通过驿马将醴峰井水送往那里。罗氏病死后,其子大成皇帝李雄特意将她厚葬在醴峰,并将7口井全部封埋,后人便将醴峰改名为“李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当地人在罗氏墓前的封井上建庙一座,这就是醴峰观,又叫做李封观。



醴峰观古柏

皇娘坟是醴峰观一处奇特所在。森然古柏簇拥着的封土堆下,相传是皇娘安息的神秘墓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暂住醴峰观的某劳改农场修建养猪场需要条石,就扒开封土堆,打算掘墓取石。就在开挖至3米深处时,发现其叠砌的条石的接缝榫眼处,均用铁汁浇灌,整个墓室联为一体,掘石只得停止。据传,那墓室上有一个比碗口略大的小孔,有人发现其中似乎有烛光缥缈;一位胆大者丢一块石头进去,竟骨碌碌滚了好一阵才隐约听见探底之声,可见其洞穴之深邃。如今,这座封土堆已重新整治,再现巍峨之相。它的前后左右,共有8株胸径1米以上的古柏,相传为罗氏与李雄母子手植。



皇娘坟

在皇娘坟前留连,我们感受到一位古代奇女子的伟大。她勇敢,曾亲自率兵马与丈夫和儿子冲锋陷阵;她娴淑,皇后山下的洗马河,至今有她梳装打扮的遗存;她爱家,至死不忘葬身乡梓。因此,称她是南部的骄傲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当醴峰观成为南部境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保”时,再回过头来追思罗氏,她不但为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有丰厚的物质遗产。

就在离皇娘坟不远处,在两块油菜田之间,有一处高出地面不足50厘米、荆棘丛生、乱石嶙峋的土堆。它就是传说中的陈尧咨墓。这虽有穿凿之嫌,但绝对不是妄言。就在醴峰观正殿山墙下一隅,记者发现《陈康肃公传》的古碑残片。其残存字迹表明,至少在清代,就有“陈尧咨葬于此”的说法。

陈尧咨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虽然过去千年,但中学语言课本中一篇《卖油翁》,以其“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开篇,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两位哥哥尧叟、尧佐,被称为“三状元”。当年,南部和阆中两地竞相宣布为“三陈”家乡,学界也有人各持观点相助。后来有人指出,千多年前的阆中南部,辖区属地不如今日分明,“三陈”应为两地共有。也有方家进一步考证:“三陈”故乡在南部,兄弟中有人在现南部境内出生,有人在阆中出生,有人在南部境内读书,有人在阆中读书。时至今日,关于“三陈”故里的归属之争早就停息,南部阆中两地也就各持己见而自得其乐。

一山双墓,安葬名人。两相比较,在皇后山上的陈尧咨似乎显得有些尴尬。有人说,不管这皇娘坟后方的一抷黄土,是否真的是陈尧咨墓,但它也应该受到重视。即使是传说,毕竟它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搜索:一张旧匾 醴峰观的前世今生

跻身“国保”,醴峰观幸甚。一位名叫范毓山的七旬老人,更是感慨万千。

1993年11月28日,税务系统退休干部范毓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龄人,来到皇后山,住进醴峰观。他们的初衷,是找一个修身养老的别样所在。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约五六个人来到山上。大殿虽然还在,但天上漏雨,地下过风,屋子要倒不倒的了。更可气的是,由于这里已被废弃多年,附近的老百姓竟把它当作圈羊拴牛的畜牲圈舍。屎尿遍地,臭气熏天。有人当时就打了退堂鼓!”范毓山向记者介绍。

在范毓山们看来,这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毁了太可惜,不保护更是罪过。也就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想法,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展开了文物保护工作。曾经悬挂在醴峰观山门上的那块匾,在不经意间见证了这些民间文保人的艰辛与幸福。

即便是以记者不专业的眼光来看,说句大不敬的话,那块曾经悬挂了十多年的旧匾着实有些搞笑。虽然专家解释“里峰观”这三个字也有出处,但它的题写者却是要吓人一大跳――郭沫若!

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从政为官,郭沫若均算得上现当代的顶级人物。如果时空换位,当郭老今天尚在人世而醴峰观又跻身“国保”,这块匾的存在至少还说得过去。但15年前的醴峰观,只是“县保”不说,它破败得已经不成样子了啊。

记者追寻这块牌匾的由来。

范毓山介绍,1993年春,时逢醴峰观庙会,当时山门无匾,这就好比文章无题一样。附近热心人士便商议送一张牌匾。为了有气魄,题写牌匾的人当然要大人物为最好。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不可能,请书法大师至少花不起那个费用。怎么办?众人挠头皮。一天,某人前往南充办事,在市育英路如今的西华师大门口,他发现校牌由当年的“南充师范学院”变成了“四川师范学院”。他有些吃惊:当初那几个字是郭沫若写的啊。如今郭老早已逝世,这新牌匾咋还是他题写的呢?一打听才知道,师院虽然更名,但由郭老题写的校牌弥足珍贵,他们从郭老字帖中找出与校牌字迹相近的“四川”二字放大,替换先前的“南充”二字,因此基本上能做到风格统一。

获得 “灵感”之后,接下来就是如法炮制。一番搜罗,在郭沫若字帖中分别获取了“里”、“封”、“观”三个字,借助一种叫放大尺的制图工具,画于纸、刻于木,并慎重其事地标注上书家名姓。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里峰观”牌匾,就这样问世了。游人香客前来,有感于字体的独特,更惊诧于书家的大名。“噫,你们真不简单,把郭老都请得动哈!”面对戏谑与质疑,醴峰观人含笑不语。

醴峰观申报“国保”成功之后,因为当年的那块牌匾已经破旧,同时也的确有些与“国保”身份不符。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2007年春,就在“国保”揭幕仪式前,一块崭新的“醴峰观”金字牌匾,悬挂在山门之上。它没有落款,“从电脑上找的字,颜体榜书,气派。”



醴峰观文保碑(新)

“如果能请到方家学者来题写就更好不过了!”有人说。而那块旧牌匾,完成了她的使命,被放置在厢房内。“我要把它保管好,这也算得上一件文物吧。”范毓山说。

“他们的最大功劳,是提供了民间人士对文物看管和无破坏修复的样本。”有关人士说。包括当初那块“郭沫若”匾,我们不能视之为“附庸风雅”或“拉大旗作虎皮”,换一个角度看,它正是当年民间文保人士力弱而志坚的表现。

如今让范毓山们最高兴的是,15年过去,当醴峰观从冷坛破庙华丽转身,实现了由“县保”到“国保”的四级跳时,他们的功劳也得到了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肯定。

醴峰观,又名李封观,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坪镇大铜锣山(即皇后山)梁,建成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醴峰观是为纪念成汉皇帝李雄之母罗氏而修建的庙宇。

醴峰观坐北朝南,由正殿、拜殿、东西厢房和前殿组成四合院布局 。醴峰观是四川12处宋元木构建筑之一 ,为研究元代木结构建筑及四川古建筑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6年5月25日,醴峰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