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们立过哪些规矩
大圆镜2015 发表于:2022-1-8 09:42:0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37
领袖们往往都曾立下过一些规矩,来督促自己,要求别人。那么,毛泽东、周恩来还有朱德等领袖们都立过哪些规矩呢?这篇文章,一起带大家来看看毛泽东的“三不谈”,周恩来的“三不沾”,以及朱德的“五心”家规吧。



毛泽东的规矩:“三不谈”、“约法三章”、“六条规定”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规定自己一生要做到“三不谈”:第一是不谈钱,第二是不谈身边的小事,第三是不谈论男女之事。毛泽东被誉为“身无分文,忧天下”。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仍然坚持“三不谈”,即一不谈个人得到的政治经济待遇,二不谈个人家庭中的生活琐事,三不谈论男女之事。这个“三不谈”与毛泽东青年时代提出的“三不谈”相似,但内涵更广。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约法三章”,要求公私分明。毛泽东有八个表亲,他们关系都很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多次给他们写信,寄钱送物,并带他们到北京观光。然而,当他的亲友纷纷写信给他,请他推荐工作或到表明想北京工作时,毛泽东始终没有答应。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毛泽东:“由于工作需要,人民政府各部门招收了许多新人。来这里的老干部家属、朋友也不少。只要背景上没有问题,他们一经介绍就可以参加工作。”

但毛泽东回答说:“别人的亲戚朋友可以来,我的亲戚朋友不能来”,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认为自己应该带头自律,树立作风。

为此,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处理亲友来信的总原则是:“凡要求来北京看我的,现在不准来。他们来的时候我也不能见他们。所有安排工作的请求都拒绝掉,我不会在这里写介绍信或者推荐信。”



甚至在回信亲友时,毛泽东也直接告诉亲友:

我们共产党的章程不能像蒋介石等人那样任人唯亲。如果一个人当官了,所有亲戚就可以升官致富,那么这样下去,政府迟早就会脱离群众,像蒋介石时期一样崩溃了。

现在全国刚刚解放,人民刚刚掌权,我给你们定了三条规矩:第一,不要来北京看我;第二,不要来北京让我安排工作;第三,不要让地方政府以我的名义安排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为自己和亲友立下了明确的规矩,杜绝以权谋私。

除了对亲友立下规矩,毛泽东还对共产党人立下了六条规定。在西柏坡纪念堂的一块展板上,写着: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制定了六条规定:一、不允许送礼给官员;二不允许做寿辰;三、少鼓掌;四、不能敬酒;五、不要把中国同志的画像和同马恩列斯的画像平列;六、不用人名作为地名。”



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都要遵守的规矩。

据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朱德的画像最初悬挂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一进会议厅,就批评说:“不要在会议上挂我们的画像。这不好。我们应该挂马克思恩格斯的照片。”所以,第二天,只有四幅国际伟人的肖像被挂在会议室的墙上。

然而,众说纷纭之后,大家又把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挂在四幅国际伟人肖像的两边。结果,他们再次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毛泽东就这样提出了“六不”的规定,要求“中国同志不能和马克思恩格斯平列”。

虽然这些规定没有被写进会议决议,但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坚持和大力倡导下,已经成为共产党人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



周恩来的“三不沾”“三不准”以及“家规十条”

周恩来早就为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制定了三条规矩,规定了“三不沾”:一是处理个人私事时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二是当亲戚来探亲时,让亲戚自己买票吃饭,不沾集体财富;第三,不允许秘书以总理的名义收受礼物,因为这不符合当局和个人的利益。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的“身边人”,例如子女、配偶、秘书、司机等,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与领导干部之间的特殊密切关系,让他们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以及薄弱环节。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领导干部身边,就像生活在领导干部的“光环”里。

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沾光”的念头,然后打着为领导干部好的旗号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实际上是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正因为如此,领导干部要“爱护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让他们以权谋私”,形成“廉政包围圈”,这已成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中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

周恩来的“三不沾”,无疑为领导干部爱护“身边人”树立了榜样,树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获得了感悟。



周恩来还提出了“三个不准”的规定。1951年6月,周恩来因长期过度劳累病倒。在毛泽东的一再催促和亲自安排下,他来到大连休养。为了不给大连惹麻烦,周恩来提出了“三不准”:一不准为自己安排活动,二不准陪同自己,二不准参观自己。

1958年7月,周恩来在访问广州新会时,叮嘱县委领导简单安排好日常饮食即可。周恩来不想远离人民生活,因此和县委领导定了“三条规矩”:一是不请人民群众吃饭聚餐;二是自己身后不要跟太多人,三是不做迎宾以及送行。



不仅如此,周恩来、邓颖超还对他们的亲属和后辈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尽快为他们制定了规矩。他们特别约定了“家规十条”:

大三学生住进国务院招待所,不能来自己家里招待;年轻一代不允许擅离职守丢下工作去拜访他;禁止公车私用;不要谈论自己与首相的关系;

不要请客或送礼;不要要求别人做你自己能做的事;身边人和官员要以家庭成员身份购票,不得购买娱乐门票;在食堂排队买菜,有工作的人自己买饭票,没有工作的人拿总理的工资买饭票;生活应该艰苦朴素。

从这些规矩可以看出,周恩来更多的是为别人考虑,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益。



朱德的“五心”家规:敬党爱业、忠于人民、告诫子女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朱德深知处理好每个人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他坚持不搞特殊活动,不谋私利,对亲戚讲严格的原则和要求,形成了清正廉洁的家风。

这种家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他的“五心”家规:用恒心对待信仰追求,用忠心对待党和人民,用热心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用公心忠于职守,用爱心对待人民群众。



朱德

朱德定下了执着追求信仰的规矩,并且一生都在遵守这个规矩。他对朱德昌说:

你们是革命的后代。你要做的不是关注老一辈的财产,而是热爱老一辈们艰苦打下的事业。因为你们不是我财产的继承人,而是革命事业的继承人。我没有财产,这里的一切,包括我的一生,都属于党和人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和你。

朱德一生积累了近2万元的“财富”。用女儿朱民的话说,这些来之不易的积蓄都是父亲临终前用“虐待”自己的方式获得的。朱德甚至许下了遗愿,要把所有积蓄都交给党组织用作党费。



朱德定下了对党和人民忠诚的规矩,并且让自己亲戚朋友严格遵守规矩。革命胜利后,朱德作为国家的缔造者,为世界树立了打破裙带关系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报答家乡亲戚支持他参加革命,朱德向家乡的一位亲戚表示,可以支持三五个亲戚的孩子到北京上学。不料,亲戚回来后,他们把50多名亲戚送到西南局军政府,要求来京。朱德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他给西南局写了一封信:

“带着52个人去重庆,又来北京,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把所有的亲戚都带来,浪费公款,让他们过着远离出生的寄生生活,这完全是封建主义。我请统战部留下几个孩子,把他们都送回仪陇老家。这个人要求统战部作出真正的批评。

他的封建主义使他的亲戚离开生活来到北京,不管他们能做什么,怎么生活,谁能养活他们,怎么回老家。现在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让他们赶快回家,这样他们就不会流离失所。”



其次,朱德确立了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作为己任的规矩。1974年,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他的几个孙子孙女在外地打工。为了有家人在身边,朱德特意把孙子从外地转到北京。朱德耐心地劝孙子: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组织非常照顾我。我最大的希望,不是你孝顺,而是你成为革命的可靠接班人。你从哪里来,最好就回到哪里去。”

在朱德的劝说下,孙子离开北京,回到原来的岗位继续工作。

朱德还制定了向人民践行爱的规矩,并且严格要求子女尊重规矩。他经常告诫子女要树立正确人生观,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儿子朱琦曾在战斗中受伤,导致右脚残疾。新中国成立后,朱琦调换工作时,朱德特意对他说:“一定要服从组织分配,不要想得到任何特殊照顾”。

按照朱德的要求,已经是部队团级干部的朱琦,先是实习,后是担任铁路司炉、司机,从一个普通工人开始一步步自力更生。朱琦对自己是出了名的要求很严格。很多同志,甚至是和他一起战斗、工作多年的同志,都不知道他原来是朱德的儿子。

朱德的女儿朱敏后来说:“正是因为父亲没有让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让我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我才能有幸福的生活,才能有一颗金子般平凡的心,为今天的普通人服务。”



孙子刘健初中毕业后,朱德建议他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连丽指派刘健养猪。由于年龄小、体力弱,刘建义非常气愤,给家人写了一封信,要求调回北京。朱德知道后,立即回信给孙子认真教育:

“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养猪也是为人民服务。怕土、怕苦、不愿意养猪,说明你还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不怕苦。高劳动力和低劳动力没有区别。这是为了回去而放弃的想法。”

朱德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遗产,却留下了比金钱珍贵数千倍的精神财富。

朱德的曾孙女刘青云是朱家的第四代。“五心”家规一直在她心中:"我从未见过我的祖父(朱德),但我可以从我的祖母和我的叔叔,叔叔和阿姨那里感受到我祖父的品质。我希望将来能用我所有的力量继承‘五心’家规。"



其他革命领袖立过的规矩

董必武的“三个行为”和“三不许”:革命老人董必武很谦虚。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三种行为”:做破烂、跑龙套、敲鼓。这充分体现了他愿意做一个有条不紊的人的品格和情操。

1949年11月,董必武到南京出差。他的一些随行人员想把一辆黑色别克汽车带回北京。董必武得知后,郑重提出“三不准”:“不准向地方政府要事,不准以我的名义在任何部门从事活动,不准收受礼品”,从此,这“三不准”成为董必武及其工作人员反腐的座右铭。

任弼时的“三怕”:任弼时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太少,二怕钱太多,三怕麻烦惹上身。任弼时的“三怕”,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生动体现。这也是任弼时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人生境界的赞美。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

他一生都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作战。他两次被捕入狱。他虚弱多病。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原则上,他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服务。但他一点也不追求享乐。相反,他毕生致力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任弼时

结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毛泽东的“三不谈”,周恩来的“三不沾”,以及朱德的“五心”家规吧,都是规矩的表现。即使是领袖,也要给自己立规矩,可想而知规矩的重要性。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岗位要求,给自己制定好规矩。只有不断地约束自身,才能更好的做出表率作用。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汽车, #仪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