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寨堡的命名及其文化内涵(下)
纵横捭阖804 发表于:2022-3-31 09:51:3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48
(三)因寺观命名

寺庙、道观是出家人修行之所,他们在战争发生之时,多希望能够置身事外,不与战争双方发生直接联系,所以较少与具有明显军事性特征的寨堡发生关联。清中期白莲教战争的爆发却改变了这一传统,白莲教虽吸纳了不少佛教净土宗的教义,但有着鲜明的叛逆性格,是下层民众试图用来作为改变世界的法器,佛道各宗教人士对它采取的是敌视和恐惧的复杂态度。所以当白莲教战争爆发,白莲教徒四处与清军对抗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劫掠乡村、捣毁各种寺观,促成佛道人士与民间百姓结合,构筑寨堡与寺观相融合的防御设施以共御外辱。寺庙、道观有不少会选择在高山之巅进行营建,这些地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也是营建寨堡的优良场所。而寺庙、道观高大的院墙也可以作为防御屏障,故依托寺观营建寨堡以躲避战乱的做法,在清代巴蜀地区也较为普遍。

今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塔坪村的塔坪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明清两代香火不断,与缙云寺齐名。嘉庆三年(1798),白莲教进入江北厅活动,地属江北厅仁里四甲的静观场一带所在骚然。根据塔坪寺内的经幢石上之道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所刻铭文记载,塔坪寺也在战乱中遭到焚毁,“片瓦无存”。为了防御白莲教再次来袭,乃修筑寨堡以卫寺。塔坪寺现存寨墙长约200米,均用长约0.7米,宽约0.2米的条石垒砌,中灌以沙土,墙高2.5~6米,厚约4米。南寨门右侧的寨墙则直接倚靠在塔坪寺后殿外墙进行修筑。在寨之大门之上题有刻字,仍可辨“大清嘉庆”字样,记载了这座寺寨合一建筑的历史。

位于北碚区三圣镇德胜村中峰山上有马脑观(又称“玛瑙观”),《江北厅志》载:“中峰山,(礼里)六甲,去厅百三十里,高二里,周三里,脉出大华蓥中支,孤峰峻绝,俯瞰流川,有山羊、苦竹、天眼、走壁、乾沥诸硐,上建有玛瑙观,乔松古柏,云林蓊蔚,与凤翅、白云、石岗诸峰对峙。”此寺观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静观塔坪寺古钟上有“东有马脑,西有回龙,南有歌乐,北有华蓥”的文字,说明马脑观也是当地有名的寺庙。嘉庆时期为了防御白莲教进攻,也在寺观外围修筑了寨堡,成为远近百姓避兵之所,《江北厅志》载:“玛瑙寨,(礼里)四甲,孤峰耸秀,陡险异常。嘉庆年间里人曾避兵于此,旧垒犹存。”这些寺寨合一的防御性建筑,一般为百姓与僧道共建,如富顺县葛仙寨,其寨址是崇果寺的产业,修寨的经费则为乡民郭纯孝、郭洪兴等筹资。

因为这些寨堡依托寺观而建,故不少直接以寺观之名称之。前论之塔坪寨、玛瑙寨,就是如此。仁寿县查场西青林寺后山修筑的寨堡,名为青林寨。绵州治东六十里云峰山颠有香积古寺,嘉庆五年白莲教犯境,百姓以寺庙为依托修筑山寨,名香积寺寨。与之类似的还有高县白岩寺寨,长寿县天台寨(天台寺),绵州高官寨(高观寺),安岳县高山寺寨,巴县梅垭寺寨、观音寺寨、清华寺寨,南川云都寺寨、明月寺寨,涪州鹦鹉寺寨、马滩寺寨、游蓝寺寨,定远县高石寺寨、茶盘寺寨、青山寺寨、大通寺寨、到马寺寨、龙兴寺寨,江北厅顺卦寺寨,丰都县高官寺寨、大山寺寨,垫江县高宝寺寨,梁山县三阁寺寨、胡洋寺寨,达县铁山寺寨、小高寺寨、高寺寨、积寺寨、会广寺寨,大竹县观音寺寨、广阔寺寨,渠县青寺寨、高寺寨、白子寺寨,泸州福海寺寨,古宋双全寺寨,蓬州道林寺寨、钟离寺寨、玉掌寺寨、小梁寺寨,遂宁县佛现寺寨,资州倒安寺寨,仁寿县寨子寺寨、青林寺寨等。

(四)因神祇命名

在科学知识较为贫乏的清代乡村,为了能够在寨堡防御时凝聚人心,就需要让大家相信寨堡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庇佑。修寨之前,往往“先创神庙以求福佑”。经过对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可以发现供奉神祇在寨堡之中是非常常见的。

巴蜀地区寨堡中经常供奉的神祇,以佛教、道教、川主信仰为主,包括如来佛、观世音菩萨、二郎神、紫薇星君、土地神等,而以观音菩萨、二郎神最为普遍。观音菩萨在佛教众神中,是以“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形象示人,在民间受到广泛崇拜,观音庙、观音阁、观音像比比皆是。在寨堡之中,也广建观音造像以求平安,如盐亭县东六十里的烟堆寨,是咸丰十年由教职马来宝、监生赵金城、贡生赵魁三等修筑,修寨之时郑重修筑了观音阁。新宁县西的狮子寨,其下亦建观音大士之石像,“士民祈祷辄应”。因观音崇拜广为流传,一些寨堡就直接冠以“观音”之名,如仁寿县南七十里的观音寨,因其悬崖之下有观音庙而得名。据统计,巴蜀地区直接以“观音”为寨名的寨堡,达到了84个。

一些为巴蜀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得到百姓敬仰并实现神化,从而受到崇拜祭祀,如李冰父子。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率众兴修都江堰,使一向水旱灾害频发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因此,蜀人多祀李冰及其子二郎,李冰还先后被后世君王追封“昭惠灵显王”“广佑英惠王”等称号,其子则受封二郎显圣真君、昭惠显圣仁佑王等称号,庙食灌口,百姓则广建川主庙、二郎庙、二王庙等庙宇供奉之。西充县咸丰十年(1860)动工修筑的护城寨,“建神祠以祀川主山神”。一些寨堡,乃取名为“川主”或“二郎”,如蓬溪县即有川主寨两个,璧山县有二郎庙寨,江北厅、阆中县、南充县、营山县、仪陇县等地亦有二郎寨。

(五)因历史人物命名

我国素来有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地名的传统,清代四川寨堡的类似名称以和诸葛亮相关者最多。蜀汉丞相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事迹,以及他“多智近乎妖”的智谋,都为川中百姓所津津乐道,关于他的传说遍及全川。一些寨堡为了凸显自身与众不同,将寨堡的源流附会到他身上。涪州以北五里有铁柜山城“横亘江北,与州治相望,俯临长江,屹立如柜。相传诸葛武侯曾屯兵于此,旧城犹存”。纳溪县西十里有保子寨,“相传武侯南征,尝驻兵于此”。江安县南七十里有安远寨,“世传诸葛武侯征蛮,于此屯驻”,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梅岭堡“相传亦诸葛武侯屯兵处”。荥经县西五里有古城,“相传诸葛武侯征南时,屯兵处也”。一些寨堡则直接冠以“诸葛”或“武侯”之名。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南三十里有武侯城,“相传诸葛武侯所筑,所谓五月渡泸处也”。黎州守御千户所也有武侯城,“相传诸葛武侯筑濠堑,故垒存焉”。南江县西百里有诸葛寨,“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城口县葛城镇北有诸葛寨,“寨居赤龙山至第一重山,上俯视厅城,相传武侯屯兵时,分扎此寨以为巡视烽烟之所”。这些传说为诸葛亮屯扎过的寨堡,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无疑可以增加寨堡的荣誉感。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因蜀汉其他历史人物传说命名的寨堡也不少,如巴州县东五里有插旗寨,矗立江岸,小而完固,相传三国时期张飞过此,曾插旗于其上而得名。万县著名的天生城,当地百姓亦习惯称之为“天子城”,认为刘备伐吴之时曾屯兵于此。

唐章怀太子李贤,调露二年(680)因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中,并于文明元年(684)被赐死巴州,后被历代文人所哀吊,一些山寨的得名与之有关。巴州治东二百二十里的望京山寨,即因“世传章怀太子望京师处”而得名。章怀太子素贤德能文,巴州东六十里曾口场西的书台寨,也因相传曾为唐章怀太子的读书处而得名。靖难之役,建文帝生死成谜,有传说其进入西南隐居。寨堡中亦有关于他的传说,如江油县东北的藏王寨,相传曾是明建文帝避难所居之所而得名。

明嘉定州人杨展,在明末张献忠割据巴蜀之际,起兵于犍为,袭破嘉定府,并数败张献忠,迫使其退出成都而撤往川北,先后受永历帝封为广元伯、华阳侯。永历三年(1649),驻守重庆的袁韬、武大定所部粮饷不支,杨展在李乾德的劝说下接纳了袁、武二人,并与二人誓为兄弟。后来,李乾德、袁韬等因所求不遂,乃托言做寿在席上杀杨展。川民对此深感惋惜,“蜀士无不切齿乾德者”。三台县西五十里有一山高巉突立,秀出群峰,李蓝起义之时,乡人筑寨于其上,希望得到曾抗击张献忠的杨展庇佑,乃立塑像于寨内祀之,并以寨名为伯侯寨。

战争中寨堡与某位重要人物发生关系而得名的情况也不少。万源县西南一百八十里的侯家垇的将军寨,因嘉庆时清军将领德楞泰曾屯扎于此而得名。城口厅西一百九十里的山寨,嘉庆四年(1799)寨堡修建之时,适德楞泰与白莲教战于距寨不远的董家坡,寨民齐下夹攻,大破敌军,德楞泰遂为寨题名为将军寨。广安州北大云寨,又名大营寨,因白莲教首王三槐曾于此驻营而得名。开县东五十里温汤井的总兵洞寨,因清初曾是谭谊标下总兵官罗宗贵的驻兵之所而得名。广安州五宝场上游里许有五宝寨,白莲教之役曾是五宝营驻防之地,故名;州属礳滩场侧的陶成寨,因是清道光间县令陶杏林在任时肇修而得名;州东九十里的嘉禾寨,是咸丰十年署知州武尚仁督众所修,而武尚仁原被任命为湖南嘉禾令,以战事起而就近署广安,故以此寨名纪念。桂涵本为东乡县一市井之徒,后因屡立战功而官至提督,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一些寨堡的命名与他有关。东乡县有升官寨,因桂涵在此杀敌立功,首次得以升官,故更名以纪念。其旁有一寨名将军寨,因桂涵死后归葬于此而得名。

(六)因神话传说命名

神话传说可以增加寨堡的神秘性,可让寨民坚信寨堡受到某种力量的保护,增加百姓必胜的信念和守御的决心。以神话传说而得名的寨堡其内容大多为某人得道升仙、某仙曾在此修炼等等。巴中县东八里粉壁场附近的游老寨,因“其地巉岩巍峨,怪石森立,高出众山,相传有仙人游憩于其上”而得名。太平县的向家洞寨,相传玉泉真人于洞内得道,故又名玉泉洞寨。太平县东一百九十里的七里沟有老君洞寨,因其洞位于高山之腰,深邃莫测,清泉成渊,曾有人见到有青牛时出饮泉水,相传为太上老君之青牛,故称洞为老君洞。太平县北一百四十里大竹河场的仙鹅坝,其山腰有一洞,宽三尺余,深二十余里,其内有阴河,水极寒,祈雨亦应,相传明代有术士陈化普伏龙于此,故名古龙洞。

(七)因形象命名

以寨堡所在的山体形状酷似某种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物或物品而命名,也是清代寨堡命名的一种重要方式,如马鞍寨、船头寨、玉笔寨、笔架寨、帽子寨、狮子寨、鸡冠寨、猪头寨、牛头寨、羊角寨、猊峰寨等。万县马鞍寨,因“周围石岩,形马鞍,四方峭壁”;万源县印盒寨“形势险峻,天生笔架印盒,故名”;玉笔寨“一峰高耸,如健笔凌云”;宝鼎寨“其形长方如鼎”;鸡冠寨“石岩雄峙,有似鸡冠”;狮子洞寨“岩形如狮”;羊角寨“山势岩巉,如羊角对峙”;帽子城“一峰屹立天际,袤十余里,南北稍平衍,东西峭壁悬岩横亘数百丈,有如天生城垣,遥望之如纱帽形,故名”;将军寨“形似将军盔”;广安州猊峰寨“左右皆山,中耸一峰,如怒猊状”;城口将军寨“其山高屹万仞,耸然独峙,故名将军”;南江奶头寨“自下而上,山苍若锯齿”;仁寿黑虎寨“山高数仞,黑石如虎负隅状”。这类寨堡中,以“马鞍”名寨的数量较多,共有16处,有的一个州县就有多处,如达县就有3处,巴县、营山县各有2处。一些对峙的寨堡,还以公母动物命名,如邻水有公猪石寨和母猪石寨,相对而立,“去一里,形如公母,左有猪儿形,次第环列。高阜视之,亦觉可人”。

四川有许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其山地多奇石,以寨中奇石命名的寨堡数量也不少。如万源县南130里长坝场的石笋寨,“寨中有石笋二根,高插云表”。三区铁矿坝场的石笋寨,“寨侧有石,高十余丈,独立如笋,故名”。江北厅的顺卦寺寨,“尖峰极高,山顶有二石如顺卦形,故名”。万源东一百二十里的古佛洞寨,“洞内生成佛像,多惟妙惟肖”;西南四十里的石婆寨,“山上有石如老妪端坐”;人坝场的石虎寨,“寨上有巨石如虎蹲距,以此得名”。万源县南二百二十里的天瓶寨,因“壁立千仞,四面如削,上有飞泉洒落如水瓶倒注”而得名。

(八)因纪事命名

此类寨堡一般是为了纪念某一场胜利而命名。通江县天保寨本名土保寨,原本因山上土多石少的特征而得名。嘉庆四年(1799),该寨被白莲教苟文明率军围困十余日,寨中水尽,寨民饥渴难耐,几不可支。苟文明又率众加强进攻,在行将攻破之时,忽然浓云密布,大雨如注,只好撤围而去。从此以后,白莲教以“天赐以甘霖者,攻之不祥”,路过也不再进攻。通江县令徐廷珏得知,乃更其名为“天保”,以纪念此次胜利。广安州有一个仅容数十家的小山寨,嘉庆初王三槐率白莲教围寨,双方鏖战数日,眼看山寨行将被攻破,突然天降大雨,王三槐遂解围而去。为了纪念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遂取寨名为雨霖寨。

这种纪念胜利所命之名,有的直接名为得胜寨(16处)、大胜寨(4处)。如城口厅南一百九十里有一山寨,山势险峻,下临深谷,嘉庆初年居民扎此避难,多次击败白莲教的进攻,故名得胜寨。南江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有高鼻寨,嘉庆五年清军于此击败白莲教军,遂更名得胜寨。盐源县的得胜寨,原是为了纪念明将蓝玉大败帖木儿的故事,故名。蓬州的得胜寨,本名白马寨,嘉庆三年白莲教军掠蓬州,诸寨皆溃败,独白马寨晏然安堵,经略大臣额侯勒登保率师来援,赞此寨防御严密,书“得胜寨”之名镌于崖石,寨名遂因之而改。巴州之大胜寨,原因“黑石乱峙,时作风声”而得名嘶风寨,初为嘉庆初年白莲教所筑,被清军夺取后,乃改其名为大胜寨。万源县北90里的老鹰寨筑于嘉庆初,后德楞泰率清军于此击败白莲教,更名德胜寨。清代四川寨堡中以“胜”命名的寨堡多达52处,当然有的寨堡并不一定是取得了胜利,而仅是对胜利的企盼。

一些因纪事命名的寨堡,则带有一定神秘或迷信色彩。大竹县庙坝场的福成寨,因修寨时掘出石像,刻有“福爷成爷”字样而得名。太平县白羊庙的麻雀寨,“相传初成时有麻雀数百翔集,故名”。

四、结论

寨堡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命名方式深受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社会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寨堡名称之下,往往蕴藏了深刻的文化思想和人类智慧。因自然地理条件命名的寨堡,主要受到寨堡的选址、修筑材料及坚持防御所必需之物品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发挥寨堡的防御作用,并留足生存空间,四周陡峭而上部平衍之地就成为营造寨堡的最佳之所,故山、坪、坝等山地地形称谓就成为寨名的一种重要选择;以石为建筑材料可以使寨堡更加坚固而耐久,故以之命名的寨堡分布广泛;而要使寨堡在敌人进攻时能够坚持较长时间守护,水、林木、谷物等名称也得以在寨堡命名中运用。因人文社会因素命名的寨堡,则主要为了凸显寨堡修筑者的功绩,彰显寨堡的文化特殊性,企盼能够得到天地神灵的庇佑,希望寨民能够团结一心共御外辱,故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方式就成为寨堡命名的主要选择。

作者:罗权

选稿:何铂羽

编辑:徐萍

校对:涂芝鑫

审定:刘优华

责任编辑:刘言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