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撤市设区,是乐山做大的必由之路
上面的标题一定会遭到不少网友的反驳,尤其是峨眉山市民,莫急,看完再说。从峨眉山1988年撤县设市算起,已经三十多个年头,表面看城市建设确实有了很大发展,这与撤县设市带来的红利是分不开的。
但事分两面,它所带来的好处,是否大过撤县设区的好处?从全国大环境而言,这个答案在1988——2000年间是肯定的,那个时期全国大政方针就是多点齐发,有条件的就扶持,才有了四川地级市雨后春笋般地激增。
之后的二十年,国家发展风向改变,城市合并,强者更强成为主流,县级市的弊端逐渐显现,这种弊端对于距离地级市越近越为明显。
县级市与地级市不可逾越的鸿沟。
峨眉山市距离地级市太近了,目前城区之间还不到二十公里!可能你会说这是峨眉山的不幸,其实,如果利用好这个距离,它会从不幸成为大幸。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rOxB2umsh
说它不幸,因为它是县级市,也就相当于在乐山境内出现了两个独立的行政主体,现实版的一山二虎。
一山二虎什么结果,你懂的。
这种县级市的存在,分流了人口,分流了经济总量,大大削弱了地级市在四川乃至全国的总体竞争力,使乐山在与宜宾、南充、绵阳等兄弟城市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当然从峨眉山市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被融合意味着市改区,不仅级别下降,权力也下降。现在的峨眉山市拥有独立的城市规划权,地级市无权干涉,如果成为区,这个权力就交给了地级市。
所以,乐山也拿峨眉没辙,毕竟你是代管,名不正言不顺。
县级市与地级市的矛盾具有全国性,极大限制了两地融合发展,限制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其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国内取消县级市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明白人都知道,峨眉撤县设市,对乐山的总体发展犹如断臂,让乐山在省内地级市排名不断下滑。眉山的划出对乐山伤害已经够大,峨眉山的省管对乐山更是雪上加霜。
从这点讲乐山能站稳四川除成都以外的前七,已经够拼了。
当然,两地分离不仅伤害到地级市,对峨眉山也伤害不小。“代管”两个字,只会让被管的不服管,代管的有心无力,县级市与地级市表面上的上下级关系,实实在在沦为竞争关系。这种竞争造成了县级市与地级市在各种资源上的争夺,县级市处于先天劣势,这一点从近年来乐山路网的架构可见一斑。
2.两地分裂的最大伤害在于削弱对资本的吸引力。
市场有一条铁律,资本总是朝着资本最多的地方拥挤,城市规模排名越靠前,吸引的资本越多,虹吸效应越明显。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rOxCIYqn9
峨眉山的人口是不计入乐山城市人口的,城市规划的独立性也意味着乐山不能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对外宣传。与其它地级市竞争,资本拥有者会分析你的人口、经济规模、产业链。你人口越多,经济规模越大,产业链越完整,吸引的资本就会越多,你的城市发展的就越快。
资本都是为了赚钱,人口越多,人才就越多,消费能力越强。经济规模、产业链越完整,资本再生的能力就越强。
而峨眉山与地级市的分裂,正好分裂了外资心目中的乐山人口、经济规模与产业链。
锅里多碗里就多,这是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
可能你会说,峨眉山自己也在吸引外资。没错,如果峨眉山每年吸引100亿,市中区100亿,两地加起来就是200亿。
如果峨眉山撤县设区,两地虹吸效应吸引的外资可能是400亿,峨眉山到手就是200亿。
这不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虹吸效应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否则各省就不会争先恐后地大搞省会独大战略了。
成都三十年的发展,就是不断撤县并区的发展,你们可以问问成都双流区的人,他们愿意回到双流县吗?
只有大了,才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五根指头的力量加起来,肯定不如一个拳头。
3.峨眉山行政级别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峨眉山从县到市已经三十余载,还能升级为地级市吗?不切实际的梦想只会害人害己!
这一点我不想过多的解释,因为理由非常简单。
峨眉山距离市中区实在太近,四川怎么可能允许二十公里的城市距离出现两个地级市?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rOxF0MB99
大环境下,四川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将重点扶持乐山成为四川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也赋予乐山“带动大小凉山发展”的使命。两部重量级纲要都指明,乐山必只有自身做大,才有力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还允许乐山分裂为两个地级市吗?要知道,峨眉成为地级市,必然带走峨边、金口河等多个区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与其抱有幻想,不如早些面对现实,找出一条更符合峨眉自身发实际的康庄大道。
所以,对峨眉而言,未来的路没有选择,只有与周边区县融合,再融合。
4.峨眉山与乐山天然一体,不可分割。
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民间情结上,两地都是难以割舍。
历史上,峨眉从来都是乐山的辖区,由此也形成了浑然一体的民间文化与习俗。最大的佛在市中区,最多的佛在峨眉山,这仅仅只是巧合吗?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rOxHw060L
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以一个整体的名称申报世界双遗产,从最有利于旅游发展的角度讲,这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
5.峨眉山撤市设区,会改变乐山城市发展格局,让峨眉成为乐山发展的重心。
可能还有人说,峨眉山设区后的发展好不好,看沙湾、五通就知道了。
不可否认,乐山市辖区里面,五通、沙湾的城市发展不尽人意。但这绝不是地级市对市中区的有意偏袒。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rOxCOunLy
严格讲,沙湾与五通桥区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客观条件制约,人口不足,平原地形狭长。乐山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与沙湾、五通桥的融城,就显得非常牵强,过了高新区之后,就沿着岷江、大渡河,形成两条“长长的蛙腿”,由此可见市府的无奈。这也是乐山没有重点发展沙湾、五通桥的城建而让两地成为工业聚集地的首要原因。
所以,要想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首先要正确理解“乐山为什么唯市中区一城独大?”。
多年前,乐山市政府强烈表达出与峨眉、夹江相向发展最终融城的意愿。但是这个意愿终究落空,之后,乐山将城市总体规划转向五通沙湾两个方向。向西则止于苏稽。
反观峨眉山市,规划向南,向东则止于峨眉站(老火车站)。
明明两者之间是最理想的地带,但是,一个拒绝向东,一个拒绝向西,很有意思吧?
所以凭良心说,真的不是地级市不想发展峨眉。地级市政府,是整个乐山地区的政府,它承担的是如何让整个乐山发展起来的职能,对市政府的工作考核,也是以整个地区的经济数据进行考核,理论上不会有地域上的主观倾向。市区的规划与建设,也是根据人口、地理环境等做出最科学合理的选择。就目前而言,五通、沙湾受地理人口制约,峨眉山市属于省管,除了市中区还能选择谁?
说得再透彻一点,把峨眉发展得再好也不是地级市的功劳,相反如果人口都跑峨眉去了,峨眉的人口又不计入乐山市区人口,乐山的百万大城市之梦只会渐行渐远,换成谁都会三思!
但是,如果峨眉撤市设区就不一样了。假如峨眉飞速发展,城市人口一百万,加上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乐山直接成为两百万人口城市。峨眉发展的越好,越有市政府的政绩。
反之,市政府也会尽一切可能,找到最有利于乐山发展的途径。
峨眉山拥有重量级的旅游资源,相对较多的人口,与市中区、夹江之间平坦开阔的地势,非常利于城市的扩张。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rOxEZIwne
如果1988年峨眉撤县设区,乐山非常有可能将重点放在峨眉。可能现在的高铁站会在符溪或者苏稽某个地方。乐山的绕城高速肯定会将峨眉囊括,飞机场可能会更靠近峨眉。之所以造成如今这个局面,都是“代管”惹的祸。
前面说了,代管只能造成两地更多的资源竞争,让县级市处于不利地位,而如果放弃县级市表面的浮华,真心成为地级市下的一个区,这种竞争就会瞬间变成与其它区县的融合。乐山大量的资源(包括交通、教育、医院等)都有可能向峨眉山倾斜,至少可以与市中区平分秋色。峨眉山区完全可能成为乐山主城区,
到时候,市中区也不再叫市中区,可能会改名嘉州区,峨眉、夹江、嘉州,三区同城不再是梦。
不要总是担心人口不够,只要你有足够的规模,人自然会来。别跟我提诗与远方,人都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城市越大,医疗、教育、就业、物资就越优越,成都吸引的外地人还少吗?
所以,乐山要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合并峨眉山乃至夹江是必须要走的路。
而峨眉山,要改变过去在与市中区资源争夺中的不利地位,想与市中区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市中区,要做的不是一味抱怨别人“吸血”,而是抛弃成见,改变思维,尽早走出死胡同,撤市设区,争取成为地级市重点发展的对象。
6.撤市设区,乐山的困难与优势。
这些难点主要集中于政策,然后是政府尤其是峨眉山市上层的意愿。
政策上,乐山现有四区,再增加市辖区不大现实,可以考虑优化区划,金囗河设县,沙湾五通桥合并等等,具体可以讨论。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文,要求严控县(市)改区,特殊地区除外。乐山可以借助四川扶持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圈建设,以及发展长江上游经济的东风,积极宣传、攻关。
另外,成渝经济圈纲要指出,加速经济圈城市化进程,西部山区人口向盆地迁移(移到哪里,就要看各路仙君的神通了)。这两点,撤县(市)设区是迴避不了的话题,对此乐山只有争创先机,方能在未来人口争夺中独占鳌头。
结语
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分离,只会造成乐山与峨眉山的双输。
过去认为峨眉山撤县设市是好事的人,属于肤浅与短视;现在还在坚持这一条的人,只能是无知。
对两地大众来讲,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认知,营造两地大团结的良好氛围。而对峨眉山市上层来讲,胸怀与大局观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最终高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