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一户皆新貌 南充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心随674 发表于:2020-4-14 23:02: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16


顺庆区搬罾镇青山湖新农村综合体。 记者 陈村铭 摄



仪陇赛金镇雷家坝村的乡村美景。 记者 梁洪源 摄

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个个乡村,乡村里,一栋栋小楼林立,家门口打工的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文化广场上休闲的老人孩子笑容越来越多……美丽乡村的打造,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游客流连忘返。

道路硬化、环境整治、植树绿化、饮水净化……我市把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发展能力的综合载体,围绕农村发展、农民脱贫增收核心目标,将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努力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随着一件件实事逐步推进,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在南充大地徐徐展开。

留住青山绿水 乡村旧貌换新颜

“趁着周末,和家人到乡村接触大自然,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9月9日一大早,家住驻春路某小区的市民李文静,带着父母和儿子驱车前往顺庆区搬罾镇青山湖新农村综合体,赏花,吃农家菜,散步,好惬意。

记者走进顺庆区搬罾镇青山湖新农村综合体看到,金灿灿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处处充满生机,一座座青瓦白墙小洋房错落有致,大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田间交错……过去破旧的村落已被改造成美丽的新农村,游客们围坐在小桌旁,喝着清茶,品着美食。

“曾经的干堰塘村处处杂草丛生、瓦房连片,生活垃圾乱堆放乱,居住环境又臭又脏。”在当地生活了近50年的村民王国才说。为了促进新型农民社区的建设,2014年,顺庆区在搬罾镇开始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当地环境大变样。经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修建、统一管理、统一入住”建成了青山湖新农村综合体。2014年7月,搬罾镇成为全国重点镇,2015年3月,搬罾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镇”,2015年7月正式启动省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在改善村居环境的过程中,不砍树,不破坏生态,将乡村融入青山绿水中。”顺庆区搬罾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还鼓励村民开辟“微田园”,让“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进入农户家。凭借着“高颜值”的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该镇顺势打起了“旅游牌”,不仅引进业主发展观光旅游,还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吃“旅游饭”。如今,旧貌换新颜的顺庆区搬罾镇已成为市区居民近郊游的首选地。

顺庆区搬罾镇只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在西充县,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子。据了解,西充率先破题并实现突破———三产联动,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康养产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

近日,记者来到有着“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的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只见一栋栋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民居坐落在花红柳绿之间,农家乐、乡村酒店环境优美,有机种植基地里的蔬菜青翠欲滴,整个村子犹如一个大公园。双龙桥村既是西充县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西充大地上的一道美丽风景。该村在充分保留生态田园风光和乡村庭院特色的同时,按照“产村一体、突出特色”的思路,把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处处呈现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景象。为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西充县按照“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的绿色示范要求,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村道路畅通率达90%,农村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为改善乡村环境,该县在农村实施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道路绿化等惠民工程,对农村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对自然村落增绿补绿,初步形成了林绕村、村环林的立体绿化景观。

今年,西充县还统筹推进新村聚居点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以产带村、产村相融、产村一体,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围绕“一带三区百村”,规划建设1-2个田园综合体,加快新村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推进农村住房“五改三建”,打造独具西充特色的美丽田园、美丽乡村。抢抓“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机遇,加快多扶、义兴、太平、双凤等重点集镇建设,实施乡镇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工程,提升集镇综合承载能力。

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南充始终将乡村自然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按照“新村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思路,严格保护新村的树木、绿地,实施生态修复,并统筹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并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核心,立足“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基本要求,突出民居环境改善、立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新村环境治理和新村民主建设五大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幸福美丽川北新村建设,积极探寻川东北丘陵地区产村融合路径。

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786个、配套“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3200多个;成片发展支柱产业30余万亩、养殖小区(场)200多个,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依托建成的幸福美丽新村,全市创建成省级“四好村”213个、市级标准“四好村”681个、县级标准“四好村”1129个,带动了全市农村面貌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大提升。

加快产业发展 拓宽增收渠道

近日,一辆货车驶入顺庆区辉景镇大堰沟村蜀农特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车刚停稳,合作社的工人们便把打好捆的立体养殖笼配件和黄精种子搬上货车。“像这样的忙碌场景,在合作社已是常态。”顺庆区辉景镇镇长曾小玉介绍,2015年辉景镇整合多方资源成立合作社,引进蜀妙电子商务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贫困户养殖竹鼠,种植黄精、瓜蒌等中药材。如今,辉景镇已建成瓜蒌示范基地80亩,瓜蒌套种白芨面积达20亩,种植黄精30亩,为周边困难群众免费发放种苗,手把手传授种养技术。“我们和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攻克技术难关。”蜀妙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李和桂告诉记者,在合作社带动下,2017年,300余户农户通过养殖竹鼠和发展瓜蒌等中药材产业,户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

南部铁佛塘镇国公村,数千亩柑橘林郁郁葱葱,水泥公路、产业便道纵横交错,座座农家小院散布其间,村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南部县铁佛塘镇国公村成功招引首个业主种植柑橘“不知火”以来,不少客商和村民看到了商机。铁佛塘镇当即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水果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帮助协调流转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业主用工和技术支持等工作,连续几年,引进外地业主4人、回引本地村民7人,规模发展起以“不知火”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产业。

“不知火”的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大经济价值?业主朱派军介绍,南部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大规模种植“不知火”等柑橘类水果。“头年种植,5年后丰产,管护得当可使盛产期持续20余年。”他算了一笔账,盛产期亩产标准果1500公斤,每亩收入9000元,扣除管理成本后,每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发展农业产业,不再是靠天吃饭和传统种植的模式,要依靠发展特色种植,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南部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南部县已建立特色水果产业基地乡镇32个,创建脱贫奔康(特色水果)产业园198个,形成以柑橘、枇杷、梨为主体,桃、李、葡萄为补充的特色水果产业示范片;集中规模发展柑橘产业15.5万亩,形成3条100里长的柑橘产业带;成片种植白芨、黄精、瓜蒌等中药材6万亩,预计辐射带动流马、三官、大王等12个乡镇86个村建设名优中药材基地9万亩。

据了解,全市在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时,大力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和农户种养习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的思路,组织引导贫困户发展果菜园、桑药园、林竹园、养殖小区等。同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新村经营核心力量,通过种植大户、农专社等,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截至2017年底,成为幸福美丽新村的378个贫困村全部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320家龙头企业、3000多个农专社入驻其中。

树文明新风尚 形成美丽乡村好风气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村民的素质也大大提高。对此,村民李四海感受特别深:“以前邻居偶尔会为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广播里每天都在播放文明行为标准,村民们再也不好意思为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

对于村里的变化,外出务工的张恩忠也惊叹不已,“以前村里到处是村民们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大家只管自家院坝里的环境。近几年村民们都变文明了,会将生活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池去,整个村子干净多了。同时,现在村民们一有空就聚在一起看看书、充充电。干净的环境,文明的村风,现在的农村比城里都宜居。”

为了更好地促进村风建设,该村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群众大会、广播会、院坝坝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村训,设立“亲情视频聊天”室、棋牌活动室,全天开放农家书屋,为村民带去丰富的精神食粮。据了解,近年来,蓬安县广泛开展“寻找、宣传、学习身边先进典型”活动,评选表彰蓬安县首届孝老敬亲“十大孝星”,连年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在各村设立美丽新村光荣榜,张贴“孝亲敬老之星”“创业致富之星”“勤俭节约之星”“助人为乐之星”等,引导村民见贤思齐。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倡导亲帮亲、邻帮邻,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嘉陵河西镇困龙山村居民聚居点,一幢幢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四周碧草绿树环绕,老人坐在屋檐下休闲、小孩在屋前的空地上追逐打闹,墙上的“法治进村”等宣传语彰显出当地优良的民风。

“村里发生的变化还不止眼前的环境。”说起村子的改变,当地村民王中福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以前,该村最出名的就是“两响”,麻将声“哗哗响”、打牌吆喝声“嗷嗷响”。但如今,全村一片祥和,处处洋溢着文明礼仪气息。环境好了人人都自觉爱护,产业兴了家家都忙着奔小康,闲暇时锻炼身体、唱歌、下棋已替代了以往的打牌、喝酒。

“建设幸福美丽乡村,革旧习新形成良好民风、村风同等重要。”河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困龙山村打造起了村活动室、图书室,为村民添置了锣鼓等乐器,并组织村民成立腰鼓队、合唱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该村要求党员自觉带头展示、树立和维护良好风气,激励群众向品德好、思想好、作风好的典型看齐靠拢,并以“五星级农户”创评活动,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

“我们村的文化墙做得很漂亮,设计精美,不仅仅涵盖了‘和文化’‘孝文化’,而且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方面的内容。”顺庆区渔溪乡渔溪桥村二组村民庞素珍说。据悉,该乡围绕提高村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文化墙”建设。目前全乡6个村建有100多面文化墙,内容涵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德育文化、法治文化等内容、文化墙从内容到形式创意新颖,喜闻乐见。

在顺庆区芦溪镇大岔山村,随处可见文明乡风宣传栏。“千年芦溪有文化,优良村风人人夸……”在大岔山村村口,立起了一块长方形的石碑,上面张贴着大岔山村的村规民约,内容涵盖孝老爱亲、街巷管理、干群关系、清洁卫生等各个方面。

“村规民约实施以来,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吕建平参与了村规民约起草、修改全过程。吕建平告诉记者,自村规民约实施以来,该村乱堆乱放、乱倒垃圾的少了,爱护村容村貌争当文明户的多了;婆媳吵架、邻里不和的少了,孝老爱亲互助互爱的多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节俭办事的多了;聚众赌博的不见了,致力发展经济的多了……村民自我约束意识明显增强,村干部干事创业更有激情,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了。

“我们把完善村规民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来抓。”顺庆区芦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13个村1个社区均制定了村规民约,并通过打造文化墙、印制宣传册、组织村民集中学、上门入户讲等方式,让村规民约扎根在群众心中,并落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上,从而更好地促进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在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中,全市注重文化资源转化,以文化建设促民风建设。”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建设村民休闲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施村村广播响,户户闭路通,开展公益电影月月看、组建民俗文艺团队、送文化下乡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民风、村风。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起农家书屋5000余间,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所5000余个,引导群众组建文艺队伍400余支。

探寻美丽乡村村民的幸福之源,记者欣喜地发现,幸福原来藏在青山绿水间,镶嵌在农家小院里,写在农民的张张笑脸上。(记者 唐甜 实习生高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