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盘龙古镇将打造成嘉陵江畔的风情小镇
jimmy肖明 发表于:2020-4-14 13:04: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931
老鸦镇入境南部后,嘉陵江途经县城所在地南隆镇,然后直抵盘龙镇。该镇三面环山,嘉陵江穿镇而过,将其分成两半,13个村在江东岸,另外3个村在江西岸。住在西岸的村民无论是到场镇赶集,还是进县城购物,都必须到盘龙上渡口或下渡口乘船过江。因此,盘龙也是嘉陵江南部段内为数不多的还保留有渡口的乡镇之一。

昔日:车水马龙盛极一时

“关于盘龙镇名称的由来,当地流传了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3月28日,记者来到盘龙镇采访时,该镇文化站站长朱仕春向记者讲述起关于盘龙的传说。一说,宋太祖赵匡胤乘船路过此地,不慎将盘龙棍落于江中。他有感而发,作诗一首:“权杖戏水间,山水尽欢颜;弃之随流去,蛟龙不复返”。此后,该地便更名为盘龙。此外,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该地位于嘉陵江边的龙霖山、宰龙垭、火峰山三座山脉之间。这三座山脉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宛若3条巨龙盘踞在嘉陵江边,故此地被称为盘龙。

盘龙镇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走水路,盘龙是广元、苍溪、阆中通往蓬安南充、重庆的必经之地;走陆路,盘龙是南充通往巴中和陕西汉中的交通要塞之一。因此,当地十分繁华,特别是当时的盘龙码头更是车水马龙。

“在我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盘龙码头最繁华的时期。”该镇华厂垭村59岁的村党支书李宗友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正在镇上读书,每天都能听到江边纤夫喊号子的声音,“每天停靠在码头的船只有上百艘,来来往往的客商有500人以上。”

据李宗友介绍,当时盘龙镇总人口有8000人左右,而场镇的常住人口达1000人以上,场镇居民大多从事货物搬运等工作。

“主要是将外面运来的煤炭、肥料等货物搬上码头,再将当地生产的粮食和食盐等物品搬到船上。”家住盘龙镇大梯子街的60岁居民高先富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盘龙从事搬运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非常可观,一个人挣钱能够养活全家人。

据了解,为了满足过往客商的需求,当时,该镇除了国营供销社和招待所外,还有集体开办的3家商店和4家饭店。

如今:做足“水文章”活力渐增

“请各位乘客抓紧时间上船。”当天中午1时许,当记者来到该镇上渡口时,62岁的艄公卢管清正招呼要过江的群众上船。

“请大家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船要开了哟。”卢管清一边提醒乘客,一边驾驶着机动船驶向对岸。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江面上泛起层层鳞波。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卢管清家住该镇中窑坝村,已经在这个渡口开了20年船。“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嘉陵江中航行的船只便急剧减少,盘龙码头也逐渐冷清下来,当地居民在码头上修建起房屋,形成了现在的下河街。”据卢管清介绍,1990年前后,该镇只剩下上渡口、下渡口两个客运渡口和一个车渡口。由于江西东岸还有该镇3个村近6000人居住,加上该县碾盘乡有近半数的群众也靠近江西岸居住,每逢赶集的日子,两个客运渡口的客运量都在1000人次以上,每天通过车渡口过江的车辆也在100辆以上。

“由于下游电站蓄水发电致水位上升,车渡口已于2010年被取缔了。”卢管清说,现在到两岸的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但很多群众仍然选择乘船出行,所以,两个客运渡口仍然保留有2艘船运送过往群众。

“盘龙镇能够日益兴旺,最根本的原因在人们对水的亲近。”盘龙镇党委书记冯文强说,近年来,该镇借助嘉陵江的水资源优势,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场镇街道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3条增加到现在的12条,场镇面积由当时的0.5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1.5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增加到万余人。接下来,该镇将加强嘉陵江两岸的绿化和环境保护,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并按照该县统一规划,打造嘉陵江沿岸的风情小镇。(李果 王林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