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赢得两百万奖学金!真的无可厚非吗?
阅读数:388
三次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赢得两百万奖学金!真的无可厚非吗?-1.jpg



01 奇闻

在前天的“高考志愿建议”里,我提到了“复读”。
不成想今天就看到了一条让我大为诧异的,关于“复读”的新闻……
广东化州有一位考生全某,被曝出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竟然每次都成绩优异,位于状元之列。
他考了三次北大,北大也诚恳地向他伸出过两次橄榄枝(今年分数为694,录取情况未知)。
但是这位“状元”却令人意外地两次都选择了不去北大报到,然后换个城市(高中)复读……来年再考北大。
他的这两次选择,可能也为自己创造了巨额财富。网传在这三年里,他一共领到了两百万元的奖学金。
但是据全某的“同学”对记者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行为,是因为他没有选择到“合适”的专业。
这是一个“唯一答案”的问题,旁人很难去质疑“答案”本身。
因为任何质疑这样的答案的人,都是在试图“诛心”,而“心”却是不可实证的。
网传喜报


三次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赢得两百万奖学金!真的无可厚非吗?-2.jpg

#

02 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先举个例子。
国外的百货公司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所以就有很多聪明人去“买”衣服,等新衣服被他们穿了七天以后再挂上标签还回去。
于是聪明人每个礼拜都有最时尚的免费新装可穿。
像这样的“聪明人”如果多了,那些“老实人”会喜欢么?他们买到的很有可能就是聪明人穿过的二手衣。
可惜,老实人气归气,却没有办法去质疑。
如果有人质疑,回答就是“不合适,不想要了”。
类似这种情况,我们说得简单点——“我知道你在瞎扯,你也知道你自己在瞎扯,但我却永远无法证明你在瞎扯。”
这很让人郁闷,因为这种“瞎扯”所解释的行为一定符合某种规则。这会让你的质疑说不出口,或者即便说出口了,也会立即被干趴下。
比如对于全某的三连考,有一位很知名的教授是这样评价的:“只要符合规则,那就无可厚非。”
确实我们无法诛心,所以对于这些聪明人,当然无可厚非。
但无可厚非之余,为什么还是让人不舒服呢?
#

03 全某的行为逻辑是怎样的?

为了找出痛点,我们必须捋一下全某的行为逻辑。
先做一个假设,“假如他不是真正因为选不到心仪的专业而复读。”(因为相反的假设,无法解释“跨三城转三校”)
随后再用两个“三段论”来做解析:

  • 大前提:两次放弃名校offer,却又每每报考同一名校的行为,一定存在利益点。
  • 小前提:全某这样做了。
  • 结论: 全某这样做一定存在足够的利益点。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可能的利益点,就是传闻中的两百万奖学金。
谁出的钱?
民办复读学校出的钱。
从网上的记录来看,全某这三年三考,每一考都挂名在了不同城市的不同中学。这次是化州,之前是湛江,最早是衡水。
那么这些民办中学为什么要出这个钱呢?

  • 大前提:盈利企业所有的付出都要有回报。
  • 小前提:企业付出了。
  • 结论: 所以企业必有其所求的回报。
学校所要的回报是为了在“喜报”上增添一个红名,这是最过硬的真人秀广告!
在这件事里,“奖学金”的本质应该是“代言费”。
……
捋完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合乎逻辑,并且……合乎规则。
比如:

  • 高考禁止已录取的考生复读吗?
  • 没有!
  • 高考有没有禁止学生转校复读?
  • 没有!
  • 有没有法规禁止民办学校给学生奖学金?
  • 也没有!
所以我们当然就只能“无可厚非”了。

三次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赢得两百万奖学金!真的无可厚非吗?-3.jpg

#

04 我们不舒服的点儿到底在哪里?

假如……
虽然我说的是“假如”,但这个“假如”一定存在。
假如北大本次在化州只招收10名考生,全某毫无疑问地便占去了一个名额,而他转头却把这个名额拿去换了几十万“奖学金”。
……粗俗点讲,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却拿坑位去换了坑位费”。
但化州的第十一名考生怎么办?
对于他来说高中只读了三年,却要和一个读了五年的“学霸”去比拼实力
关键是那个学霸将原本属于他的“坑位”挤占掉了以后,却潇洒地拿去换了钱。
公平吗?
合理吗?
所以这就是我们不舒服的原因所在!
#

05 再回到“无可厚非”上来

非,即质疑和非议。
在这件事里,我们可以“非”什么?
道德吗?
非议“道德”是最没有用的一件事,这往往是“被不公平”的人的自我安慰。
即便这次你用道德把全某“非”社死了,下次还会有其他的“李某、王某、张某”出现。因为在他们看起来,道德不如钱好玩。
我们唯一可“非”,也可改变的,应该是规则。
国外的百货公司,有很多现在已经取消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虽然这样给顾客的购物体验有所下降,但是确实让很多“老实人”的不公平感得到了舒缓。
同样的,我们的复读规则是不是也可以有所改变?
比如:

  • 禁止高分复读
复读的存在,本就是为了照顾那些考试发挥失常的孩子,绝不是给某些考霸钻空子挣钱的渠道。

  • 禁止“已录取”复读
高考分数一旦揭晓,考生就该对自己的能录取与否有了最初步的心理预计。如果不满意,大可以不用填志愿,或者改填其他志愿。

  • 严格管理学籍,对跨城市转校复读予以禁止
三年三地三校三考,目标却是同一所大学,虽考中而不去。
这种奇怪的情况给了我们充足的质疑理由。
这是在干什么?
做高考牧民吗?
是逐水草而居,还是逐金钱而考?
所以,真的无可厚非吗?
#

06 人性之哀

法规是底线,因此“法无禁止即可为”。
不过,底线之所以成为底线,是因为它的低,因此我们的学校里总在讲“树人先树德”。
可是不论我小时候,还是皮皮儿的现在,没有一个老师清楚地解释过,到底什么是道德?
……
永远要把人性,无论是你自己的人性,还是他人的人性,当作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
康德


我一向很欣赏康德的道德观,即“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全某考霸新闻如果属实……民办学校把全某当作“招生的手段”,而全某把自己当作“赚钱的手段”,那位不知名的“孙山”考生,则被前两者当作了“可以牺牲的手段”。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
但老康只是指出了问题,却并没有道出症结。
而另一位叫罗素的,却慧眼如炬。
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到的诱惑还不够大。


同样,叔本华也说了差不多的话。
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所以,扪心自问。
如果是我自己,当年在高考这件事上如果有全某这样的厉害手段,并且有两百万放在我的面前……
我会不会做和他同样的事?
——不好说。
但“不好说”并不代表就此顺理成章。
因此我们就只能从制度上不断地让“不好说”变成“不好做”。
#

后续:

目前当地教育局已经了解到网传的有关情况,相关部门也已经成立了工作组,紧急开展调查工作,具体调查结果后续会通过官方途径通报。(信息来源:天目新闻)


作者按:
读书,是老师和我不约而同的对某位小爷所提的日常要求。
所以,既然要读书,就需要做笔记。
这位爷总算开了点窍,开始按部就班地做了。
……他在徐志摩页面里画的那张哭脸,差点没把我笑趴。

三次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赢得两百万奖学金!真的无可厚非吗?-4.jpg


三次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赢得两百万奖学金!真的无可厚非吗?-5.jpg

今天分享中小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
内容不多,学着做起来很方便,主要是坚持。

三次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赢得两百万奖学金!真的无可厚非吗?-6.jpg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