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一生堪称传奇,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火年代,还是在和平建国后的建设年代,他都表现出了一个革命党人伟大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朱德只有两个子女,分别是萧菊芳所生的儿子朱琦和贺志华所生的女儿朱敏,但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功勋而一帆风顺,甚至还遭受了诸多磨难,儿子朱琦因各种原由放弃在军中的职务成为了火车司机,而女儿朱敏为了生存装聋作哑了三年多。
朱德
朱德长子朱琦——跌宕中成长
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的一个佃农家庭,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父母省吃俭用将他送到了当地的私塾读书。
那时的朱德读书异常用功,先后参加并考过了县试和府试,但在那个战乱年代,“读书做官就能改变命运”这条路并不能走通。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止了科举考试,朱德只能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府新设的体育学堂,毕业后在一个小学堂当了体育教习,后来又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他的军伍生涯也从这一刻拉开序幕。
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之后,朱德遇到了他的第1段爱情——云南昆明师范学堂任教的萧菊芳,两人谈了一段时间恋爱之后,于1912年秋天结婚。
那时的中国政坛异常的混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新冒头的军阀主义几方势力你来我往,民不聊生,山河破碎,朱德胸中一腔爱国热血与军人的激情荡漾,势必会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萧菊芳
1916年初,朱德随着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第1次参加北征,这一次北征军的目标是四川,行军打仗,旅途艰难,朱德只能将妻子一个人留在云南。
此时萧菊芳刚刚怀孕,朱德自然是舍不得的,可是为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危亡,他只能先放下小家,在他出征之后不久,萧菊芳只身一人来到了泸州,她选择追随自己的丈夫,在北征的途中,萧菊芳生下了一个男孩,朱德为他取名为“保柱”,据说是因为他出生时耳后有一根细细的“拴马柱”,这个孩子就是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
孩子的出生为这个小家庭带来了些许的温馨,然而好景不长,萧菊芳一面要照顾孩子,另一面又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不已,积劳成疾加上身体虚弱,不久之后就病倒在了床上。
1919年6月24日,萧菊芳留下不满三岁的朱琦撒手人寰,朱德写下了一首悼亡词:“草草姻缘结乱年,不堪回首失婵娟,枪林弹雨生涯里,是否忧惊避九泉?”
小小年纪失去了母亲,父亲又为了家国前途而一直在外奔波,朱琦的童年谈不上幸福可言,甚至有些跌宕凄惨,不过好在他的继母陈玉珍给了他些许温暖。
朱琦
他在跌宕与艰险之中长大成人,在童年的生活之中,父亲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然而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却把他推到了父亲的身边。
1937年,国民党抓壮丁的时候将朱琦抓到了队伍之中,他没有任何准备的成为了一个军人,或者说是被迫成为了打仗时的一个炮灰。
而此时朱德正好在南京开会,从当时国民党军事委员长龙云那里得知了朱琦的下落,后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朱德第1次见到了成年的儿子。
当朱琦被人送到延安的时候,父子见面竟如同陌生人一般,朱德不由自主地扳过他的头,在耳朵旁轻轻摸索,等摸到那胎生的“拴马柱”时,忍不住激动的说道:“没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
不久之后,朱琦被送到了中央党校学习,参加革命后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是朱德的儿子,但并没有因为父亲的身份而受到特殊的对待,反而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朱琦从中央党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被送到了华北抗日前线,在参加战斗的时候,腿部中弹导致伤残,只能调回延安后方,而就是在后方工作的时候,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子赵力平。
生活好不容易走到了顺境,那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已经指日可待,然而跌宕的命运却未曾饶过朱琦。
退出军伍成为火车司机
朱琦在旁人的介绍之下认识了赵力平,他对这个女孩是十分喜欢的,可这段爱情展开的却并不顺利,甚至差一点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赵力平因为朱琦特殊的身份并不愿意和他成为伴侣,她虽喜欢朱琦踏实稳重的性格,可对方的父亲是德高望重的总司令,她不想被人说是攀高枝,所以对这段感情并不自信。
朱德与儿子朱琦、儿媳赵力平
于是她只能回避躲闪,甚至连朱琦邀请一起吃饭都不愿意搭理,但当时朱琦的继母,出身贫寒的康克清同志对赵力平这个姑娘十分的满意,主动帮助儿子追女孩,甚至还请了女将军李贞等人做赵力平的工作。
终于在1946年,朱琦的执着感动了女孩,这一年的3月23日,他们在延安举行了婚礼,婚礼结束之后不久,朱琦就加入了土地改革工作团,前往河北阜平县搞土改。
赵力平自然选择了追随丈夫,然而那时候工作十分艰苦,朴实勤劳的赵力平,选择了事事亲为,结果在怀孕时动了胎气,再加上后来环境艰苦,孩子营养不良,他们的第1个孩子来到世间三天就夭折了。
这件事情让赵力平和朱琦都十分悲伤,期待已久的第1个孩子,就这样仓皇地结束了在人间的旅途,命运给了朱琦太多的困难,然而他还是选择微笑着回馈人间,他继承了父亲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胸怀。
朱德家庭合影,后排右二为朱琦.
二人在阜平工作到土改结束之后才去了西柏坡,这个时候,一家人生活的十分温馨,但温馨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在这儿待了不久之后,朱琦就被调往了石家庄铁路局,这次的调动他原本可以不去的,何况他在部队已经做到了团级干部的位置。
朱琦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朱德,思来想去,他觉得应该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朱德知道之后,支持朱琦去铁路局,他严肃的对朱琦说道:“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到的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
对于唯一的儿子,朱德自然心疼,但心疼的同时也多了几分严厉,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并不要求儿子有高官厚禄或者其他什么,他更希望儿子踏踏实实的成为一个劳动者,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朱琦听到父亲的话之后,点了点头,他到了铁路局之后,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做起,后来当上了火车司机,自1949年之后,他一直在天津铁路分局机务段工作。
特殊时期来临之后,朱琦虽没有在军政上工作,但还是受到了牵连,在身心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下,朱琦患上了心脏病。
1974年6月10日,朱琦没有任何征兆地倒在了病床上,他连一句话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就离开了人世,而在朱琦走了10天之后,朱德才得知了儿子去世的消息。
康克清含着泪告诉朱德:“抢救无效,朱琦走了,追悼会都办好了,孩子们想回来看看。”
戎马一生的朱总司令此时也红了眼,颤抖着说:“你们这样做不对,我唯一的儿子走了,怎么能不告诉我呢!”
儿子朱琦因为他的一句话,退出军伍到了铁路局,从底层做起,成了一个小小的火车司机,虽身处平凡的岗位之上,却一直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对此没有过任何抱怨,朱德悲痛的同时,也为儿子感到骄傲,朱琦的一生无愧于己,无愧于国,无愧于人民。
朱德女儿朱敏——坚强的奇女子
1925年7月,朱德前往苏联学习军事,此时他的第一个妻子萧菊芳已经去世了,而第二任妻子陈玉珍也因为战乱,早已失去了联系,当时还有传言说,陈玉珍和朱琦早已被杀害了。
这一年,他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遇上了一个女孩,女生叫做贺治华,才华横溢,青春洋溢,朱德自然是心动的,自古英雄爱美人,他也不能免俗。
贺治华
他们很快就结婚了,1926年4月18日,贺治华在莫斯科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孩子就是朱德唯一的女儿朱敏,此时的朱德已经四十岁了。
老来得女,朱德十分高兴,他一直抱着孩子傻笑,因为孩子是4月出生的,他又是40岁有了女儿,于是特意给孩子取名字“四旬”。
但贺治华却嫌弃这个名字土,她思想开放,又留学海外,自然是追求摩登与浪漫的,只是心系祖国革命事业的朱德给不了她太多花前月下和儿女情长。
于是贺治华经常与朱德吵架,不过朱德并不介意,那个时候,他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但妻子并不满意,时常与他争吵。
此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严峻,不久后朱德接到党组织的通知,党组织让他回国参加更为重要的工作,朱德虽然舍不得妻女,但为了国内的工作,还是离开了。
孤儿寡母在异国生存是极为艰难的,朱德怎么可能不知道,可是国内环境复杂,加上陈玉珍和朱琦被人杀害的消息在朱德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不敢让妻女回国。
1949年8月,刘少奇在苏联访问期间,与刘允斌、刘爱琴及朱德女儿朱敏合影
思虑再三以后,朱德决定让妻女留在苏联,他只身一人回到祖国继续为了革命事业奔忙,临行之前,他千叮咛万嘱咐,希望妻女好好在苏联生活,国内条件稍有改变他就来接人。
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了下来,含着泪踏上了回国的路,他以为她们很快就可以见面的,谁知道,这一别,就是整整十四年的时光,再见到心爱的女儿,那个襁褓中啼哭的婴孩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这十四年中,中国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朱德也几次经历生死,差一点为国捐躯,不过好在命运总是会眷顾心怀天下的人,朱德一次次死里逃生。
后来国共关系破裂,许多同志的家人都惨遭反动势力的杀害,为了保护幼女,朱德将自己的思念全部埋藏在了心中,不联系女儿,或许女儿可以过的好一点。
然而朱德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他的幼女正在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一个年幼的孩子,辗转异国,父母都不在身边,在那个战乱年代,活下来都是莫大的幸运。
朱德,康克清和女儿朱敏在一起.
朱敏晚年叙述的纪传体书籍《我的父亲朱德》上有这样一段话:
“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离我而去,甚至背叛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作为女儿,我是不能原谅她的。”
是的,贺治华因为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也为了追求她需要的浪漫与风花雪月,将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幼女抛弃,然后爱上了一个法国来的革命青年何家兴,后来甚至做了叛徒。
她有了新的家庭,自然不愿意管朱敏,于是把孩子送回了国,因为当时朱德的身份保密,行踪不定,于是她被送到了外婆的家中,改名为贺飞飞。
虽然外婆和姨妈都很疼爱她,但朱敏还是羡慕那些父母双全的孩子,别的小孩都有父母亲,只有她没有,所以她常常问外婆:“我爹爹是谁?他为什么不要我了。”
朱敏
对此,外婆讳莫如深,因为知道父亲的身份,对这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孩子总是问,外婆也有些难过,终于在一次逛街的时候,朱敏知道了父亲是谁。
那时,正是白色恐怖弥漫的时候,街上到处张贴着抓捕朱德、毛泽东等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的通缉令,那天,在成都的街头,外婆指着一张通缉令上的画像说道:“那个就是你的爹爹。”
年幼的朱敏将那个画像牢牢记在了心中,她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不来找她,以后也就不会再问了,那时她时常面临反动势力的骚扰,还好姨妈一口咬定朱敏是她的孩子,才一次次躲过了劫难。
右起康克清、朱德、朱敏、刘铮
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她才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她和她的哥哥朱琦都到达了延安,回到了朱德的身边,这一年,朱敏十四岁,她随着邓颖超一起前往延安。
这是朱敏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坚强的成长到了十四岁,就是为了这一刻和父亲的团聚,然而团聚的日子并没有多久,她就又要和父亲分离了,这一次,她要一个人前往苏联学习。
1941年初,为了更好的建设新中国,许多革命志士的孩子都被送往苏联学习,朱敏也不例外,她心中万般不舍,好不容易和父亲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如今又要离开。
但朱德觉得这是对女儿最好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保护女儿,然而朱德没有想到,朱敏将要在苏联,经历无比可怕的事情。
为活命装聋作哑
朱敏去苏联学习,刚开始一切顺利,她化名赤英在苏联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一开始,怀揣着新奇和想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的梦想,她学习努力而又刻苦。
朱德和女儿朱敏
可没过多久,因为水土不服,朱敏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根本不能正常的在学校就读,学校考虑之后,将朱敏送到了南方的一个少先队夏令营疗养。
这件事情成为了她苦难命运的开始,她到达夏令营之后不久,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南方很多地方都被德国人攻占了,其中就包括朱敏所在的那个夏令营。
朱敏和其中的一些孩子一起被送到了德国人的集中营之中,这里是真实的人间地狱,朱敏在这儿,肯定会过的十分凄惨。
在集中营中,她每天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死亡场面,每天都有人死去,空气中到处飘荡着死亡的气息。
后来朱敏回忆这些事情的时候,用一种异常悲痛而又坚定的语气说道:“就是走到地球的尽头,地狱的最底层,我也要活下去,活着回去见爹爹……”
为了活下去,为了活着回去见父亲,朱敏开始装哑巴,不说话、不与人交流就不会暴露身份,也就不会惹祸上身,那时她才十五岁,为了活下去,她一装哑巴就是三年多。
那三年,死亡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她,最可怕的一次,她脖子上的淋巴结核溃烂,长了好大的一个脓包,可她却不敢让任何人知道,只能默默忍受痛苦。
因为集中营的人对生病的孩子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么等着自愈,要么就等死,甚至有时候是直接拉出去枪毙。
朱敏的病后来被一个德国医生发现了,她被医生拉过去,直接一刀把脓包割掉了,没有麻醉,没有消毒,没有任何的前兆。
脓血是挤出来了,可是她的脖子上,永远留下来了一个三厘米的伤疤,而这一切,朱德毫不知情,他还在一如往常的给女儿写信,直到这些信全部退回,他才意识到女儿出事了。
后来苏联红军攻克了德国,这些孩子都被解救出来,朱敏原本可以回去的,但还是选择了留在苏联,她到苏联是来学习的,什么都没有学到,怎么可以回去呢?她之后用了四年时间,在苏联完成了学业。
回国后,朱敏考入了师范大学,当了老师,一生过的清贫而低调,没有因为父亲沾过光,也没有因为父亲而受到特殊对待,她住普通的教师宿舍,拿微薄的薪水,一生低调而踏实。
她在逆境之中坚强,在苦难之中成长,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埋怨过父亲,只是勇敢的、无畏的、坚强的活着,在1976年7月6日,默默的陪着父亲走完了最后一程。
1982年,朱敏在莫斯科与当年集中营的难友合影留念
朱德戎马一生,是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帅,可在他坚硬刚强的外表之下,也有着一颗深沉的慈父之心,他也像寻常百姓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子女。
只是,他比寻常百姓考虑的更多,也比寻常百姓牵挂的更多,所以才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子女,不过,他从未忘记对子女的教育,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孩子都成长为了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