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蟆欢歌(文字篇):难忘家乡的蛴蟆节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ee4e8069d674d329d5060f2de670815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00651e0589741a0907056a4e17d9aa5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金宝镇。
每年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会过小年,吃大肉、放鞭炮、扎“蛴蟆儿”灯、摇嫩竹、甩火龙……俗称过“十四夜”,因为当天活动的重头戏是夜幕下送“蛴蟆儿”灯。“蛴蟆儿”——儿话音,连着读,如果一定要注音,那就是(qí m?)。
如果我一直在家乡,这个“蛴蟆儿节”就太普通了。离开家乡,才发现,原来这个节日在南充的西路一带(嘉陵区龙蟠片区、西充)才有,于是更加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送“蛴蟆儿”灯的怀念。于是每年的正月十四,都会邀着亲朋好友,尽量赶往离城较近的乡镇或者回老家,披星戴月地去参加这一节日。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63ff703878c46e284763e1cbafc4b40
因为其地域的特殊性,许多地方都没有这个节日,自然也不知晓其中的内容和含义,每次提前是发朋友圈提示活动的开展时,身边总会有许多朋友问,“这个‘蛴蟆儿’(青蛙的别名)如何送,是捉来然后放生??”当然不是这样,这么冷的天,青蛙这两天出来的少得可怜,到哪去拿这么多的嘛。这个节日准确地说有两种意思:一是春天到来,乡下开始了平整田地,他们希望来年获得丰收,于是提前将青蛙送下田间,是一种祈福的愿望;另一种是送“邪魔”(蛴蟆儿的谐音),春暖还寒,许多人都被暖和的太阳给诱惑了,早早是脱掉厚厚的衣服,结果很容易得感冒,于是大家便把这段时间的感冒称为“邪魔瘟”,于是用送灯的方式来送瘟神。两种寓意结合,送“送蛴蟆儿”这种民间活动就是一种送邪祈福的愿望,跟某些地方祭天有些相似……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a642ecedbbb4f18929b2b5a33a2a79d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4016c14d2924993aa8031584162547c
正月十四的庆祝氛围从早上开始。一大早全家就如过年般,洗腊肉、换干净的新衣、扫院坝,节日的氛围和过年一样隆重,所以称为过小年;吃过午饭就赶紧做蛴蟆灯;下午就开始了其他文艺表演;傍晚则开始送蛴蟆、放烟花和摇嫩竹等多项活动。
其他民俗活动在下午3点开始,耍龙舞主要是聚集在乡场上。乡间艺人用自己有力的双臂将那沉睡了许久的黄龙摇醒,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着龙珠的方向和指引,一直从街头跳到街尾,让所有到街上的村民都高兴一番。此外,还有的地方有踩高脚、扭秧歌等活动,老少爷们聚在一起,边说边唱地欢乐一场,没有大型聚会的规模,也没有杂技团的专业,但就是这样东倒西摇、东拉西弹,将新年的欢乐继续下来。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2e4cf2d3e82462ab09bd0e792639604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7153ce9d0984e9d8186c368c55021b0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1b672bcc56c4f0eb1217239da54e341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d07ae1c83214d23a57a033a816a78d9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3a45e1fcde94f8b90ac87f610e24f54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6062ac415044dd19009afa6a16db8c8
“蛴蟆儿”灯男女老少都会做,一小节细竹子,大拇指般就行,长约0-40厘米即可,用弯刀将竹段压破划成六七个细条(不出头),然后上下使劲一压,便成一个小灯笼型,然后将已经箍好的小竹圈放在中央处,将小细条竹块均匀弄好,这样一个小小的“蛴蟆儿”就算做成了,挖些泥土放在竹节处用于稳固插在上面的半截蜡烛(只需1/3就行了,长了容易烧外面糊的纸),然后糊上粉的、白或、或花的纸,留一下小门便于点蜡,这才是真正做好了。若是竹子较长的,还可以做两个连在一起甚至是三个连在一起;如果不小心把竹筒压破出了头,没关系,直接将细条相互缠绕,这样也可以弄成另一种造型,随便找个铁丝挂在木棍上,打更式的“蛴蟆儿”就成了,在乡间提着走还可以照路呢,有着淡淡“醉里挑灯看剑”的意境。糊着的纸上面可以写上各类祝福的话,随着傍晚长龙般的人群点上蜡烛时出行……
还有另一种更为传统但麻烦的火龙灯,火龙灯其实不能称为灯,因为没有芯没有点燃照亮,是由一段树皮和稻草、木屑做成。将木屑先用废旧报纸包成近1米长的细棍样式,再用谷草缠一层,裹上树皮,再洒木屑、裹报纸、缠上谷草……反复三五层,最后蜡烛般的细棒变成了花筒般粗。一旦点燃最里面的纸与木屑,边走边甩,那些木屑和燃着的树皮就随着手转动的方向一圈圈在夜间散开,像一条飞腾的火龙在夜间飞舞。因为制作工序的麻烦、加之怕散出的木屑飞入后面乡邻的眼间,所以火龙灯渐渐淡出了送蛴蟆灯的队伍。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386c6d88294419c9e64b61ecdf98f4d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cc341f68e104a488cd61688bd0314dd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de081ee39414c539550c54c64851697
欣赏完了文艺表演,白天的太阳刚刚落幕、晚霞还映在天边时,三五成群的村民早已拿出自己的“蛴蟆儿”灯,在一片鞭炮和烟花送行中,依次跟随,一片腾云驾雾的阵势,随及遥远的歌谣四起,刹那间烟花漫天呈弧形四起,点点辍落的烟雨冲破鞭炮放起的烟雾,一个个橙红的灯笼在这个朦胧的夜晚显得异常美丽!!
你听,你听,他们在唱着:
十四夜,送蛴蟆儿,
蛴蟆儿公,蛴蟆儿婆,
把你蛴蟆儿送下河;
乡间本土节日在这里一下显示出了它的隆重的气势,更能让人体会到传统节日的传承。前面的长长队伍看不到头,后面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尾。
只有满山的歌谣在回荡,只有漫天的烟花在开放,只有欢快的鞭炮声在“噼噼啪啪”!!!待遇到河流或集中燃放处时,大家一起将手中将要燃尽的“蛴蟆儿”灯一并放下,看着火红的燃成一片,不舍地沿着原路返回。沿着青白的乡间道路,村民依次前行,多而不乱,密而不挤,歌谣四起,一片祥和安康轻松就被乡间的人、物、景勾画出来!
没有摇嫩竹的环节,“蛴蟆儿”节的活动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回家的路上,一定要去竹林中,无论是谁家的都可以。找到一根高高的嫩竹,卯起劲地摇,还未长多少叶子的嫩竹被摇得啪啪脆响,越遥得响来年就长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所以送灯路上的壮观画景转眼变成了林中交响曲,此时另一首歌谣在竹林间传出来:
十四夜,摇嫩竹,
嫩竹高,我也高;
你长大了挨弯刀;
我长大了***(开始许愿了,可以许很多次的,哈哈)直到许愿完了,才在淡淡的月光下跑回家。
这个节日留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也只有没有路灯的乡下,美丽的烟花和橙红的灯笼,才能让漆黑的乡下变得异常多彩美丽!没有高楼的探射灯的明亮,没有街道路灯的繁华,却是一种独特的亮丽与壮观!十四夜,送走的是“邪魔与瘟疫”,留下的是快乐;送走了星星点点的“蛴蟆儿”,留下的是你唱我说的欢乐;平凡的十四夜,却有着如此热闹的“蛴蟆儿”节,远处,还有小朋友在唱,唱着古老的歌谣:十四夜,送蛴蟆儿……
据悉,“蛴蟆儿”节进入了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祝愿传统节日越来越有味,家乡越来越好……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6f6385b1bd8a4c10a8141210e701ef21
附:古老民俗已有300多年蛴蟆儿节的来历传说1:相传明朝末年,张献忠屯兵川北时,遭官兵围剿。激战后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连年兵荒,瘟疫横行。当地百姓纷纷供奉猪头三牲,到附近青龙庙烧钱化纸,仍无济于事。一位道人云游至此,为乡民点化,是战乱浊血触怒河神,才降蛴蟆祸害人间。只有将蛴蟆送走,方可保平安无事。因为瘟疫盛行之时,恰逢正月开春之际,正是冬眠后蛴蟆纷纷出动交配繁殖之时,人们信以为真,便将其称之为“蛴蟆瘟”。蛴蟆儿节的来历传说2:又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共兴镇周围近百里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有人说是一种不知名的毒虫在作怪,只有“蛴蟆神”才能消灭这种毒虫。于是,从这一年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当地的老百姓自制了蛴蟆灯,在夜晚将蛴蟆灯送到附近的溪河中,让“蛴蟆神”去消灭毒虫,赶走瘟疫,保佑村民平安。蛴蟆节这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四,因此也叫“十四夜”。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65716ab5e354c87a68273eb34829c35
触目柔肠断,四川南充人。
曾想执剑走天涯,却仍逍遥巴蜀地。
前十年,誓做军营里最温柔的女汉子;
现如今,想当生活中最勤快的懒惰者。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4a153789b924ed8b9f3a23cc59bd4c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