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互联互通 嘉陵构建城乡“半小时经济圈”
poney 发表于:2020-3-28 15:40:4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51
1月13日, 嘉陵盐溪乡染房湾村村道公路建设现场一片沸腾,村民们投工投劳,在工地上摆开了共圆畅通梦的“战场”。盐溪乡公路建设仅仅是嘉陵区构建安全快速通道的一个缩影。行走在嘉陵区各乡镇、村组,一条条连接城乡的公路串起沿途一个个农家院落。“十二五”期间,嘉陵区整合各方资源,斥资逾14亿元修建农村公路2625公里,初步构建起以高速公路、 国道为骨干道路, 乡村支线、环线道路为经络的道路交通网络。

借力而行 构建城乡“半小时经济圈”

13日下午6时10分, 七宝寺中学教师赵晓东驱车从七宝寺镇出发,前往嘉陵城区办事, 在晚上7时前就抵达了沪蓉高速成南段嘉陵出口。“以前进城办事,要经金宝到龙蟠,走318国道才到嘉陵城区,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赵晓东告诉记者,自从遂西高速通车后,可直接走遂西高速转沪蓉高速,仅需半个多小时就进城了。

在嘉陵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袁和平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嘉陵区交通规划示意图》上,黄色的线条如同主动脉———这是已经建成的沪蓉高速嘉陵段、遂西高速嘉陵段,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潼(泸)高速嘉陵段。遍布全区的村道公路如同毛细血管,连接境内县乡公路及纵贯南北的国道212线、横连东西的国道318线。

“‘十二五’期间,嘉陵借力而行,以贯穿境内的高速公路为枢纽,以国省干线为节点,以县乡道路为延线,以村道公路为网线,以内活外通、城乡一体‘半小时经济圈’为目标,优化路网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袁和平介绍说。

截至目前,遂西高速嘉陵段已全面通车;李蟠路升级改造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及设计,经省交通运输厅报省政府审定,已被纳入省道208线青(川)九(龙)公路(嘉陵段)建设项目,正在编制环评、土地预审等其他专项报告;李渡嘉陵江特大桥纳入渡改公路桥建设计划,现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招标;南潼(泸)高速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木老、世阳、安平、盐溪、桥龙等乡镇约38公里道路建设纳入了省道S207线建设计划。

“目前,全区85%的乡镇已建成半小时通达城市的交通网络,以嘉陵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袁和平说,待南潼(泸)高速嘉陵段及青九公路嘉陵段建设完工后, 全区将形成以S208线青九公路嘉陵段、G212线、南潼(泸)高速嘉陵段为纵线, 以沪蓉高速嘉陵段、G318线为横线的三纵两横格局, 彻底将全区构建为城乡一体的“半小时经济圈”。

自管自建 群众变“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

13日, 在盐溪乡染房湾村村道公路建设现场,村民刘强正来回巡视,检查路基是否逐层碾压平实。“经村委会提名, 群众大会表决, 我当上了村道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员。我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对村民负责,免得今后遭埋怨。”刘强告诉记者,村道公路途经的每个组都选出了一名质量监督员。

“修不修路,由群众说了算;修什么样的路,由群众说了算;资金统筹办法及标准,由群众说了算;如何质量管理,由群众说了算;工程款支付,也由群众说了算。探索‘自管自建’等修路模式,群众已经由过去的‘要我修路’转变为‘我要修路’。”袁和平说。

农村公路是惠及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它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农民从内心深处愿意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因此,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嘉陵区贯彻“一事一议”、“竞争立项”政策,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极大调动了群众的修路热情。

“任怀明伍仟、任文清伍仟……”14日下午,在嘉陵区花园镇染房院村,记者看到这么一块功德碑。“功德碑上反映的是该村村道公路建设募集社会捐赠及村民自筹资金情况。”染房院村村主任任国平说,该村1.5公里的村道水泥路,社会捐赠和群众集资超过了13万元。

“汇集政府、群众、社会等多方力量,破解交通建设中的资金难题。” 袁和平介绍,项目资金是农村道路建设的拦路虎, 区政府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区财政支持、农民自筹、社会捐赠等方式,破解了资金难题。“十二五”期间,该区通村水泥路2360公里的建设资金11亿多元中,群众自筹资金、投劳折资及社会捐资等超过4亿元。

村道公路建好后, 如何管理又成了新的难题。“根据‘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由当地村民自行管理。”嘉陵区交通局监管股股长胥明诚说,该局将责任划分到各个村,村里再成立村道公路管护队, 把管护责任划分到个人。这样,层层落实责任,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 保证了村道公路的长期安全运行。

分步实施 农村公路“放射状”变“网络状”

行走在天星乡玄祖庙村, 一条条新修的标准化水泥公路修到村民家门口,连到田地边, 记者不时看到满载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车辆穿行在蜿蜒的公路上。“村里原先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接外面。农忙时节,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都运不进来;丰收季节,果子蔬菜等农产品又运不出去。” 行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谈及该村曾经的交通状况, 玄祖庙村党支部书记徐朝春感慨万千。

“现在,天星乡群众出行,不仅可以选择自李蟠公路走县道去大通上高速公路, 也可以选择从龙归院村走村道到大通, 甚至在高速公路封闭时还可选择经龙归院村—大观—一立沿线村道到嘉陵城区。” 天星乡乡长贾旭东告诉记者,自2014年以来, 该乡相继启动玄祖庙、弥陀院、龙归院3个贫困村,以及永兴、家门迁等5个非贫困村的村道水泥公路,全长30.2公里,现已建成通车。目前,全乡村道水泥公路有60多公里,不但实现该乡8个行政村、95%以上的村组通水泥路,而且还与周边的大兴、盐溪、安平、大通、 大观等乡镇的村道公路连接起来,并形成辖区水泥公路网络化。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交通规划上注重网络体系的形成,注重干线公路的连接互通、 注重道路等级的提高,在交通建设中坚持产业、集镇、人居三优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由‘放射状’向‘网络状’的转变。”袁和平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区乡与乡之间联网道路已全部贯通,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90%的行政村实现了村与村之间出境路、联网路的贯通。

“构建起农村交通网络,农村和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目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融。”袁和平表示,以嘉陵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 生活用品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农产品销售将更加便利,也为该区全面完成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南充晚报 樊俊 任俊吉 文/图)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