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神州大地春天开始的地方
鬼子进了村部 发表于:2024-2-18 07:32:2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17
阆中,神州大地春天开始的地方
——再议华夏春节文化源头何以在阆中
张万福
古人说:落下闳“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或落下闳为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太初历”等。这个“地中”到底在哪里?本文认为:“地中”,即阆中①。阆中位于北纬30度一线,它不仅是北半球四季轮回的标准时空区。也是《太初历》确立孟春正月朔日的时空原点。
——题记




一、东西南北中气候温差成因分析


2023年9月22日,当内地很多地方“秋老虎”还在肆虐的时候,我们相约到新疆阿勒泰喀纳斯赏秋。可9月25日中午,刚从中国位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白哈巴村来到喀纳斯湖边时,天上就纷纷扬扬地飘起了蚕豆大的雪花。下午,雪越下越大,气温一时骤降十多度。待到第二天早上,整个哈纳斯新村就已被厚达六七寸的积雪覆盖。环顾四周,视线所及处,已是白茫茫一片,前一天气温还在10°C上下,第二天气温就降至-10°C左右了。当我将有关文字与图片发到网络时,有网友留言说:“安逸,上午赏秋,下午赏雪,一天两季,人生难遇...”,“...提前进入了冬季。”对此,我回复说:“听当地人说:今年8月中旬,阿勒泰山区里也下过一场大雪。在这里秋冬季节,似乎没有严格的区别。”
2016年,当我为撰写长篇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苦于四川苦寒阴冷的冬季来临时,得知西北大学孙皓晖教授,当年在陕西省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早于1998年就到海南住下专注写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大秦帝国》的创作。近年来,陕西省以《大秦帝国》创造的契机,大大促进了本省文旅产业的发展。于是,这年秋冬季节,我也来到海南住下,专注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的写作。
在海南,每天早晨不到5点,当内地很多地方还是一片漆黑,人们大都还紧捂住被子熟睡时,海南和熙的太阳,已从宽大的阳台上直射到人们的床上。此时,当一些朋友得知我在海南,通过微信纷纷发来他们在家烤火取暖的图片时,我告诉他们:在海南三亚,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21.4°C;最高的6月,平均气温28.7°C;一年365天,平均气温25.7°C,全年十二个月似乎都是春季。因此,三亚有“天然温室”的称号。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精力很是充沛,写作欲望强烈。没有在一些地方冬季时,人总有一种倦怠提不起精神的感觉。
在海南岛上旅行,人们会明显感到虽然其处于热带,但分界洲岛却是其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由于来自南边的暖湿气流受到东西走向的牛岭山脉的阴隔,岛上南北气候温差非常明显。从牛岭山隧道穿过,会明显感到:牛岭以北阳光不足,气候相对温暖,空气湿度较大;而牛岭以南阳光充足,气温比岭北要高出许多,且气候干燥湿度较低。在夏季,有时候岭北大雨滂沱,而岭南却是阳光灿烂;在冬季,有时候岭北阴郁一片,而岭南却是阳光明媚。由此,海南岛地势平坦的北部也被人们视为北热带地区,而山地较多的南部则被视为中热带地区。
由此看,世界上的气候类型虽然有十多种,但在一些较大的陆地区域,影响气候温差变化的因素应该只有两个:
其一是受所在地球纬度的影响。以北纬30°为临界线,所在地区纬度越高,气候温度便越低;所在纬度越低,气候温度便越高。一个地区所在纬度的位置,应该是影响这个地区气候温差的大环境。
其二是受所在地势环境的影响。海拔地势越高的山脉,一般来说南面较暖,北面较冷,高处较冷,低处较暖。如喜马拉雅山脉虽然处于北纬35°一带,但由于自南向北大多数山脉都处在海拔4000米至7000米以上,珠穆朗玛峰更是达到海拔8848.86米。资料显示:珠穆朗玛峰山顶温度比地面低53°C。夏季,山顶最高温度在-17°C左右;冬季山顶最低温度达-41°C左右;又如处于蜀地腹部的汶川县,虽然它处于气候环境较为温和的北纬30°一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但由于其地势由东南至西北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其境内竟可以划分出8种不同的气候区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北旱南湿现象,温度、水分与光照分布很不均匀,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可见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是决定这个地区气候温差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位于北纬48°的新疆阿勒泰山区的喀纳斯等地,当内地还处在秋暑之中时,它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而在南边位于北纬18°的海南三亚等地,当内地一些地方正处于寒冷的冬季时,它却还是那样暖风忽忽,阳光灿烂。类似前者的很多地方,似乎夏季非常短暂,或者根本就没有夏季;而类似后者的地方,似乎冬季与夏季非常短暂,或者根本就没有冬季与夏季。
可这些情况在阆中则完全不存在。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除古城对面的锦屏山达海拔1400米外,其它地域都在海拔328-888米左右,在低山丘陵地貌为主的范围内,亦有部分丘陵平坝地形。古人说:阆中“土地平衍”,即指“土地平坦广宽”。这样的地理地势环境对该地的气候温差不存在丝毫影响。
由此,阆中春夏秋冬四季异常分明,且时间长短异常均等。




二、阆中古城天下稀,“稀”在何处?


唐·杜甫说:“阆州城南天下稀”,我说:阆中古城天下稀。那么,阆中古城究竟“稀”在何处?


其一、享誉天下的“阆苑仙境”;


战国中期,即公元前588年—公元前316年的二百七十一年间,建都阆中的充国②,与蜀国、巴国系盆地内疆域最大、实力最强、存续时间最长的三个国家,盆地内一度形成巴、蜀、充三雄并立的局面。研究认为:阆中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好时期,就是阆中作为充国都城存在的时候。此时,阆中城一些楼台亭阁先后矗立起来,城内一些或小巧,或宽敞的四合院先后出现,这些院落的木结构穿斗、双檩双挂、木柱檩梁、粉墙青瓦,精美异常;一些庭院屋内或长或方或圆形状的板棂窗、格扇、隔断等,精工雕琢的花鸟虫鱼、什锦嵌花,各具特色。一些房檐、斗拱、照壁、神龛、门窗等物件,除了造型逼真外,其构思也非常奇特。其间“五城十二楼”的出现,更是让天下称奇。
此时,阆中也被《四川通史》誉为盆地内,与蜀国都城成都、巴国都城江州齐名的三个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千百年来,曾经的充国都城虽被人们遗忘埋没,但它却吸引着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对它咏颂唱合。
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著作《方舆胜览》为此记载说:阆中“有五城十二楼之胜概”,犹天下仙境也。


其二、世人皆知的“风水宝地”;


人们说:阆中为一处龙凤呈祥的上佳吉地。从山川走势上看,由秦岭山势形成的“龙脉”分支,从大巴山出帐,由北向南蜿蜒相联,途经古苴国昭化城的大黑山、烟峰山一路绵延逶迤,与地处阆中的大小蟠龙山一脉贯通。建在蟠龙山脚下嘉陵江边冲积层上的阆中古城,犹如腾龙从昆仑山奔涌而至。
在阆中城外,有大小凤凰山两座,其大凤凰山头形似鸟首,山湾似雀颈,整个山势形似凤凰东南飞。大小蟠龙山与大小凤凰山,如双龙奔海,双凤朝阳,使龙凤呈祥之态实至名归。此外,城邑四周那九条山脉,恰似九条蛟龙向此汇集,使之呈现出天下少有的“九龙捧圣”山川地势形态。大有揽渝水圣境,集天下风水之势。
对此,南宋《方舆胜览》也说:阆中“东接巴郡,土地平衍,山川秀丽,在群山硗确之中。”


其三、绝无仅有的“地平历系统”;


2017年6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黎耕博士、故宫博物院馆员清华大学博士后徐斌女士及其团队在对阆中古城、文成灵山、桥楼落阳山等地实地勘测认为:“灵山应是远古先民观测天象的佳地。而阆中古城以中天楼为中心点构建的地平历系统,最为经典”。“在古城中心的中天楼上进行观测,发现阆中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良好的‘地平历’系统。”
“地平历,就是选择最佳的位置定位观测,利用山头来为太阳及其它星辰的运动定时位。”阆中的“蟠龙山雄镇城北,四面砂山云集,呼形朝拥,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吉地,四周山头像钟表的刻度,山环水绕的中间大坝成了利用仪器观测天象的最理想的环境。”
黎耕、徐斌两位博士说,“尚未有任何一个遗址有如阆中这样完美的天文地理环境”。


其四、怡人宜居的山水环境;


一百多年前,一位来自欧洲的探险者在日记中写道:“保宁府建在肥沃的冲积层上,三面被河的弯道所包围,孔雀绿的嘉陵江水作为潜迹,渐渐融入了蓝色的薄雾,这个重要城市的第一眼真是魅力无限。”
阆中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东西南三面被嘉陵江水环绕,北面的蟠龙山成为古城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部的寒风,迎纳着南部的阳光,嘉陵江的水汽助推当地的暖湿气流。共同营造出古城宜人的小气候。由于古城向南的视野开阔,使家家户户都能观赏到嘉陵江和锦屏山的风光。与古城隔江相望的阆山,其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而被人们称为:锦屏山。唐·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称锦屏山为“天下第一江山”。杜甫说“阆州城南天下稀”即指阆中古城的山水环境与锦屏山的风光秀丽,天下稀有。宋·陆游说:阆中古城“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更是将阆中古城所在的山水美景做了十分形象具体的描述。
因此,自古以来,阆中古城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怡人宜居的山水环境令世人赞叹。


其五、契合传统的文化底蕴。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多从东偏南升起,从西边落下。从远古开始,先民们就意识到修房建屋的朝向异常重要,一座房屋坐北朝南是最佳的选择。时间久了,人们视南为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由此,皇宫与庙宇的朝向都朝正南,帝王的座位也是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为“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称“败北”、“北面称臣”等。
修筑在嘉陵江半岛冲击层上的阆中古城,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古城建设东西街道多而长,南北街道少而短,整个城市的朝向异常明确。一座极具规模的城市,坐北朝南的朝向如此明确,这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布局中似乎是非常少见的。
阆中古城的这种规划格局,不仅非常符合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完美地契合了传统文化对朝南的要求。


三、阆中,二十四节气重头再启的地方


远古时,人们利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测量每天不同时段的不同表影,通过比较、标定日影的周日、周年变化,求出周年常数、划分时间季节。后来人们又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指向确定二十四个节气。
华夏远古的先哲们,最初从地上小小圭表投下的日影起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后来是随着地上的日影,将目光转向浩繁无垠的太空的,再后来又将目光集中在北斗七星的变化上,并从这些微妙变化中,发现了地上的节气变化与天上太阳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从地上到天上,再从天上到地上的不断反复,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探索研究过程的。最后,人们才从圭表日影的测定中获得了周日、周年的变化以及二十四个节气各种数据的。
夏禹时,人们根据前人积累留下的宝贵数据,才有了后来《夏历》以北斗斗柄指向寅的那一月,为一年之始的历法出现。
《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孟春正月朔日为新年第一天。但随着时间推移,王朝更替中,商灭夏、周灭商、秦并六国,各王朝为了显示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新朝建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改立新历,将前朝历法“推到”重来。方法就是:将纪年时间,向前推进一个月。由此,殷商的《殷历》建丑,以季冬丑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下同)为岁首;周朝的《周历》建子,以仲冬子月(十一月)为岁首;秦王朝的《颛顼历》建亥,以孟冬亥月(十月)为岁首。
从商到周至秦,殷商存续五百余年;两周朝存续七百九十一年;秦王朝存续十五年。三个王朝在一千三百零六年间,都将自己新年的第一天分别定在冬季。到了秦汉时期,冬至时过年,已成天下普遍习俗。
商、周、秦三朝时,这种分别将岁首由孟春迁至季冬、仲冬、孟冬的做法,致使律历与岁时严重不符,四序与节令错位混乱,严重影响天下农耕生产、生活。
到西汉王朝时期,巴郡阆中人落下闳应汉武帝征聘,前往长安研制新历。经过六年的努力,落下闳研制的新历《太初历》,大大优于此次改历中的其它17种历法方案。由此,《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被汉武帝采用颁行。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记载说:“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乃改元,更官号,封泰山。”《太初历》在承继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其创制的新历法中,不仅改变了商周秦三朝时,律历与岁时不符,四序与节令错位、混乱的现象,也让新的历法更加有利于天下百姓农耕生产、生活。
资料显示: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人们根据落下闳“浑天说”理论,以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再一次将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了精确校正。将360°圆周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使每个回归年,都呈现出“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的特点。
在很多史料典籍中,人们在谈到落下闳制《太初历》时,都说他:“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或落下闳为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太初历”等。大量数据表明:古人说的“地中”,就是阆中。阆中位于北纬30°一带,而北纬30°一带系北半球四季轮回标准时空区,应该也是《太初历》“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确立二十四节气的时空原点。


在阆中,每一年当人们将日历一片又一片地撕去,随着春来,暑往,秋去,冬临四个季节又轮番来临时,每一个季节它一定都是均等的三个月。
在阆中,当立冬之后,最冷的小寒过去,极冷的大寒也终于过去,立春时节到来时,霜寒大幅度衰竭,初春暖融融的太阳照在人的身上,让人倍感温暖。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山川草木也纷纷爆出新蕾。真是“人不知春,树木知春”啊!
此时,让人倍感欣喜的是那些桃树上的蓓蕾,没过几天它就露出了小小的花芯,这些最初的花芯仅仅两三天之后,就会变成一朵朵红艳艳的桃花,它们一朵挨着一朵,使整个一颗桃树明艳妖娆。
这些桃花或盛开在古城中的老宅深巷,或点缀着街道旁的小径花圃。当人们从位于古城中心的中天楼下来,一直向南来到嘉陵江边时,面对着巍然屹立,绝壁千仞的锦屏山,望着脚下如孔雀绿般流淌的江水,再向东向西凝望那一丛丛绚烂盛开的桃花时,心中的畅快喜悦也油然升起。
在阆中,初春盛开的桃花,便成了人们心中的“报春花”。
桃花开了,春天也就真正的来到了人们身边。由此,华夏大地又一轮春天,便重又“启航”,开始了它新的轮回!


注释:
①张万福:《华夏春节源头何以在阆中》
——长篇历史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代后记 1)
②关于“充国”问题,请参阅下列文章;
1、张万福:《阆中在何时已成为巴蜀三个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篇历史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代后记 2)
2、张万福:《賨人、賨国与充国之辨析》
3、张万福:《充国,一个被历史湮灭的古国》
4、张万福:《从中国地名的变化,论蛇巴人“充国”的文化内涵》
5、张万福:《南充以北,哪里是充国?》
6、熊梅《“阆中”地名释义再考》 2019-11-09
7、李后强《三星堆丝绸可能来自嘉陵江中段南充》
——2022-07-30 20:36来源:四川发布
二0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华南
作者简介:
张万福,男 ,热衷文史研究、擅长文学编创。1992年创意策划的中国·南充第二届丝绸节开幕式《丝绸之光》大型团体文艺表演,受到广泛赞誉;曾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有关期刊发表;有关文章先后入选《探索》、《新时期理论与实践》、《中华新纪元文库》等国家级大型文集。
近年来,在文史研究方面先后有《阆中何时成为巴蜀三大城市之一》、《賨人·賨国·充国之辩析》、《华夏春节源头何以在阆中》、《春节,您从远古走来》、《试析落下闳的氏族根基——落下闳或为罗国王室之后》、《从华夏本源文化中,寻觅古充国的遗迹——充国论》等研究文章,在《第一读者》、《南充日报》、《今日头条》、《知乎》、《阆中民俗荟》等媒体发表。
文学创作方面:已出版发行城管长篇小说《洒满都市的阳光》、历史长篇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秘》(两部)等。
个人业绩先后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名人大典》等。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