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从来忠孝难两全
里脊鱼鱼si 发表于:2022-5-27 07:54: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73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944年农历甲申年2月25日,朱德母亲钟氏去世,她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远在千里之外的朱德。当时,身负重任的朱德正在延安忙于革命工作,日理万机,终究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因此,没能侍奉老母亲成为朱德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是朱德心里一生的痛。



朱德祖上是广东韶关县(今韶关市)的客籍人,明末清初,因连年战乱,以及战后瘟疫肆虐,导致四川人口骤减,土地抛荒严重。

清政府为了稳定四川统治以及维持赋税征收,鼓励向四川移民,其中以湖广两地迁往四川最多,这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朱德祖上就是这一时期从广东韶关入川的。

起初,朱德祖上在川北的广安县一带以流动经营小商业谋生,到了乾隆末年,朱氏第3代的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迁到了仪陇的马鞍场的大湾。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朱家大湾”。

1882年,朱德的祖父朱邦俊把土地和草屋典了300吊钱作为资金,带着一家人搬到了离大湾约两公里的地方,租了李家湾的丁邱川家80担挑田土耕种。

朱家世代务农,虽然辛勤劳作,到头来仍是没有一间房、没有一块地是属于自己的,沦为贫苦的佃农。

1886年12月1日早上天刚微微亮,寒风刺骨,下着鹅毛大雪,贤惠勤劳的农妇钟氏就起床床,在灶前忙碌着给全家十几口人做早饭。她正弯腰蹲下来要给灶里添柴时,突然腹部一阵剧痛,额头上的汗很快就冒了出来。

这时,手脚勤快的老祖母潘氏刚好走进来了,她一看儿媳钟氏躺在灶前,就知道儿媳快要生产了。老祖母赶紧把大儿媳叫来,一起把钟氏扶进屋里,让她仰卧在床上。

不久,屋内传来一声声清脆的婴儿啼哭,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朱家。这个降生在朱家的婴儿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红军之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



朱德出生的时候,家里三世同堂,祖父朱邦俊和祖母潘氏,伯父朱世连和伯母刘氏,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氏,还有三叔、四叔,大哥、二哥、姐姐,加上朱德自己,家里一共12口人。

在那个年代,男人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是家里的依靠,因而特别受重视。老人都会担心男孩子生下来后难以养活,通常都会用动物名给孩子取名,朱德的乳名就是“阿狗”,也叫“狗娃子”。直到解放后朱德回到家乡,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仍是叫他“狗娃子”。

朱德出生的那间房子是丁家财主用来存放粮食的库房,只有十几平方米,四面墙全都是木板,房间低矮、潮湿又昏暗,只有一个很小的窗户里才能透进来一点光线。朱德小时候一家6口人就住在这间库房里。

对朱德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生母钟氏,而朱德一生最崇敬的人也是他的生母钟氏。

钟氏1858年出生,父亲为人朴实厚道,是农村吹唢呐的好手,每逢有人家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就会被人雇去吹唢呐。有时候也会在年节的时分和人赶场搭个简单的戏台子,演几场老戏,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

父亲长年在外,家中所有活计都由钟氏母亲承担,母亲很能干,不仅家务活干得好,地里的农活也很在行。这样的家庭环境养育了勤劳朴实又聪明能干的钟氏。

朱德在那篇著名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及“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钟氏一手把八个孩子养大成人,又有繁重的家务和农活要干,即便这样辛劳,但在朱德的记忆中,母亲性情温和,宽容大度,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也不同任何人争吵。

钟氏生长在务农兼卖艺的家庭环境中,让她特别擅长讲故事。从朱德懂事起,就记得经常和哥哥们围坐在母亲身旁,母亲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给他们听。

听着母亲的故事,孩子们如果困乏了,母亲就会把他们一个一个抱回漆黑的小屋里睡觉,而母亲则继续回到纺车旁,继续纺线。



朱德到了四五岁,就开始帮着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后来,朱德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说他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母亲身边帮她的忙,八九岁的时候,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等到朱德长大求学,和母亲总是聚少离多。1909年,朱德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后没有回过一次家。到了1919年,已经是滇军旅长的朱德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到泸州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但朱德的父母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朱德的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钟氏则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去世。

朱德从1919年和母亲分别,直到1944年钟氏去世,朱德再也没和母亲见过一面。但在朱德心里,始终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关注着母亲。

1938年,四川闹灾荒,朱德从外甥那里得知情况后,非常牵挂年迈的母亲(钟氏当时已经80高龄了)。朱德在抗战前线悄悄写信向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他在信中请好友捐助200元给家中母亲救急。

戴与龄接到朱德的信后,深感震撼,又深受感动,他怎么也想不到威名震天下的八路军总司令竟然连资助老母亲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即筹足200元送到朱德母亲家中。

钟氏晚年知道自己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任何优越感,依旧劳作不断,自食其力。她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朱德一面。但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的紧要关头,朱德身负重任,始终未能回乡见老母亲一面,直到钟氏去世。

钟氏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远在千里之外的朱德,她交代孙儿、孙媳们不要把她葬进早已修好的墓地,而是葬在屋后左侧的一棵大松树下,不修坟头、不立墓碑,以免被反动派下毒手挖坟。



钟氏去世的消息传到延安,各界群众自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号召,做母亲的要向钟太夫人学习,做儿女的要向朱德总司令学习。

从来忠孝难两全,朱德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当中,无暇顾及老母亲。朱德在悲痛沉重的心情中接受意大利记者访问,饱含深情地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侍奉老母亲,在她离开人间时,甚至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

但朱德并没有沉浸在个人悲痛之中难以自拔,而是把这股悲痛化作了强大的力量,奉献给了民族和人民。正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结尾时所写的那样——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四川, #广安, #仪陇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