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4年,山东烟台出了一名“高考状元”,名叫王端鹏。
他以749分的成绩打破了高考成绩记录,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749分是个什么概念呢?它离满分只差一分,全国各大学校任其选择。
然而,这份辉煌的成绩单背后却充满了诋毁、猜忌和诱惑。
面对这些波折,王端鹏会怎么做?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又在做什么?
王端鹏出生在烟台省芝罘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从小他的记忆力就高于常人,看过的书基本过目不忘,做过的题也能轻松地举一反三。
身为教师的父母喜不自胜,决定在学习上好好培养儿子。
王端鹏也非常争气,在中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芝罘区第五名,成功考上了烟台二中实验班。
烟台二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实验班又汇聚了学霸中的学霸,学习压力也随着倍增。
就读一年之后,王端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热爱的理科,从那之后,他的理科天赋展示得淋漓尽致。
学校里无论大小型考试,他总能名列前茅、一骑绝尘,是全校师生公认的“优等生”。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不像其他学霸那样只知道学习,在他的生活中,反而有很多的兴趣爱好。
他经常喊着几个要好的朋友去打篮球、听音乐会或者参加辩论赛,可以说是一位全能型人才。
在学习和兴趣都没耽误的情况下,他在高中三年里相继获得了全国生物奥赛二等奖、全国化学奥赛三等奖等。
后来更是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的成绩,这为他后来的高考成绩增加了20分。
然而,就是这场高考让他的人生出现了巨大变化。
2
2004年6月25日,是山东省高考成绩放榜的日子,万千考生都紧张不已,王端鹏的父母也激动地来回踱步。
可坐在一旁的王端鹏却面不改色,悠闲自得地翻看着新闻。后来在父母的不停催促下,他拨打了查分电话。
随着一阵“嘟...嘟...”声,传来了一份久违的喜报,语文扣了12分,英语扣了8分,数学扣掉1分,理综获得满分!加上之前参赛获得的20分,最终考取749分!
父母激动的拥抱在一起,王端鹏却在喜悦中依然沉稳,谦卑的说道:“有一分不该失”。
这个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众多媒体纷纷来到烟台寻找王端鹏,面对一份份赞扬和出境邀请,他都拒绝了。
“现在不是利用媒体炒热度的时候,我要好好规划一下往后的路”。
其实自分数公布以来,就有很多高校向王端鹏抛来橄榄枝,这里面也包括资深学府清华和北大。
在深思熟虑之后,王端鹏决定去清华大学,他的成绩依然可以在这所高校里任选专业。
最后,他选择了冷门的化学专业,开启了辉煌且不平凡的大学生涯。
可面对一位“高考考神”,在众多褒扬声中也难免遭遇诋毁和猜疑。
自从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有人支持也有人抵制,身为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尖子生,王端鹏自然也成了他们的诋毁对象。
有人说王端鹏是“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傀儡”,早已被应试教育“洗脑”了。
还有人说他是“理论上的天才、行动上的矮子”。
不过无论是溢美之词还是恶言相向,王端鹏从不把这些话放在眼里,他用自己的亲身履历,给所有诋毁声一记漂亮的反击。
3
作为全国顶尖学府的一份子,王端鹏正接受着合理的管理和专业的知识教育。
他一心沉浸在科学研究当中,参加过不少科研项目,也获得过很多相关证书。
但成绩傲人的他,却从不向任何人提起那份高考成绩。对他而言,那只是进入清华大学的敲门砖,早已成为过去不值一提。
在清华读本的四年里,王端鹏始终都是各系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榜样。
无论在理论考试上还是化学实验操作上,他都能令人刮目相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我的实力不需要用一张成绩单去证明”。
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王端鹏并没有着急地进入社会领域,而是决定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学位。
于是,四年本科生涯拼搏出来的漂亮履历,再一次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香饽饽”。甚至有些国外的学校也向王端鹏抛来了邀请,其中包括杜克学校、斯坦福大学等。
杜克学校是全球顶尖的学府之一,而且其化学系成绩位居世界前例,瞬间吸引了王端鹏。
几经思考之后,王端鹏远赴美国。在杜克学校完成了硕士学位,又去了斯坦福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
这本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可王端鹏却遭到了恶意攻击。
这件事被他人得知后,大家都担心王端鹏会留在美国为其效力,毕竟出国留学不回来的学生有很多。
所以大家都骂王端鹏是个“白眼狼”,甚至有人造谣说王端鹏见利忘义,早已改成美国国籍。
面对这样的诽谤和质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公开反击,但王端鹏却自始至终没回应过一句话。
身处舆论风暴中的他早就将这一切抛之脑后,对他而言吸取更新颖的知识才是最应该重视的事情。
怀着那份对化学的热爱,王端鹏很快投身于高分子领域研究当中,此刻的他反而无比快乐和满足。
为什么他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他留在哪里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4
在21世纪,生产力就是第一动力,实力就是最硬的底气。
王端鹏作为高考成绩达到749分、名牌大学本硕博的优秀毕业生、化学科研领域的优秀青年,他的价值早就不言而喻。
可他还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的时候,就有一家美国知名研究所向他发出过任职邀请。
福利待遇更是充满了诱惑性:年薪百万,入美籍享受国家全部福利待遇。
王端鹏的家庭条件只能称得上小康家庭,这几年在外留学虽然免去了不少费用,但光生活费家里也出了不少钱,而且父母年龄都大了,日后的经济来源需要他独当一面。
面对美国研究所提出的待遇,王端鹏的确犹豫过、动心过。
据美国教育部统计,自高考制度恢复的三十多年来,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生单是流动与美国硅谷一带的就高达两万余人。
可见“人非圣人,孰能无过?”,面对诱惑,又有几人能坚守本心?
一边是待遇丰厚、科技发达的美国,一边是土生土长、日益壮大中国,在王端鹏左右不定时,想起了这一路走来国家对他的扶持。
最终,他选择了回国,王端鹏的好友为此纳闷了很久,他不理解王端鹏为什么会放弃来自美国的厚待。
临行会上,王端鹏说:“出来这么多年了,还是吃不惯美国菜”。
众人捧腹大笑,说道:“你长了一颗中国胃,所以还是得回去吃中国菜”。
其实这不仅是一颗中国胃的“唆使”,而是一颗中国心的坚定。
那回国之后的王端鹏怎么样了?会不会因为待遇比不上美国而后悔呢?
5
面对如此人才,国家自然也给予了丰厚待遇。
王端鹏回国后,受邀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继续攻克高分子领域的难题。
当时国家给他的薪资是一年三十到四十万,虽没有美国这么丰厚,但对于那个年代来讲,也算是比较丰盈了。
而王端鹏从来没有表达过对薪资的不满或后悔回国,直到今天,他依然充满坚定地坐在研究所里为中国做一份贡献。
在他的心里,薪资待遇早就成了次要因素,再多的钱也比不上他那报国之志。
王端鹏用履历反击了曾经所有的质疑、诋毁和猜忌的声音,更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人们,他并非见利忘义之人,而是满腔热血的爱国人士。
曾经749分的高考状元,如今早已告别了从前,变得熠熠生辉。
他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你怎么看待出国留学一事呢?面对这样的优秀才子,我们又该怎么对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