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历史掌故
123456865 发表于:2020-4-14 21:23:2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50
【谯纵称王成都】谯纵,巴西南充国县(今南部县)人。东晋安西府参军,后据蜀称成都王。谯纵生活在东晋后期,那是一个各方势力混战的年代,谯纵从小目睹了军阀混战,当时是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救民于水火之中;他聪明好学有谋,为人小心,重义气,乐于助困扶危。深得朋友百姓敬爱。

谯纵怀着济世安民之志投军,武艺高强,足智多谋,他不断地建功升职,一直到安西府参军。“参军”主要负责参谋军务,在军内地位很高,权责很重。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叛军围攻江陵,形势危急,朝廷要益州(今四川)出兵解江陵之围。蜀军要离乡远征,将士们都满腹牢骚。有几位将领见军心可用,就商量发动兵变。当军队行至现蓬溪县时,将士们就不想再走了,他们公推谯纵为主,叛晋自立。谯纵无心叛晋,大家再三劝说,谯纵就跳入河中,将士们把他救出来,推入车中坐定。将士们举出东晋统治的种种危机和大厦将倾情况,劝说谯纵:“与其被朝廷东征西调,不如据蜀自立”。谯纵对东晋政治腐败,盗贼蜂起,民不聊生,面临崩溃的局面是清楚的,但他的封建正统思想一时难转。通过将士们再三劝说,他想如能割据蜀地,可让蜀中百姓减少战争灾祸,就答应了。但又不同意当首领,他说:“己,才疏德薄,请大家另举贤能”。大家都说:“你文韬武略,德才兼备,在军民中有威望,适合首领人选”。将士们表示只要谯纵做首领,一定服从号令。谯纵终于被将士们所感动,下决心举义旗反晋,于是回兵攻成都。益州(成都)百姓早被东晋王朝弄得困苦不堪。谯纵反晋,都争相拥护,谯纵义军顺利攻下成都,随后平定蜀地,谯纵在部下拥戴下,号称“成都王”。

谯纵称成都王后,在境内罢兵习武,让人民休养生息,受到百姓拥戴。东晋朝廷对谯纵割地称王非常仇恨,三次派大军征讨。义熙四年(408年),东晋大将刘敬宣率大军再次入蜀,在距成都500里的黄虎被谯纵部将击退。义熙九年(413年),东晋大将朱龄石再次率军入蜀征讨谯纵,这次晋军直攻成都。谯纵组织军民奋力抵抗,但晋军势大难敌,成都被朱龄石攻破,谯纵自缢而亡。

【吴道子与罗寂寺】三清乡罗寂村,有一座古庙叫罗寂寺,寺庙依山而建。寺前一片开阔地,古时庙宇重叠,气势宏伟,颇为壮观,后经历代战火,虽又累经培修,但不敌沧桑变化,于今寺庙只存一点残迹,不复旧貌了。然而,就在这座残破的寺庙里,相传1000多年前的唐朝,来过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住进寺庙,大笔一挥,绘出了千古绝唱的观音像,后人翻刻全国,流传至今。这个人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罗寂寺所画观音像,白描阴刻于碑上,碑高158厘米,宽70厘米,厚9厘米。观音像高154厘米,肩宽38厘米,披巾著花冠,半袒的胸部略现缨络,所著通肩天衣,衣袂飘动。观音双颊丰满,慈眸欲语。整个画像造型,富于运动感,逸美而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今存南部县文物管理所的石刻观音像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翻刻的,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三陈”逸事】南部县大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就建址于大桥场东侧。唐末,任新井县令的陈翔就是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的祖父。陈氏祖籍河北(今河北省安平县),据《陈氏族谱》载:“陈氏自唐有德公其后入蜀,居阆州西水等处。唐末,陈翔为新井令,因家焉。”陈翔之子陈省华有三个儿子,即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北宋初年,三子相继中进土,尧叟、尧咨考中状元,大桥镇因此而闻名当世。古老的新井县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南部县,因“三陈”状元事,留下了不少佳话和古迹。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侍,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侍,常也。’”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以尧叟贵,封鄢国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陈”为官勤政爱民,连皇帝也写诗相赞。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云:“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曾撰文《卖油翁》言“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大桥镇东北有一个小山湾,茂林修竹,清幽绝俗。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是陈氏三兄弟幼年读书的地方,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内有三处小石孔,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苦读书而留下的遗迹。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句。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异悚诗云:“入户万君子,当岩数老龙。”诗赞陈氏兄弟,言之凿凿。

【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明清档案,甲骨卜辞,敦煌经卷并称为20世纪初中国文化三大发现。《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现存于南充市档案局。拂去百年尘埃,《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仿佛开启了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文献宝库,让我们走进了满清王朝255年的风风雨雨。

《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是世界范围内逐渐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明末清初,四川战乱不断,南部县的明朝遗民与清廷不共戴天,或举义,或背井离乡,到顺治4年(1647年)清军大举入川时,南部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已不足一万。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商贾阻隔不通,百业凋敝不振,一个明朝的农业大县遗留给清政府的却是一座废城。顺治皇帝为稳固帝业,笼络人心,一方面设法减轻赋税,承认制盐井灶为老百姓私有财产,鼓励外流绅官、流民还籍;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官衙特别是基层县衙设立编修馆,将清政府所作利国利民之事存入档案,编入史册,传扬后代,引导万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顺治13年(1657年),《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应运而生了,一直到宣统3年(1911年)才结束。

《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十位皇帝无一断档,这些档案的种类和名称不下百余种,具体包括皇帝发布的命令文书如制、诏、诰、口谕、旨等;官员向皇帝的奏报文书如题本、奏折、贺丧、笔文等;记载皇帝言行和政务活动的起居注、实录、圣训、本纪、方略等;记载皇室和皇族事务的玉牒、皇册等;各州、县间的往来文书如咨文、移会、札、禀、呈、函等。它们大部分采用汉文或满汉语言合璧书写并按照形成时的原始形态分为吏、户、礼、兵、刑、工、盐七房归档保存,其中光绪、宣统年间所载的“七房”史事最为突出。以光绪年间的“七房”史事为例,比较有代表性的档案如:总办矿务局运矿车票、船票;川督禁止邪教札;传教公所佃房案、强迫改嫁案、牛踢死人案、老虎伤人案;严禁铸私钱札;商务总局设立南部县新镇白腊公司晓谕;创办官钱票;成都设官钱局文;成都设立彩票总公司,拟定发行彩票记录;重庆设立银元局,通行银元;推行新政府,预备立宪,筹办审判“乃司法独立之始基,即预备立宪之要政”;四川劝工总局成品价值表;南部县生产的高纯度盐获成都土特产品赛金奖证书;义和团运动,何知道在川北一带传授神拳,聚义南部县光木山时被剿灭记录;朝庭谕令各地设立学堂,要求省城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南部县教堂教产调查表;南部县医学改良会发给杨国德外科医生执照;保宁府征集土产工业品参加南洋劝业会档;知县离任交代卷;保甲章程、团练条规、委任甲长、佃正客长、团首、乡约;日食、月食、水旱、旱灾、瘟疫、科举考试等。

满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后,《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被尘封在县衙内,成了无人问津的死档案,后来虽几经辗转,但最终还是逃脱了化为纸浆或废纸的厄运。

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进展顺利。1960年四川省档案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州、县档案局(馆)对旧政府机关遗留下来的档案进行调查登记。当年10月,南充地委档案科根据南部县档案馆汇报的材料,抽调专门人员前往调查,后来在南部县公安局发现了堆积成山的《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当时估算了一下约有4000多卷,由于对它的价值还不十分了解,因此也仅仅是作初步的调查与登记。

1965年初,南部县档案馆按照地委档案科的要求,将蒙尘已久的清代档案进行了简单梳理并编目造册,于1965年6月移交南充地委档案科保管。10年浩劫期间《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虽幸免于难,但由于没有引起重视,保管不善,原本就存在的虫蛀、粘连、发霉、掉色等现象变得更加严重。1984年10月,南充地区档案馆库房搬迁前,相关工作人员决定对浩如烟海的《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再次进行整理,但防虫蛀、防潮、防破损等相关抢救、保护措施仍未引起重视。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清史研究经历了由沉寂到活跃的过程。清史研究的繁荣引起了人们对《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的高度重视,1984年底,较为系统的编目整理工作开始了,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1987年共编成文件目录23本1873盒,17882卷约10万件。

2000年,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并成立了专门的咨询委员会,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任名誉主任委员,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任主任委员。2002年3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出了国内48件(组)档案文献,《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首批登录。南充市档案局获得这一消息后,特地请来省内专家学者对《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进行咨询和鉴定。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庭湘教授认为:《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不仅对历史学、档案学、社会科学有直接贡献,而且对法学更有独到的意义,它既是南部县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又是整个四川清代县级政权的缩影。四川大学档案系倪道善、姚乐野教授,四川省档案研究员刘君等专家认为:《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在诸多方面均具有特别重大、典型的意义,价值不可估量。此外,一些学者和专家还指出:《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填补了清代县衙档案断档、脱档的空白,极具文献价值和开发价值,它比清代巴县档案提前了整整100年,它是目前国内所存清代档案中,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时间跨度最长的县级地方政权档案。

2002年10月,《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申报中国档案语言文献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很快就通过了初审。

“沉睡”近百年的死档案焕发出了活力。2002年底,《南充日报》以《冲刺“国宝”》为题介绍了清代档案及其申遗工作。省内多家报刊和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南充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指示“一定要搞好申报工作,争取申报成功,为提高南充在全国的知名度,提升南充的文化品位作出贡献”。市委、市政府领导还经常询问,关注申遗工作进展情况,并拨专款为市档案局增添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传真机、复印机等设备。2002年12月4日,南充市政协主席蒲显福带领包括副主席在内的30名政协委员对市档案馆清代档案“申遗”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详细听取了工作汇报,各位委员纷纷献计献策,对重点档案的抢救、开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2003年1月6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史专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志田亲临南充市档案馆考察后指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进一步整理,开发并与高校合作,利用其人才优势,将档案中极具价值的东西开发出来,在提高南充知名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体现出档案自身的价值。西南师范学院科研处、历史系与各档案局在学术及科研课题上进行广泛、深入合作,拟根据该档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四川巴蜀书社负责人在现场考察后,向省档案局提出了出资100万元与档案部门共同抢救开发清代南部县档案的合作意向。

媒体的成功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了沉睡百年的死档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有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和部分高校毕业生都把目光投向了市档案馆,提出了前来查阅的要求。对此南充市档案局侯文俸局长不无忧虑地讲述:《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目前还不适宜对外开放,一方面原始档案纸张薄脆,部分已泛黄,稍稍翻动就要破碎掉墨;另一方面,档案文献的标准化著录尚未完成,省档案局将前来协助拍摄缩微胶片,有目的查阅极为不便。2003年5月中旬,南充市档案局请来摄影师花费近一个礼拜的时间有选择性地拍摄部分清代档案,这些图片除上交省档案局外,还有部分被保留下来,如果确实因为学术需要查看的话,这部分图片可以作为参考。

《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记述了南部县诸多细小史实,不失为治史修志的珍贵资料。南充市档案局保管、利用、征集科科长赵明向来人展示清代档案图片时,特别提到其中一幅比较完整的地形图。据说这是乾隆年间制作的第一幅南部县地图,图中的主要标志依然是县衙和嘉陵江,虽地名、建筑变化颇大,但如果按图索骥,寻找当年衙门旧址的话仍比较容易,以文庙、炮台山看,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就是当年的衙署。

从《南部县清代衙门档案》可以看出,清政府时期南部县的一些历史状况,比如人口,清初不足万人,雍正6年为7.4万人,嘉庆元年为12万人,光绪末年为61.48万人;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清初南部县的野生动物有鹿、麂、红鹤、狐、虎、猴等,而清政府后期,这些野生动物已基本消失;比如战争,满清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这种不稳固一方面来自于邪教的繁衍,另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比如1795年白莲教起义,第二年,南部县令王赞武率乡勇团围剿义军阵亡。咸丰11年,云南农民起义首领蓝大顺攻打顺庆未果后,逃往南部县安营扎寨,后被县令剿灭。嘉庆10年南部兵房贾荣先呈稿奖赏作战受伤人员。

“刑房”档案在整个清代档案中比重最大,从原始档案来看,清政府后期虽腐败无能,但他的基层县衙中确实有一批心系百姓、为民伸张正义的好官,以牛踢死人一案为例,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案子共存档7页,大多为实物证据形成的证据链,环环相扣,没有半点马虎。

纵观整宗档案,它真实地记录了南部县的沧桑巨变,传承着南部县的历史与文明,或许它潜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宝贵财富与文化遗产。

【升钟寺起义】1931年春,中共南部县特委在谢家河武对宫召开扩大会议,省委特派员覃文传达党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会后,升钟区委扩大党团组织,加强领导农民运动,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发动农民搞粮、抗捐、抗租,准备武装斗争。

1932年7月14日,党组织在升钟旋子山召开干部会议,建立游击大队,张友民任大队长,任足才、杨公伯、郭海峰分别任一、二、三中队中队长,至起义前夕已有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3000多人。此时,田颂尧筹集军饷,催缴甚急,农民无钱缴纳,极欲反抗。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得知此情况,立即派覃文和中心县委军委书记罗敏(南辉)到升钟寺组织起义,同时派何芗到阆中一带联络支援。

11月23日,覃文、罗敏、李汛山,还有省委派来的闵一涵(大姐)、闵能厚(七妹)和游击队长、区委成员、农协代表在铁炉寺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总指挥部,决定11月25日晚借团总何义普娶儿媳妇的机会举行起义。25日晚8时,手执明火枪、刀矛等武器的游击队员3000余人五路设伏,对升钟场进行包围。9时,汪治国(共产党员,省委遣派)进入区署,举枪击毙门岗,立刻四周响应,游击队员迅速冲进区署武器室夺取枪支,当场击毙保安队士兵1人,伤1人,俘13人,随后又击毙副团总傅文生、民团大队长杜廷直、豪绅敬道周和兵丁10余人,刀劈狗腿子培娃。区长赵昌荣、团总何义普以及民团头目何明山等乘隙逃窜。起义群众将区署所存粮券、派丁册子等全部烧毁。

次日拂晓,起义队伍开到铁炉寺,组织精干武装,将180名青壮年编为游击大队(其余编成自卫队),下分3个中队,正式打出“川北工农红军”旗号,准备对付敌人“清剿”。27日,总指挥部派队没收了豪绅赵一阳丝厂的生丝12担,同时又派队支援保城暴动,派队驻蒙垭庙打土豪、劣绅等。

升钟起义震撼全川,南部县政府恐惧万分,一面派公安保卫团进“剿”,一面飞电二十九军求援。月底,田颂尧派三师十六团两个营联合阆中、剑阁、江油、梓潼、盐亭、南部等县安全保卫团于12月2日分五路对升钟起义军进行“联防围剿”。起义队伍腹背受敌,虽经奋勇激战,终因弹药不足,势难支撑。在紧急关头,总指挥部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旗帜、印章、文件由张明佐秘密保存。覃文、罗敏、李汛山、大姐、七妹潜去阆中绕道回南充,张友民去南江。

起义失败后,保安团驻升钟“清剿”,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及参加起义群众惨遭杀害者280多人。

【红军在南部】长坪山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33年8月下旬,红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率74团和81团分两路向盘踞长坪山的敌川军第三游击司令马骥伯部进击,一路向长坪山前寨门正面进攻,一路迂回直扑长坪山后寨,前后夹击,一举歼灭长坪山守敌。1933年9月,阆南县红色苏维埃成立,隶川陕省下建区苏维埃。第九区苏驻长坪山。长坪山区苏下辖6个乡苏,位于长坪境内有两个:周家山乡苏、侯家坪乡苏。乡苏下设村苏。区苏、乡苏设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设常委。置主席1人,土地、粮食、劳工、内务、裁判委员各1人。乡常委置主席1人,土地、粮食、劳工、内务、裁判委员各1人,村苏只设执委会,置主席1人,土地、粮食委员各1人。区、乡苏维埃成立后,取缔苛捐杂税和出租、高利贷剥削,没收富家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惩办了一批地方土豪劣绅、封建把头。

1935年3月下旬,红九军27师转移,长坪山红色苏维埃不复存在。

德丰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35年3月29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陆续渡过嘉陵江后,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一团一部分,于4月2日占领南部县城,随即建立城东乡苏。4月4日,因川军王缵绪部反攻,红军撤离县城,城东乡苏政权机构消失。红三十三军一部于渡江后迅速到南部县升钟区皂角垭,召开工农兵代表会(现在的升水镇属于原皂角乡的一部分),建立了皂角区苏维埃。继又积极筹备,在皂角锦竹湾建立了德丰县苏维埃,下辖皂角、思依两个苏区,21个乡。

德丰县苏维埃及其所辖区、乡组织情况与阆南县苏维埃组织情况大体相同,县苏维埃设主席1人,首任主席何永章。下设工作部门有文教、财务、经济3个委员会和革命法庭、军区指挥部。区苏设主席1人,土地、劳工、经济、内务、文教、裁判等委员各1人。乡苏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土地、粮食、内务、裁判等委员各1人,村设主席1人,土地、粮食委员各1人。4月下旬,红军西进,德丰县苏维埃政权消失(今天的升水镇就是昔日德丰县苏维埃的辖地和主要活动区)。

【红军三进盐乡】南部县古有“盐乡”之称。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田颂尧奉蒋介石之命,调兵对红军进行“三路围攻”,结果遭到惨败。为了扩大根据地,巩固苏维埃政权,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夺取南部县盐井,解决根据地食盐问题,1933年8月,红军发动了“仪南战役”。

仪南战役打响,红九军攻克仪陇,随即挥师横扫南部之敌。敌二十九军第三路游击司令马骥伯部败退南部,驻防长坪山,仗其易守难攻之险要地形,控制着仪南通道。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率七十四团和八十一团兵分两路向长坪山进击,一路经琵琶寨直抵山前黄连垭,正面进攻,一路经天生桥迂回插后山漏米崖,前后同时发起猛攻。敌军首尾不能照应,我军一举攻下长坪,马骥伯仓皇败退楠木寺。

红七十四团、八十一团占领长坪后,又挥师向北,与阆中水观音红七十五团会合,夹击敌古鸣皋旅。古部闻风丧胆,慌忙溃逃,红军穷追敌顽,追至南部境时,遇徐子辉民团盘踞碑院大佛寺,依险对我军阻击,以掩护古部逃窜。我军兵分两路:一路正面佯攻,另一路从背后强攻禹迹山制高点。经过半天激战,我军势如破竹,攻破大佛寺,歼敌大部,乘胜占领了碑院、三合、养班等地。

田颂尧第二路游击司令谭锡珍却从水观、碑院败退到与南部县城隔江相望的火峰山据守。红八十一团跟踪追击至火峰山下,强占白鹤嘴、蛇头山失利,退守安坝李家湾相峙。这时红三十军十九师师长郑维山率二百六十四、二百六十五、二百六十六团沿苍溪、阆中向南部挺进,二百六十五团先头部队二营营长周仕德率队攻入城隍垭,攻克元坝(今火峰乡),直抵火峰山下与八十一团会师,合围火峰山。火峰山三面悬崖绝壁,且有嘉陵江、长滩河、马料溪、龙王沱四水相护,谭锡珍以其地形险要,重在北面加强防御。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红军采取调虎离山计,以少量兵力向北哨蛇头山猛打,佯攻猫儿山,诱敌主力迎战。红军乘主峰空虚,大部队从正面爬崖进攻,强占主峰。敌主力回师反扑,我军居高临下,迎头痛击,激战到天明,歼敌300多人,谭锡珍受伤滚崖,泅过嘉陵江。

火峰山战斗结束,红三十军北移,红九军挥师东南。七十五团、八十一团沿江而下,进占谢河。田颂尧残部据守红寺观,妄图留住江东据点。经侦察摸底,我军分三层两面秘密包围敌军,在探得敌军口令后,趁黑上山,刀劈岗哨,直抵红寺观,将手榴弹和敌哨人头一起甩入敌营,敌军一片惊慌。红军两路包抄,拂晓占领红寺观,歼敌150多人,80多人扑河身亡。

再说败退楠木寺的马骥伯部,收编地主武装五六百人,凭借楠木周围老君山、十字岭、仙人山、驷马山屏障,顽固抵抗。红九军回师南进,围击楠木寺,活捉马骥伯。红军根据楠木地形特点,分兵前后左右四路扫清敌外围岗哨,严密包围敌军,凌晨发起猛攻,激战两小时,杀敌50多人,俘敌300多人,活捉敌司令马骥伯,占领了楠木场。

9月初,红军进军新政。大、小东山是新政坝东面的屏障,坡陡山险,地势险要。敌军一个团凭险据守。红八十一团以围而不战、战而不攻的战术,使敌人不知虚实、深恐红军纵深迂回包围,断其退路而遭全歼,遂慌忙撤退大东山,向南逃窜。这时,新政镇民团中队长、中共地下党员马进中率民团起义,参加红军。红军乘胜解放了马桑、三元、平头、蓬安鲜店、仪陇双河等地,仪南战役结束。

1933年10月,蒋介石命令刘湘为剿共司令,四川各路军阀,分6路向红军围攻。红军为了握紧拳头打击敌人,紧缩阵地,12月,撤离南部盐乡,向通、南、巴转移。

1934年秋,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取得胜利,第二次解放南部盐乡河东地区。为了粉碎敌人川陕会剿,把根据地向西推进,迎接中央红军入川,1935年1月,红军第二次撤离南部。为选择渡江地址,徐向前总指挥亲赴嘉陵江沿线考察,作了军事部署,指示造木船准备渡江。红军发动了“广(元)昭(化)、陕南战役”后,于1935年3月28日,在苍溪塔子山突破敌人嘉陵江防线,渡江胜利。4月2日,红九军在南部县红岩子渡口和马料溪渡江,在红四军配合下很快解放了南部县城,随即进军建兴、大桥、柳树、升钟、皂角、保城、观音等地。南部全县解放。

1933年至1935年,红军三次解放南部盐乡,其目的是为了得到食盐,巩固根据地。食盐,当时是关系到根据地生死存亡的极为重要的政治、军事物资。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川陕苏区时说:“二百万人民要生活,要生产,不解决吃盐问题还了得!盐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红军的战斗力,关系到根据地的生存和巩固,当时是个战略意义的问题。我们首先发起仪南战役,就是从解决吃盐问题着眼的。”盐乡一解放,红军盐业工作队就深入盐区发动群众,恢复被敌人破坏了的盐井、盐场,在各级苏维埃政府配合下,大力发展盐业生产。盐井由几百口发展到 8000多口,月产食盐由几千斤增长到 70多万斤。l600多人的专业运输队,在红军和川陕省委的支持配合下,逐步发展到1000余人,他们艰辛地把数十万斤食盐源源不断地背运到苏区各地供给军民。

盐乡解放,人民欢天喜地,各级苏维埃政府如雨后春笋,在群众的欢呼、锣鼓声中纷纷诞生。1933年到1935年红军先后在南部河东、升钟等地建立了阆南县、德丰县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59个乡、254个村苏维埃政权。

为巩固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盐乡人民在红军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建立了地方武装,掀起了工农业生产高潮。经过土地革命,打倒了地主土豪,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人民把红军视亲人、称救星。红军三次进盐乡,南部人民掀起了三次拥护红军、参加红军的高潮。1933年至1935年,南部参加红军人数达12000余人。红军先后在长坪山组建了阆南县独立团和独立营,在火峰山组建了二百六十七团,在升钟组建了升钟寺独立师。在发展工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巩固根据地的斗争中,盐乡人民把大量的粮食、棉布、猪羊肉等物资随同食盐也源源不断地运往苏区各地,支援红军。盐乡人民在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巩固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喜迎解放】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可是内战的阴云又笼罩了华夏大地。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民主力量,在中国搞独裁统治。事与愿违,反动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就从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反攻,仅用1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紧接着,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了华东、华南和中原地区,开始向国民党盘踞在大陆的腹地大西南进军。南部黎明的曙光就要出现了。

1948年夏,向仁同志代表中共川北工委驻南部,建立了中共阆南边区区委,由李伯昆担任书记。10月,建立了中共城关区委,由游传太担任书记。川东工委袁铁羽同志又在定水、兴隆建立了中共兴隆区委,由牟明朗任书记。同一时期,中共升钟、保城、皂角、万年、老鸦、永定、碑院、石龙等地的党支部也先后恢复、重建。蒲善全同志经川北工委同意,还在地下党的外围创建了进步组织“新民社”9个支部,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

1949年8月或9月,中共南部县委经川北工委批准,重新组建。蒲善全任书记,罗愈康任组织部长,王正贤任宣传部长。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川北工委的指示,广泛发动群众,为迎接解放跟垂死挣扎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最后一战。为了完成“维护治安、保护粮仓、严防溃军”三大任务,中共南部县委和下属农村党组织决定建立地下武装——“南阆纵队”。组建中,通过兵运和统战工作,使南部县国民党的自卫总队和税警大队和平起义,士兵倒戈转向。自卫总队队长张绵祜见国民党大势巳去,愿意接受共产党的主张,自动将武器装备及人员编制成册,交给了中共南部县委。随即,党组织通过张绵祜和其他一些社会贤达的关系,把国民党税警大队的工作也做通了,税警大队全部人员弃暗投明,枪械全部交给了中共南部县委。

10月,中共南部县委所属“南阆纵队”正式宣告成立,蒲善全任政委,张绵祜任纵队长,有1200多名队员,分属3个支队。总部设在后街谢芳回炭圈子里,后迁周家湾。为实施“三大任务”,首先要维持好城市社会治安,纵队命令各支队、支队下属各中、小队加强战备,昼夜值勤。一支队一中队驻防晓霞观,四中队驻防塔子山,二支队一中队驻防炮台山。同时,县城各街上和要道处以及县内各制高点,都派兵把守,严加控制。中共南部县委一方面加强了地方武装,另一方面又在社会各阶层进步人士中加强了统战工作,成立了“南部县治安委员会”,由治安委员会向全县人民发布通告,要求所有机关、团体和广大民众一起行动起来,为实施“三大任务”作贡献;并警告那些对抗解放的各种反动残余势力,一经发现反动行径,即以破坏治安论处。

11月,重庆解放,国民党溃军四处逃窜,涌往南部的溃军前后达五六万人,有杨森、孙元良、罗广文、薛敏泉等部。为防止过境溃军奸、烧、抢、杀民众,纵队部命令各支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占据有利地形,构筑工事,昼夜值勤。升钟地下党组织积极遵照县委指示和县治安委员会的命令,大力组织地方武装,与各区乡的地方武装配合维持县城治安。在中共南部县委的周密部署下,县城居民各安其业,无一户下乡避难,商店照常营业。过境溃军不敢妄为。薛敏泉残部过南部,一群散兵议论说:“我们所经过的县城还少见有南部这样平静的地方,这里莫不是共产党的窝子?”

12月初,南部县长易民苏,国民党党魁郭汉屏、罗文富等人,顽固坚持其反共立场,抗拒解放。他们发现南部民众自卫总队有倒戈形迹,密报国民党四川省政府,省政府令南充专员杨东伯赶赴南部,面封张绵祜为“反共救国军第五师师长”。张绵祜以种种理由推辞不从,他又施二计,要借薛敏泉残部之手处决张绵祜,以改编民众自卫总队。张绵祜得知消息,立即将纵队总部迁出城外,并急令各支队严阵以待,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此时此刻,南部县国民党溃军先住城东后街、新后街一带民房,后为了便于逃跑移住北街、西街靠近县城的制高点炮台山及公路地段。困兽犹斗,反动派竟以城防司令部的名义装腔作势,贴出《十杀令》通告:“通匪者杀,窝匪者杀,知匪不报者杀……。”

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溃军,死到临头,还要装一回吓人的鬼脸,暗地里他们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伪县长易民苏,在解放军到达的前夜,收拾了细软黄白,忙忙如丧家之犬,连夜逃之夭夭。伪县政府的秘书、科长等也先后逃得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助理秘书和一个保管档案的科员看守残局。

1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一军一百八十一师由仪陇挺进南部,夜抵盘龙嘉陵江东岸。解放军路经长坪、楠木、泸溪、碾盘,沿途人民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红军回来了!”

12月24日,南部最光荣最难忘最珍贵的一天终于到来了!饱经几千年封建剥削,饱受近百年殖民压迫的南部人民从此就要站起来了!封建历史走完它漫长的岁月,到今天,帝王将相占领的政治舞台从此就要让位给人民自己来当家作主人了!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一刻呀,南部人民做好了迎接解放军进城的一切准备。

这日凌晨,解放军渡江与国民党薛敏泉残部接触,薛军如惊弓之鸟,一战即溃。上午,中共南部地下党派人赴盘龙联络接洽。下午5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整装列队,一路从汪家垭进城,一路由燕子窝进城。解放军威风凛凛,军纪严明,秩序井然。南部人民载歌载舞,同声欢呼:“解放军万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声震云霄,响彻玉宇。

是夜,解放军露宿县政府门前空地,居民们有的手捧热茶,有的送来醪糟鸡蛋,有的端来刚煮熟的饭菜,有的抬着火盆让战士取暖。县政府门前,那一夜灯火通明,解放军轮班接待群众,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道不尽军民鱼水深情。

12月26日下午,经过前一天的筹备,中共南部县委在文庙大成殿(今县委文庙礼堂)召开群众大会,蒲善全同志主持会议,六十一军政委郭林祥在会上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县委和解放军号召全县人民严守工作岗位,搞好生产,支援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整个会场,红旗招展,群情激昂,口号不断。这一日,全城锣鼓喧天,龙灯、狮子、秧歌舞满街都是,热闹非凡。虽是隆冬时节,可整个南隆镇,整个南部县都仿佛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

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一军发布命令,令陈任民、谢芳回、张绵祜、蒲善全召集各界代表,组织“南部县人民解放委员会”,由陈任民任主任,其余任副主任或委员。

【长坪山红色苏维埃政权】1933年8月下旬,红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率74团和81团分两路向盘踞长坪山的敌川军第三游击司令马骥伯部进击,一路向长坪山前寨门正面进攻,一路迂回直扑长坪山后寨,前后夹击,一举歼灭长坪山守敌。1933年9月,阆南县红色苏维埃成立,隶川陕省下建区苏维埃。第九区苏驻长坪山。长坪山区苏下辖6个乡苏,位于长坪境内有两个:周家山乡苏、侯家坪乡苏。乡苏下设村苏。区苏、乡苏设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设常委。置主席1人,土地、粮食、劳工、内务、裁判委员各1人。乡常委置主席1人,土地、粮食、劳工、内务、裁判委员各1人,村苏只设执委会,置主席1人,土地粮食委员各1人。区、乡苏维埃成立后,取缔苛捐杂税和出租、高利贷剥削,没收富家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耕种,惩办了一批地方土豪劣绅、封建把头。

1935年3月下旬,红九军27师转移,长坪山红色苏维埃不复存。

【德丰县苏维埃】1935年3月29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陆续渡过嘉陵江后,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一团一部分于4月2日占领南部县城,随即建立城东乡苏,4月4日,因川军王缵绪部反攻,红军撤离县城,城东乡苏政权机构消失。红三十三军一部于渡江后迅速到南部县升钟区皂角垭,召开工农兵代表会(现在的升水镇属于原皂角乡的一部分),建立了皂角区苏维埃。继又积极筹备,在皂角锦竹湾建立了德丰县苏维埃,下辖皂角、思依两个区苏,21个乡。

德丰县苏维埃及其所辖区、乡组织情况与阆南县苏维埃组织情况大体相同,县苏维埃设主席1人,首任主席何永章。下设工作部门有文教、财务、经济3个委员会和革命法庭、军区指挥部。区苏设主席1人,土地、劳工、经济、内务、文教、裁判等委员各1人。乡苏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土地、粮食、内务、裁判等委员各1人,村设主席1人,土地、粮食委员各1人。4月下旬,红军西进,德丰县苏维埃政权消失(今天的升水就是夕日德丰县苏维埃的辖地和主要活动区)。

【玉眉天池的传说】位于升钟湖风景区的永红乡16村的玉眉山,又称玉米山,相传古代就有“西有峨嵋、东有玉眉”,与峨嵋山是姊妹山的说法。因为玉眉山顶叫金顶山,而峨嵋山也有金顶,更奇特的是玉眉山的金顶上有一天池,常年有水,清澈见底,清而可饮,而山下的西河遇干旱而断流时,山顶的天池仍然是满池清水,这可是一个不解之迷。全山重峦叠嶂,林木葱茏,呈蓝露翠,碧竹绿树,风景绝佳。传说有一年的阴历六月初六,天上下来的几位金童玉女到玉眉山天池洗澡、嬉戏。因此,当地人在每年的阴历六月份都有到该池去洗澡、洗头的习惯,说是能消灾灭难,又能益寿延年。至于传说的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究,但是每逢盛夏,当你于天池中洗去满身尘垢,冲去一身倦意,常常会感到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

【皇娘遗恨】醴峰观位于湖区西端丘垭乡境内的皇后山,为四川省仅存7处元代建筑之一。四周古柏参天,浓荫蔽日,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仙山幽境之中,使人顿生吊古寻幽之感。

“醴峰观”一名的由来,是因为皇后山有一峰叫醴峰,峰上有古井7口,井水甘洌。东晋成汉时(303——347年),开国主李特的妻子罗氏生长在这里,后来当了皇后居住在成都。这位戎马倥偬、转战巴蜀的皇太后却过不惯宫廷生活,水土不服,经常生病,渴望得到家乡醴峰甘泉,她的儿子大成皇帝李雄派专人驿马送水,但终因雨季路滑,交通不便,皇娘罗氏因水不继而病死。罗氏死后,李雄将遗体送回家乡,埋在醴峰,李雄哀怒之下,将7口古井全部封埋,后人便将“醴峰”改为“李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在罗氏墓前的封井边建一庙宇,这就是闻名古今的“醴峰观与皇娘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醴峰观是我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皇娘坟和元代斗拱建筑的庙宇,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工程竣工于元代大德十一年正月,距今已有690多年的历史,虽经历了明、清两代,但始终保持了元代建筑的原始风貌,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高超技艺。醴峰观古柏森森,苍劲挺拔,如华盖蔽日,裸露在外的树根似蛟龙盘踞,实为奇观。周围还有金龟山、天鼓岭、巨龙场和古代状元陈尧咨墓,前人有诗赞曰“觅古幽情有醴峰,四顾山河击目中。瑞手不难击天鼓,启唇遥呼有金童,两溪合流汇洗马,群山环绕出巨龙。状元皇后今何在?株株古柏贯长空”。

一千多年来,武艺超群的罗氏女,这位在《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上均有记载的巾帼英雄,以其传奇彩色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来醴峰观光旅游。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