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四川仪陇县--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故居
走进中国四川仪陇县--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故居http://p9.pstatp.com/large/e4b00041557c304c506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四川仪陇县人的骄傲,中华人民的骄傲!
http://p1.pstatp.com/large/e4b0004156f74c9b704
这里是-故乡的自然山川。
大巴山南侧、嘉陵江中游四川省仪陇县,峰峦起伏,丘壑纵横,群嶺之中拥簇着一座独特的山峰——琳琅山,因天然形成的五角状形而传誉九洲。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块充满着传奇故事的旅游热土,2003年,围绕琳琅山四周的-故居纪念地,开始修建-故居纪念园暨“-故里琳琅山景区”,2006年被国家评为AAAA级景区景区绿化覆盖率达90.2℅,年平均气温16.5℃,是天然的生态观光休闲游览地。
琳琅秀山水,风光毓神奇。
琳琅山雄壮巍峨,遍山苍松翠柏,中峰突兀,五条小山梁向五个方向延伸。新中国建立后,工程技术人员测量绘图时发现,此山等高线分布成五角星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质人员航测和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航拍,技术人员在飞机上鸟瞰此山,再次证实了勘测结果,此山恰是一枚硕大的五角星浑然天成,拔地而起。
1886年12月1日,-诞生在琳琅山南麓的李家湾。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巧合之中,工农红军的帽徽是五角星,五星成了人民军队的标志。抗战时期,-在山西太行山地区和其他抗战将士一道植树。后来,人们发现,-在八路军总部住地王家峪植下的杨树,其树枝梗节的横断面成规则的五角星。建国后,共和国国旗上五角星熠熠生辉。这神奇的五角山形与五角星是巧合还是有着某种联系?当年,-背井别乡、投笔从戎,可曾想象五星竟与他有不解之缘。在旧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事物的水平,人们是不可能发现,-出生地所在的大山是五角形,更无法谈及证实这种发现。冥冥之中,-与五星、-与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军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难以言表的某种联系。
有独无偶,在-故居纪念园建设过程中,人们在琳琅山南侧修建入口广场时,发现了一块天然奇石。该石头自成一形,横卧在那里,“我自岿然不动”。石头的底部四分之三呈弧形,酷似一把镰刀;上边的石头呈T字形,酷似一把铁锤。锤镰交汇,不正是中国0的党徽吗?这块飞来石,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他怎么天生这么规则,又和党徽有着联系呢?想来他应该是一块预言石,预示着中国0的一代伟人将诞生在这里。人们便亲切地称之为“锤镰石”。真所谓是“锤镰党徽自地生,天造地设育伟人”。
朱德故里琳琅山为AAAA级景点
http://p3.pstatp.com/large/e4f0007f84c268ff196
南充-故居纪念馆简介 -旧居位于仪陇县马鞍镇,距县城30余公里。 旧居坐南向北,面积200余平方米,为清嘉庆末年修建的三合院农舍,正面有堂屋.厨房,均为原始土筑墙壁。东厢为蚕房.煮酒房和客房,均为穿斗士结构。室内陈列有-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篮.算盘.砚台等历史遗物。在蚕房里还保留着当年-家中养蚕的调温天窗和缫丝用的“东洋车“。室外还保存有-少年生活的遗迹.遗物。有他在劳动中使用过的石碾.石磨,有他栽植的嘉陵桑,有他和小兄弟们淘的琳琅井,这些珍贵文物,是研究-光辉生平的重要 实物资料。 离旧居不远,还有其小时就读的药铺垭私塾.席家扁私塾遗址,以及-父母故居旧址.墓地.-故里碑等。
http://p9.pstatp.com/large/e9100008ba31d0e1604
新政嘉陵江离堆,位于仪陇县城西南60余公里的新政镇治北,它与灌县都江堰离堆、乐山市乌龙山泯江离堆、共雅县岷江离堆,合称四川内河四大离堆。
新政离堆,后有灵宝寨,面对火焚山,上邻邱子溪,下接白路坝,是一椭圆形半岛。嘉陵江水,汹涌澎拜,紧锁堆麓,环绕于百尺削壁之下。三面临水的离堆其水势回漩,船行到此,回头三望,始能绕过离堆,驶向下游......离堆峰峦挺秀,峭壁嶙峋,青松滴翠,百花绿草争艳。无论是季春三月踏青之时,或是暮秋重九登高之际,自新政镇牛头山巅远眺离堆,但见云遮雾掩,水天相连,顿生“胜迹缥缈祥云间,孤堆虚无仙人攀”之感。
新政知县李澍国撰《离堆连云》七律一首,赞道:
离堆突兀映斜曛,遥指山头不断云。诸嶂易学七里雾,数峰拟住三茅君。
林峦斗绝形无偶,迁谪客来思不群。苦雨凄风荆棘里,磨崖碑面滋苔纹。
从新政港横渡到对岸的长耳岩,再改乘小木船顺江而下,约3里,即到离堆岩旁,弃舟登岸,拾级而上,数百十步即到离堆山顶。沿堆缓行,但见离堆背依福中山,面临嘉陵江;南北两翼为沟壑所隔,开成一个与母山似断非断的半岛。
http://p1.pstatp.com/large/e9100008be5a1ef68a9
仪陇中部的马鞍场,距仪陇县城38公里。它座落在海拔318米的三星寨之南一座马鞍形的小山垭,早在隋唐时候,垭口上有几间幺店,为巴、仪、营、蓬一带行商小贩来住歇息之所。日后,垭口逐渐繁荣,店铺日益增多,便形成了一个小小集镇。因居于荒山丛林之中,故取名荒山场。
清同治年间,马鞍场更名为永安镇。“永安”含有永远安定,长久太平之意,是吉祥吉庆的象征。那时,永安镇划属大寅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大寅县又改称为蓬池县,后废永安镇,仍称马鞍场。马鞍场犹若一条巨蟒横卧在马鞍山下,与新寺、骑龙、柳垭、福临、双龙、石佛等集镇相邻,是仪陇中部的物资集散地。狭窄的街道显得整齐美观、玲珑剔透。场头有座古庙叫做马鞍寺,现在是马鞍小学的校址。
马鞍场与马鞍寺皆因依附马鞍山下而得名。场镇南北两端,各有庙宇一座,北端是三层四角重檐式的“张爷楼”,相传此楼是为纪念蜀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三弟张飞的功绩而修建的,可惜“-”中被拆除。穿过张爷楼约行50米,则见四堵突兀壁立的风火墙,每墙约10米高。两墙之间,皆建造了一幢庙宇,其一名曰“禹王宫”,另一名曰“龙母宫”。每堵风火墙下的中部,均有一圆拱形石门,街道就从石门中通过。
马鞍场后的马鞍山的“鞍座”山岩上,过去还修了一座三层楼的观音阁,0四周古树参天,绿茵盖地,露出灰褐色的层顶和赭红色的栏杆,游人登阁览胜,凭栏眺望,龙呈、金鼓、梁中、三星等远近高山险寨,尽收眼底。出观音阁山门,跨入石级小路,缓缓而下,进入禹王宫左壁风火墙沿,直通街心。这就是马鞍古场的一个概貌轮廓。
http://p1.pstatp.com/large/e5000051e33e63ef9b0
仪陇县铁山、义路两乡接壤处,耸立着一座海拔600多米的高山,古称龙呈山。此于丛丘之中拔地而起,高出周围群山许多。山巅有二峰,主峰巍巍险峻,峥嵘突兀,好侯一条昂首的苍龙。次峰高峻秀逸,山脊狭长,犹如一只归巢的丹凤。就地貌而言,恰是“龙凤呈祥”的名山胜地,人们象其形,谙其意,便称为“龙呈山”。明朝时候,山上修筑了东西南北四道坚不可摧的石寨门,从此又改称为“龙呈寨”。
寨上修竹茂林,松柏参天,整个峰峦为绿阴所掩盖。远眺龙呈,活像一条脱缰的黛鬃神骏,因不适应太空寂寞的生活环境,而奋力飞驰人间,要为人类出力造福。山寨东北坡,有一线宽的蛇行小道,是通向两峰的主要路径。踏着小路从山脚曲折而上,穿过北门,行至峰垭口,但见主峰屹立左侧。沿石级攀登,约百步,便身临古庙观音殿遗址。庙宇虽已折毁,废墟上横七竖八的殿基条石中,躺放着两块石碑,这是上山考察“龙呈古寨”的唯一历史铁证。其一为“龙呈山新修观音殿记”,碑身高160厘米、宽95.5厘米、厚16厘米,顶端成弧形,镌刻以又龙戏珠、漫舞祥云图案,两边为水波菱花连续纹饰。碑上刻字因风化剥落,隐隐约约,尚可辨认片言只字。碑文载:“是山创自明时,前殿后殿,俱以壮观,东廊西廊,无不绚丽,夹杂有观音老君最为显应……”等语,把庙堂的形式和规模作了扼要的介绍。
碑末有“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季冬月中浣谷旦”的记载,使人知道龙呈山观音殿为公元1771年农历腊月初旬落成,迄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了。另一块石碑早已断成两截,仅上截残碑仰卧地面,碑顶横刻着“灯会万年”四个9的楷体大字,想必“龙呈寨”上自古以来不但可能有隆重的香斋庙会,而且还年年举办盛况空前的山寨灯会。过去,一般寺庙内举办灯会一类的娱乐活动是较为罕见的奇事。由此可见,昔日的龙呈山,香烟缭绕,灯火辉煌,成了仪陇中部的一座古寨名山。
现在的龙呈寨仍英姿焕发,雄伟壮观,当地群众在寨上修建了仿古亭阁,塑造了观音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菩萨,修通了至山腰的公路,添制了部分服务设施。一年四季,特别是节假日上寨旅游观光、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http://p3.pstatp.com/large/e5000051e73c5d84a7f
仙女山公园属大巴山余脉,位于今仪陇县城西北12公里处,海拔765米。九座巍峨的山峰,蜿蜒起伏在群山簇拥、云雾环绕之中,若一条吞云吐雾的九节巨龙,作势欲飞。
仙女山名,由来已久。《古今情史》和《仪陇县志》记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书生张英赴金陵应试,一日黄昏,在长江边的采石矶,邂逅一美丽的浣纱少女,二人一见钟情,畅游江边,至夜幕降临,仍难舍难分。张英情不自禁地吟道:“五百年前未了期,采石矶下遇仙姬。”少女从容接吟:”匆匆若问蓝桥事,二十年后会大仪。“张喜之不尽,欲觅一佳句答少女,瞬间少女已失踪影。20年后,张英奉旨到羔羊县(治所在今仪陇大仪山)任县令。莅任半载,日夕闻机声,莫知所出,深以为怪。一天夜里,张于睡梦中,见一少女飘然而至,正欲相问,少女含羞低吟:“五百年前未了期……”张英恍然大悟,急上前携手言欢,良宵苦短,忽闻金鸡报晓,少女告辞欲行。张英不舍,急问后会之期,少女答道:“机声响处洞门开,即会面之期也。”是日,张率侍从寻机声而去。行数里,至一山崖,见一石洞,门钥宛然,前女出迎,二人相携入洞,门即闭,从人呼叩不应,只从门隙滚出二圆石。再呼,则无声息。从人捧石而归,中道不举。
后来,邑之好事者,凿开洞门以寻究竟,洞内仅沉香木二段。于是乡民筹资,将此二木分雕两人肖像,并将二圆石置于腹中,设庙祀之,尊张为“土老爷”,少女为“仙女娘娘”。以农历三月三日为仙女生日,是期举办庙会,进香还愿,唱戏娱神,十分热闹。山遂于此得名为“仙女山”,其洞曰“仙女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