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记者问朱德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说:母亲去世时我却不在
强绝商爸摇 发表于:2022-1-21 07:58:1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08
1966年,一位意大利记者在采访朱德元帅时问他:“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朱德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



朱德说的是1944年2月15日,他劳累了一生的母亲钟氏病逝,享年86岁,由于战争期间的邮路受阻,这个噩耗传到延安已是早春三月了。一直非常坚强的朱德泪流满面,他一个多月没有刮胡子,悲伤久久不能平息。

钟老太太生于1858年,她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艺人,到父辈时才定居四川仪陇,但仍以卖艺为生。遇到有人家婚娶、丧葬、做寿时,她家就被主人雇去吹吹打打;每当过节赶集,便搭台演戏,以此养家糊口。这不仅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生活也难有可靠的保障。



钟氏

朱德的父亲祖上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明末清初才迁到四川,他们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十分贫苦。

1877年,19岁的钟氏嫁给朱德的父亲朱世林,她很快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然后煮饭、种田、喂猪……每天都要忙到深夜。

后来朱德在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采访时,曾回忆到了自己的母亲,他说:“母亲的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两只大大的褐色的眼睛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



朱德和史沫特莱

钟氏一共生下了13个孩子,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养不起这么多孩子,她只留下了6个男孩,2个女孩,后面的5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淹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朱德出生时,钟氏已经28岁了,他的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家里太穷,姐姐15岁就出嫁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年的朱德,很少能在母亲的怀中和手臂上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觉,几乎是“野着”长大的。除了吃、穿、住以外,事事都要靠自己。就这样,在大自然的沐浴下,他小时候竟然没有得过什么病。

后来朱德曾回忆说:“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朱德母子雕像

朱德5岁时,就开始跟着母亲干家务活,母亲对她要求很严,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但母亲坚决不让他碰。钟氏心地非常善良,尽管家里穷,但她总是会省吃俭用,用省下来的钱接济一些更穷的亲戚,这也给小时候的朱德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钟氏虽然不识字,但他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和丈夫拼了命地干,终于攒了一些钱,朱德在6岁时,终于能和两个哥哥一起进私塾读书,但没过多久,两个哥哥就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退学回家,只有用功的朱德继续读书。

朱德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读书非常用功,在1905年考中了秀才,后来又去成都读书,但家里为了供他上学,不得不东挪西借,欠下了200多元的外债。



青年时的朱德

1908年,朱德回到家乡仪陇县,在高等小学堂担任体育老师,这是一所新式小学堂,但县里的封建思想很严重,学堂曾一度被查封,朱德感到很苦闷,他认识到办教育救国是行不通的。

1909年,朱德瞒着家里人来到昆明,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家里人后来知道朱德从军后,都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都不认同他的行为,只有母亲钟氏给予了他鼓励。

云南陆军讲武堂

直到1919年,朱德在滇军当上了旅长,他用自己的薪水还完了债务,日子才好了起来,为了让父母享享福,他把全家20多口人都接到泸州居住。但是父母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住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回了家。

但让朱德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他和父亲母亲的最后一面。父亲朱世林在回家的途中病逝,钟氏悲痛不已,一个人孤独地回了家。

当时朱德正在云南忙于讨伐军阀唐继尧,他得知父亲去世后,当场痛哭,为了弥补自己多年在外、没有为父亲尽孝的愧疚,他又向家里寄了一笔钱,用于修缮父亲的坟墓。



在滇军任职的朱德

后来朱德投身革命,1928年,他带领部队和毛泽东会合,上了井冈山,从此和母亲失去了联系。年迈的母亲独自靠30亩地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1933年,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竟然挖了朱家的祖坟,还要通缉钟氏,钟氏不得不带着全家人四处逃避,幸好他得到了朱德的同乡好友戴与龄的帮助,才成功脱险。

母亲的勤劳善良一直影响着朱德,在井冈山时期,他作为红四军军长,经常与战士一样穿粗布军衣服,吃粗茶淡饭,经常同战士一起下山挑粮。“朱德的扁担”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



朱德和毛泽东

抗战爆发后,钟氏终于有了朱德的消息,她深深地为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自豪。

1937年,四川闹灾荒,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远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朱德得到消息后,十分担心母亲的生计,但此时身为八路军总指挥的他,每月只有五块大洋的薪水,他于是写信向好友戴与龄求助,他这么写道:

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是如此。 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

民族大义,赤子之情,跃然纸上。戴与岭接信后,当即筹足了200元,送到朱德的家里。这封信现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



抗战时的朱德

但钟氏年纪越来越大,她自知时日不多,很想再见朱德一面,于是在1943年,他让朱德的侄儿和外甥先后给他写家信,希望他能够回一趟老家。但朱德因为一直忙于抗战事业,根本无暇回家,只能给母亲寄回几百元钱和自己的几张照片。

1944年2月15日,86岁的钟氏正在锅台做饭,突然觉得不舒服,倒下身就再没有起来。

钟氏去世后,有几百人自发地来到朱家吊唁,大家十分怀念这个伟大的女人,她一生勤劳善良,帮助过无数的人,大家一起将她安葬了。



钟氏的墓地

朱德在悲痛之下写下悼文《回忆我的母亲》,发表在4月5日的延安《解放日报》上,他这么写道: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中共中央获悉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后,鉴于她的美德、培育朱德付出的辛劳以及朱德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决定为普通但不平凡的朱德母亲举行追悼大会。

4月10日下午,追悼大会正式举行。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

毛泽东送上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

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

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一起送上挽联: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为了一位没有名字的普通农家妇女举行这样规模的追悼会,在延安是少见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钟老太太是赤手空拳来到这贫穷的世界,走时也是赤手空拳离开这个依然贫穷的世界。她生前没有荣誉,死后没有财产,却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朱德总司令在延安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延安人民对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有着巨大的敬仰之情 。



晚年的朱德和妻子儿女

朱德到了晚年后,依然对没有在母亲临终前见上她最后一面而耿耿于怀,他常对妻子康克清说:“要问我这一生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没有尽到孝心,让母亲受了苦。”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仪陇, #成都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