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爸爸”张和民和他的128个“熊猫宝宝”(下)
度素告 发表于:2022-10-20 07:42:2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97
“每只大熊猫都是我的孩子”

——“熊猫爸爸”张和民和他的128个“熊猫宝宝”(下)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由10只发展到了128只,大熊猫幼仔成活率已连续6年达到100%。这一奇迹的背后,无不与“熊猫爸爸”张和民有关。

从1983年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到卧龙,张和民就一头扎进海拔2600多米的卧龙偏僻的大山里,一呆就是24年。对于24年的坚守,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能长期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张和民说,“大熊猫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动力!”对于跟大熊猫结下的感情,他则用“被融化了”来形容,“游客们看看它都能被感染,我啊,早就被它们融化喽!”

还有人问他:“128个‘熊猫宝宝’”,你最喜欢哪一个?张和民说:“每只大熊猫都是我的孩子,我爱他们每一个!”



从“小老师”到“熊猫爸爸” “爱心饲养”峰回路转攻克世界性难题

张和民虽为营山人,但对于他的成长经历,却鲜有人知。谈起自己的成长故事,张和民也是一脸地“羞涩”。他说,他小时候,曾被同学们称为“小老师”:因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他一直是班长。“现在一些小时候同学与我见面,还习惯称我为‘老班长’呢!”

现年46岁的张和民,出生于营山县普岭乡花桥村。爸爸是老师,妈妈是农民,家离乡场有4公里远。两岁时,他生了一场怪病,以至于妈妈私下说“这孩子不行了”。三岁时,恢复健康的小和民才重新开始学走路,等到他上小学时,已经九岁了。

“对于野生大熊猫来说,它们一直是种孤独型的动物,喜欢独居。为此早些年我们在课题研究上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一直把圈养的大熊猫单独关在笼子里!”张和民说。为寻找到合适的饲养方法,张和民在春寒料峭的墙头观察大熊猫的一举一动,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深入思考,意识到大熊猫也是“社会化的动物”后,灵感随之而来——让大熊猫集体看电视,陪大熊猫玩耍,不让熊猫一直关“禁闭”,变一日两餐为一日8餐,让“竹”食谱由单调变为多样化,令熊猫由“独处”适应“群居”……其结果,大熊猫们的性格越来越开朗,疾病也越来越少。最终,张和民开发出外源激素诱导发情、人工授精和人工育幼等多种新技术,大熊猫繁育的3大难题迎刃而解。而破解这“三大难题”的秘诀,张和民称之为“爱心饲养”。

“第一只由人工喂养成活的熊猫,我们为她取名叫‘公主’。这只‘公主’,是被我们当成真正的‘公主’带大的。现在,如果我们很久不去看她,它还会不高兴,甚至发出威胁的声音,不过我看得出来,‘公主’对我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而且,她已经是一位合格的母亲了,它现在十几岁,生了四胎,已经是六个孩子的妈妈了。”张和民在夸奖“公主”的时候就像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脸上写满了自豪。



像呵护孩子一样对待大熊猫

“大熊猫就像孩子,你得像对待孩子那样爱护它。”张和民扶了扶眼镜,给记者讲了两个故事。

初到卧龙,张和民便选择取了海拔2500多米的“五一棚”观测野外大熊猫。“当时条件非常艰苦,饥饿、寒冷、远距离行走,我们都一一挺过去了。”张和民很感谢那段日子,“对大熊猫的感情,就是从那个时候慢慢建立起来的。”

1985年的一个严冬里,张和民与一位同事在竹林中穿行了2天,突然发现一只正在呻吟却不能动弹的大熊猫。“你赶快回去找救护人员,我留下来在这里守着。”张和民让同事赶回100余里外的营地。15小时后,救护人员赶到,患病大熊猫得救了,饥寒交迫的张和民却病倒在现场。

还有一次,张和民到野外观察大熊猫。那天天气很冷,积雪很厚,他带了一锅米饭和一些馒头作为几天食物。凌晨1时许,“嘟,嘟……”张和民发现手中的无线电监测器鸣叫不停,在寂静的山野,监测器的鸣叫声显得分外响亮。

有情况……张和民的心突突地跳得厉害,十几分钟后,带着无线电颈圈的一只体型雄壮的大熊猫,出现在张和民眼前。它敏捷地掀开饭锅锅盖,叼起锅里的米饭和一个馒头就走,在10米开外的地方坐下,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朝帐篷张望,发现没人打扰,马上就狼吞虎咽起锅里的米饭和馒头。不到十分钟,张和民他们几天的食物就被大熊猫一扫而光。“我们知道,大雪覆盖的山上,熊猫很难到雪下去掏食箭竹,所以这顿佳肴它肯定不会错过。”张和民想到当时大熊猫的憨态和吃相,还是忍不住笑了。

最后,两人饿了两天,没再等到它的出现,只好饥肠辘辘地回到“五一棚”观测站。顾不上吃东西,张和民把奇遇讲给同事们听,大家都很兴奋,但也问张和民为什么不赶走它,它肯定能找到别的食物。“它来我们帐篷做客,当然要款待它嘛!”张和民笑着说,“说真心话,看到它那可爱的样子,我们自己挨点饿也没关系。”

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有“英雄妈妈”之称的大熊猫“英英”,张和民和她之间就有一段关于爬树的故事。

那是1993年10月的一天下午,在饲养场的一棵大树下,张和民对两岁半的大熊猫“英英”进行爬树的体能培训。可是娇生惯养的它并不愿意学习。张和民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抱着体重接近50公斤的它往树干上放,也许是因为天气炎热,也许是它对爬树根本就没有兴趣,在反复练习后,曾经对张和民很依恋的她终于不耐烦了,回过头来紧紧抱着张和民,照着他的左小腿上就狠狠地咬了一口,紧接着又是一口。后来,“英英”咬着张和民的腿不放不说,还对张和民小腿上的肉摇头晃脑地进行撕扯。张和民撩起裤腿指着自己的左腿,他的小腿肚上有两个清晰的伤疤。

“我叫同事过来一起把大熊猫的嘴强行扳开。” 回忆当时惊险的一幕时,张和民笑着说, “当时我手上还拿着培训棍,完全可以打她,但我没有这样做。”记者问:“为什么舍不得打呢?”张和民说:“它在我心目中像自己的小孩一样,何况它已经嘴下留情了,要不我的腿就残废了!”结果,张和民在医院躺了3个月。现在,“英英”已经是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英雄妈妈”了,曾经创下生育15崽中7对双胞胎的纪录。



“老爸对大熊猫比对儿子还亲”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人工圈养大熊猫真正提上了日程。此后在张和民的字典里,再也找不出“休息”二字。在大熊猫发情、产仔、育幼季节,他日夜坚守在大熊猫饲养场,家虽然很近却不常回。在家人看来,张和民对家庭真的“不近人情”:熊猫宝宝出生了,他比谁都跑得快;可自己的亲儿子出生时,他却不在妻子身边。他的妻子常说自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长年随他在卧龙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的儿子一直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儿子坦言“老爸对大熊猫比对儿子还亲”。

对于张和民来说,从事大熊猫研究就是他的事业,卧龙自然保护区就是他的家。他说,为了大熊猫这一物种永存于世,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将继续沿着大熊猫科研保护的道路,沿着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与大熊猫同行,与卧龙自然保护区同行!



相关链接:解密卧龙中心大熊猫的幸福生活

大熊猫的神秘食谱:

一般人会认为,大熊猫只吃竹子。“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大熊猫是一种杂食动物,即使是吃竹子,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大熊猫也会选择不同地点、种类的竹子,以及选择竹子的不同部位来吃。除了竹子,我们还会增加高纤维饲料、胡萝卜等饲料喂养。”张和民说。

据悉,一只成年大熊猫一天要吃20公斤左右的竹子和5公斤左右的高纤维饲料,而怀孕和哺乳的雌性大熊猫食物更加丰盛,它们食用的竹子都是特地种植的,至于亚成体大熊猫,每天都还有定量的牛奶喝。

在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了这种高纤维饲料,它包含有动物蛋白和骨粉等,做成黄色圆饼状,每个据称都有两三公斤重。饲养人员说,大熊猫最爱吃这种饲料,有“大熊猫点心”之称。

单是饲料费,一年一只大熊猫的花费在3万元左右,如果算上医疗、场馆、人力成本等,每年要达10万元。中心修建的最新围栏,每个造价在20万元人民币左右。

大熊猫的“体育课”

“现在,我们对大熊猫实行半散养式人工圈养。”张和民对此津津乐道,“不但修建了露天式围栏,在围栏里修建木台、斜坡和埋下高低不等的树桩,帮助大熊猫进行体育锻炼。”

卧龙中心的亚成体大熊猫基本都是群养的,一起进食一起玩耍。饲养人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引导亚成体大熊猫抱着皮球玩耍,或者爬坡寻找食物,或者通过爬树桩来训练爬树等。

至于成年大熊猫,记者看到基本都是一栏一只,除了水泥馆舍外,外面还有一个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的人工修建的活动场所,里面包括深沟、水池、树桩等等。

大熊猫的“性生活”

张和民透露,对于性成熟的雄性大熊猫,他们一般会安排它观看录像,学习其它大熊猫的“发情”,一旦发现雌性大熊猫进入发情期,他们会安排两只大熊猫交配,但为了受孕成功,常常是自然受孕与人工授精相互进行。

“雄性大熊猫选择配偶的要求很高,它也愿意寻找漂亮的。”张和民举例说,一只19岁的雌性老年大熊猫发情,但没有雄性大熊猫对它表示兴趣,相反一只名叫“莎莎”的雌性年轻大熊猫却赢得很多雄性的青睐。没有办法,工作人员晚上将老年大熊猫放进“莎莎”的笼舍冒充“莎莎”,大熊猫的视力很差,而且交配时是倒立行走,所以最终“偷梁换柱”成功,但雄性大熊猫嗅觉很灵敏,发现被骗后立即疯狂撕咬雌性,在使用鞭炮后才将其驱赶开。

大熊猫的“育儿”趣事

“有很多雌性大熊猫第一次产仔,或者是生了双胞胎都需要人工喂养。”张和民很是无奈,“有些大熊猫根本不会做妈妈,或是无力照顾两只幼仔。”

就在前不久,“海子”生了第一只幼仔,但不知如何照顾和喂奶,甚至被幼仔的叫声吓得缩在墙角。没法,饲养人员只好将幼仔抱进育婴室,用配方奶喂养幼仔。另外,饲养人员找来一只玩具熊,让“海子”抱着每天看录像,学习照顾喂养幼仔的方式。张和民说,有的“母亲”要学两年才能学会。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营山, #四川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高级
相关推荐