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原创丨柳琴铮铮(散文)
落败的青春阳落s 发表于:2022-4-5 03:04:0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30


柳琴铮铮

——谨以此文,缅怀临沂柳琴剧团创始人之一冯士选先生

文/李玲



又是一年杨柳青,春来到。啾啾鸟鸣中,我又想起故乡郯城的原野上风姿婆娑的柳树和柳林里柔嫩的苦菜,这土生土长的野菜,也该一丛丛铺满大地了。
我生在郯城长在郯城,幼年在鲁东南和苏北交界的镇子上,浸润着轻俏婉转的乡音长大,那儿是柳琴戏的故乡。时隔多年,清脆的梆子声,铮铮的柳琴声,悠扬多情的拉魂腔,依然在耳畔回荡,在心田萦绕。柳琴是郯城人的乡音,是临沂人的乡情。而于我,柳琴更是绵绵的亲情,是一份真挚的情缘。
大学快毕业时,我和我的同班同学走到一起。他腼腆内敛,少言寡语。通报家事时,他说爸妈都是艺校老师,之前是戏剧演员,爸爸唱京剧花脸,妈妈唱柳琴青衣和刀马旦,姥爷姥姥也是郯城人,都是柳琴剧团的老艺人。之后我逐渐了解到柳琴戏的发展史,了解到我先生的姥爷冯士选先生竟然还是临沂柳琴剧团创始人之一。
冯士选先生出生在郯城县花园乡一个叫二郎墩的村子,幼时家贫,父母双亡,曾为人放牛糊口,日子太苦,他背井离乡,投奔了活跃在鲁南苏北交界地带的拉魂腔戏班学唱戏。
临沂著名剧作家张铁民老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柳琴戏》里,以冯士选为例,曾梳理其师从关系,推算柳琴戏起源于临沂,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他考证,“邵瑞武师从冯士选,冯师从杨顺宏,杨师从庄姓艺人,庄师从他的师傅(姓名不可考),庄的师傅师从黄姓艺人。”所以,生活在清代后期的黄姓艺人,当是目前可查的最早的拉魂腔艺人。
冯士选宽额头、细长脸、高鼻薄唇,长相俊秀。初学工花旦、青衣,因皮肤白,扮相俊,外号叫“小白孩”,后改生行。他天资聪颖,吹拉弹唱,一学就会。旧时师傅教戏都好留一手,他不仅认真跟师傅学戏,还时常“偷戏”,行内又称他“戏猴子”。生旦净末丑,冯士选在台上什么角色都唱得精。他唱的男腔明朗嘹亮质朴,女腔婉转华丽缠绵,落音处还用小嗓翻高八度,“哎嗨咿呀”一出,生动销魂。
江湖艺人向以江湖为生,唱戏演出叫“撂地摊”。一条板凳往那儿一搁,就有了舞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十几岁的少年冯士选就辗转在江苏、安徽等地,走村串巷撂地摊“跑坡”演出。1925年和师傅杨顺宏等人组成戏班后,他把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临沂拉魂腔唱到了安徽蚌埠,“开拉魂腔进驻城市的先河”。1948年,他又带着一家老小和戏班进入上海,解放后才回到新沂郯城一带演出。
在旧社会的江湖里漂泊了三十多年吃尽了人间苦,受尽了凌辱和磨难,就像故乡田间地头遍野的苦菜,卑微而顽强地生活着。
枯木也能逢春,铁树终会开花。1952年,临沂专员行署看到华东局的一份简报,得知临沂是柳琴戏的故乡,但还没有剧团。地委宣传部责成文化局去找柳琴戏戏班。时任京剧团工会主席、著名柳琴戏剧作家王慎斋老师为此跑遍了沂河大地。
在新沂的一个小镇炮车,王慎斋老师如愿找到了冯士选和曹玉龙两家15人组成的戏班,得知领班两家都有儿女在戏班,柳琴戏后继有人,当即就表明了成立临沂专区柳琴剧团的决心。冯士选和曹玉龙大喜过望,加入国家专业剧团,意味着他们从流浪艺人正式成为了有生活保障的文艺工作者。其时,每人每月可领到9块钱的工资。
1953年3月,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15个从旧社会“地摊”里走来的民间艺人,在新新剧场开启了正规的剧场演出。每天连演三场,票价五分钱一张,场场爆满。几十里外的农民,背着煎饼咸菜,连看三场,看完戏深夜才回家。爱听拉魂腔的戏迷们无不奔走相告,“拉魂腔又回来啦!”
当年6月,临沂专区柳琴戏剧团正式成立。随后,陆续招进30多个民间艺人。其时,冯士选已年至半百,他在剧团任编导股股长,负责全团的业务,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尝尽旧社会的苦,更觉新社会的甜,他常常跟家人说:“来临沂参加剧团,咱这不是一步登天吗?得记着这好生活是谁给咱带来的。”他鼓励孩子们好好学文化,好好唱戏,对得起共产党给的九块钱,对得起看戏的老百姓花的五分钱和叫好声。他嘱咐孩子,要入党,要相信党,忠于党,永远跟党走。生活中,冯先生从不高声说话,老实忠厚,对人友善,为人谦和,不重名利。
冯士选先生不仅编导了耳熟能详的一批柳琴剧目,也在戏中成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他是《大割袍》里的兵部司马于文,《秦香莲》里的王延龄,《双拐》里的光棍汉;现代戏《朝阳沟》里的拴宝爹,《光明大道》里的父亲。在《双拐》中,他俏皮幽默的唱腔被《柳琴戏》记载作为经典留存;在《三击掌》中,他扮演王丞相,其唱腔由山东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六十年代曾在全省发行,流传至今。1953年,临沂柳琴剧团带着《小书房》《打干棒》等剧目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成功;1956年,冯士选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休丁香》,再次参加省戏曲汇演,深受观众喜爱。观摩大会期间,他专题介绍了【姑娘腔】《九郎拉马到林东》,印证了柳琴戏唱词中的流动、变异特点;还介绍了“出来进去十八出戏”的具体剧目,曾引起了戏曲专家们的关注。
退休后,冯士选先生总是悉心教授各地的学生,他毫无保留,不管穷富,传艺不收一分钱。徒弟若是过意不去,他就会说:“你要是真过意不去,给我买个缸子(茶杯)就行了,印上字,给我留作纪念。”门下弟子中,邵瑞武、郑士彩、范韵桐等,都是临沂柳琴戏舞台上的名腕。说起来,我婆婆冯秀英和大舅冯荣华,也是继承姥爷衣钵的柳琴戏传人,为临沂地方戏的弘扬传承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
据说“柳琴”是用柳树根部向阳的木头制作而成的,这木头,一定倍受沃土的滋养,饱享阳光最温暖的沐浴,所以以此木做成的柳琴,其声才最通透最响亮,才能发出最美最强的乐音。
1983年,冯士选先生因病去世,离开了陪伴他近七十年的柳琴,从此,世上再没有扮相俊美的“小白孩”,再没有唱拉魂腔的“戏猴子”。先人已逝,琴音仍在。扎根沃土、红心向阳的老艺人,就像田间地头金灿灿的苦菜花,永远和乡土在一起,永远依偎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大地的怀抱里。拉魂腔婉转动人的旋律,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心头萦绕。
作为后辈,我无意为先人著书立传,只希望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人,不要被历史的烟尘湮没。
感谢张铁民老师在《柳琴戏》里,用历史的真实来观照现实。如果说柳琴戏的夜空群星璀璨,那么,每一个为柳琴戏的传承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柳琴戏艺人,都是闪亮的星,他们发出的光,必定照耀未来。
2006年柳琴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新一代优秀的柳琴戏传承人,不忘文艺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根植沂蒙沃土,正在创作出一大批柳琴戏剧目,书写着新时代的柳琴人生。



【作者简介】李玲(女),山东临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朗诵艺术协会会员。从教三十余年,笔耕不辍,坚信“淡淡的日子,收集起来,就是浓浓的岁月”。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