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彝文古籍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于研究古代有真实的史料价值,过去研究彝族历史的,多靠汉文文献,当然,汉文文献对研究彝族史是不可少的。但汉文献作者不可能对彝族的历史写得全面、细致,而彝文古籍是本民族写的,比较全面,而且比较细致,是研究彝族历史的极宝贵的资料。同时彝文古籍对研究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学、民俗、宗教等都很有价值。
关键词:彝文;古籍;价值;
1930年前后,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地质调查中同事遇难 ,滞留贵州毕节地区,闲暇串门偶然在彝族村寨发现从未见过的文字——彝文,好奇心驱使他了解彝文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并由此开始从事彝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他先后收集彝文古籍和碑铭。邀请彝文经师罗文笔先生把部分经书翻译为彝汉文对照 , 并用字母注音的四行体译本 , 为彝汉文对照科学本开创了先例。这部彝文与汉文合壁的巨著《爨文丛刻》于 1936 年由商务印书馆 出版 , 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学良先生曾经在《民族语言教学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文章中评价说: “《爨文丛刻》是研究彝族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学的一部彝文巨著,全书连注音、释读、意译共 100 余万字 , 可以说到现在为止 , 它仍是中外出版的彝文古籍研究著作中一部巨著。《爨文丛刻》编者是丁文江先生, 很多人只知道丁文江当时与李四光、翁文灏都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 但很少有人知道丁先生还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拓荒者。丁先生收集整理翻译彝文古籍虽出于偶然的机会 , 但在少数民族语文和民族本身同样是受歧视和压迫的黑暗时代 , 像丁先生这样一位著名科学家 , 在那时竟然不畏艰险毅然深入彝区 , 收集整理彝文古籍,为保存彝族文化发扬彝族文化 , 作出了重大贡献 , 这是难能可贵的。”
马学良是继杨成志和丁文江之后调查研究彝语文成果较多的人之一。马学良先生一生致力于彝文和彝语的科学研究,先后有不少论文和著作问世。在研究彝语的过程中,他首先发现彝语松紧元音对立的现象。这是汉藏语研究中的一大发现。马学良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深入到深山老林中的彝族村寨,实地调查记录彝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料。1941年在云南寻甸县嘎哨村、洗马宁村和禄劝县安多廉村收集彝文古籍,后来他向有关部门写信要求征购彝文古籍。1943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派万斯年先生到云南和马学良先生一起在武定县和禄劝县一带彝区征购五百余册彝文古籍作为馆藏文物。同时历时一年拜当地的毕摩为师学习彝文,给彝文古籍翻译注释。他的《撒尼倮语语法》和《撒尼彝语研究》等著作都是深入路南县黑尼村彝语材料写成的。同时还调查记录了50余则民间故事。
文化大**结束以后,彝文及其古籍翻译整理研究工作走上了快车道。根据各地情况来看,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分州、县设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或古籍整理办公室。
翻译和研究彝文古籍的工作,虽然起始时间较晚,但是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我国解放以后,由于的党的民族政策的推行,各个彝区都设置了彝文编译机构,译著不断出现。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翻译整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选集二十六卷字数达三十八万八千多的彝文巨著《西南彝志》。此书成书年代不详。从内容来看,涉及到历史、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宗教、科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
彝文文献。四川地区彝文文献有《勒俄特依》《玛姆特依》《阿莫尼惹》。《勒俄特依》又名《创世经》叙事 长诗,共两千多行,约一万五千字。其内容主要是讲彝族历史方面的;《玛姆特依》又名《训世经》,此书主要内容是反映人生哲理方面的一部长诗,共九百多行,约有七千多字;《阿莫尼惹》又名《妈妈的女儿》,此书是反对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抒情长诗,共一千二百多行,约一万多字。类似此书的还有《姑娘阿支》等等。以上诸书均有不同的手抄本,其内容大同小异。成书年代均不详。此外,还有字数以数百万计的彝文经书。其内容并不限于宗教方面的,它涉及到哲理、天文、立法、农技、医学以及文学彝书等等各个方面。另外,有四川省彝文工作组整理的《彝族格言》(四川民族出版社);有罗家修搜集整理的《玛牧特衣》(四川民族出版社);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搜集整理的《妈妈的女儿》(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年由马学良主持重订《爨文丛刻》(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它仍是中外出版社的彝文经典研究著作中唯一的一部巨著”。马学良主编《彝族经籍文化辞典》2000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彝文文献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综合论述了研究彝文文献的理论和方法。《金石彝文图录》(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贵州地区彝文各种铭文。近年来有关翻译、研究彝文文献的著作很多。彝文文献和我国其它民族的文献一样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些文献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祖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彝文古籍的研究价值
彝文是中国文字中自创文字之一。文字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文字学研究价值。同时彝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给我们难以计数的彝文古籍。
彝文古籍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于研究古代有真实的史料价值,过去研究彝族历史的,多靠汉文文献,当然,汉文文献对研究彝族史是不可少的。但汉文献作者不可能对彝族的历史不可能写得全面、细致,而彝文古籍是本民族写的,比较全面,而且比较细致,是研究彝族历史的极宝贵的资料。
彝文古籍中的父子连名彝族谱系对研究彝族历史就有很高的价值。彝族谱系不仅本身是彝族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它断定年代。因为彝族没有象公历那样的历法,她的历法的年月日都是以十二属相轮转记的,且又没有象农历那样干支相配,所以时间久了分不出具体的准确时间,有了父子连名的普系就可以推算出来,如:彝族只知道封凉山阿卓家为土司是金曲家的祖先阿苏拉则在世时封的。从父子连名的彝族普系知道阿苏拉则到今活着的金曲比俄已有二十三代,每代三十年,共六百九十年。从汉文文献中知道封阿卓家为土司是至元十三年,至元十三年是公元1277年,到今七百一十年,只差二十年,说明是阿苏拉则世代封的是准确的,这样就把准确的年代推算出来了。
具体写彝族历史的彝文文献《西南彝志》、《勒俄特依》、《人类历史》等等更是研究彝族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彝文文献可以解决许多彝族史的疑难问题。
社会学价值。彝文文献里有关彝族的社会结构,阶级与等级等等的记载是研究社会学的宝贵材料。如:彝文古籍《玛牡特依》阐明了古代彝族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分工。它阐述了古代彝族社会兹是统治者,尔是被统治者,这是两大对立的阶级。同时《玛牡特农》记明了古代彝族社会分兹,莫、毕、根、卓五个等级,这五个等级也是社会分工。兹是最高统治者,莫是专管司法的,毕是掌管文书及祭祀的,根是负责并从事技术工作的,卓是从事耕种与放牧的农牧人。
文化大**后期为编写《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一书,彝文翻译人员在成都翻译《勒俄特依》时,据说翻译者对翻译有关内容时大家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认为《勒俄特依》中对“史那俄特时代,八代生子不见父。要去买父亲,要去找父亲。”等内容是荒诞、愚昧的东西,应该视为糟粕毫不留情地把它删除掉。一派认为《勒俄特依》应该保持原样翻译出来。结果经过讨论第二种意见被采纳。其实《勒俄特依》记载的是古代彝族的母系社会和由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的情况,凡此种种都是研究社会学的珍贵史料。
哲学价值。古代彝族有形而上学的主管观唯心论的哲学思相,也有辩证物论的哲学思想,这两种互相对立,互相斗争的哲学思想,在彝文古籍中得到了反映。特别在一些哲学性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彝文古籍中记载的哲学,是古代彝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特别可贵的是彝文文献中反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如:《玛牡特依》中记有这样三个完全合符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一、它提示了一切事物都处在矛盾运动中,矛盾普遍存在这一真理。
二、它论述了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
三、它论证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各自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规律。
《勒俄特依》记载天地演化史中有古代猴子变人的一系列谱系。这种唯物史观与西方的上帝造人说相反,而与达尔文进化论人猿同祖学说相吻合。
伦理学价值。彝文文献《玛牧特依》是一部专门讲彝族伦理道德的古籍。这部古籍在大小凉山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小孩能听懂话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们讲《玛牧特依》有关行为准则方面的东西。该书讲国有国法,家有家法,个人有个人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对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面有明确的准则。大家知道,彝族青年男女在成家前一般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可以发生性行为,但是这种开放的个人行为又有严格的约束准则。《玛牧特依》说道:男子贪色绝对不能奸污未成年幼女;女子贪色绝对不能引诱童男发生性行为。在凉山彝区假如发生这种不道德行为重则开除家支让他们远走他乡永远不得回来。轻则杀牛买酒赔礼道歉。可以说彝区过去和现在都很少发生奸污幼女的类似案件。《玛牧特依》说道:贪吃莫偷鸡,贼名一生背。过去彝族地区路不拾遗、门不闭户。说穿着偷来的裤子走在路上人们看起来都是灰溜溜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文学史诗价值。彝文文献中,有许多是史诗、神话文学作品,这些古籍大都是五言或七言的诗体。几乎每部彝文文献都是绚丽多彩的诗句,表现手法非常高明,艺术性强,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思想性和哲理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彝族文学有很高的价值。
《勒俄特依》中对“史那俄特时代,八代生子不见父。要去买父亲,要去找父亲。”等内容就是反映了古代“普那路亚”婚姻家庭形态。例如今天的泸沽湖纳西族母系社会是该婚姻形态的真实写照。
与此相应的亲属称谓是舅父、姑父、岳父同称。舅母、姑母、岳母同称。儿女辈分内侄和外侄 , 同辈中分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等。同时 , 母之姐妹属同一氏族 , 所生子女自然也就姨表不婚了。凉山彝族的亲属称谓 “舅父、姑父、岳父”同 称。“舅母、姑母、岳母” 同称。 这种同称不分的称谓现象是与民族外婚制的家庭形态相适应的。
凉山彝族普遍实行的交错姑舅表婚和姨表不婚正是普那 路亚婚姻形式的残余。特别是姑舅表优先婚 , 即姑舅两家的儿女 , 他们之间有优先成为夫妻的可能性很大。姑家的女欲嫁别人 , 也要首先征得舅家的允诺 , 并且在出嫁时给舅父一定的礼钱。彝谚说 : 有女先向舅家嫁 , 有亲先攀舅家亲。
语言学价值,彝文文献是彝语、彝文写成的,所以是研究彝语,特别是研究古彝语的活的文字资料,对研究彝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的发展变化,彝文的发展演化都是很价值的。《勒俄特依》中有一节专门讲到语言的起源问题。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不仅语言学研究它 , 其他学科也在研究它。对语言起源的探讨和研 究从未停止过。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 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说。由于人类的语言起源于遥远的洪荒时代 , 当时的情景没有留下记载 , 研究起来非常困难 , 很多探讨研究都始终解决不了语言的起源问题。因此 , 一百多年前巴黎语言学会曾在其章程里禁止会员探讨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有两个意思 : 一是指具体语言的形成 , 二是指人类语言的产生。 著名的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有一节关于语言起源的传说。这个传说对语言起源各种说法如 “拟声说”、 “感叹说” 、“契约说” 、 “手势说”有所不同 , 彝族先民认为语言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个传说还道出彝语与亲属语的关系。《勒俄特依》说 : 远古笃莫生了三个儿子 , 三个儿子都不会说话 , 他就去问恩体古兹 , 如何才能让三个儿子 说话 , 恩体古兹说 , 你到山上去砍三根竹子来烧 , 他们自然就会说话。笃莫砍来竹子放在火上烧 , 三个儿子围 坐火边 , 结果竹子烧爆后 , 大儿子被爆竹声震撼而说出 “哦底哦夺” 藏语 , 他就成了藏族的祖先 , 二儿子被爆竹 声震撼而说出“阿滋格”彝语 , 他就成了彝族的祖先 , 三儿子被爆竹声震撼而说出“毕子来格” 汉语 , 他就成了汉族的祖先。并且说藏族是双脚跪着坐 , 彝族盘腿竹席上坐 , 汉族撬脚门坎上坐。这则神话传说虽然原始古朴简单 , 但它却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远古先民虽然以传说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的形象时说藏、彝、汉是三个亲兄弟 , 但它与今天经过研究后确认的汉藏语系亲属语实际情形完全吻合。
宗教学价值,彝族社会除有个别地方,受基督教和佛教的影响,有人信仰基督教佛教外,没有正式的宗教。但盛行的毕摩,实际上是属于宗教范畴。有人把彝文古籍,分为毕摩文献和民众文献两大类。毕摩文献即毕摩经书。它占的比例最大,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这些毕摩文献对研究毕摩的起源、章典、仪式及发生与发展等活动很有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彝文古籍的内容,范围是非常广的,它对研究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医学、民俗、宗教、社会学等都很有价值。
彝文古籍,有这么多,这么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必须加快整理,研究出版的步伐,尽快整理出版彝文古籍。
参考文献
①雷金流.广西镇边县的罗罗及其图腾遗迹[J],公余生活1937,(8、9)
② 陈连忠.女娲和伏羲[J],民间文学,1964,(3)
③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