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桥就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有幽静闲致的“小桥流水人家”,有清丽优美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有孤单寂寞的“驿外断桥边”......
今天,《 营山的桥》来到“北门桥”,一起来“瞧瞧”这座有着四百多年高龄的悠悠古桥的不同面。
PART 01 /它的A面
—
关于建桥的历史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营山县志》记载:“北门桥,在小北门外,居民陈积新建。”
清代称之为“迎恩桥”,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它是后来县城历史上第一座用钢筋混凝土架起的又宽又长的大桥。横跨在县城北边的营山河上。桥身和桥柱雕刻花纹,雕工精美,造型生动。
解放前,北门桥是一长约20米、宽约6米的木板桥,上覆瓦亭,两侧有木栏板。是县城出北门经过粽子湾通往仪陇、巴中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多在桥上休息。
1955年至1956年,随着县城的建设,拆除了城墙。北门桥的木桥也相继拆除,建成长33米、宽7.5米的公路石拱桥。
改革开放后的1996年,政府再次投资将北门石拱桥改建成长60米、宽40米、高10米的钢筋混凝路桥。两边铸有水泥石栏杆,并拓宽了桥两端的街道。
(来源:县政协文史资料)
PART 02 /它的B面
—
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
每年端午节,营山县城民众素有去北门城楼 “打李子 ”的风俗 。
相传早年营山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县令,清政闵民,扶正嫉奸,为民称颂。时逢县境连年天旱,累遭瘟疫,田土龟裂,哀鸿遍野,北门河都干涸了,整个县城只有一眼自生水井可汲滴救命 !县令苦思冥想也一筹莫展。
一日入夜就寝,忽见一身着七品朝服,头戴乌纱,脚穿朝靴,手拿惊堂木告谕 : “救命的井已被妖孽投毒,饮者必死,唯一的办法只可用李子解救。”惊堂木向他头上轻轻一击,惊醒后才是一梦。他立即朝服冠靴奔井,分开即将饮水者而自先尝一口,果然顿时脸青肢黑,话毕而死!
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积捐银谷就地修起了一座瘟祖庙 (今五四厂所在地方 )。并于五月五日为他殉身的那天上午,塑造一尊头戴乌纱,身着朝服,脚穿靴子青脸黑手的偶像,供抬游行。下午,男女老少、士农工商咸集在北门城楼用李子相互赠送,更把李子视为一种吉祥物相互抛打。
人们也各有寄托,有望家庭和睦的,有望五谷丰收的,有望生意兴隆的,有望却病延年的......特别是一些想望生个胖小子,想有一个美满姻缘的年轻妇女和姑娘们,更是收拾打扮,故意在城楼下过来过去招惹投福抛祥。有些恶作剧的人有意把李子、杏子捏烂打在她们身上也觉得幸福,恋恋不肯散去。因此,形成了一年一度五月五日打李子的风俗。
(来源:县政协文史资料)
PART 03 /它的C面
—
关于风水宝地的繁盛之姿
北门桥完成自身“木板桥——公路石拱桥——钢筋混凝公路桥”蜕变的同时,也见证了营山沧海桑田的变化。
▲1984年的北门桥(郭强 摄)
曾经的北门河河水清澈见底,周边的人常来这里洗衣服。
县城改造以前,北门桥是县城通往石垭口、新店、照珠、大庙、通天、消水等北面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班车时常在桥头等客。儿时常去的店铺,几十年屹立不倒。
桥的另一端,一家没有名字的小卖部长盛不衰。楼上,几十年一直开放的公厕便利了多少营山人。周边各色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一派繁荣景象浮现人眼前。
桥面新摆了花坛,筑起了护栏,提升了安全保障,也保留了古朴庄重的气质。
行人随时坐在桥头,闲话家常。
站在桥上,举目远眺。蓝天云展云舒,楼房鳞次栉比,马路挺阔整洁,桥面平整焕新,路边绿树成行......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诠释着北门桥这片风水宝地的魅力。
卞之琳曾在《断章》里写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北门桥与东边的猪市桥、复兴桥、化育桥、书院桥,西面的三元桥、状元桥、送仙桥共同装饰了营山的繁华与美好,也装饰了营山人的梦。
# 评论互动 #
分享你有趣的北门桥记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一同发现更有趣的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