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乡村看振兴”文学采风作品小辑(一)辣木妹
天八部饶gc 发表于:2022-9-6 07:50:4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6
“喜迎二十大 乡村看振兴”

文学采风作品小辑(一)

邓太忠

辣木妹,就是种植和经营辣木的妹子。辣木是一种药,也是一种保健品。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辣木本来生长于印度,如今活灵活现地种植在了川东北的蓬安。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当然是辣木妹一一祝泽英。

汽车在蜿蜒的乡村公路上行驶,初夏的川东北乡村一片祥和盎然的景象,路过一家油坊,刚榨出的菜子油清香扑鼻,而迎面映入眼帘的挑园,硕果累累,鲜嫩粉红的蜜挑让人垂涎欲滴,忍不住下车一饱口福。刚绕过一道湾,一位村民向我们招手示意,要我们带他一程,到平头镇去赶集。我们二话没说,让他上了车。“看你们这个样子,是去找祝泽英,祝总的吧”这个村民带着十拿九稳的口气对我们说到。“嗨,你怎么知道的?”我很惊奇地问他。他说,我们农村大部分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祝泽英这个青年女娃娃还坚守在农村,带领我们种植辣木,种出了规模,种出了效益,也产生了影响,每天都有许多开着小车的人来求她合作,向她学习种植经验,向她学习产品的开发。

我们的车又绕过几个山弯,这位村民的话也刚一讲完,平头镇就到了。“谢谢你们。你们翻过前面的垭口,就到了祝泽英的合作社”。这位村民下车离去的背影有些佝偻,但他稳健的步伐却充满自信与昂扬。

从这位村民的摆谈和我查阅的资料。祝泽英最先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事业上算得上风声水起,生活上更是衣食无忧,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作为一个女孩,这也算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吧。然而,在2014年的一天,她回村看望父母,一边在山路上走,一边看到大片大片的山地杂草丛生,弃荒空置,而留守在村里的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仍然刀耕火种,过着隔三岔五才能吃一顿肉食的清贫日子。她看在眼里,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这些山地荒芜了真可惜,这是在浪费土地资源,村民们起早贪黑地干,也没有满意的收入,直接影响到生活的质量。她作为一位土生土长在这里的有识之女,她不得不想方设法,让荒芜的山地复活起来,让善良的乡亲富裕起来,以回报这块土地的养育,以报答这方乡亲的期望。

说干就干,她机智一动,决定农村现有的种植项目都不涉及,而是寻找稀有的,有价值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种植项目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辣木种植项目,攻克相关技术,成立了英子辣木种植合作社,把300多名乡亲们聚集起来,成为股东,把几百亩山地都种上辣木,成为绿洲。脱贫攻坚,她走在前头,乡村振兴,她又冲锋在前面。

不一会工夫,我们到达了英子辣木种植合作社。“欢迎各位光临指导。”祝泽英早早地在合作社大门口等候。稍作停留,我们跟随祝泽英游览了她的辣木种植基地,满山遍野的辣木碧绿葱葱,在种植基地劳作的乡亲,脸上洋溢着得意的微笑,从他们的穿带,看得出,他们的日子己进入幸福的小康。

乡村经过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后,乡村振兴是又一个伟大历史进程的到来。而乡村振兴,主要是产业的振兴,只有产业的振兴,才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保持长久的繁荣和发展。祝泽英非常懂得这一道理,2021年以来,她根据辣木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三降”奇效,又投资数百万元开发出了辣木面、辣木酒、辣木粉、辣木猪肉等近十个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为患“三高”的人带来了福音。在我们与祝总共进的午餐上,分享到了辣木食材给我们带来的欣慰与快乐。

辣木已经在这里开花结果,辣木妹已经从这里名扬四方,她已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形成了一个散发出时代气息的产业体系,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正展现在人们眼前。当我挥手告别辣木妹的时候,我想起两句诗:

为什么我面对故乡往往泪水涟涟,

是因为你对我的养育恩重如山。



邓太忠,四川南部县人、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蜀本》执行主编、南充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南部县作家协会主席。先后在《中国作家》《文艺报》《诗刊》《四川文学》《星星》《延河》《鸭绿江》《朔方》等全国百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出版有个人文学专著8部,二十余次荣获全国各类文学创作奖。





主办:蓬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