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崔炫俊献 发表于:2025-2-27 11:33:53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1127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古称及下辖县区的古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南充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充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1.jpg

以下是对南充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历史介绍。
南充市古称

南充市古称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安汉”、“果城”、“筹都”、“果州”等。
1. 安汉
• 历史背景:据《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为追念纪信舍身安汉之功,分阆中县纪信家乡设安汉县。纪信是巴郡阆中人,曾在楚汉相争时假扮刘邦,救刘邦脱险,自己却被项羽杀害。因此,刘邦在纪信家乡设立安汉县,以纪念其功绩。
• 地理位置:安汉县县治位于今南充市城北清泉坝。这一名称的使用,体现了南充在汉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地人民对纪信忠勇精神的敬仰。
2. 果城、果州
• 历史背景:南充在隋唐时期开始被称为“果州”,这一名称与当地的果山有关。唐武德四年(621年),分隆州之南充、相如二县,置果州,州治南充县。果州之名,因此山而得名。后来,南充又被称为“果城”,这一称呼与“果州”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南充的重要文化符号。
• 文化意义:果州、果城的称呼,不仅反映了南充的自然地理特征,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这些古称也见证了南充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发展。
3. 筹都
• 历史背景:筹都这一古称的出现,与南充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密切相关。南充地处四川盆地东北,是连接川陕、川渝的重要通道,因此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重镇。筹都之称,可能源于南充在军事防御、物资筹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文化意义:筹都的称呼,体现了南充在历史上的军事战略地位,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在保卫家园、抵御外敌入侵方面的英勇斗争精神。
下辖县区古称

南充市下辖多个县区,每个县区都有其独特的古称和历史背景。
1. 顺庆

• 古称:顺庆得名始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当年升果州为顺庆府。在此之前,顺庆区曾作为果州的一部分存在。
• 历史背景:顺庆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为安汉县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不断调整,顺庆区逐渐成为南充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时期,果州升为顺庆府,标志着顺庆区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正式形成。
• 文化意义:顺庆的称呼,不仅体现了南充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顺庆区作为南充市的中心城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果。
2. 高坪

• 古称:高坪区在汉代曾设安汉县,后更名为南充县。在行政区划调整中,高坪区作为南充市的一个新设区正式成立。
• 历史背景:高坪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为安汉县的一部分。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安汉县更名为南充县,高坪区仍属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高坪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
• 文化意义:高坪区的古称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南充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和城市发展轨迹。同时,高坪区作为南充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南充市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发展区域。
3. 嘉陵区

• 古称:嘉陵区在汉代曾设安汉县,后更名为南充县。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嘉陵区作为南充市的一个新设区正式成立。
• 历史背景:嘉陵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为安汉县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嘉陵区逐渐成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嘉陵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
• 文化意义:嘉陵区的古称和历史背景,体现了南充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和城市发展轨迹。同时,嘉陵区作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南充市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要发展区域。
4. 蓬安

• 古称:蓬安县的名称历经变迁,曾称相如县、蓬州等。公元507年(南朝天监六年),梁武帝为纪念司马相如,以今蓬安绝大部分和周边地域设置新县,以相如之名为县名。后来并入蓬州,再更名为蓬安。
• 历史背景:蓬安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为相如县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政区划的调整,蓬安县逐渐成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蓬安县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 文化意义:蓬安县的古称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南充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和文化传承。同时,蓬安县作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南充市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重要发展区域。相如县的设立更是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敬仰和纪念之情。
5. 营山

• 古称:营山县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县城周围山丘如营垒”而更名为营山县。
• 历史背景:营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当时为巴子国地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政区划的调整,营山县逐渐成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营山县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 文化意义:营山县的古称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南充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和自然地理特征。同时,“营山”这一名称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之情。营山县作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南充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发展区域。
6. 仪陇

• 古称:仪陇县在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设立郡县制时置城郡于今金城山顶名日仪隆县,唐大历年初(267年)因避讳唐太宗李隆基的“隆”字而改为仪陇县。
• 历史背景:仪陇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以前,当时为巴子国地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仪陇县逐渐成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仪陇县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仪陇县还是朱德元帅的故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 文化意义:仪陇县的古称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南充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迁和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仪陇”这一名称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之情以及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敬仰和纪念之情(虽非直接因名人得名,但朱德元帅为仪陇增色不少)。仪陇县作为南充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红色旅游胜地之一,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7. 阆中市

• 古称:阆中市的名称由来已久,据《元和郡县志》等史料记载,阆中四面山形如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下,因名阆水;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此外,在秦汉时期,阆中曾为巴郡治所和巴子国国都所在地;在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阆中又为巴西郡郡治所在地;在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阆中一直是州、府、路治所所在地;在近现代时期,阆中更是成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川省临时省会所在地之一。因此可以说,阆中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城。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