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乃小潜mg 发表于 2020-4-27 19:11:40

2017年南充市脱贫摘帽攻坚战纪实

脱贫攻坚战犹酣 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7年全市脱贫摘帽攻坚战纪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宣言,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

在南充,梦想浓缩于每一个日日夜夜。

2017年11月1日,两条喜讯传到南充:南部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蓬安县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

“攻克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2017年初,市委立下愚公移山志:嘉陵、仪陇、高坪3个贫困县(区)摘帽、410个贫困村退出、8.3万贫困人口脱贫。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嘹亮的号角吹响,艰难的冲锋开始。抓住时间点、下足“绣花功”、打好攻坚战。经验收评估,嘉陵区、仪陇县、高坪区3个贫困县(区)顺利完成省级验收评估;468个贫困村达到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标准,退出贫困村序列,完成年度目标的114%;10.705万贫困人口达到贫困人口脱贫“一超六有”标准,实现脱贫,完成年度目标的129%。

闪光的数字,是南充干部群众不忘初心、风雨兼程,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的真实印记。

广袤农村旧貌换新颜,贫困村美丽“蝶变”,犹如一幅泼墨画卷徐徐展开,美景次第入眼

兴云村,昔日的贫困村破茧成蝶:翻修一新的农房留住了“乡愁”;田埂推平,小田变大,荒山去杂,成片的产业孕育着致富的希望;村民活动中心、电商超市、村卫生站、停车场……一应俱全;4个居民聚居点主体工程完成;6.5米宽的“高规格”村道在村内延伸,串联起入户小道和生产便道,编织出阡陌交错的道路体系。站在村里一制高点俯瞰四周,视野范围之内是成片的红芯王柚,勤奋的村民哼着歌儿在田间地头忙着除草施肥;寓意“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风、云、日、月四大景点前,游客络绎不绝。

过去的兴云村是一片贫瘠: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的泥土路与外界相连,雨天泥泞难行,人走鞋不来,车走左摇右摆。2012年夏天,村民马培根母亲突发疾病,救护车开不进村,家人抬着老人往村外赶,半路,老人停止了呼吸。

一场脱贫攻坚硬仗打下来,兴云村旧貌换新颜:新建成了长5.5公里环村公路,产业路18公里;新建成了4个居民聚居点,2018年春节前,67户居民将搬新居;新建成了村委会办公室,村文化室、卫生室、电商超市、村民夜校、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风、云、日、月四大景点,24座民俗院落建成对游客开放;规划打造3000亩红芯王柚,完成栽种2500亩……

村子变化翻天覆地,引来了村民回乡创业潮。54岁的马成斌和妻子以前一直在广州打工,2017年回乡,在村里建筑工地和园区就近务工,再加上土流流转、粮食直补、入股分红,一年总收入3万元。“现在是到地里上班,干的活轻松,离家还近,收入不比在外务工少。”谈起变化,马成斌呵呵直笑。

2017年468个贫困村出列,兴云村是个缩影。

2017年12月下旬,室外天寒地冻,在阆中市金子乡麻石垭村,贫困群众何亨国正在辣椒地里忙碌,红、绿两色辣椒挂满枝头。在阆中市委宣传部的帮扶下,62岁的何亨国种植了两亩辣椒,9月末持续至今卖辣椒增收6000余元。“这种小米椒,采摘周期可持续到12月底,企业高于市场价上门收购,划得着。”何亨国说。同何亨国一样,麻石垭村100余亩的辣椒产园区,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

枣碧乡杨家河村距阆中城区10公里。2017年上半年,杨家河村依托山水资源搞起竹筏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活动,迅速火遍了微信朋友圈,“2017年5月至今,村里累计接待游客数量超过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30万元,带动67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余元。”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介绍。

隆冬时节,在南部县长坪镇,一条条村道和产业路蜿蜒曲折,如同玉带般串起各个村落,密布的沟渠、堰塘点缀着村子的脱贫奔康产业园。龙庙乡尖山子村,绿树环绕,宽阔的村道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宽敞整洁的农家院落内,脆香甜柚树、柑橘树随风摇曳。“以前下雨出门到处是泥,现在入户的便道硬化了,骑摩托出行,人、车不沾泥。”村民王玉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尖子山村“第一书记”程建华说,村里组织村民改造了庭院、厕所、厨房等,在房前屋后栽植了核桃、橙子树等,对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室、村民活动广场,建成了“褚橙”柑橘产业园150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进入盘龙镇窑坝寺村,阡陌纵横的水泥公路通村达户,让人眼前一亮,道路两边视野范围内是成片成片的大棚,如今村里建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智能育苗大棚,自动化连栋大棚和高标准温室大棚各30000平方米,水产品养殖塘堰200亩,解决当地老百姓130余人进园务工,带动全村500余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顺庆区凤山乡三百梯村,新建的白墙红瓦文化活动室漂亮大气,一旁的“荣誉墙”上,“文明新风之星”“自立自强之星”“环境卫生之星”等先进典型的事迹公示在墙。在三百梯村转一圈会发现,村民的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柴草农具堆放得整整齐齐,文明新风吹遍小山村。

产业不兴、村容村貌不整洁、村民思想守旧,2014年,三百梯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在好政策的惠泽下,村里发展了产业,修建了新居,但村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大。”村党支部书记祝希瑞说,村“两委”召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开会讨论,研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言行举止。经过反复思考,村“两委”结合实际形成初稿后,交由村民代表讨论,再经过张榜公示等程序后,最终形成了《幸福美丽新村村民公约》。

非常之阶段,需要非常之谋划、非常之举措。“四个聚焦”形成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的攻坚态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村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

南充广袤农村处处皆答案。

走进蓬安县巨龙镇马家嘴村,一条4.5米宽的沥青路如同玉带般串起产业带、连通村民家家户户。驾车行驶在沥青路上,道路两边视野范围内全是成片的柑橘树苗,园区内一幢幢小洋楼,是村民们的住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难见一片垃圾,一幅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产业园区由马家嘴村、合作村和分水岭村3个贫困村跨村联建,打造万亩柑橘产业带,覆盖15个村民小组。”巨龙镇党委副书记熊建国算了一笔账,柑橘产业带每亩栽种45株,三年后挂果,每株可产柑橘10公斤,按当前每公斤1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的效益4500元。林下再套种蔬菜,亩产值则可以达到6000元。

中午时分,三三两两在产业带里忙碌的村民们聚在一起,打开了话匣子,开起了小型现场会。“好多辈人没有走过干路,现在穿绣花鞋都可以出门。”马家嘴村74岁的村民孙素清说。“沥青路通到了家门口,小车开到院坝里,赶场穿皮鞋走个来回,脚上不得粘泥。”69岁的唐淑芳接到话题。“你看,房子也全部刷白了,家里还安了天然气,烧了一辈子的柴火,现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托了共产党的福,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要自力更生,只要人勤快不偷懒,不愁没好日子过”……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话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以及脱贫后的喜悦之情。

“乡村振兴”一直贯穿着蓬安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始终。“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大脱贫”的思路,采取“单村新建、联村共建、跨乡连片”的方式,蓬安县共建成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158个,基本实现脱贫村“村村建园、户户入园、人人受益”。

2017年12月25日,走进偏远的阆中市西山乡牛王庙村,只见老百姓正在忙着改造危房、新建小洋楼,房前屋后鸡鸭成群、羊儿欢叫。西山乡副乡长李东介绍,2017年以来,牛王庙村新建了7公里村道和组道,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54户贫困户家家通便民路;危房改造17户、改厨改厕43户;整治堰塘3口,新建3个蓄水池,自来水通到254户群众水缸口;新建成了村卫生室、村民活动室、文化活动场所……“这么多的事,大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村子至少前进了十年。”望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牛王庙村党支部书记邵治强感慨。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2017年以来,全市按照市委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四个聚焦’,紧扣‘嘉陵、仪陇、高坪3个贫困县(区)摘帽、410个贫困村退出、8.3万贫困人口脱贫’三大年度目标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抓住时间点、下足‘绣花功’、打好攻坚战,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一名负责人说。

聚焦脱贫标准,攻坚基础保障:37432人易地搬迁、39989户危房改造、748户地灾避险已全部完成;全市100%的村通硬化路,100%的村安全饮水达标;所有贫困户全面落实了教育和医疗扶持政策。经验收评估,嘉陵区、仪陇县、高坪区3个贫困县达到贫困县摘帽“一低三有”标准,顺利完成省级验收评估;468个贫困村出列,完成年度目标的114%;10.705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完成年度目标的129%……

聚焦群众增收,攻坚产业培育:全市共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876个,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427家,发展规模种植48.41万亩、养殖畜禽156.15万头(只)、建成加工基地33个,通过入园成为种养大户、反租倒包、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5.84万户16.75万人,户均增收1.2万元。西充—南部—仪陇、高坪—蓬安—营山和嘉陵脱贫示范线全面建成,共覆盖68个乡镇560个村,其中贫困村165个,带动贫困户15450户。

聚焦脱贫质量,攻坚机制创新:对2014—2016年已脱贫人口全面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在多元投入方面,全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共计68.5亿元,“四项基金”总规模达10.38亿元。

聚焦问题导向,攻坚责任落实:坚持日暗访日通报,7个暗访组每天进村入户暗访、全程录像录音、原汁原味通报、全面跟踪整改。对脱贫奔康产业园、脱贫示范村、示范线建设进度进行专项督查,坚持每周一挂牌、每周一通报,倒逼基层形成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的攻坚态势。

田间沃野,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心连心,情同手足,共商脱贫大计,用火热的心融化着贫困的坚冰

脱贫攻坚是天大的“事”,脱贫攻坚要使天大的“力”,脱贫攻坚要尽天大的“责”。

如果说468个村的贫困是468丛荆棘,那么党员干部也要冲上去,扑下身子,把它连根拔除。

如果说10.705万名贫困人口像10.705万棵柔弱无助的枯苗,那么扶贫干部则是凭着“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耐心抚慰,精心滴灌,一棵棵地给予滋养,使木欣欣以向荣,让泉涓涓而始流。

实干、苦干、拼命干,巧干、精干、用心干。在这次脱贫攻坚战中,一支浩荡的精准扶贫的大军日夜奋战在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火热的心融化着贫困的坚冰。望着奔走在田间地头、被晒得黝黑的帮扶干部,群众感激地说:“党的好作风真的又回来了!”

曹琼蓉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她生前任新桥沟村村委会副主任,撂下自家生意,带领村民修路、引水、改造危房、种莲藕……最终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生命永远定格在54岁。2017年9月,省委追授曹琼蓉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乡亲们知道,曹琼蓉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成片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组道还没有硬化、重点贫困村的帽子没有摘掉……下葬的那天,乡亲失声痛哭,站在公路两边,向曹琼蓉依依道别。“琼蓉同志殉职后已化作抗击贫困的精神力量,其未竟事业正在加速推进。2018年12月,新桥沟村一定能按期摘掉‘重点贫困村’的帽子。”新桥沟村村党支部、村委会年轻的新班子成员说。

在全市扶贫大军中,南部县33名县级干部被誉为“战狼”。这个团队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攻坚克难,冲锋在前。任务最重的乡,书记县长亲自挂;问题最多的村,县级干部亲自包;难度最大的户,县级干部亲自帮。在南部县还流传着“一个人的办公楼”的故事。今年3月,全县发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机关干部全部下乡进村了,有一天,县委办公楼里,除保安值班外,只留下了一名县级领导驻守处理日常事务。

南部县扶贫移民局局长谭必武的手机一天到晚“叮咚”声不停,那是微信朋友圈在传递全县扶贫干部比干劲,比效率,晒成绩,铆足劲儿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消息。

“既是指挥者,也是实践者。”担任南部县南隆镇宏农村第一书记的李明志,甚至是将自家在县城的住房作抵押,贷款10万元,用于村里的项目建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工作总是千头万绪,李明志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他睡眠严重不足,精神却高度亢奋。

老百姓见他手里时常拿一小本,听群众反映问题时耐心十足、和蔼可亲,“转场”时快步如飞。大家都觉得这个爱笑的李书记就像是邻居,可谁又知道他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脱贫此役,只能胜,不能败。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李明志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推动南充的脱贫实践,逐渐形成清晰的扶贫思路,探索出南充的脱贫模式:牢牢抓住产业扶贫,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脱贫步伐,探索金融扶贫之路,增强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五带五强工作法,等等。

这是破茧成蝶般的历练。

在南充,遍布全市1290个贫困村的帮扶干部都是这样,一颗心掰成两半,一半奋力向上,在看似铁板一块的贫穷中寻找出路;一半静水深流,把难以表达的柔情藏在心底。

“坡坡地,烂泥田,一天到晚忙不闲,年年难保肚儿圆。”这是长期流传在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的顺口溜。从县委党校下派到黎明村任第一书记后,罗维龙第一件事就是建强村两委班子,与班子成员交心谈心,逐渐解开大家心里的疙瘩,让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如今,黎明村成立了柑橘、食用菌、莲藕水产种养3个专业合作社,建起了3个产业党小组,以1个党小组引领一个产业、带动一批贫困群众脱贫。

“第一书记所在的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影响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得实不实。”南充市委组织部一名负责人认为,推行“五带五强”工作法,第一书记把“带班子强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带上作战手册,直面矛盾、较真碰硬,用实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至今,南充整顿治理129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216个软弱涣散村党支部。

市直机关工委一名负责人介绍,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机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干部挂帅出征、挂责问效。各级机关单位将帮扶工作目标细化到月、工作安排到天。

一场脱贫攻坚硬仗,不仅提升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行动力,更激发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与人民群众的那股亲劲儿、工作中的那股拼劲儿、面对困难时的那股韧劲儿又回来了,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挽手,一起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大步向前!(南充日报记者 李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年南充市脱贫摘帽攻坚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