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千亿俱乐部”扩容,五城区位势格局打破,区市县如何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123456819 发表于:2022-5-12 07:42: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83
日前,四川省发改委对外公布的消息引发众多关注:2021年四川省183个县(市、区)中,GDP超1000亿的县(市、区)数量累计达11个,较2020年增加1个,全省去年“千亿俱乐部”中新晋成员是成都市新都区。



新都区 资料图

由成都的区(市)县拿到这张“千亿俱乐部”门票并不令人意外。过去5年,成都经济总量连跨8个千亿级台阶,区(市)县的错位协同、竞相发展事实上为成都经济的成绩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截至目前,成都“千亿俱乐部”成员已正式扩容至9个。

问题在于:“入场”千亿之后,区(市)县如何继续推动位势能级提升?谁会拿到下一张“入场”门票?

在成都经济即将迈向2万亿门槛的新阶段下,这样的问题显得更为紧迫。刚刚闭幕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为城市展开了一幅更为广阔更具质效的蓝图,提出未来五年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位势能级明显跃升的目标,并将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新的起跑线前,成都区(市)县的竞速发展,才刚刚开始。

为何是新都?

观察新都的“异军突起”,不妨先抛开经济数据,从一组隐藏数据看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都区的常住人口数155.85万人,在成都各区(市)县中排名第一;新都区的十年新增人口数78.27万人,同样在成都各区(市)县中排名第一。

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新都区人口流向的“双第一”,呼应了经济数据的活力。

再看产业。作为传统工业大区,重塑核心主导产业是新都区近年发展的关键词。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花开两朵”,以中车成都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基本构建,以成飞为龙头的航空产业起势成型。值得一提的是,新都区的这两大产业都是承接主城区产业外溢、从无到有构建的,轨道交通产业从金牛区分得一杯羹,航空产业得益于成飞走出青羊区。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图据新都区委宣传部

借势发力,新都区依托关键链主航空工业成飞,探索形成“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已成为成都建圈强链的“排头兵”。

新都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曾在一场全市发改系统的现场观摩会上分享过建圈强链的经验:以成飞、成发等“链主”企业为主导,系统梳理产业链条薄弱环节,精准锁定引培目标,要求航空“链属”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要达到50%、上市公司要达到80%、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100%。

效果是显著的:2年内,新都区航空产业链引进了26家高质量企业,引进、培育、指导供应商对21个配套产品进行生产改造,新建87条配套生产线,有效提升了项目招引和产业配套效率。目前已聚集航空制造企业42家,新都正在加速形成大飞机机头的核心制造能力,成为全国5个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地区之一。

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新都区已实现转型破局,建成西部唯一城市轨道交通产品认证机构,成为领跑西部的轨道交通智造服务创新基地;高速动车组120万公里检修形成批量能力。如今,新都聚集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60多家,实现成都60%地铁“新都造”。

跨上千亿台阶后,对新都区意味着什么?

“新都抢在青白江和彭州之前率先达到规模体量,就获得了先发优势,今后对资源要素的吸附、产业人口的集聚都将收获马太效应,有望成为成都都市圈北部联动发展的一个支点,打造成都北部的一个增长极。”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看来,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大背景中来看,新都率先取得的经济体量和发展质量优势,有利于强化其在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发展轴的交通枢纽、产业走廊和贸易节点功能,加快打造都市圈北部产业中心、创新中心、生活中心,进而提升引领辐射带动周边的中心位势。

五城区格局被悄然打破

除了新都区的“入场”,仔细梳理成都“千亿俱乐部”的名单会发现,还有一些悄然的变化:中心城区金牛区虽守住了位势,但仅比青羊区多18亿元左右,青羊区迎来了新的机会;成华区经济总量首次超过锦江区,实现在中心城区排名升位。这也是多年来五城区相对稳定的位势格局首次被打破。

“在我看来,五城区位势的变动,是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围绕核心功能、主导产业布局重点项目,不断积蓄发展势能的外在表现。”刘军伟长期关注五城区近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未来发展空间、产业发展质量和对青年人群的吸附力三个因素主要影响了五城区的位势格局。

具体来看,成华区近年来通过工业调迁、有机更新,腾退出了相对较多的用地空间,为项目落地、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成都市成华区 王效 摄

数据印证了这一分析。2021年,成华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73.3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位列成都市五城区首位。尤其亮眼的是工业经济,成华区工业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较2020年提升7.8个百分点,分别高于成都市3.2个百分点、四川省4.8个百分点、全国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成华区的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47.6%,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

青羊区则把产业发展质量放在首要地位。

“五城区相对有限的空间,要求各区必须发展附加值高、单位产出效率高的产业,青羊区近年来依托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发展航空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产业,成效显著,所以尽管发展空间同样不足,但单位产出效率提高了。”刘军伟表示。

青羊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航空产业”已经成为青羊区的第一主导产业和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作为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半壁江山”,青羊区不仅是成飞、611所等龙头企业的聚集地,还联合辖区内央属龙头企业引进、建立了一批集研发创新、协同攻关、检验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助推国产自主研发技术攻关。通过打造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建设中国商飞上飞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等,加快航空制造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成果技术转化。

不过,五城区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刘军伟认为,五城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龄化,未来对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群的吸附力大小,将直接影响各区发展位势,“因为青年人群是创新、消费的主力军。”

“天花板”的经验

进入“千亿俱乐部”后,区(市)县将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可以为新成员们提供借鉴经验。

去年,成都高新区规模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11.1%,可谓拥有“断层”优势。同时,成都高新区更是把“十四五”的目标定在4000亿,动能之强劲,一骑绝尘。



成都高新区

哪些数据支撑了高新区的迅猛增长?

首先在于主导产业发挥的支撑作用表现十分优秀。2021年,成都高新区150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产值4702亿元、增长24.2%;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5%,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488家规模以上新经济属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252亿元,同比增长26.1%。

“在疫情影响下仍能保持供应链稳定,延续高位增速,展现出高新区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较强的发展韧性。”刘军伟表示。

同样亮眼的数据还有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和外贸数据。

去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7.3万户,累计市场企业主体存量居成都市第一;同时,去年新增上市企业11家,新增数量排名全国高新区第四,这意味着高新区市场活力在不断释放。

外贸数据上,去年成都对外进出口贸易逆势增长,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全国第一。

在刘军伟看来,成都高新区拥有“断层”优势主要在于其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这也是高新区能为千亿俱乐部成员们输送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为神舟十三号返航提供通信保障的中航国际的控阵卫通终端核心之一芯片及子阵,就来自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就在同一个月,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企业迈克生物推出的新冠病毒抗原自测产品在澳大利亚注册,正式进入海外市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王勤 摄

两则消息透露出创新这一“第一动力”对于成都高新区的牵引。作为成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通过创新发展集聚新动能,国家级创新平台约占全省的25%左右,R&D投入强度在同类高新区中处于前列。

近年来,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新经济示范区、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等重大科技平台均相继落户高新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列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并在部分领域给出了定量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冲刺3万亿元,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要达成这些目标,还需要呼唤更多以创新引领发展的区(市)县。

谁是下一个千亿成员?

“千亿俱乐部”之外,还有哪些区(市)县准备敲门?

从第二梯队来看,800亿元以上冲刺1000亿元的“后备梯队”还没有新成员,最接近的郫都区为724亿元。



郫都区德源街道菁蓉湖 王效 摄

党代会报告中,对于这一问题也直言不讳: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推动位势能级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共兴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距?“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梯队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导向不太明确,长期以来被动承接五城区功能疏解带来的产业辨识度不足;且大部分缺乏功能性战略平台,发展引领性不足。”刘军伟表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城市发展由粗放式规模增长转向精细化质效提升,新战略新阶段对城市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区(市)县基于城市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人口集聚趋势和分布特征、资源要素支撑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推进市域空间治理和优化。

市委提出的“三个做优做强”,给破解这一问题开出了药方。

“三个做优做强”强化城市功能导向,提出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统筹基本功能,促进优质均衡、就近满足;以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引提升核心功能,推动提质增效、支撑引领;以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为重点培育特色功能,实现各展其长、竞相发展。

在这一框架之下,各区(市)县就找到了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抓手”,即要求各区明确核心功能、特色功能和基本功能,实现核心功能各展其长、互为支撑,避免功能雷同造成争资源、争项目等内耗现象。

刘军伟认为,按照“三个做优做强”的要求,郫都、温江、青白江应发挥经济区位优势,更好地承接五城区发展势能溢出、联动城市新区共同承载核心功能、辐射郊区新城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发展先进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形成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的良性互动,特别是青白江要依托国际铁路港,做优做强临港经济功能。



成都国际铁路港

例如,4月,郫都区首个商业与地铁相结合的TOD综合体项目已经进入装饰装修阶段,未来将围绕时尚潮流高地、生活方式集成空间、一站式成长天地、精致娱乐美食中心四个主题,引进区域内稀缺的热门品牌首店和知名品牌连锁的升级店铺,打造高端的消费载体综合体。通过引进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承接五城区发展势能溢出,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日前公布的《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为温江区提供了联动城市新区发展的抓手。《规划》明确,打造具有品牌特征的“三医+”生物经济核心区,依托高新区医药研发生产优势,加快生物技术药、血液制品、新型疫苗、高端仿制药、创新化学药等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布局,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命科技创新家园;温江区加快培育特色专科医疗、高端仿制药、便携式智能诊疗设备等细分领域优势,打造国际健康产业高地。

改变,正在发生。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成都,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墙和鸡蛋 发表于 2022-5-12 07:43:11 | 阅读全部
不是离谱的高新区,郫都早就甩五城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David902 发表于 2022-5-12 07:43:52 | 阅读全部
还我高新西区,为郫县正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